冯德莱恩
直新闻:陈先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欧盟要形成一致的对华战略,你认为欧洲各国能达到一致吗?
特约评论员陈冰:我们先看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讲话的背景,她知道她说的欧盟要形成一致的对华战略,台下听讲的议员们一定在笑她。冯德莱恩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真这么想的,而是为自己“补考”,因为她和马克龙同时访华时,她的外交得分不及格,在全球面前暴露了欧盟各国之间的分歧,暴露了欧盟很难形成对某个国家、某个事件的一致看法。如果欧盟能形成一致性,那也不会沦为美国的附庸,冯德莱恩本人也不会被看作是美国意见的传声筒。可以这么说,欧盟对外政策的一致性,就是个大框架,但外交关系更多是双边关系,是要就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所以欧盟的对华战略,话可以说得很大,但不管用。欧盟提出的对华战略是, “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但看看这个大框架,也是自相矛盾的,伙伴和对手怎么拿捏?这让成员国很难把握,也就很难形成一致性。冯德莱恩说,欧盟反对中国使用武力、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但这是违反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的,你怎么让欧盟国家去执行?欧盟国家基本上在遵循一个中国原则,把台湾事务当做中国内政看待,不予干涉。
台北101大楼
有很多观察家认为,欧盟就是乌合之众,很难形成一致的外交和军事战略,这话说得没错。举一个刚刚发生的事例,欧盟和乌克兰签署了协议,允许乌克兰农产品免税进入欧盟,但东欧国家最近就下达了禁令,不许乌克兰农产品进口,因为损害到本国农民的利益。欧盟就连支持乌克兰农产品都难达成一致,怎么能让那么多的成员国对华形成一致战略呢?再举一个例子,冯德莱恩要欧洲国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她所在的德国的宝马、奔驰汽车,却在中国投资扩产。参加上海车展的宝马集团董事长说,“中国消费者今日的动向,明日将影响世界。”另一位集团董事说得更直观,说中国是必不可少的市场,“慕尼黑是我们的故乡,中国却像家一样。”所以说,欧盟要形成统一的对华战略,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与欧盟各国的交往,双边关系才是主要的,管用的。
布林肯
直新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七国集团外长会上,再次提出访华的愿望,你怎么看?美国高官要实现访华愿望,还要做些什么?
特约评论员陈冰:好几位美国高官,都多次提出了访华愿望。布林肯是其中一位,他几天前在华盛顿举行的美菲“2+2”会议上,就当着菲律宾的面,提出尽快访华的愿望,还说美国不搞“新冷战”,不想遏制中国。在参加日本举行的七国集团外长会时,他又提到访华愿望,希望中美关系取得进展。另一位美国高官是财长耶伦,从年初到现在,已多次释放希望访华的信息。她即将发布有关中美经济关系的演讲中,似乎要微调对华立场,寻求在公平竞争前提下,中美建立“健康、互利”的经济关系。
针对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反对与中国“脱钩”,美国副财长回应说,美国在经济上也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不限制中国的经济增长。这就是说,美国开始意识到中美紧张对谁都没好处,需要调整,需要中美高层接触。那么中方是怎么回应的呢?外交部发言人说,中国一贯主张对外开放,但美方应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停止损害中国利益,不能一边声称要为中美关系加装“护栏”,一边又在破坏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这就点出了中方的条件,中美高层交流可以,但你美国得作出具体承诺,一是不能插手台湾事务,不能“以台制华”,不能支持“台独”势力,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二是不能把与中国的竞争,变成对中国发展的攻击性压制,并且纠集盟友把中国排斥在世界主要供应链之外,比如实行芯片出口禁令,高科技领域投资限令等等。要是美国在这两方面做出中国较满意的行动,那中美关系还是可转圜的。仅仅说几句什么不搞“新冷战”,不限制中国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要的是具体行动而不是几句好听的话。现在就要看美国做什么了,这将决定中国会不会给美国高官发邀请信,什么时候发。
作者丨陈冰,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编辑丨刘立平,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欧盟对中国援助政策相关论文
浅析欧盟的对外发展援助政策
欧盟的对外发展援助是其对外实现经济利益目标和影响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时期其政策目标的侧重不同,通过对冷战和冷战后欧盟对外援助政策的考察,揭示其发展援助政策的实质。
[关键词] 欧盟 对外援助 政策实质
对外发展援助,又称官方发展援助,是指一个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的经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欧盟对外发展援助是欧盟,作为一个区域性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人员和技术等方面援助的总称。
一、欧盟对外发展援助的历史发展
欧盟对外发展援助起源于1957年的《罗马条约》。根《据罗马条约》,欧共体与原来同其成员国保有“特殊关系”的非欧洲国家和领地建立了以契约性条约为基础的“联系制度”,这些国家成了欧共体的“联系国”。“联系制度”的主要内容除了所谓的“对等互惠贸易”外,还有发展援助。为此,欧盟专门成立了“海外国家和领地开发基金”来管理对其联系国的发展援助。
从1975年到1989年欧共体与非加太地区国家先后签订了四个《洛美协定》。通过四个《洛美协定》,欧盟及其前身欧共体总共向非加太地区提供了约4225亿埃居的发展援助。2000年欧盟与非加太地区76国又签订了《科托努协定》,承诺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向这些国家提供总额为135亿欧元的发展援助。
此外,欧盟还在洛美框架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贸易合作,提供各种援助。冷战结束以后,欧盟及其成员国还展开了对中东欧地区国家和俄罗斯的援助。
二、冷战后对外发展援助的变化
