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德国最大在野党基民盟及姐妹党基社盟议会小组日前制定了一份对华政策的立场文件草案。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3月27日评论说,从文件表露出的强硬态度来看,德国基民盟正改写默克尔的“中国战略”。
《法兰克福汇报》称,这份长达21页的文件目前尚未获得该党团议会小组领导层的批准。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预计该草案将在4月上旬通过。该草案呈现了德国保守派的观点,即欧盟“通过贸易实现和平”的战略“不仅对俄罗斯已经失败,对中国来说也越来越失败”。他们认为,这样的结果说明,德国和欧洲需要制定新的战略。
综合欧洲媒体的报道,基民盟这份文件将“中国的崛起”描述为“所有寻求维护、加强和支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国家面临的21世纪历史性核心挑战”。文件写道:“对中国的政策应该摆脱务实、亲北京的立场,特别是在贸易方面。”文件还宣称:“我们不应该无视中国主动改变平衡,并明显将两国关系的核心推向系统性竞争这一事实。”此外,文件强调,与中国竞争的能力是必要的,国家寻求并鼓励这种能力。同时,德国还应该与“利益和价值伙伴”结成联盟。
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评论称,对于在默克尔执政16年中推行与中俄和睦以及经济相依战略的德国保守党来说,这是一个显著的路线改变。
默克尔 资料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孙恪勤2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默克尔对中国的接触策略是出于长期对中国的观察和对德国现实利益的考虑。然而,现在美西方更多地将中国视为制度性挑战,对华政策日趋偏冷偏对抗,亲美的中右翼党基民盟在对华战略制定上也因此受到美西方的影响。但是,孙恪勤表示,基民盟这份草案对中国的很多认知和解读都是错误的,中国的对外政策没有变,充分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冷战,主张世界和平。
另一边,德国政府计划先推出国家安全战略,然后是“中国战略”。不过,因为国家安全战略迟迟未推出,“中国战略”也受到影响。
孙恪勤认为,基民盟作为最大的在野党,如果对执政党的“中国战略”推波助澜,那么将形成朝野一致的对华偏冷偏硬的政策环境,给制定比较客观冷静的对华政策带来更多挑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德国企业界对‘脱钩’比较反感,而基民盟的社会基础和主要支柱力量又是德国商界的企业家,他们对基民盟的政策会有一个牵制作用。”他补充说。
延伸阅读
拜登想拉欧洲国家共同对抗中国 德媒回过味来:为了谁
德国《经济周刊》网站3月21日刊登题为《共同对抗中国,但是为了谁?》的文章,作者是西尔克·韦塔赫。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总统乔·拜登知道如何取悦来访的外国领导人。荷兰首相马克·吕特1月份访问华盛顿时,拜登将自己在椭圆形办公室的椅子短暂地让给了他。吕特非常高兴地坐在这位世界上最有权势者的办公桌前,为摄影师摆出拍照姿势,体验当一回世界大国领导人的滋味——哪怕只在闪光灯亮起的那一刻。
拜登与马克·吕特
两个月后,谁在白宫的会谈中真正占据了上风变得显而易见。经过漫长的谈判,荷兰屈服于美国的压力,接受了对半导体技术的出口管制。拜登贯彻了自己的意图:必须拒绝向中国提供最先进的技术,这样它就难以进行自身升级。根据官方的说法,荷兰政府出于国际安全担忧,将跟随美国的脚步,尽管本国的旗舰产业将因此遭受严重损害。
这只是拜登时代权力游戏的一个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的例子。对欧洲人来说,在拜登领导下,欧洲与美国的关系不如说变得更复杂了——拜登是一位戴着拳击手套的朋友。鉴于欧洲在安全方面对美国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欧盟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变得越来越难。
此外,华盛顿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德国政府出人意料地宣布禁止移动网络使用华为组件,显然也是由于美国的压力。未来几个月的新争议点已经可以预见,美国政府正在推动对在中国等第三国的投资进行审查。
德国政府计划禁止电信运营商在其5G网络中使用华为和中兴的特定组件
美国国务院前顾问、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主任杰里米·夏皮罗将美国人这种行事方式称为“事后协调”。夏皮罗说,这个过程始终遵循相同模式。首先,冒犯欧洲人;然后,在布鲁塞尔被激怒后,美国人做出小幅让步。“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得到了几乎所有它想要的东西。”
这一趋势很明显:美国人想与中国脱钩,欧洲人想亦步亦趋。
俄乌冲突表明了经济依赖的危险性。欧洲,首先是德国,被迫痛苦地认识到,在诸如天然气等领域的单方面依赖可能代价高昂。就此而言,欧洲更仔细地审视自身风险是合乎逻辑的。
然而,美国人的对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荷兰智库克林亨达尔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桑妮·范卢赫特和弗兰斯-保罗·范德皮滕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美国希望在一场工业革命的前夕保持领导地位。”具体而言,华盛顿不希望在5G和人工智能方面被北京超越。因此,如果美国想在芯片方面削弱中国,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安全,至少也是为了经济优势。
