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北大有名的生物学才女陈雪梅,被公派到美国留学读博,然而她学成后并没有归国建设祖国,反而留在了美国,甚至还加入了美国国籍。并在2013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正当大显身手时。
陈雪梅却出乎意料的在2014年回到中国发展,那么她为何在多年前,选择放弃中国国籍而选择美国国籍呢?又为何年近五十以后选择回国呢?面对国人的质疑她又只字不提,这究竟是为何呢?
陈雪梅 资料图
北大才女
1966年,陈雪梅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就是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和平常人家一样。为了生活,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地上班,没办法照顾她。不得已陈雪梅只能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陈雪梅的爷爷是一位有知识文化的读书人,所以会经常带着陈雪梅看报纸,年幼的陈雪梅不识字,爷爷就读给她听。然后一点一点地教给她写字。就这样陈雪梅在上小学时,就认识了不少的汉字。
而且爷爷还惊奇地发现,自家孙女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平常教给她诗歌,读几遍就能背下来,平常给她读的报纸,只听一遍,她都能复述下来究竟是发生什么事情。
除了有超常的记忆力。爷爷还发现她的计算能力也超于常人。爷爷并没有对她的超常能力进行特殊的教育方式。而是顺其自然,希望孙女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就让她该学习就学习,该玩耍就玩耍。从不强迫她天天学习,好在陈雪梅自幼就是有计划的孩子。也因此让她养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好习惯。
陈雪梅 资料图
相比于学习来说,陈雪梅最喜欢的事情还是看蚂蚁。爷爷十分尊重她的爱好,经常会陪着她一起看,还会跟她聊蚂蚁的行动形态。对于陈雪梅来说,爷爷给了她最好的启蒙。
那是陈雪梅小学的时候,爷爷奶奶早早就在家做好饭,等着她放学回家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结果,就左等右等就是不回来。急得爷爷奶奶没办法。爷爷不得不去出去找找陈雪梅,结果,一出门爷爷就看到了孙女在不远处蹲着呢!爷爷想到不用想就知道孙女一定是在看蚂蚁呢!
爷爷悄悄地走过去,站在孙女身后,果不其然。陈雪梅正十分投入的看着地上的一堆蚂蚁。充满好奇的陈雪梅低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群小蚂蚁在挪动食物。纳闷小蚂蚁这是在干什么。
爷爷看着孙女迷茫的样子,忍不住告诉她:“你看,蚂蚁虽然都是小小的一只,但是他们的世界里,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一个国家。你看他们都在搬动食物,不管拿食物多难,他们都在努力,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出一份力。所以啊!我们做人也要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脚踏实地地为我们国家争光。”幼时的陈雪梅还并不懂这些话的深奥。只知道爷爷说的话很有道理。
陈雪梅从小就热爱生物学领域 资料图
带着这些懵懂的问题,陈雪梅上了初中。她带着她所有的好奇,接触到了她从来没接触到的生物课,也了解到原来人类可以用另一种方式了解自然。陈雪梅迫切的想弄明白这些。这也就开启了陈雪梅对生物学好奇。
当陈雪梅第一次踏进生物实验室的时候,她觉得这个实验室是如此的神圣。
她观察洋葱表皮,她第一次知道肉眼看不到的但用显微镜就能看到,那切断后的细胞,这也更坚定了陈雪梅对生物的热爱。
等到了上高中的时候,陈雪梅对生物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在生活中热爱观察,热爱发现新事物。她觉得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万物都是值得观察,值得思考的。
因为真心热爱,加上过人的天赋,让她更加坚定,将来一定要在生物学领域,开辟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工作中的陈雪梅 资料图
1984年陈雪梅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幸运的被北京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录取。
公派留学,加入美国国籍
在上大学的日子里,对于学习陈雪梅十分刻苦。废寝忘食那也是常事。尤其是在对待热爱的生物学上,她极度的热爱。