随着冷战的结束,欧盟的对外援助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强调贸易特惠为特色的援助政策,注重援助的经济内涵转向同时注重援助的经济内涵和政治内涵的新的援助政策,从不干预、中立特色的援助政策转为注重对受援国的经济政治政策的监督干预。
1援助动力的变化。冷战时期欧共体的对外发展援助多是出自于维系原有的殖民体系的需要。70年代《洛美协定》的签署在某种程度上是欧盟对当时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要求的一种反应。面对非加太国家在谈判中要求实行贸易的非互惠原则和财政与技术援助不得附有特殊条件的强硬立场,欧盟顺应历史潮流,做出一些让步。
冷战结束后欧盟的对外援助则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与主导性,援助的动机超越了贸易利益和双边关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援助政策从单纯的经济维度扩展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2000年的《科特努协定》强调,欧共体与非加太国家政治对话的重要作用,强调尊重人权、民主、法制是双方伙伴关系的基本因素,以及良好治理的重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欧盟试图通过援助干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与方向。
2援助标准的变化。冷战时期的欧共体对外援助的给予与受援国的经济表现关系不大。然而,自第四个《洛美协定》实施,欧盟开始强调援助的经济政治性条件。例如,在《科特努协定》中,一个国家能否获得援助要以受援国政府的表现为基础,假如受援国没有实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没有遵照人权、民主、法制等标准,它将面临援助的延期。从而欧盟的对外援助越来越具有政治色彩。
3援助特性的变化。冷战时期,欧共体同非加太国家签订的多个《洛美协定》以特惠方式,将援助与贸易结合起来,欧共体对非加太国家提供单方面特惠。但在2000年签署的《科特努协定》中,这一情况有所改变。根据新的贸易协定,欧盟将逐步取消单方面的贸易优惠。非加太国家在贸易中不再享受特惠待遇和出口收入补偿,意味着欧盟洛美框架下的援助政策根本改变。
4援助对象的变化。冷战时期,欧共体的援助主要针对非加太国家,援助的70%一直集中于70多个非加太国家,并且长期以来以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为重点,在1975年~1995年间,该地区得到欧共体60%的援助。
冷战后,欧盟援助的流向出现变化,用于援助的财源,在分配上向中东欧国家和地中海国家明显倾斜。1996年~1997年,中东欧国家和新独立国家得到欧盟援助占欧盟对外援助总额的将近20%,中东地区和南欧得到14%,亚洲12%,拉美10%,北非和撒哈拉为6%。
三、对欧盟对外发展援助政策的评价
从欧盟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发展和变化来看,欧盟(欧共体)实施的对外援助政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概括起来,欧盟(欧共体)的对外援助政策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对外援助政策是推动欧盟国家对受援国的货物或服务出口的有效方式。欧盟援助国往往借援助他国之名,行为本国企业的商品扩大销路之实,甚至包含占领受援国特定商品市场的企图,对开拓受援国市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受援国市场还比较封闭的时候,作用更加明显。例如作为欧盟成员国——西班牙政府设立官方发展基金(由出口信贷、政府软贷款和赠款组成),主要用于低收入国家的社会发展项目,目的是带动西班牙的技术设备和服务出日。
2对外援助政策是促进欧盟国家对受援国投资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以发展援助来带动对受援国的投资,着眼于未来,已成为美、日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实施发展援助获取经济利益的又一普遍做法。例如法国每年对外提供相当于300亿美元左右的经援,绝大部分提供给非洲法语区国家。这些项目只允许由法国企业实施,从而既带动法国企业对受援国的投资,也带动了法国产品的出口。
3对外援助政策也是提高欧盟国家对受援国经济渗透和影响的有效手段。冷战结束后,欧盟的对外援助政策和冷战时期相比,更加关注受援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条件,援助的性质和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对外援助有了越来越多的附加条件,这反映出欧盟意欲通过援助尽可能扩大其在受援国家及世界上的影响。
在欧盟发展援助政策不同阶段,上述三个目标始终是欧盟推行对外援助的目的所在,只是在不同时期,发展援助政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冷战时期侧重于打开受援国的市场和增加出口,而冷战后更倾向于追求在受援国和世界上的影响。
周弘:《最大的援助方——欧盟及其成员国》,参见2002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中国和哪些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亚洲不仅在国际资本市场、货币储备和世界贸易中均占有重要的份额,而且在确定欧元在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方面也将担当重要的角色。然而,不仅亚洲各国经济对决定欧元未来在国际上的作用方面至关重要,欧元也影响着亚洲各国的经济,包括我国的经济。
对亚洲的影响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1996年,亚洲向欧盟的商品和劳务出口额达1460亿美元。亚洲对欧洲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14%,其中的75%强是对欧元区国家的出口。亚洲从欧盟的进口额达1470亿美元,占亚洲地区总进口额的16%。由于亚洲地区内贸易量增加,从1990-1996年,亚洲对欧贸易的份额在逐年下降,但绝对贸易额在增加,年率达8%。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亚欧贸易也大受影响。
此外,亚洲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从80年代开始持续上升,到1996年升至27亿美元,大约只占亚洲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在同一年,欧盟对亚洲的直接投资额为84亿美元,大约只占欧盟对外直接投资的5%。