对芯片和相关生产技术的出口管制会削弱欧洲,这对美国来说恰逢其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美国公司蓬勃发展的技术,如蚀刻技术,却没有出口限制。阿斯麦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也指出,像泛林集团和应用材料公司这样的美国公司一直是出口管制措施的豁免对象。或者说,到目前为止,这些美国竞争对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比阿斯麦还高。温宁克确信,美国的政策在中期内将一无所获,因为中国会寻找替代方案,“如果中国人得不到机器,他们会自己制造”。
试分析为什么近几年日本同周边国家在岛屿问题上持续紧张
为什么近几年日本同周边国家在岛屿问题上持续紧张
一 内在因素
日本同周边过家在岛屿的问题似乎看起来像是两国的问题,但最主要是日本的问题,更是日本人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日本国的固有矛盾。下面主要从日本的经济现状、政治现状来看,这也是一个国家最基本问题的缘由。
经济现状
1地理因素 日本是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海与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几千个小岛组成。日本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有限的土地面积)。总人口1278亿(世界第10名),截止2009年9月15,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898万人,比去年增加了80万,65岁老年人在日本总人口中的所占比例也增加了06个百分点,达到创纪录的227%(高度老龄化),人口密度是337人每平方公里(世界第30名)。日本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日本的平原多为河流冲击平原,由于河流规模小,导致冲击平原的规模较,。日本耕地资源不足,人口生理密度(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的比值)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没有包括一些小型国家或地区),仅次于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日本由于人均耕地资源不足,这导致日本产生不安的感觉。同时,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这是日本的重要劣势因素。为了减少地震的危害,日本各种建筑需要较高的防震级别,需要多耗用大量钢材,建筑成本较高,这应该是日本房子价格高的原因之一。较高的防震级别,也加大了各种基础建设的成本,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地震发生带来的人员或财富的毁灭,是实实在在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损失,提高了日本人口的平均生活成本,也是遏制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地震带来的财富损失因素客观上也要求日本人口较高的储蓄率水平,这样可以弥补地震带来的财富损失。地震对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地震带来财富损失,导致基础设施的损毁,导致社会运行效率的降低,导致社会生产能力的降低,也导致人们收入的减少,消费质量下降。短期看,地震可以促进某些商品的市场需求,带来暂时的繁荣。短期看,地震的发生会遏制地震区域奢侈品的销售。中长期看,地震减少了人们的财富拥有量,这意味着人们的储蓄率会提高,人们需要通过储蓄从新积累自己的财富,这会导致人们的日常消费水平下降。人们的储蓄不仅仅是货币模式的储蓄,主要是不动产的储蓄,如房产。长期看,地震会降低大家的消费水平,遏制内需,进而遏制经济发展。地震会促使物价上涨,至少地震区域的物价水平会明显上涨,这会连带附近区域的物价上涨。生产能力下降了,而货币并没有减少,自然意味着物价上涨。人口损失了,人均货币多了,也意味着物价上涨。地震区域基础投资增加了,灾区家庭的耐用品的损坏导致耐用品消费增加,生活用品的损坏,导致生活用品的增加,都会导致物价上涨。
2物品产量 加工贸易经济属于劳务的出售,既是体力劳动的出售,也是脑力劳动的出售,是通过劳动实现生存的模式。日本人口通过自己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把进口的原材料或能源转变成可以使用的商品,自己使用一部分,出口一部分。自己使用的一部分就是自己劳动的报酬,出口的一部分就是对原材料或能源的交换。加工贸易经济是人均资源贫乏国家的富裕之路,是通过劳动实现富裕的正常道路。通过勤劳,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可以实现同样的高度富裕。日本是依靠加工贸易经济实现富裕的成功例子,这是人均自然资源贫乏国家的成功路子。但由于原材料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一旦海上交通被封锁,日本就很快就会面临经济危机,所以无论如何日本必须保证海上主导权,这也是每年日本军费主要用于海军,也使得日本海军位于世界前列,所以日本是一个从别人的碗里分饭的国家,由于日本基本没有自主产业,加上日本由于老龄化严重,每一个青年人承担的义务也加大了,生活与工作压力使得每一个日本的年轻人感到无比的痛苦,渴望得到一个稳定的生活。