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他认真钻研。在专业课上更是获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在平常的讨论课上,陈雪梅总是以惊人的天赋的写出她自己对生物学的独特观点。毕业时,她的论文,获得老师的一致赞赏。尤其是答辩上。她条理清晰地回答着老师的问题。
只是毕业了,难题也随之而来了。就当前的国内情况来说,研究生物学并没有多大出路。如果就这样毕业了,那陈雪梅生物学的研究估计也就到此为止了。
北京大学 资料图
正当陈雪梅不知如何决定未来的时候,一个好消息,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仿佛又给她新生。
1988年,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发布了一条生物学的选派留学消息-----CUSPEA中美留学生计划,要知道,这个消息对于生物学的学生是十分珍贵的。
CUSPEA中美留学生计划 资料图
陈雪梅十分珍惜这唯一继续学习生物学的机会。她立志一定要选上。
于是经过层层的激烈选拔,最终陈雪梅终于被选中,前往美国留学,最主要的是这次出国留学的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陈雪梅演讲 资料图
陈雪梅深知当时的中国,在生物领域还有欠缺太多,所有设想都没办法去实践。
她心里暗想:“一定将国外先进的生物学技术带回来”。
1989年,陈雪梅被公派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刚到美国的陈雪梅,就被美国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一些生物研究资料给震惊到了。
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一到美国学校就沉浸所有有关的研究之中,生怕落下点儿东西。凭借自身天赋和努力,陈雪梅很快在康奈尔大学顺利毕业。然而毕业后,陈雪梅并没有归国,而是留在了美国。
陈雪梅在实验室 资料图
时间一晃,陈雪梅就在美国待了六年了,在这六年里经过陈雪梅的不断努力,她获得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又继续在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她不停地向研究的最高点攀爬。
四年后,陈雪梅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助教老师师从植物发育专家。
只不过五年以后,陈雪梅也遇到了事业的瓶颈,无论她怎么研究,都无法突破自己的最新成绩。她深知光靠理论知识,是没办法突破瓶颈的,她必须要学习到美国最前沿的科技。
1999年,她带着女儿一起到美国去,不仅如此,她还给女儿改了国籍。随后,去了罗格斯大学担任教授助理。
这时候,国内的争议也就来了。都在质疑陈雪梅为什么拿着国家的公费去美国留学,当学业有成的时候,不仅没有回来为国效力,还选择带着女儿一起离开,还更改国籍。
陈雪梅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开始继续新的探索生物研究之路。
后来陈雪梅接受采访时说道:经验永远要超越课本上的死知识。这跟我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样的。这也是她慢慢懂得的。
2005年.陈雪梅又进入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在她不懈的努力下,陈雪梅还获得了终身教授得荣誉,先后历任过副教授,首席教授职位。
陈雪梅用2年时间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资料图
2011年,陈雪梅的国籍也改为美国国籍。她也知道更改国籍的后果。但她没办法,她一定要做,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美国那里学到最先进的生物科技。只有这样她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全部带回祖国,这样中国生物研究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陈雪梅凭借自己惊人的天赋和学习能力还有超强的意志,也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一心扑在研究上。2013年,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2014年,正当大家认为陈雪梅要大显身手时,她却选择了回国。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学到了最先进的顶尖科技。
当陈雪梅坐上回家的飞机的时候,内心十分激动。尤其是当飞机停落在中国时,她激动万分,她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了。
爷爷从小教导她的话,她一点儿都没忘。陈雪梅从一开始出国,就没有忘记自己初心。
陈雪梅回国之后,就受邀参加了自己母校北京大学生物学院的学术交流会,当她站在台上演讲时,放眼望去,眼前景象让她久久不能平静,当她看到台下坐满了对新鲜知识的那种求贤若渴的学生时,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陈雪梅参加学术交流会 资料图