对于活跃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亚洲公司而言,它们今后在收入欧元现金或在过渡期收入成员国货币时,由于它们不再需要持有多个不同货币账户,简化了现金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
迄今为止以欧洲各国货币,特别是德国马克计价的业务将会转而以欧元计价,某些一直以美元计价的业务,尤其是与欧洲小国的业务也将逐渐变为以欧元计价。亚欧两地区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如果都转而用欧元计值,这不仅能够避免汇率风险和节省货币套汇保值成本,而且通过较为容易地扩充发行网络和拓展出口信贷业务而节约大量支出,开拓更多的贸易。
新的支付制度降低了支付和清算成本,提高了清算速度,这也有利于外贸企业。欧元区内价格透明度将会越来越高,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更大的价格透明度使得亚洲企业要在不同的欧洲国家中奉行不同价格的政策变得日益困难。对亚洲许多外贸企业来说,货币联盟成为促使它们重新考虑其销售结构和战略的理由。
欧元比值取得稳定之后,如果欧元很快如人们预计的那样坚挺,那么这将有利于亚洲国家的对欧出口和欧盟国家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支付和证券结算制度须为处理以欧元标价的交易做好准备,亚洲与欧元间的外汇交易由于欧元区各成员国货币的消失将得以简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欧元区投资不会受外汇因素的影响。欧洲金融市场规模大,相关法律和标准相互协调,周转快,可比的金融手段多,因此欧洲市场世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较长期的运行中,欧元可以使欧洲的各种金融条例和规定相互协调,为此金融市场更易于被各方所接受和运作。
对借款方而言,欧元区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将导致公司借款的非中介化现象的加剧,包括推动欧元公司债券市场的兴起、风险投资基金市场的崛起以及资产证券化现象的加剧,这类市场将成为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再筹资的重要场所。发行公司在欧元区的市场将大有发展。除证券市场外,亚洲借款人还可获得范围广泛的信贷服务。
对于亚洲各国中央银行而言,亚洲各国将越来越多地使用欧元作为美元或日元的替代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外汇储备货币,在联系本国汇率时,亚洲各国会越来越多地考虑欧元因素,一个选择途径是把单纯联系美元改为同时与几个主导货币发生联系。欧洲中央银行系统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黄金储备持有者,其对黄金在国际金融系统中作用的看法和对过剩黄金储备的处理将对亚洲各国中央银行也持有的黄金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亚洲与未加入欧元区的四个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来说,首先必须明确,这四个国家仍然是统一大市场的组成部分,只是货币不同。其次,在短期,可以认为亚洲国家更趋于向欧元区投资,但将基本上保持与这四个欧盟国家贸易关系势头不变。
在中期,欧元可能成为这四个国家内的平行货币,因而这些国家可视为准欧元区国家,包括贸易计值都可以转为欧元,从而便利了贸易和结算。在长期,这些国家都将成为欧元区国家。
对我国的影响
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欧盟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1995年,我国与欧盟的贸易额为4034亿美元,1996年为3969亿美元,其双边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144%。中国从中引进了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对于我国和亚洲地区来说,欧元的出台是利大于弊的。
欧元出台后,我国用马克等未来欧元区国家货币结算的那部分对欧贸易预计将直接改用欧元结算,这将便利和节约汇兑成本。此外,我国为了分散风险和保值增值,有些结算将改用欧元结算,即增加用欧元结算的比重。
根据统计,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与欧盟的经济贸易往来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从欧盟国家引进的先进技术占技术引进总额的近50%。1996年中欧贸易在连续5年高速增长之后出现停滞,但仍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的重要伙伴,占我国对外贸易额的143%,进口额为1987亿美元,是我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
扩大欧元储备对于我国引入先进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欧元在中欧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将超过目前的欧盟货币,为中欧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便利。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算中美元的比重较大,欧元推出后,在国际结算领域中的地位将增强,为贸易提供比较方便的结算货币,从而促进中欧贸易的发展。欧盟在我国的利用外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潜力很大。欧盟占我国利用外资的比重约为9%,其中直接投资占5%左右。
欧元的出台总体上有利于欧盟扩大对华投资。虽然欧元的出台可能导致欧元区国家的企业更侧重于对欧盟内的南欧较贫困国家和欧盟东扩候选国家去投资,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但我国可以通过加强引进欧洲技术和先进设备引导和促进欧盟和欧元区国家的对华投资。此外,我国的总体投资条件仍在不断改善是吸引欧盟企业的基础,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对外国直接投资有着较好的引导作用。
