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赵丹/文 受访人供图
初玲轻抚张海森老人的手
“叔,你还记得我吗?”初玲的一双笑眼紧紧盯着病床上的张海森,双手轻抚老人的手,“我是初玲。”
一旁,张海森的儿子张为民举起手机上的一张三人合影照。初玲试图唤醒老人的记忆,指着照片给老人看,“我就是(中间)这个小女孩,这个是您,这是郭叔。”看老人因病无法言语,初玲又道,“你(若)记得(我)就眨眨眼。”这次,张海森迅速给予回应。
4月23日,忆及55年后在河南见到张海森老人的瞬间,专门从甘肃嘉峪关驱车赶来的初玲难抑激动,“我终于圆梦了。”
初玲7岁时,有天放学迷失在嘉峪关的风沙中,奄奄一息之际被河南籍军医张海森抢回一条命。初玲一家后来由于搬家等原因,与张海森失去联系,这么多年她一直想方设法找寻救命恩人。4月草长莺飞,已经63岁的初玲,终于见到了77岁的张海森老人。
这不仅仅是一个重逢的故事,更关乎感恩、念旧等人性的光辉。
往事
初玲对自己7岁时的遭遇记忆并不深。起先,她被家人珍存的一张合影照勾起了好奇心。那是一张黑白老照片,初玲梳着两只羊角辫,大眼睛盯着镜头,依偎在两个年轻军人中间,照片上标注着“在死难中被战士营救得愈“字样,合影日期是1968年4月14日。
1968年,张海森(右)和年仅7岁的初玲合影
初玲从母亲那里得知,她7岁那年因迷路被风沙掩埋多日,差点丢了小命,多亏了照片上的两位军人,救了她。
父母给初玲还原了事情经过。
1968年3月,初玲的学校开学。出事那天是她上小学的第二天,放学后独自回家途中。“我记得那天风沙特别大,简直能把人给刮跑。路上还有雪,刮着大风。“大西北的冬天很冷,由于风沙大、视线不好,年幼的初玲被刮得东倒西歪,渐渐迷了路,不知道自己的路线离家越来越远。
就在初玲的家人因为遍寻不到女儿而感到心急如焚之际,他们不知道的是,女儿因体力不支昏倒在一条未名小路上。幸运的是,附近部队一位姓郭的年轻战士,也就是初玲后来口中的“郭叔“,探望战友时走的是这条小路,”郭叔感觉被什么绊了一下,才发现掩在沙堆里的我。”初玲听家人回忆,“郭叔”当时发现自己时,自己的嘴里、鼻子里、耳朵里全是沙子,身体被冻僵、脸色发紫,只有胸口还有一丝温热,立即带到附近的部队卫生所抢救。
之后发生的事,张海森老人曾经给儿子张为民讲过。
当年,20岁出头的张海森在甘肃某部服役,是一名军医。事发当天,他正在部队卫生所值守,突然有战友抱着一个生命垂危的小女孩儿闯进来,说在路上发现了这个被风沙掩埋的孩子。张海森赶紧想尽办法抢救。
就这样,初玲捡回了一条命,她至今感慨不已,“(当年)如果不是郭叔发现了我,如果不是张叔抢救了我……”
寻找
初玲的父母视两位战士为女儿的救命恩人。
1968年4月,初玲的父母带着她与郭战士以及张海森合影留念,并把这张照片珍藏在家中显眼的地方。而这张照片,同样被张海森珍存至今。张为民透露,父亲曾给子女们讲过照片背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父亲当年曾在甘肃救了一个小女孩儿,但是谁也想不到的是,55年后,对方竟然找上了门。
初玲和张海森的亲属在一起
初玲回忆,她上大学时还和张海森保持书信联系,讲讲自己的学业。后来她们家搬了地方,而张海森则退伍了,就这样两家人失去了联系,转眼就过去了几十年。而另一个救命恩人“郭叔”,复员以后继续留在了甘肃,和初玲一家还时有来往。“每次见到郭叔,我就想到了张叔。”初玲笑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个事儿、这个人,想寻找张海森老人的念头愈发强烈。
但是,她只知道张海森当年退伍后回到了老家河南,至于具体在哪里一无所知。这些年,她想方设法寻找张海森,曾打过媒体热线,也通过社交平台全网寻找,均杳无音信。
今年年初,偶然的机缘下,初玲尝试拨打河南平顶山12345民呼必应热线寻求帮助,很快,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给她回复称找到张海森老人。“特别感激这两个单位的工作人员!”