她明白现在的中国和离开时的中国,已经不一样了,生物领域也进步得飞快,但是和美国生物学术研究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陈雪梅回国之后就有人嘲讽道,她拿着国家给的公费,一直待在美国,甚至国籍都改了,现在年纪大了回国,一定是想享受中国的养老待遇。
也有人是懂她的,认为她独自一人在外泊,承受了很多不公和歧视,都是我们不知道的。她肯定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了学术经验,最终带回中国的。
有网友对她的回归表示欢迎 网络截图
在这听起来很刺耳尖锐的质疑声中,她并没有向公众解释那么多,只是尽心学术研究和教导学生。
陈雪梅雷厉风行,迫切希望祖国能快速发展。回国第一时间就更换实验室设备。对于这些研究人员,陈雪梅更是丝毫不避讳,把自己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都分享给了他们。
她对国内实验室的人员开始了新的培养模式,她决定对这些人员因材施教,只是实验室里人员有四十多个人。她带不过来,她决定对实验室进行人员削减,此后,实验室的人数和规模逐渐缩减,即使如此她还是带了15名学生,她精心地对这些学生进行的指导。
因为陈雪梅深知,以后就是年轻人的天下了,年轻人才是祖国的未来,陈雪梅回国后的实际做法,也让那些风言风语不攻自破了。
大家也都理解了,陈雪梅的做法。早期国内缺乏科研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及条件,选择在国外发展及科学研究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国内科研资源丰富了,选择回来报效国家,这是值得赞扬的。
在这一年,除了47岁的陈雪梅院士之外,还有一百多个优秀人士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些优秀的爱国人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回馈给祖国,用最先进的技术引导着更多的中国青年,为祖国增添了更绚丽的色彩。
后来,陈雪梅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研究出了植物和动物中常见的分子机制,这个研究有可能被转化为设计治疗性microRNA来治疗人类疾病。这种研究在将来可以为治疗人的癌症等疾病做出重要贡献。
陈雪梅职务 资料图
后来,陈雪梅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她又先后受聘于湖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到现在,她依然还带领着学生奋斗在国家科研事业的前线。
从最初公派留学,到留美任教大家的不理解,从加入美籍到大家的质疑,到回国效力,在陈雪梅从求学到任教的经历里,有着太多的“反转”。但有一点陈雪梅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尽管到今天,也依然有人对陈雪梅心存偏见,认为他有目的地回国。但她依然在生物学的前沿探索着,并把自己所学,都传授给国内的优秀学子。
要知道在早期中国,科研条件严重不足,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很多留学生在毕业以后,都会由于知识储备和实验条件的缺陷,研究成果难以落地。就会留在当地。
但是陈雪梅院士没有,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即使她面对这么大的诱惑,都始终没忘记要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建设自己的祖国。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直到现在陈雪梅院士依旧奋战在生物科学的最前线。带领着她的团队为人类解决无数难题。
如陈雪梅这样经历的科研人才有很多,在八九十年代,国内经济和科研相比国外差很多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留在国外,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科技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毕竟起步晚,如果想要赶超世界顶级,就需要许多国外的科研人才回国。
这时候早先在国外科研领域奋战数十年的华人就成了重要的力量,近些年来,许多这样的科学家回流中国,他们带着先进的理念和科研水平,为我国的科技和各领域贡献力量,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大国,我们应该持欢迎态度,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只有包容,才能更进一步。
如何评价曾被寄予厚望的某些高材生,从清华北大毕业后,赴美留学发展不归?
