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岸田文雄7日抵达首尔,与韩国总统尹锡悦举行会谈,此访意味着两国首脑互访的“穿梭外交”,时隔近12年正式重启。
5月7日,韩国首尔,尹锡悦(右)与岸田文雄在会晤期间握手。图源:视觉中国
“穿梭外交”是指韩日领导人随时互访并举行首脑会谈,由韩国前总统卢武铉2004年12月与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共同商定。
自2011年10月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韩后,“穿梭外交”中断。
而日本首相上一次访韩还是在5年前。2018年2月,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出席了平昌冬季奥运会开幕式。
7日下午,韩日两国领导人在会谈后举行联合记者会。尹锡悦高度评价岸田此访,称“穿梭外交”重回正轨深具意义,共享普世价值的韩日两国又一次凝聚共识,决定紧密合作应对安全、经济等全球性课题。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对比尹锡悦的积极表态,以及韩国近日在二战强征劳工赔偿问题上的大幅让步,岸田文雄的回应存在明显温差,诚意有限。
5月7日,尹锡悦(右)和岸田文雄出席联合记者会。图源:视觉中国
谈及韩日两国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时,岸田文雄说,归功于尹锡悦的决断,韩国政府3月发表二战强征劳工索赔问题解法,并一直进行相关努力。很多人伤痛还在,却能面向未来敞开心扉,令人感动。
连日来,岸田在历史问题上的表态备受关注。韩国民众及在野党要求岸田在历史问题上向韩国道歉,韩国外长朴振也表示,期待日本作出“有诚意的回应”。
然而,岸田在记者会上仅表示,“我本人对许多人在当时的严酷环境中遭遇非常痛苦而悲惨的经历感到心疼。”
此外,岸田强调,包括韩日两国1998年发表的《金大中—小渊惠三联合宣言》在内,继承历届日本内阁历史认知的立场今后也不会动摇。这实际上也只是重申了日本政府的一贯立场。
对于韩国国内“要求日本道歉”的声音,尹锡悦急着替岸田“打圆场”。尹锡悦称,重要的是怀着诚意解决,这不是一方向另一方提要求就能解决的问题。他表示,韩国政府解决二战强征劳工索赔问题的方针不会改变。
另据日媒报道,尹锡悦还在会谈时向岸田表示,必须摆脱“如果不清算历史就无法推进未来的合作”的思路。
上述言论很快在网络上受到韩国网友强烈抨击。有韩国网友警告称,“忘记过去的民族没有未来。”
7日,尹锡悦与岸田文雄在合影后各自走向座位。图源:视觉中国
除历史问题外,岸田此访也回应了韩国社会高度关注的福岛核污水排海问题。
尹锡悦在记者会上宣布,韩日两国商定向福岛核电站排污现场派遣韩国专家考察团。
岸田文雄则表示,他很清楚韩国民众对核污水排海感到忧虑。作为日本首相,他不会认可对本国国民、以及韩国国民健康和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排放形式。
但事实上,面对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邻国的关切,日本政府一直试图淡化、掩盖核污染水排海的危害,坚称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是“安全”的。
就在上月底,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再次强调,日本政府计划从今年春夏开始将核污染水排海的方针不会改变。
此前有报道称,岸田考虑最快今夏访问韩国,如今却将行程大幅提前。
然而,无论是二战强征劳工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核污染水排海等迫切的现实问题,岸田此访都未向韩国展现出足够的诚意。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岸田访韩行程“加急”,有多层考虑。
先看直接原因。岸田已邀请尹锡悦参加5月在广岛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这样一来,尹锡悦将在两个月内再次访日,如果岸田中间不回访,未免有外交失礼之嫌。
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美日韩三方合作加速推进。此前有韩媒指出,这意味着韩美日“三眼联盟”已提上日程。
5月7日,韩国民众在总统府前举行抗议集会。图源:视觉中国
尹锡悦4月访美与拜登举行会谈,会后双方共同发表《华盛顿宣言》,阐明加强美国对韩提供“延伸威慑”的方案。
如今韩美正在考虑吸纳日本加入这一宣言。此次韩日首脑共见记者时,尹锡悦表示“不排斥日本参与其中”。他指出,《华盛顿宣言》尚未完全成形,需要在共同策划、共同落实的过程中完善充实其内容。只要相关进程步入轨道,日方也在对美关系方面做好准备,可随时同日方就此展开合作。
与此同时,韩日还决定在双方推行各自的“印太战略”中保持密切合作与沟通,这无疑是继续积极迎合美国“印太战略”,在亚太地区大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
本月初,美国政府高官透露,拜登将在5月赴日本出席G7广岛峰会期间,与岸田文雄、尹锡悦举行三方会谈。《纽约时报》评论称,日韩关系回暖对美国意义重大。
当前,韩国外交一味迎合美国、被批“屈辱外交”也义无反顾的做法,持续遭到韩国国内强烈批评。
据《韩民族日报》报道,在尹锡悦政府上台1年之际,民调显示,韩国民众每10人中,有4人对尹锡悦的施政表现作出“极差”评价。