初玲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已经快90岁高龄的老母亲,“我说妈,我找到张叔了,想去河南一趟。我妈说好,去看看吧。我爸很早就去世了,如果他在他肯定也会同意。”
初玲和张海森老人的亲属在一起
得到母亲的应充后,初玲开始郑重筹备河南之行,带什么东西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最终她选了新疆、敦煌等地的特产。而初玲的弟弟得知后,专门陪同姐姐一起从甘肃嘉峪关出发,驱车近2000公里,风尘仆仆地抵达河南平顶山。
而张海森老人这边,最早是老伴接到了相关部门的通知,把这个事儿告诉给了儿子张为民。得知初玲要来河南,张为民的第一反应是“挺惊喜,觉得对方挺懂得感恩的,决定一定要好好招待。”初玲一行还没来,喜爱书法的张为民就悄悄地在准备作品,要送给初玲大姐。
约定
4月20日下午,河南平顶山,初玲见到了阔别55年的“张叔”。
她满眼笑意,径直走到老人床前,打了声招呼,“叔,你还记得我吗?我是初玲。”可惜的是,她没有等来回应。张海森儿子张为民称,今年已经77岁的老父亲于6年前因为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平时瘫痪在床,无法与人用语言交流,但是头脑很清醒,平时儿女们就用眨眼、握手等动作与他沟通。看到父亲无法与初玲交流,张为民赶紧找到手机上珍存的父亲当年和初玲的合影,举到父亲跟前。
视频截图
初玲指着照片给张海森老人说道:“我就是(中间)这个小女孩,这个是您,这是郭叔。”顿了顿又道,“你(若)记得(我)就眨眨眼。”这回,张海森眨了眨眼睛回应,并张开了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提及重逢这一幕,初玲坦言激动又有遗憾。“我遗憾的就是张叔不能说话,也不能写字,我们无法交流。他想和我说什么,我也不知道。”此外,这次来河南之前,初玲还带着一个愿望——55年前,她曾经和“张叔”“郭叔”有过一次珍贵的合影,不知道55年前有没有机会,她和两位救命恩人再相聚拍一次合影,如今看到“张叔”卧床,感慨愿望难以实现了。
不过,对于初玲大姐的遗憾,张为民当即表示今后有机会可以代替父亲前往甘肃,一是探望初玲大姐,二来也看看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初玲欣然赞同,“大西北的景色和河南的还是不一样的,欢迎常到那边去旅游。” 分别时,两家人约定,今后要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
张海森老人的老家,也悬挂着当年和初玲的合影照
4月23日,初玲已经离开河南平顶山,跟随弟弟到了北京,之后再回甘肃嘉峪关。在河南的这几天,“张叔”一家的热情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河南之行很不错,去看望张叔一直是我心里想做的事,如今终于圆了梦了。”
她坦言记忆中一直保留着“张叔”年轻时的模样,那是一位字写得很漂亮的军人,这些年自己和母亲一直牵挂着这位恩人。
已经63岁的她回望岁月轻声说道:
“时间过得太快,我们分别太久了。”
2006感动中国10大人物到底是谁啊
搏击巨浪勇救人魏青刚
颁奖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的动作,源于内心的品质,他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事迹:去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带来的海潮。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来青岛做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3天后,人们才知道英雄魏青刚的名字。
无声世界创造美丽
邰丽华
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事迹:2005年的春节晚会,一下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
带着妹妹上大学
洪战辉
颁奖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事迹:
13岁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洪战辉带着妹妹走进大学校园的事迹,已经广为传颂。在颁奖典礼上,他动情地说:“有句话是我想送给大家的: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照亮苗乡的月亮
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事迹:5年前来到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李春燕在当地建起了第一个卫生室。但原来想靠行医养活全家的她很快发现,现实情况完全不像她设想的那样,很多来看病的人根本就付不起医药费。几年下来,李春燕得到的只是一堆欠账条。由于长期入不敷出,难以支撑,2004年年初李春燕夫妇准备外出打工。就在他们要走的头一天晚上,许多村民靠卖米、卖鸡蛋凑了100多块钱还给李春燕。看着一张张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听着“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的话语,李春燕又决定留了下来。
马班邮路的铁汉
王顺友
颁奖词: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事迹: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
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20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6圈半;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把时间献给孩子
丛 飞
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事迹:12年前一次义演改变了丛飞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但丛飞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去年,丛飞罹患胃癌晚期,而他却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拿出2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
昨晚8时,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魏青刚、丛飞、费俊龙、聂海胜、黄伯云、李春燕、洪战辉、陈健、邰丽华、杨业功、王顺友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青藏铁路建设者被授予特别奖。
37年坚守诺言
陈 健
颁奖词: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事迹:1969年8月15日,20岁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来到黑龙江逊克插队的近5000名上海知青陆续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当年跟金训华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陈健。
陈健不是不想回上海,也不是没有机会。一次生命的交换,让他内心留下了永远的歉疚:“有金训华的牺牲才有我今天的活着。金训华留在了逊克这片土地上,我一个活着的人为什么不可以陪伴他呢?