3历史因素 日本经济自1960年代到1980年代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被誉为奇迹。1960年代池田勇人内阁提出“所得倍增计划”,经济出现平均10%的增长;1970年代初期虽然遇到石油危机,平均仍有5%的增长;1980年代则为平均4%的增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几大因素。日本国民的高智商是日本员工优秀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日本高水平企业家众多的智力保障,更是日本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日本国民天赋勤劳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条件。温带农耕人口普遍勤劳,这就是进化的天赋或文化导致的。勤劳的人口可以一个顶俩,等效于劳动力增多或丰富,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可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可以人均创造更多财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勤劳的人口也包括勤劳的资本家,资本家的勤劳对资本效益的提高或资本投资机会的捕捉效果的提高(资本投资机会的浪费或抓住投资机会需要的时间过长,都是财富的潜在损失,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很有帮助。科技人员的勤劳,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出更多研究成果,这对科学技术的前进或经济发展都很有帮助。温带农耕人口具有高储蓄率的进化天赋,日本人口储蓄率天赋较高,高储蓄率的天赋对经济发展也很重要。储蓄率高,可以导致资本投资率高或基础建设进展快,进而导致社会运行效率前进快。社会运行效率的前进速度,就是经济发展的前进速度,就是人均汇率GDP的提高速度。智商高、勤劳程度高、储蓄率高,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三大因素。日本经济的超高速发展也得助于日本经济的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就是可以少走弯路,在经济扩张中,可以直接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或经济运行模式,实现经济运行效率的更高化。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扩张的阶段,在经济扩张结束以后,后发优势也就基本不存在了。 我们通过各种角度可以了解到日本自然资源少,人均自然资源更少,缺能源,缺原材料。资源少确实是日本的重要劣势,确实不利于日本经济发展,而事实上,日本是二战后的四十年内,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国,在所有温带农耕人口的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至少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并不逊色于欧美国家。日本在资源较为缺乏的如此劣势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却取得很好的成绩,这能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是日本人口素质更高吗?估计大家不会太认可。日本人口素质与欧美白人素质应该差不多,这应该是日本不逊色于欧美国家的主要原因。但是,日本资源贫乏的劣势却难以通过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而表现出来,原因会是什么呢?应该是有原因的,这也许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看到人口稠密带来的人均资源贫乏的劣势因素,事实上人口稠密还可以同时带来一些优势因素。主要是带来人口密度效益与人口规模效益。日本稠密人口的事实,为日本带来人均资源贫乏的劣势的同时,还带来了日本庞大的人口规模优势与较大的人口密度优势。这两个优势因素也许是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并没有因为人均资源少而下降的主要原因。 日本人口规模在发达国家群体中排名第二,拥有发达国家第二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这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因素。市场规模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庞大的市场规模,可以促使较大的企业规模,实现较高企业效益。欧洲发达国家市场规模都相对日本小,但是欧洲发达国家依靠地缘接近的客观条件,通过主动的经济或政治谈判,经济市场逐渐走向一体,导致欧洲发达国家的市场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受益也越来越多。
政治现状