欧元稳定后,欧盟企业会更侧重于利用低成本的欧元从长期投资角度加强对华投资。与此相反,引入欧元后,欧盟和欧元区的投资条件改善,这将吸引我国企业和银行到欧元区直接投资。据统计,欧元的推出也将有利于中欧开展广泛的金融合作,为有关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我国对欧洲国家出口创汇占我国的出口创汇14%左右,债务结构占6%左右。欧洲国家货币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约占10%的比重,从我国储备和债务发展来说,过于依赖美元和日元,因此我国需要增加欧洲货币的储备,增加在欧洲的筹资。
结语
综上所述,欧元的出台对亚洲和我国来说都是利大于弊。欧元的出台减少了贸易间货币的兑换,简化了现金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其次,欧元的出台将推动我国在欧洲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资本市场的统一性、有效性、成熟性和流动性好。在欧元区资本市场筹资符合我国的需要,使得我国实现筹资市场实现多元化。
欧盟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1993年,中国和巴西两国就建立了长期、稳定、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1994年,中国和俄罗斯宣布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中俄双方关系升格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6年,中国和印度共同确立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中印同意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996年,中国和巴基斯坦决心共同构筑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中巴同意进一步发展两国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997年,中国和墨西哥决定建立跨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中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1997年,中国和美国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1997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表示确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3年,中国和东盟国家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1998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名为《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对华政策文件,以提高中欧关系水平。2001年,中国与欧盟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在北京会晤后,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1999年,中国与埃及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合作关系。 2005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005年,中国与菲律宾决定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2005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决定将中哈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参考资料:
欧洲联盟的主要活动
内容比较多,发不全,你要看全部内容就打开参考资料里面的链接就可以了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经济集团,同时又构成了我国出口贸易三个主要的区域市场之一欧洲市场的主体。世纪之交,美国经济的减缓,日本经济的下滑,使得与欧盟贸易成为关系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课题研究试图从战略高度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做一探讨,以把握其长期发展的脉络。
一、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政策
(一)中国与欧盟贸易的总量分析。
第一,中国对欧盟贸易的发展。中国与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欧共体及欧盟的贸易关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双边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
21年中,我国对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3倍,出口增长了15倍,进口增长了12倍,净出口从逆差2亿多美元到顺差近50亿美元。可以说,这段时间对欧盟贸易的发展使欧盟成了我国对外贸易三大市场之一。
第二,中国对欧盟贸易的阶段性发展。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在过去的21年中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
从总量上看,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发展形成三个阶段,1985年以前进出口总额在百亿美元以下徘徊,1986~1992年在百亿美元阶段逐步走高,向上发展,1993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短短九年间,在高水平上实现了翻番。此外,如果与欧盟在这一期间扩张的进程结合起来,1986年和1995年的数字分别与上一年相比,增长率分别达到39%和28%,可以主要看做是欧盟吸纳了新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
从进出口的对比关系上看,以1997年为界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之前我国对欧盟的贸易表现为逆差,其间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以前,双边贸易基本持平,逆差不大;1984年以后,贸易的增长伴随着逆差的扩大,1989年达到峰值,入超接近43亿美元;其后的七年中有五年维持在20亿-30亿美元之间。自1997年开始,我国对欧盟贸易长期的入超现象得以改变,这一现象在1996年已经显现征兆,该年逆差接近为零,并在1997年迅速转变为数十亿美元的顺差。