随着经济的腾飞,人们教育理念的进步,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得相当迅猛。许多追梦的学子在毕业与国内的名校之后,往往会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来达到拓宽眼界综合发展的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硕士毕业生选择去英美等国家留学。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有近8成的清北毕业生留学之后选择在美国定居,也有一小部分选择去其他国家发展,可以说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我们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那么早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留学生#
人才流失现象:顾名思义就是指我国的高等毕业生选择去美国留学之后进而定居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一种现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本就是人之常情,但是为了祖国的发展,如何避免这一现象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在我们习惯性认知里,清北就是我们最好的高等学府,汇聚着我国各个省份的状元,是我们口中公认的学霸级人物。他们热爱学习,大多家庭条件也非常不错,对于教育非常重视,往往在毕业之后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
其中大部分留学生选择去美国,少部分选择其他国家,毕竟美国有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知名大学。在留学结束后,很多本来可以大有所为的人才都留在了美国。这一现象是多方面造成的。
01美国学习条件更为优越
清华学子他们留学的初衷很多是为了搞学术,搞研究,而在科研方面美国有着先进的设备,不得不承认,有些条件我们还无法达到相同水平,在软件方面同样有着致命短板。
再者,国外的科研经费较为充足,他们操心的唯一问题就是重科研,出成果。并且,这些科研人员的报酬非常丰厚,激励政策非常吸引人,在科研氛围和学术氛围方面更胜一筹。
我们许多的大师级学者都是留美回来的,例如杨振宁、邓稼先、钱学森等人。老一辈人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迫使他们学成回国,但现在的留学生这种情怀已经变得越来越淡了。
02适应了外国环境
许多留学生自大学本科毕业就选择出国留学,很多读到了博士,长达几年的学习生涯使得他们适应了外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许多思想根深蒂固,在学术方面可能很难适应国内的氛围。
一种比较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在哪里上学就在那里上班,美国有他们维护了多年的人脉和资源,这些东西对他们的学术研究都非常有利。
03国内就业条件限制
人才流失严重与国内的就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我们总体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和福利与美国还有不少的差距,并且在重视科研和人才待遇方面也是相对落后。这些留学生留在美国也是人之常情。
就像美国的硅谷,吸引了全世界的顶尖人才前去效力,哪里有更多的机会来施展抱负,而我们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企业过于保守,使得高等人才的发展有了很大阻力。
人才流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想要发展,必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近8成的清北留学生选择留在外国是令人痛惜的。对于科研,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经费,对于人才,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同时,我们要提高高等人才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家国情怀,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是钱学森,都是邓稼先,但是能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是一种进步。
当初公然质疑克林顿走红,嫁美国人被甩的北大才女,后来怎样了?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安排完一系列活动之后,他提出要拜访北京大学。五十年前,胡适曾经担任北大校长。克林顿深受胡适思想吸引。他也要拜访这座华人名校。北大盛情迎接了他们,并为克林顿安排了演讲。站在燕园之中,克林顿精神抖擞。作为美国领袖,他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
质疑克林顿
在一番介绍之后,他缓缓走上了演讲台。接着,他引用了胡适的名言"不要因为国家的自由而影响了个人的自由"。之后,他发表了慷慨陈词。显然,他却没有注意到北大学子的情绪。克林顿的讲话偏离事实。他有意挑拨,妄图混淆视听。彼时,中国还远远落后西方。在欧美政客眼中,只有全盘照抄西方,中国才能发展得更好。