韩民族和平研究所所长郑旭湜指出,尹锡悦政府标榜“全球化韩国”,实际上却是“把赌注全压在美国身上”,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不是“美国的韩国”。
郑旭湜说,这并不是要“反美”,而是应停下来想一想,韩国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在外交上究竟是什么水平。
专访丨尼尔·弗格森:基辛格,一位理想主义者
1969年1月,亨利·基辛格离开哈佛校园,前往华盛顿出任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这个彼时的德国犹太难民此时的历史学者、尼克松的前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顾问,正式踏出了他在美国政坛的第一步。那之后,“求教基辛格博士”几乎成为历任美国总统惯例,就算是特朗普总统也未能例外。1973至1977年基辛格在福特总统任内担任国务卿,获得了一个外来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职务。1971年,时任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基辛格秘密访华。
对于基辛格博士的形象,大众的普遍认知是一位践行现实主义的策士,均势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完美状态。他雷厉风行,在中苏美三国之间腾挪辗转,翻弄着自己“穿梭外交”的手腕。他在冷战期间成为为中美关系铺路的建筑师一样的人物。无论怎么说,都和“理想主义”没有多大关系。
不过,新近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哈佛大学历史教授尼尔·弗格森所著基辛格传记《基辛格:理想主义者》,却以“理想主义者”为副标题,这里不难看出弗格森对于传统观点的挑战。实际上这部传记分为上下两册,业已出版的是传记的上半部,主要记述基辛格1932年到1968年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基辛格早年作为难民从纳粹德国移居美国,而后参军的经历,他在哈佛大学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越南战争中的所思所想。弗格森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的时候透露,第二册英文版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
弗格森曾在在美国政治媒体Politico发表文章称:“如果我第一册用理想主义者这个副标题让读者感到惊讶,那么第二册的副标题是不是应该用人际网络构建者(Networker)。”他在文章中称,或许基辛格的成功不仅仅要归功于过人的才智与顽强的意志,也应该归功于他建立与维护人际网络的卓越才能,这中间不仅包括与政府成员的人际关系的维系,也包括与社会各界的人际关系的维护。
尼尔·弗格森
专访中,弗格森称:“很少有人能在讲坛与政坛都取得如此的成就。因此我也有必要把基辛格这两部分的人生在传记当中讲清楚。尽管他并非一生都沉浸于学术研究,但是他从未停止过书写,在卸下政府的职务之后依然笔耕不辍。可能我自己从政的能力不足,我觉得他的这种转变让我十分钦佩。”
【专访】
澎湃新闻:亨利·基辛格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为什么在你所写的这本传记中,你会认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弗格森:这部传记的第一册主要讲述了亨利·基辛格的前半生。我在写作这部传记的早期阅读基辛格的书信时就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过去也认为基辛格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马基雅维利的信徒。但是在我所阅读的文件当中我发现基辛格完全不是这样的。
我认为至少在他的前半生,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里有三个理由。第一条就是他的一些意见是与伊曼努尔·康德这类哲学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高度一致。第二,他曾强烈地反对二战前期对于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这一项绥靖政策也在1930年代遭遇了惨败。基辛格曾经说过,这些绥靖政策的幕后推手是顽固的现实主义者。这里的“现实主义者”明显不是什么褒义词。第三就是,20世纪60年代最知名的现实主义理论家就是汉斯·摩根索。基辛格在越南战争上的观点与摩根索相左。当时摩根索认为越南战争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而基辛格认为在越南南部同美国敌对的意识形态应该受到遏制。
我觉得这件事非常明显。纵览基辛格1923到1968年的这段人生,他毋庸置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然,在他生命的第二阶段说不定会有所转变,但是我还没有完成这部书。
澎湃新闻:这部传记的上半部主要选取了基辛格的四段经历——他的早期作为纳粹德国难民和从军的经历、他在哈佛学习的经历以及他在越南战争中的经历,为什么你认为这几段经历对于基辛格之所以成为基辛格是重要的?