1政府信用度(首相风波) 2009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宣布解散众议院,并于8月30日举行大选。在这次选举中,自民党完败于此前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当选新任日本首相。此次民主党的获胜结束了自民党在战后日本长达54年的执政史 在此之前,日本的首相一直由自民党党员担任。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自民党是在1955年由两个保守自由主义政党自由党和日本民主党合并产生,以抗衡当时广受欢迎的日本社会党。自民党很快在选举获胜,在1955年组成日本第一个保守政府,占得政府中大多数议席。除1993年的短暂低迷外,自民党实际上把持了日本自二战以来的政权。 日本民主党成立于1996年9月。民主党属温和保守型政党,主张推行民主稳健的政治路线,强调与亚洲各国开展外交活动,强调对华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该党支持基础主要为工会组织和市民工薪阶层。其党员主要为年轻的职业人士,包括政府官员、律师、医生、银行家和新闻工作人员等。 二战后,美国把日本改造成为议会君主立宪制国家。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议院和参议院。内阁则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内阁总理大臣即日本首相,由众议院选举中获胜政党的党首担任,是事实上日本的最高行政长官。日本现任内阁总理大臣是来自民主党的菅直人。 2010年6月2日,上任仅八个月的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宣布辞职。时任日本副首相的菅直人竞选党首成功,成为新的日本首相。并于2010年9月14日的民主党党代表选举中击败小泽一郎成功连任民主党党代表。菅直人得以继续担任日本首相。 2010年7月11日,当地时间12日,日本国会参议院选举最终结果凌晨揭晓,执政的民主党失利,在野党占据了参议院过半数议席,日本再次出现了朝野政党分别控制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日本政局今后将酝酿着更多的变数。分析人士认为,在野党今后有可能在国会不断给执政联盟制造难题,首相菅直人政权的运行将陷入困境,能否破解“扭曲国会”困局将是对民主党政权的严峻考验。 为消除“扭曲国会”的羁绊,民主党不得不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政界重组将是今后日本政局的主要变数。至于未来的重组,可能性主要有三:一是“部分联合”,即根据政策主张的接近性,合作伙伴因合作项目的不同而异;二是“中型联合”,即民主党在被称为“第三势力”的小党派中寻找伙伴;三是“大联合”,即第一大执政党民主党和第一大在野党自民党联手。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在暂时稳定局面的背后,联立政权的稳定性也同时埋下了另一个炸弹。 联立政权指的是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政党组成联盟共同分享政权。然而,联立政权在获得更多支持的优点的背后,也存在着联立内部成员不和,主张不同,政策难以实施,以及分裂的潜在危险。 虽然四年六任首相更迭的魔咒被菅直人的成功连任打破,但是,在首相不停变换,各政党的内部斗争不断甚至公开化的背后,日本政局陷入了无可置疑的动荡之中。不安定,是当下日本政局的最显著特征。 日本当局陷入了内外交困。对内,虽然在9月份的党代表选举中菅直人战胜了小泽一郎,取得了暂时的稳定,但是,作为民主党元老的小泽本身就是带着自己的领导的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是党内的最具实权人物。小泽会不会继续分裂民主党而最终造成民主党势力的衰减还是一个未知数。其次,参议院选举的失利,造成了扭曲国会的出现。菅直人内阁的政策运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这将不利于挽回日本经济的不景气的局面,加重经济危机以来的国内混乱局面。再次,由于新政府提出了加税的政策,使得国内民主普遍不满。民主党的支持率直线下降。对外方面,首先,由于普天间军事基地的搬迁问题,日美之间出现了不睦。民主党政府竞选时曾许诺逐步减少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普天间问题,既得罪了美国,又违背了对民众的承诺,造成了外交和内政方面的双重不利。其次,中日关系的恶化,由于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冲突加剧,中日关系进入冰冻期,日本的周边环境恶化,也使得民主党上台以来对于中日关系所作改善的努力付诸东流。 动荡之下,受影响的还有日本经济。由于政局的不安定,日本股票市场和金融市场等收到了不停程度的影响,IMF降低了对日本的主权评级,日本面临着经济上的重大压力。扭曲国会的存在,使得经济刺激计划的执行收到阻力,国内实体经济复苏举步维艰。与中国关系的不和睦,也使得外贸方面的压力陡增。 总之,来自党内党外,国内和国外的种种不安定因素使得日本政局面临着动荡。菅直人政府能否力挽狂澜,安定局面,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2军事改革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要求与德川幕府(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当时的日本天皇没有权利)谈判。这次普通事件对日本刺激很大,可能是强烈的刺激了日本人口的自尊心,此后许多日本人开始觉醒,力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明治维新是日本19世纪进行的一次政治革命,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青年人自尊心强,青年武士自尊心更强,某些涉及自尊心的刺激,会促使这些自尊心强烈的青年人口,奋不顾身的为国奉献,改变国家命运。满腔热血的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现在老龄化的中国,不利于变革发生。