演讲完毕,克林顿还邀请北大学子留学美国。他相信,在美利坚的土地上,中国孩子会有更多收获。之后,活动到了提问环节。一位中国女孩抢过了话筒,她直接抛出来自己的疑问。"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说过,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我并不认为,国家的自由和自己的自由有什么冲突。"
一时之间,克林顿被驳斥得哑口无言。他只能尴尬地笑笑。此时,北大学子们集体鼓掌。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这也预示着女孩的胜利。这位女孩名叫马楠,她是北大中文系的大四学生。在现场,十几台摄像机拍摄全程。这是一场全球关注的演讲会。自此,马楠一炮而红。她赢得了华人华侨的钦佩。
民主从来就不是西方定义的。中国人要走自己选的路。我们不接受外人指手画脚。这个瘦弱的女孩,她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如此重要场合,她捍卫了国家尊严,捍卫了北大荣誉。拥有这样的学子,真的令人骄傲。之后,马楠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提到毕业打算,她笑了笑。自己还要继续深造,未来才能走得更好。
嫁给美国人
时间荏苒,一晃数年过去了。马楠渐渐消失在了公众眼里。当她的消息又一次被爆料出来后,国人自然非常关注。很快,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马楠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她移民去了美国。一夜之间,舆论哗然。人们如何也想不到。那个敢作敢当的女孩,竟然"背叛"国家了?在多方证实之后,公众傻眼了。
之后,马楠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她也道出了自己的历程。1999年,她进入了北大研究生院学习。在此期间,她则是拿到了赴美访问的机会。之后,她开始在中美教育学会兼职。她的初心很简单,那就是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在此期间,她结识了丈夫寇白龙。这是应该旅华学生。
寇白龙只是普通人。他热爱中国,性格开朗。在学校里边,二人一同工作。久而久之,他们就产生了情愫。后来,寇白龙大胆表白。他们就在一起了。马楠并没有离开中国,她要求丈夫陪伴左右。而这些,丈夫都做到了。婚后,他们生了一个孩子。马楠大方展示了儿子的相片。看着这个漂亮的混宝宝,女记者也感受到了温馨。
2006年,马楠跟随丈夫去往了美国。她拿到了美国绿卡,并正式选择移民。马楠的做法让人怒斥。彼时,博客开始盛行。在社区上,人们不断讨论着这件事情。马楠成为了众矢之的。她此前的言论和行为都被批为伪善。她也成为攻击的目标。对此,马楠没有回应。在大洋彼岸,她陪伴着孩子,守护着家庭。
现状如何
2009年,关于马楠的消息又传来了。原来,她的丈夫出轨了,二人也选择分手。为了拿到女儿的抚养权,马楠放弃了财产。谁知,在公堂之上,她却被人算计了。因为她不懂美国法律,马楠最终没有拿到抚养权。她多次上诉,依旧无功而返。2010年,带着一身失落,她回到了故乡厦门。
这一次,她想起自己曾是北大的学生。靠着北大文凭,她应聘到了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彼时,她也从青葱少女变成了中年妇人。不知不觉,脸上容貌也憔悴了许多。走在图书馆中,她依旧活在过去的阴影中。如果没有嫁给美国人,她的生活不会如此糟糕。可是,世界上哪有后悔药?面对这一切,她只能选择接受。
马楠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她悄悄关注着这个世界。不过,她也非常害怕。在舆论的指责下,她过得小心翼翼。走在马路上,尽管没有人能够认出,她还是裹紧了领子。一些故友同学前来探望,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不过,马楠拒绝了。昔日的同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他们相比,自己太落后了。
如今,马楠只是惋叹。自己有着一手好牌,却亲手打的稀烂。研究生毕业那年,她应该继续深造。在学术上,导师非常欣赏她。遗憾的是,为了虚幻的爱情,她抛下了一切。作为女人,她无法拒绝爱情的诱惑。"只是她那时太年轻,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作家茨威格的这句话,用在马楠身上,倒也是非常贴切。
结语
人生短暂,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要好好抉择。马楠是北大骄子。在那个高材生稀缺的年代,她的前途是异常光明的。拥有硕士学历,和克林顿对峙,马楠的能力非同凡响。新世纪之初,国家急缺各类人才。
如果她留在祖国,好好发展,踏实做事。如今,她必定是一个行业的领跑者。可惜,她听信了美国人的甜言蜜语。其实,人生一直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于外界的诱惑,女孩们应该明辨是非,更加理智。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亲人。在血脉之中,炎黄子孙相互联系。到了异国他乡,那种清冷寂寞是难以忍受的。
相关推荐:
五一12万人涌入淄博:老板半小时错过100通电话,烧烤师傅工资上万
声明:《北大才女被公派留学后,却加入美籍,50岁回国遭众多质疑》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