弗格森:如果你不理解作为学者的基辛格,那么你就不能理解作为政治家的基辛格。因为他在生命的前40年里,他是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一部基辛格的传记不能够仅仅从1949年开始,而不去理会此前的20年间他的所写所说。如果你不理解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的在德国的经历,以及他在美国参军的经历。这本书也是为了让人理解基辛格为什么会成为后来人们所熟知的那个1949年后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基辛格。战争经历对基辛格的成长也至关重要。战争改变了很多人,这里面也包括基辛格。战争改变了他生命的轨迹。战争也让他在接下来的数年间,醉心于研究国际关系所涉及的历史问题。
澎湃新闻:你第一次见基辛格是什么时候?
弗格森:我们见了很多次面。我已经记不清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是什么时候了。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第一次见他的那会儿,我还在牛津大学教书。大概是在2002年之前,我们开始通信。通信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开始见面。尽管我和基辛格越来越熟悉,但是我依然想要保持作为学者的独立性。因为最终我是要写他的传记,那是他的历史。你只能在保持这种独立性的时候,才可能完成这项研究。保持这种独立性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后来我想,传记作者见传主就和医生见病人、律师见委托人是一样的道理。只是,你的责任依然是不能让友谊影响自己的专业性。
澎湃新闻:基辛格私下里与他的公众形象有什么差异?
弗格森:基辛格私下里与他的公共形象确实存在差异。当你在研究一个95岁的人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人类最重要的特质,那就是人类是易变的。我透过研究认识了年轻的基辛格,我又认识了95岁的基辛格。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像是我同17岁的自己有很大的区别是一样的道理。基辛格的公共形象曾发生过剧烈的改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超人”变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些人眼中邪恶的战争罪犯。很明显,没有哪个人是“超人”,也没有哪个人会是邪恶博士。
研究基辛格的人生让我意识到他还是德国难民的时候内心的那份复杂情感与不安的情绪。我也懂得了犹太人身份为他带来的艰难处境。我觉得反对基辛格的人、批判基辛格的人都漏掉了一点,那就是他其实十分幽默。只不过这是一种旧式的幽默。有的时候基辛格开了一个玩笑,但是这玩笑却总是被当做是认真的。一个好的例子是,基辛格曾说过:“违法一刻就可以完成,违宪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批评基辛格的人经常引用这句话,把它作为批评基辛格的凭证。不过,这句话其实是在基辛格会见土耳其外交官的时候讲的。这句话在当时的语境下其实是用来打开对话僵局的玩笑话。人们尚不理解基辛格略带尖刻的幽默。
澎湃新闻:你觉得犹太人的身份,以及他面对的反犹主义对于基辛格性格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弗格森:基辛格面对的反犹主义,我们比对他刚到美国的1938年一直到现在的情况,我觉得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1970年代,基辛格发现他的上司,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依然有时还是使用带有强烈反犹主义的语言。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会使用这种反犹语言了,因为那些用这类语言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很大的麻烦。
不过,我并不觉得他因此从面对反犹主义的紧张之中得到了解脱。如果你的童年在纳粹德国的阴影中度过,然后你必须放弃一切到美国去开始全新的生活,然后你在1944年参军的时候,发现你的祖母被纳粹屠杀,那么你一定一生都会非常敏感。
难民的经历确实深深地影响了基辛格的性格,但是我认为参军的经历对于他而言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你从德国南部移居到纽约,但是你依然有可能一直待在同样的社群之中。这是因为德国犹太人在美国重建了与此前几乎相同的社群。事实上,1938年到1940年这段时间,基辛格依然生活在一个这样的社群里。只有在他参军之后,他参加了基础训练,那之后他又穿越大西洋,驻扎到欧洲,参加了步兵团,他在这远离自己社群的地方,才发现自己同美国人融合在一起。也是在这样的时间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人生的人——克雷默尔。克雷默尔告诉基辛格:“你不要想着回到纽约当个会计,别犯傻。你要去哈佛,或者其他的什么学校,去当个历史学家。”
澎湃新闻:你在书中对比了哈佛与牛津大学的教育体系, 认为基辛格所就读的哈佛大学更开放、更具多样性。那么你是不是认为这是基辛格能够在讲坛和政坛都取得成就与哈佛大学的这种特性是分不开的?