荣誉感强烈的东亚人口,自尊心必然强烈。只要我们拥有强烈的自尊心,我们就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动机,我们就愿意奉献,促使国家获得前进。1871年废藩置县,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明治政府在1885年实行内阁制,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东方唯一的帝国主义列强。1945年日军投降,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又开始没有权利)。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日本没有形成类似美国的两党制,属于一党独大。按照发展趋势,日本最大政党力量似乎在逐渐削弱,日本政坛有向两党制方向进化的趋势。日本领导替换率太高,这不利于政策的稳定,也不利于树立日本的强国地位。在国际关系上,日本的最亲密盟友为美国,由于日本扼东北亚通往太平洋的门户,一直是美国削弱苏联势力在亚洲扩展的前线岛链。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军事据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争取与之经济实力相等的角色。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对外援助输出国,目前日本最大的对外援自卫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国家军事武装力量,总兵力23万人。日本的军事潜力很大,按照人口比例,军队规模还可以扩张几倍。美国可以保持200多万人的军队,日本保持70万人的军队规模,日本是可以承受的。从这个角度看,暂时不宜刺激日本,让日本继续保持现状是比较好的。美国接连在东亚发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美国大力扶持日本原来发达的军事工业,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样的外部机会,并不必然会带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这需要与勤劳或节俭的国民相结合,才可以产生这样的良好结果。
二双边关系
1领土主权 领土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资源,在领土主权的问题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不会退让,一个拥有自主权的国家的基本权就是领土自主权,所以历来领土之战成为两国、甚至多国的焦点,一个无法捍卫自己的领土的国家,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最终会被历史的舞台所淘汰。日本曾是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与中国、南朝鲜、前苏联都有领土的主权的争端,这些领土在历史上都曾被日本统治过,自从二战结束后,日本做为一个战败国,不得不退出。日本经过了60年的后有重新昌盛起来,从而有开始岛屿之争。日本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的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有可以安定的生活,加上近两年来地球地震比较多发,比如汶村大地震、日本大地震······ ,这些无不拉紧日本人的神经,从政府到人民都感到神经紧张,如果在日本本土上发生两次的大地震导致核站泄露,很快日本就会从地球中消失。
希特勒时期的德国为什么强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又统一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国统一的内部进程也大致经历3次突破:①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在大选中,以基督教民主联盟为核心的德国联盟以4815%的多数获胜,并在4月12日组成包括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在内的、以L德梅齐埃为总理的联合政府,由前德国统一社会党演变过来的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成为在野党。②1990年5月18日,两德签订《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条约》,从同年7月1日起将西德马克引进民主德国,使东西德两种不同的经济、社会制度合二为一,实现了两个德国事实上的统一。③1990年8月31日,两德签订以民主德国改建为5个州、按《基本法》第23条加入联邦德国为核心内容的《统一条约》。1990年 8月23日凌晨,民主德国人民议院特别会议经过激烈辩论,通过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的决议,并立即得到联邦德国联邦议院的响应。
1990年10月3日零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实现统一,组成统一、独立、主权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定都柏林。宪法沿用原联邦德国的《基本法》。国旗和国歌亦均沿用原联邦德国的国旗和国歌。10月3日定为德国统一日,即国庆日。Rvon魏茨泽克为统一德国的第一任联邦总统。科尔为统一德国的第一任联邦总理。1990年12月2日举行第一届全德联邦议院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和联盟 90/绿党进入联邦议院。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和自由民主党继续联合执政,联邦总理仍由科尔担任。