30多年里,无论刮风下雪,陈健每年要到金训华墓地祭扫。他信守着当年战友下葬时自己心底默默许下的一个诺言:一辈子留在此地,陪伴这位长眠黑土地、再也不能还乡的战友。
中国军人的旗帜
杨业功
颁奖词:筑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事迹:在夫人杨玉珍的回忆中,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总是很忙,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面工作,即使不出差,到下班总要打电话催他回家。而一家四口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就是杨业功因病住院的8个月。生病期间,他练书法写得最多的4个字是“锐旅雄师”;在弥留之际,出现在杨业功最后幻觉中的,依然是沙场点兵。
15年铸成倚天剑
黄伯云
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事迹:他花了15年,终于磨成了一柄倚天长剑———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4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去年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1/5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鉴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亿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事迹:“没有哪一年会让这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好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去年10月12日至17日,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国人为之瞩目
55年授勋大典,毛泽东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说道:你也当将军了?
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中南海怀仁堂内举行的授勋大典,亲自为开国将帅们授衔授勋。
毛泽东的双眼环视会场,看着会场内的大功臣们,内心满是喜悦和骄傲。突然,毛泽东在人群中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他快步走上前,大吃一惊地说道:“你也当将军了? ”
那人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回答道:“多亏了您对我的教诲。”
毛泽东看到的这张熟面孔,名字叫做黄炜华,黄炜华15岁参加革命,40岁就当上了开国少将,先后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多次和毛泽东见面谈话,聆听毛泽东的谆谆教诲,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和成长。
看着眼前年轻的开国将军,毛泽东内心十分喜悦,他拍了拍黄炜华的肩膀,说道:“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你自己的本事啊!”
1930年春,黄炜华参加了中共福建武北特委书记张涤新领导的工作团,工作团在武北的桃溪工作了三个多月,取得了一些工作效果,6月的时候工作团在红四军二纵队的支持下进行了进一步的革命宣传和革命斗争。
工作团完成预定任务后,跟随第二纵队来到了福建长汀,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在这里,黄炜华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黄炜华跟着张涤新书记来到了毛泽东的住处,当时毛泽东正在处理工作,黄炜华等人来到后,毛泽东放下文件,主动走上前来同工作团成员一一握手,当主席看到稚气未脱的黄炜华时,温柔地说道:“这么小就出来闹革命啊?今年多大了?”
黄炜华有些害羞地回答:“15了。”
毛泽东点点头,接着问道:“想不想回家啊?哭过鼻子没有?不要害怕,多锻炼锻炼就好了。”
看着毛泽东慈祥的面容,听着主席温柔的话语,参加革命后没有哭过鼻子的黄炜华眼眶有些发热了,毛泽东的温柔慈祥让黄炜华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
初见毛泽东的情景,黄炜华记了一辈子,他紧紧握着毛泽东宽大的手掌,抬头看着毛泽东的面容,一股暖流流过全身,那种幸福的感觉让黄炜华终生难忘。
短暂的问候过后,毛泽东招呼大家坐下聊天,张涤新书记站在办公桌旁向毛泽东汇报了武北革命宣传工作的结果。
张涤新大力表扬了工作团在宣传群众时起到的巨大作用,毛泽东高兴地说道:“革命宣传就是发动群众起来革命!你们点燃了革命之火,很快革命之火就可以燃遍武北,不久的未来就会燃遍全国!”