第三,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地位。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欧盟与美国和日本并列为三大市场。
在出口方面,我国的三大主要出口市场依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1999年分别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为21.5%、16.6%和15.5%,三者共计53%,如果考虑到经香港转口这三大市场的份额,则比重还会上升。欧盟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为我国出口第三大市场。
在进口方面,我国的主要货源地依次为日本、欧盟和美国,1999年分别占我国进口额的比重为20.4%、15.4%和11.8%,三者合计47%,加上香港的转口,也可以达到50%以上。欧盟位居日本和美国之间,为我国进口商品的第二大来源地。
从进出口两方面来看,我国与这三大市场的进出口额超过了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1999年我国对这三个市场的依存度分别为,日本37%,排名第一;美国33%,排名第二;欧盟31%,排名第三。这一位次与1997年的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排序相比,欧盟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仍排在第三。但是,从依存度的动态发展来看,对日本的依存度基本未变,对美国的依存度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对欧盟的依存度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美国自2001年国内经济开始减缓,日本经济长期不振的国际大环境,欧盟经济的相对平稳发展,使得我国对与欧盟的贸易关系具有了更大的依赖性,欧盟市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与增长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对欧盟的进出口贸易在欧盟的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可以揭示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特征。根据1997年的数据,欧盟向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美国占19.6%,瑞士占7.4%,日本占5%,俄罗斯古35%,中国占2.3%,仅排在第五位,且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相差七八倍,就是与瑞士这样的小国相比,也仅为其1/3;欧盟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美国占20.5%,日本占8.9%,瑞士占6.7%,中国占5.6%,排在第四位,与排名第一的美国相比,约为其1/4强,与瑞士还有1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国内市场在目前双边的贸易发展中能够对欧盟贸易政策产生影响的水平。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欧盟市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性超出了我国市场对欧盟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性,显示出在双边贸易政策调整以及贸易谈判中,我国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
贸易政策与贸易发展状况是平行的两条线索,相辅相成。贸易政策是以贸易实际为基础的,同时也会构造贸易发展的实际水平。
第一,我国与欧盟(包括其前身欧共体)贸易关系的回顾。我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1975年建交之前,双边的贸易发展属于民间交往的性质,由于与欧共体没有外交关系,双边贸易发展也只能通过与各个成员国分别进行。1975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双边贸易关系正式建立,1978年签署了贸易协定,成立了贸易联合委员会,并定期举行年会;1985年签订了经济与贸易合作协定。1994年欧盟开始实施亚洲新战略,并相继制定了三个专门针对对华关系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通过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1996年通过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1998年欧盟理事会通过决议,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上删除,并通过《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把欧盟的对华政策提高到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同等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一系列文件的主导思想是确立了欧中关系为欧盟亚洲新战略的核心。
欧盟多次表示支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中美有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在1999年11取得成果之后,欧盟认为中美谈判解决了欧盟80%的问题,中欧谈判要解决剩下20%的问题,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最终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谈判在2000年5月19日达成协议,成为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我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特点。双边的经贸合作规模与双方的地位不相称。欧盟已经在战略上认识到亚洲以及我国是世界未来的重要市场,亚欧会议机制充分显示出欧盟各国政府观点的转变。但是,从双边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相互在经贸方面的依赖程度并不高,没有上升到主导的地位。