德国统一的实现,是欧洲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不但对于德意志民族的发展,而且对欧洲联合进程和整个欧洲形势都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也是一件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但也有不少人对统一后德国的前途感到忧虑,它将成为“欧洲的德国”抑或是“德国的欧洲”,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2009年8月~9月的时政新闻
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强大的原因:
1、军事实力强大,军队素质高。
德军高度服从的忠诚意志是不可比拟的。二战时期,希特勒成功给士兵们洗脑。德军是二战中忠诚度最高的,出现叛徒最少的军队。德军士兵执行力高,单兵作战能力强。德军战略战术惊世界,希特勒曾提到过他的军事本事都是来源于中国的兵书《孙子兵法》。同时德国军纪严明。
2、经济科技实力强大
德国经济在一战后迅速腾飞,经济是发展一切的源动力,于是有钱以后的德国,就加大军工科技的研发,使德国的军事建设迅速崛起。德军的虎式和豹式是二战时期最先进的坦克,据说二战德国一天能造20辆坦克,每个月大约600辆。
3、希特勒强大的领导和判断能力
希特勒对于那个时期德国工业发展的需求拿捏的非常准确,明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知道他们的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一旦发展起来就对外扩张,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
扩展资料:
二战时德国民众信任希特勒的原因:
希特勒的演讲充满激情,让台下的群众更加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德意志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德意志的未来要靠我们的人民!只能靠我们的人民!德意志人民,必须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冷静、勇敢来克服一切困难!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前进,我们的民族才能振兴!”
任何一个德国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一定会激动得浑身颤抖,一定会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民族中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万分,一定会为拥有希特勒这样最“伟大”的领袖而感到幸福无比,也一定会为德意志即将成为最强大的帝国而感到兴奋不已。
任何一个德国人一旦陶醉于这样强烈的种族主义情感当中,一旦痴迷于如此盲目的个人崇拜以及极端的爱国主义情绪当中,自然会从理智走向疯狂,从善良陷入邪恶,从文明堕落为野蛮。
令人悲哀的是,此时此刻,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一直沉浸在一种崇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之中真的以为要跟随伟大领袖投身到无比壮丽的革命洪流中,去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神圣事业。
黑格尔政治哲学中有一个极深刻的观点,至今未曾被人们恰当地理解——他说:国家不是建立在物质上,而是建立在精神上、思想上的。
当1932年,已经成为纳粹党首领的希特勒曾踌躇满志地宣称“国家社会主义塑造了一个包括儿童和老人的群体,没有人能够使这部德国生活的庞大交响曲沉默”时,他的愿望实现了。
希特勒所缔造的第三帝国就是一个建筑在纳粹主义精神上、建筑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德国人灵魂中的罪恶之国。
参考资料链接:人民网——二战时,德国民众为何狂热追捧希特勒?
8月30日鸠山由纪夫领导的民主党赢得日本大选,鸠山由纪夫被党内推为首相。
评论:日本第43届众议院选举结果11月10日凌晨全部揭晓。在众议院480个席位中,主要执政党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获得237席,比选举前减少了10席。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在这次大选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的议席由选举前的137席增至177席。这样的大选结果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此,我们特邀本报驻日本特派记者孙东民、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张莉霞和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就读者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
问题一:在此次大选中,自民党虽然保住了最大政党的地位,但没有达到单独过半数的选举目标。自民党为何受挫?