弗格森:我觉得哈佛与牛津大学的教育体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哈佛的前两年你可以学习的领域可以更宽、更多样,之后你才会决定你要专攻的领域是什么;但是在牛津大学,你录取的时候是什么专业,那你就只能学习什么专业。
基辛格在哈佛的时候学习的是化学和哲学。他也因此有更综合的学科背景。如果在一个平行宇宙里,基辛格在他从英格兰去纽约的途中最终决定留在英格兰,然后他入读牛津大学,那么我觉得他就不会走上后来的人生道路。牛津的那些人和哈佛的人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在牛津,艾略特可不是那么招人喜欢的。我最近在看A.J.P.泰勒的写对于基辛格第一本书的书评。他对于基辛格的评价是相当负面的。他说:“基辛格写的这可不是什么历史,他这只是包装过的政治文章。”我觉得,如果基辛格在牛津,他会受到不同的知识分子的影响,他也将因此不会有后来成功的事业。这听起来可能很难以置信,1950年代加入牛津的那些人,几乎没有什么犹太人,更没有什么人在里面掌权。你想想看,比如以赛亚·伯林或者其他的犹太知识分子,这些人都沉浸在哲学世界里,停留在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这些人后来再也没有离开过牛津大学。我觉得如果基辛格去了牛津,那么他可能终其一生都会是一个学者。基辛格无论在哪个平行宇宙都绝对不可能成为英国的外交大臣,但是在美国如果你是一个难民最后可能可以成为美国国务卿。英国也就在最近,一个巴基斯坦移民的儿子才有机会成为内政大臣。虽然现在这种上升途径是可能的,但是1950年代,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澎湃新闻:基辛格在越南战争期间研究了俾斯麦与戴高乐。你认为是什么将基辛格引向了这两个人?这是不是基辛格从康德式的理想主义者转变为马基雅维利式的现实主义者的转折点?
弗格森:1960年代,基辛格越来越多地在政策制定层面崭露头角,相应的学术研究做得也越来越少。这段时间,他做的最后一个学术研究就是俾斯麦的传记,只不过他并没能完成这部传记。这中间发表的只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文章。我觉得他写俾斯麦传记的同时,也正好在研究戴高乐。基辛格认为俾斯麦是个天才,但是他也看到俾斯麦的犬儒。俾斯麦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基辛格与他的观念有很大的冲突,这让基辛格觉得很困惑。这种冲突在于,俾斯麦将对外关系政策建立在自己的犬儒主义之上。我觉得这也是基辛格没能够完成这本传记的原因。这种犬儒主义与年轻的基辛格内在的倾向有很大的冲突,这种倾向就是我提到的“理想主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基辛格在1960年代的时候正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越南。这个问题无法用理想主义的方式来解决。这是因为当时越南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想想戴高乐,想想俾斯麦,再想想越南,基辛格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仅仅依靠理想主义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基辛格认为,有的时候你必须得像俾斯麦一样,你必须采取现实主义的动作才能够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是他思想转变的开始。他在1969年进入政府工作的时候完成了这种转变。
我在这部传记的第二册里面将会描写他如何一再地与尼克松妥协。尼克松毋庸置疑是一个马基雅维利式的总统。在这样的妥协中,基辛格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觉得尼克松政府的中心战略思想,包括对中国开放,就是一种俾斯麦式的政策。这是一种与苏联的均势战略。
一旦确定了这样的政策,那么你就得处理好很多事情。尽管这中间有些事情会让基辛格感到不快,但是基辛格必须得接受这样的不快。我也在这里划了一条清晰的界限,基辛格从未像俾斯麦那样变成完完全全的犬儒。这是因为对于基辛格来说,这就是在一定的道德约束下,两害相权取其轻。基辛格在1974年和1975年的演讲中强调,这种选择并非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相反这是在道德的约束下进行的。当然这只是我现在的一些灵感,我还没有完成第二册,说不定到时候我的想法会有改变。
diplomacy是什么意思 diplomacy的意思
英音 [di'pl?um?si]?;美音 [d?'plom?s?]?;
名词 不可数名词:
1.外交
2.外交手腕
3.交际手段;策略;圆滑
wisdom in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subtly skillful handling of a situation
negotiation beeen nations
with diplomacy phr. 在外交上;靠外交途径;圆滑地;婉转地
open diplomacy 公开外交
secret diplomacy 【法】 秘密外交
summit diplomacy 峯会外交
without diplomacy phr. 无外交策略
shuttle diplomacy n. 穿梭外交
by device of diplomacy 通过外交途径
diplomacy of equidistance 【法】 等距离外交
national diplomacy 【法】 国民外交
economic diplomacy 经济外交,经济外交
diplomacy n. [U]1.外交2.外交手腕3.交际手段;策略;圆滑
相关推荐:
报告:与中国“脱钩”将使德国GDP缩水2%,相当于减少600亿欧元
声明:《“穿梭外交”,温差明显》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