根据一项研究成果显示,1991~1998年,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强度指数均在1以下,说明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与进口都低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比重,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双方的贸易地位不平衡。我国与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特点各有千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而欧盟的成员大多数是OECD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高,是世界三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了双方相互需要在程度上的差异。正如前面的贸易数据所揭示的那样,欧美之间的贸易是欧盟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日本等其他非欧盟国家以及欧盟成员国原殖民地国家与欧盟的贸易往来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与之相比,欧盟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处于次要地位。而欧盟市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程度就要高得多了。这种相互依存的程度差别,决定了在贸易关系中我国尚处于下风,较为被动。贸易关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的基本面貌,突出地表现在我国与欧盟之间贸易摩擦的启动方以及在处理贸易摩擦过程的态度及立场等许多方面。
第三,我国与欧盟间贸易存在的问题。我国对欧盟贸易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反倾销、单方面数量设限、普惠制框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上。
反倾销调查问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422起反倾销调查,而其中欧盟占90起,排名第一。此外,欧共体也是对我国出口产品第一家提出反倾销调查的经济体。在欧盟的反倾销法中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明显的歧视,认定国有企业享受政府的补贴,不接受相关企业提供的成本数据,而采取所谓的按照市场经济第三国同类产品成本的方法来判断与推算我国产品的倾销事实与幅度。
单方面的数量限制问题。1994年颁布了对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进行配额管理的办法,以欧盟统一的配额管理取代了国别限制,提高了数量限制的力度。对我国出口欧盟的鞋、陶瓷器皿等七大类最优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商品设置了进口数量限制。
非关税壁垒问题。在我国向欧盟出口的部分农产品中,通过农药残留等技术标准限制我国部分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如1996年停止了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品。
普惠制问题。1980年欧共体给予我国出口产品以普惠制待遇,促进了我国对欧共体的产品出口。但是欧盟于1995年开始分三个阶段实施为期十年的新普惠制度,旨在限制竞争力强的国家和地区享受这一待遇,只提供给最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被列入第二类国家即属于竞争力较强的国家,被划在不再给予普惠制待遇的范围内,我国的部分产品已经在第一个阶段(1995—1998年)中毕业,如我国出口产品在第二阶段(1999—2001年)中的规模继续扩大,有可能导致国家毕业。
市场准入问题。市场准入是欧盟手中持有的一个重要的谈判筹码,以正在逐渐扩大的欧盟市场的开放为条件,来换取对方国家开放市场。欧盟的贸易壁垒法规是采取市场准入措施的基本法规,据此欧盟可以单方面地暂时停止其所承诺履行的义务,单方面采取提高进口关税、实施数量限制的措施,作为向对方开放市场的要价。
上述问题相信会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性框架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但是,欧盟市场的开拓仍然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四,中欧贸易关系的原因分析。决定我国与欧盟贸易关系发展的主导原因是双方在发展贸易上的意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欧贸易发展新阶段主要是由双方的共同意愿推动的。从双边贸易地位来看,欧盟对亚洲以及中国的战略观点转变在双边贸易关系的改善上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与欧盟贸易的发展,除了地缘及历史上的原因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
1.企业开拓市场的成本。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市场开发成本进而构成影响我国对欧盟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欧盟在没有实施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之前,其各个成员的国内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狭小的,加上各国市场准入的规则不尽相同,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市场开发成本较高,而所能获得的市场发展潜力又十分有限。因此,欧盟市场的吸引力长期以来远不如美国和日本那样诱人。当欧盟的发展进入一个高级阶段,实现了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市场准人要求,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不仅扩大了市场容量,更重要的是简化了市场进入的规则,降低了市场开发成本,提高了市场的吸引力。我国对欧盟出口自1997年以来的高度增长,反映出出口欧盟市场的成本随其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在企业态度上的转变。