孙东民:自民党议席略有减少的原因是,选民对小泉政府改革迟迟不见成效有些失望。统计表明,自民党在农村的传统地盘实力减弱。另外,左右政党成败的重要因素是不支持特定政党的无党派选民的动向。出于对自民党改革成果的失望和对民主党的期待,有相当多的无党派选民投了民主党的票,甚至部分自民党的支持者也转而支持民主党。日本选民有“均衡意识”:多数人支持自民党执政,但又不愿它单独执政。
刘江永:民主党议席大增的原因首先是选举前与自由党合并,并在小选区共同推举最有实力的候选人竞选;其次是在比例代表选区,约60%的无党派流动票都投向民主党;第三,该党竞选纲领比较符合当前选民心态和日本的政治思潮。该党领袖菅直人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是给日本选民可以选择政权更替的机会;总体上,民主党给了选民一个可以取代自民党,成为执政党的全新形象。
问题二:日本各党派是如何看待此次选举结果的?
孙东民:身为自民党总裁的小泉首相在大选结束后并不言败,反而表示,此次大选证明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得到了国民的认可。
张莉霞:联合执政的公明党干事长冬柴铁三表示,选举结果表明三党执政联盟得到了公众的支持,公明党将继续同自民党合作,参与执政。
不过,在自民党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自民党龟井派领导认为,党的议席已经比选举前减少,还非说获得了信任,简直是自欺欺人。小泉政权的政策有错误,必须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小泉首相的左膀右臂、自民党副总裁山崎拓以及三党执政联盟的保守新党党首熊谷弘在这次选举中落选,被迫辞去自民党副总裁的职务,成了党内反对势力谴责小泉政权的重要材料。
民主党领袖菅直人对选举结果表示惋惜。他说,大选结果表明很多选民都希望政权交替。在这次选举中,民主党虽然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没有达到200席的选举目标,今后仍需更加努力。
问题三:自民党和民主党占据了大部分席位,是否标志着日本两党体制的正式形成?
孙东民:日本政坛向两大政党制过渡,这一特征在大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日本知识界和经济界中,主张通过良性竞争两党轮流执政的愿望很强。最典型的事例是大阪地区的关西人士在大选前联合发的主张“政权更替”的意见广告。这个意见广告指出:“由于同一政党在半个世纪中都居执政党的位置,结果造成国政松弛,不祥事件频发,政官沆瀣一气……导致国民不满现实,对未来丧失希望,日本社会被闭塞气氛所笼罩……”关西人士的结论是:“为取得政权,希望自民党和民主党开展堂堂正正的竞争,让国民来选择政权。”
刘江永:应该说两党体制开始初步形成。因为从目前联合政权的结构看,仍是两大保守势力在争权,日本政界格局尚未定型,还要看明年参议院选举结果。
问题四:这次小泉虽然得以继续执政,民主党将会对小泉政权有多大牵制?
孙东民:自民党这次大选虽只得237席,经过选后的调整,议席达到240席。由于保守新党选举失败(4人当选),该党决定在数日内归入自民党,在19日特别国会召开时,自民党的议席将达到过半数的244席。加上友党公明党的议席,达到278席,以自民党为中心的执政党在国会稳操主导权。民主党将加强与自民党的抗争,但在以自民党和公明党联合执政、在国会的议席占“绝对稳定多数”的状态下难有大的作为。
张莉霞:从近期看,以自民党为中心的联合执政联盟能够完全控制国会。
刘江永:民主党内成分复杂,但总体上政策观点较小泉领导下的自民党要温和。自民党要在国会上通过修宪议案,必须获得2/3以上国会议员的赞同。只要民主党不同意并采取举党一致立场,类似重大法案就难以通过。当然,除非自民党与公明党分裂,自民党内部有人造反,否则也很难在国会通过对小泉内阁的不信任案。
问题五:这次选举结果表明,坚决主张修改宪法,拥有合法军队和维护集体自卫权的党派席位增长,而坚决反对修改宪法,主张正视侵略历史,坚决走和平道路的***和社民党的席位大幅减少。***从原来的20席降低到9席。社民党从18席减少到6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孙东民: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日本社会趋于保守化。日本人中有一种不愿意咸峁�サ那樾鳌T谌毡揪�贸て诓痪捌�⒘诠�畈�⒄沟那榭鱿拢�毡救擞兄帧八挡磺濉钡男睦恚�褡逯饕逡馐渡仙��绨萸空摺⒆悦阕粤ⅰ⒈浞ㄗ郧康男睦砣帐ⅰU凵涞秸�纾�虺鱿中薷南芊ā⒉惶�敢夥词±�返氖屏υ黾印
张莉霞:日本主张走和平道路的势力在大选中受挫事出有因。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已经结束58年了,曾经被迫卷入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了解那场战争对中国和亚洲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并表示对那场战争进行反省和忏悔的当事者越来越少。目前日本政坛的主力以及日本政治的主流几乎都是战后出生的中青年人。由于日本战后的历届政府几乎都掩盖侵略的历史、歪曲历史真相,在这种颠倒黑白的教育之下,日本青年人中几乎不知道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以及亚洲国家犯下的罪行。
