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乡贤组织,让乡贤有乡情感
发挥工商联、商会、客家联谊会等组织作用,每年组织召开市县乡贤代表“三请三回”座谈会等会议,促进乡贤联谊沟通。用好赣南稀土、钨等资源,围绕全市1+5+N产业集群发展,积极组织相关行业、领域乡贤回归、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如定南县举办岿美山钨矿百年庆典系列活动,邀请在外矿工子弟800余人重返赣南寻乡愁、忆当年、看变化、谋发展,促成一批项目投资落地。
搭好乡贤平台,让乡贤有归属感
完善交流互动平台,推动县(市、区)按照“五个一”的要求高标准打造乡贤馆,目前全市已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五星级乡贤馆20个。用好微信公众号、乡贤论坛等线上交流平台,为乡贤知情明政、建言献策、投资兴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建好乡贤人才驿站,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集人才事迹宣传、交流互动、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乡贤人才驿站,打造成为乡贤最想去最愿来的温馨港湾。
服务发展大局,让乡贤有价值感
支持就业创业,制定落实相关财税金融、研发创新、教育扶持等政策,2021年以来全市发放乡贤回归创业担保贷款38.9亿元,直接扶持2.3万人,带动就业创业9.8万人。带动招商引资,发挥乡贤在信息、人脉、资源等方面优势,2022年通过乡贤引进招商项目137个,项目资金1229.8亿元。
融入社会治理,邀请乡贤联谊会会长列席当地党委和政府有关会议,积极建言献策。石城县乡贤倡导发起的“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经验做法两次被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刊登推介,多次被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四是深化乡贤服务,让乡贤有氛围感。开展干部结对联系乡贤活动,市委统战部班子成员划片分区挂点联系指导县(市、区)乡贤工作,坚持每季度走访、调研、参加有关活动1次以上,今年以来协调解决困难问题22个。制定实施《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基层统战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乡贤工作纳入基层统战工作重要内容。推动在规划建设街道、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中充分体现乡贤元素、培育乡贤文化,通过设立乡贤榜、乡贤主题公园、开展系列采访活动等形式选树乡贤典型,营造崇贤、尚贤、爱贤良好风尚。
中国为什么坚持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
《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对此,可从以下4个方面加深理解。第一,发展理念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改革开放后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影响,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客观实际,党中央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形势,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发展理念和思路及时作出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第二,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我们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持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经过持续努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从经济实力看,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从产业结构看,持续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步伐加快,实体经济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中国制造”竞争力明显提升,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服务业拉动作用日益凸显,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44.6%增加至2020年的54.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4%,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能;数字经济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力量。市场主体数量也显著增长,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2021年7月底的1.46亿户,成为稳定经济的基本盘和稳定就业的中坚力量。
第三,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16.9%,取得一批以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干细胞为代表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科技战略前沿突破能力大幅跃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等一批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以5G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四,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2.57%提高到2020年的63.89%,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取得显著成效。
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具体名录以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并公布的为准。
本条例所称重点革命老区,是指纳入国家革命老区规划范围内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太行革命老区。第三条 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应当坚持统筹规划、重点扶持、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的原则。第四条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制,统筹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的领导,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纳入相关规划,建立健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协调保障机制,统筹解决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主体责任,制定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相关规划的实施方案,整合各类资源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作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相关工作。第七条 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党政高参、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发挥河南省老区建设基金会等社会公益平台作用,为革命老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第八条 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根据自身优势,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开发、产业共建、科技推广、文化教育、人才培养、捐资捐助等各种途径和方式,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第九条 革命老区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鼓励支持大别山、太行重点革命老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第十条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应当开展革命老区公益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氛围。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基础设施建设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统筹财政资金、政策性贷款等资源,加强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将革命老区能源、水利、应急、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相关规划,并在年度资金安排中给予优先支持。
省级财政应当逐步加大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支持地方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建设,支持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机场、航道码头、物流工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建设。
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溉渠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免除革命老区县级配套资金。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革命老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革命老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形成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支持革命老区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加大革命老区农村公路补助力度,实施公路通村入组工程,优化农村客运运营模式,发展农村公交客运,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改善革命老区农村交通条件。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革命老区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推动电网建设,为革命老区提供低碳稳定的能源保障。
电网经营企业应当加强革命老区电网建设,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革命老区饮用水安全、水旱灾害防治、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构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等兴利除害的水利保障网络。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革命老区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在革命老区布局新一代通信网络设施,保障通信网络畅通。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壮大革命老区电子商务市场,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建设智慧电商物流园区,打造区域性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拓宽革命老区人民增收渠道。
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省文化和 旅游 厅积极推动乡村 旅游 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 旅游 目的地。(河北新闻网)旅游 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乡村 旅游 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发展乡村 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 旅游 建设工作,将乡村 旅游 发展融入乡村振兴,进一步挖掘乡村 旅游 发展潜力,推动新时代新农村高质量发展。
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要借政策东风,贯彻战略发展精神。乡村 旅游 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关于“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 旅游 精品工程”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 旅游 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乡村 旅游 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充分向我们展示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 旅游 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利用东风,借力发展,统筹规划,事半功倍建设乡村 旅游 事业。
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要融文化内涵,打造“见之不忘”项目。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是地域 旅游 具有自身特色的关键,要结合“文化+ 旅游 ”营造乡村 旅游 项目深层吸引力。比如,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枫林“红妆”赏叶结合农林生产与文旅休闲,三亚市深挖渔家文化构建热带农业 旅游 样板,南宁市特色文旅活动发扬“壮族”传统文化……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成本地区 旅游 文化,使游客“见之不忘、思之如狂”。
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要明持续理念,规划研究科学发展。 历史 人文类和自然生态类等 旅游 资源具有的不可再生性应予我们警示。积极 探索 乡村发展新模式,夯实发展基础,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引入专业 旅游 团队,用 旅游 树立品牌,靠品牌带动产业,推动乡村 旅游 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做好乡土自然环境和区域 旅游 发展的协调十分重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利用,秉持可持续发展,树立乡村 旅游 科学发展观。
创新乡村 旅游 业态,促进乡村 旅游 提质增效,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新农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充分理解、科学认识、系统规划、持续发展,不走一次性道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