2区域经济集团的排他性程度。任何一种区域经济集团,总会在成员与非成员之间勾画出种种区别,构成一种排他性的制度框架。欧盟的封闭性特征较之单独的日本市场以及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的美国来说更为明显,从而影响了我国对欧盟贸易的发展。此外,欧盟组织的双层结构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对贸易的制约性。当欧盟成员国进口商品时,从保护国内市场的角度出发,倾向于采取较为固定的欧盟规则;当出口商品时,一方面倾向于采用灵活的成员国标准,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获得竞争上的好处,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欧盟的出口指导政策,甚至市场准入政策,帮助其出口产品的推进。这表现为一种区域经济集团,其行为较单一国家更为复杂,在维持集团内部的利益均衡时往往会以牺牲外部利益为代价。因此,对非成员国来说,构成排他性,提高进入的成本以及形成不稳定的贸易环境。
3.贸易转移的干扰。欧盟内部各个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品结构不同,比较优势不同,然而却要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市场开放政策,这就必须以中等发达水平甚至是较为落后国家的水平,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在敏感的产品上,不同成员国的游说能力,如农产品利益集团,对相应的贸易政策就会发挥较大的作用,使非成员国在相应的产品出口上面对挑战。
二、促进对欧盟贸易的战略对策
(一)对我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基本判断。
第一,我国与欧盟贸易将在一个稳定的体制框架内获得积极的发展。我国已经明确把欧盟作为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国内的相关政策及运行体制也纳入了这一基本判断的轨道。欧盟推出了亚洲新战略,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双边的贸易磋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了十多年的运行,证明是有效的。
第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望在“十五”期间保持较高的增长,出口竞争力继续提高,美国和日本市场潜力在近期内发展的空间受其国内经济运行状况的限制,国际经济形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这一基本格局将有可能持续5—10年,从而提高了欧盟市场在我国发展出口贸易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提供了国际化规则的框架,有利于克服欧盟实施的不正当贸易政策,但是也有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反倾销调查问题,前景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政策意愿,其结果直接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发展。
(二)影响我国对欧盟贸易的因素。
第一,欧盟扩展的贸易转移效应。欧盟的扩张,不断地吸纳新的成员,就会不断地出现所谓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围绕欧盟市场的贸易格局就会不断地进行调整,对非成员国来说,肯定是一种不利的因素。任何一种区域性经济集团,在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都会形成贸易机会上的落差,欧盟作为一种还在不断扩大之中的集团,也在所难免。从理论上讲,新成员与第三国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越是相近,产生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的几率就越大,通过贸易实现的国际分工格局就会作出调整。在欧盟计划发展的新成员中,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介于欧盟原有成员与我国之间,而且具有地缘上的优势,对我国的贸易发展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
第二,欧盟的战略目标在于我国的国内市场。欧盟视点转向亚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进入我国市场。欧盟对华政策的转变主要是由于21世纪全球经济的增长点向亚太地区转移,其中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引起这种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从欧盟与我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主体内容来看,自1993年以来,欧盟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迅速增长,从投资项目、协议外资和实际投资等方面都较改革开放的前14年提高了10倍,在我国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投资三个方面所占的比重分别从2%的水平上升到5%、9%和8%的水平。
欧盟重视亚洲市场,其基本利益在于进入我国国内市场,分享我国对外开放为发达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投资带动我国出口欧盟的机会并不大。据资料显示,欧盟在华投资的企业有15%完全没有出口,出口比重低于产值50%的企业占78%,超过50%的仅占7%。这显示出欧盟对华投资的基本目标是我国的国内市场。据该报告援引的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欧盟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以中国国内市场为主要市场的占59%,以欧盟为主要市场的仅占19%。如果考虑到出口比例要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会予以取消;欧盟投资带动向欧盟出口的比重还会下降。投资带动贸易的机会,尤其是双边贸易的机会不是投资的主导方面,对提高我国向欧盟的出口作用有限。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下述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国内市场是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动因;二是欧盟对内部市场的保护或封闭性较高,导致对外投资的企业在市场选择方面形成了进入外部市场的倾向,这从一方面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集团,在内外部的市场上面,显示出保护内部市场,扩张外部市场的倾向。这为我们在理论上认识这种区域性经济集团的特点提供了较好的佐证。