同时,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力量的迅速增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部分政治家对日本在经济上是大国,在政治上是小国的现实不满。他们表示要推翻宪法对日本政治的束缚。日本政治家的这些呼声逐步得到了战后成长起来的、不了解日本侵略历史的青年人的共鸣。在这种政治取向的影响下,日本大部分年轻人的票都投向了在国际上主张强硬政策的政治家。支持和主张捍卫和平宪法势力的选民主要是老人和妇女。
问题六:近期来,中日关系上发生了许多事件,如毒剂事件等,中国人民非常关心这次选举后小泉政权的对华政策是否会有所变化?
孙东民:与中国友好相处是日本国民的共识,也是日本各政党的共识。这一潮流不会因政权更迭或国会议席的变化有大的改变。如不出现意外,小泉首相将继续执政。从日本的国家利益考虑,日本政府不会与中国对立。小泉曾多次表示“中国的发展对日本不是挑战而是机遇”。关键是历史问题,或者说是“历史认识问题”。我国***多次强调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大局观,以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表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历史认识问题的解决主要在日本国民自己。
张莉霞:这次日本众议院的选举结果基本上不会对中日两国的双边关系有大的影响。因为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日本政府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中日两国互惠的合作关系对日本有利。因此,无论日本哪一个政党执政,都不能损害国家利益。今后,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领土以及台湾问题上会有摩擦,但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关系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中日两国的关系将继续维持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合作大于摩擦的基本格局。
刘江永:虽然一贯对华友好的社民党势力下降,但重视和发展对华关系,是任何一届负责的日本内阁都将继续贯彻的外交方针。近期,小泉将忙于在国会通过明年年度预算,处理内外难题,对华政策不会有重大调整。对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日本政府将尽量息事宁人,同时也不愿背上更多的责任和包袱。日本将继续以日美同盟关系为基轴,重视发展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的关系。
问题七:近期,日本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加强表示担心,日本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
孙东民:我认为要客观报道日本的舆论。表示担心的论调是有,其中不乏恶意中伤的报道,但不能说这些论调是舆论的主流,也不能说代表政府的态度。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人自省其“岛国根性”,特点是视野狭窄,只顾自己,少考虑邻居,却又老是盯着别人。现在有些人面对中国的发展感到不痛快,甚至有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有个过程。中国继续发展与强大,日本不断克服不健康的心态,与中国开展良性竞争,实现共同繁荣是有希望的。
刘江永:日本总想在亚洲发挥领头羊的作用。看到中国加强同东盟的关系,日本一些人有点醋意,但未必是恶意,因为中国此举并未伤害日本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台湾当局一直在加强拉拢日本的自民党和民主党。这两个党内都有一些人与“台独”势力明来暗往,小泉内阁中就有“台湾帮”成员。日本的政局变化对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会产生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环球时报》 (2003年11月12日 第七版)
相关推荐:
儿子儿媳闹离婚,公婆起诉儿媳索要15万“带孙费”:“不是真想要,希望两人和好”
以色列爆发大规模抗议,以总理宣布推迟司法改革!总理之子:美国是幕后黑手
暴跌99%!两大巨头灰飞烟灭,拜登:我已尽力,但危机“还没有结束”!美国两党吵翻了
声明:《德国最大在野党对华要“变脸”》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