第三,欧元进入流通的潜在影响。欧元进入流通的最大受益方当然是欧盟各个成员国,最大受益领域是在欧盟内部市场。但是,欧元的启动为我国开展与欧盟成员国的贸易往来也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欧元的全面启动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贸易的便利。从技术上讲,一种统一的货币,不论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如何,总是会比十多种货币具有贸易结算上的便利。
欧元汇率的稳定性会高于以往各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性。在欧元启动之前,各国货币的汇率是以各国国内的经济为背景的,欧元启动之后,欧元汇率开始以欧元区的经济为背景;以国内经济为基础的汇率运行机制有可能会诱使各国出于国内经济的考虑调节本国货币汇率,向外转嫁消极影响。而欧元汇率以欧元区国家的经济为基础,一方面是欧盟经济相对于各国经济会较为稳定,另一方面调节欧元汇率有可能在各国间产生利益的此消彼长,汇率变动的可能性会由于内部的力量而抵消,从而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这给我国与欧盟开展贸易往来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汇率环境。
欧元的成长会在多大程度上代替美元,参与国际结算货币的市场份额,都会为欧盟的贸易伙伴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增加欧元的贸易结算量,不仅对欧贸易,也会对其他国家的贸易结算带来稳定的因素。
(三)促进我国对欧盟贸易的战略对策。
第一,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并重视对欧盟的贸易。欧盟是我国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其动态的组织发展一方面在深化经济集团的组织化水平,另一方面在不断地扩大其市场容量的规模与潜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市场中令人瞩目的一个经济体……
中国和欧盟联合声明了什么?
欧盟的主要活动是计划1000亿欧元企业贷款以促南欧经济增长。
欧盟高层非常希望启动希腊、塞浦路斯、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斯洛文尼亚的经济增长,使这些国家具备还债能力。三年多以前,正是这些国家的高负债引爆了欧元区危机。
欧盟希望通过向企业进一步提供低成本信贷,使之有信心增加招聘和生产,从而让经济增长的车轮再次开始转动,尤其是南欧那些一直为低增长或衰退所困的国家。
欧盟委员会和EIB希望以贷款担保和证券化相结合的办法使用100亿欧元结构性资金。这部分资金来自欧盟2014-2020年长期预算。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洲联盟1975年5月建交。40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政治领域,欧盟先后制定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欧盟对华新战略》和《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3个对华政策文件。
这些文件认为“欧洲同中国的关系必然成为欧洲对外关系,包括亚洲和全球关系中的一块基石”,主张同中国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也一再重申,中国与欧盟都是当今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洲联盟(主要活动)
2018年7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在北京举行第二十次中国欧盟***会晤。总理同容克主席共同出席了第13届中欧企业家圆桌会。
1双方***祝贺中国欧盟***会晤机制建立20周年和中国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这极大提高了中欧关系的水平,在政治、经贸、文化、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双方重申将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全面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继续深化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2作为全面战略伙伴,中欧将加强全球层面的伙伴关系,以推动和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双方重申支持多边主义以及基于规则、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维护《联合国宪章》以及国际法,维护包括主权、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等原则。中欧致力于维护联合国三大支柱,即和平与安全、发展和人权,并致力于依据国际法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3双方一致认为,开展外交与安全政策对话与合作以应对共同挑战,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一大重要支柱。欧盟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4双方高度评价第八次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的成果,同意继续加强在外交政策和安全事务方面的磋商,包括就非洲、中东、亚洲、中亚、拉丁美洲以及裁军和不扩散等事务进行交流。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推荐:
火灾外的长峰医院丨曾因抢救欠妥被判担责,篡改病历致医疗过错无法鉴定
声明:《欧盟要形成对华一致战略》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