随后毛泽东又对黄炜华等人提到了苏维埃政权建立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很重要的工作,我们要握住印把子才能拥有一切,没有政权翻身也只是一句空话。”
黄炜华用力点点头,表示了对毛泽东的赞同。
“枪杆子里出政权,咱们工农武装很重要,有了枪杆子才能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
听到毛泽东这么说,张涤新立马提起了独立大队缺乏军事干部和枪支弹药的事情,希望毛泽东可以派遣军事干部,支援枪支弹药。毛泽东听到张涤新的要求,低下头沉思片刻,说道:“可以!给你们一名军事干部,100条枪,既是奖励,也是支援!”
张涤新和黄炜华等人高兴极了,在原地抱成一团,激动得不停鼓掌。
得到了毛泽东的奖励,黄炜华开始进行工作汇报,他主要讲解了革命宣传工作开展的几种手段,一是在各村各县的墙壁上写革命标语,二是四处散发革命传单,还要组织集会演讲、话剧表演等向民众宣传革命道理,最后还要多走多看,亲自进入农民家中讲革命道理。
毛泽东听完黄炜华的讲解后非常高兴,鼓掌说道:“好哇,你们这是孙猴子大闹天宫啊,革命就是要这样,要推翻旧世界,必须要轰轰烈烈,必须要发动群众!”
做完工作汇报,工作团就要和毛泽东告别了,分别前,毛泽东高度肯定了工作团的共同贡献,并且安排了下一步工作,黄炜华和20多名工作团团员共同被指派到了长汀县苏宣传队,其余人跟着张涤新回武北继续开展工作。
毛泽东特意走到了黄炜华身边,拍了拍黄炜华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革命前途十分光明,但是我们的革命任务依旧十分艰巨,我们以后还会再见面的!”
果不其然,黄炜华很快就见到了毛泽东。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更加疯狂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国民党30万大军长驱直入、杀气腾腾,直逼苏区而来,四处扬言要将红军彻底消灭。
在国民党大军的疯狂进攻下,除瑞金、于都、石城、长汀四座县城以外,皆被白军占领,国民党四处烧杀抢掠,群众生命财产遭到了严重威胁。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毛主席主张打歼灭战,坚持“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方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一、三军团在苏区灵活穿插、声东击西、灵活作战。
红四军第十二师牵着敌人的鼻子往苏区后撤,一路将敌人引到了银坑,与主力部队会合。
当时黄炜华在红十二师办公厅担任组织干事,毛泽东来红十二师开会的时候,政委张赤南让黄炜华接待毛泽东,黄炜华再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毛泽东来到张赤南办公室后,黄炜华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毛泽东沏茶敬烟,然后坐在一旁听毛泽东和张赤南等人展开谈话,旁听的黄炜华再一次见识到了毛泽东的高深智慧和非凡阅历,水喝完了,黄炜华就快步走上前为大家倒茶,一上午的时间,黄炜华烧了好几壶开水。
快到中午的时候,黄炜华走出了办公室,来到了师部伙房打饭,他知道毛泽东爱吃辣椒,专门让人准备了一份辣椒炒肉丝,再就是一盘青菜一碗汤。
虽然饭菜有些简陋,但毛泽东吃得很开心,他一边端着碗喝汤,一边吃着盘子里的辣椒,风趣地说道:“这江西的辣子和湖南的一样辣,很好吃,很下饭!”
一旁的黄炜华听到主席这话松了一口气,但生怕毛泽东觉得饭菜简陋,可是部队条件差,这盘辣椒炒肉丝,已经是黄炜华能为毛泽东弄到的最好的饭菜了。
见黄炜华在一旁皱着眉头发呆,毛泽东主动问道:“今年多大了?”
黄炜华低着头回答:“今年16周岁。”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看来还是个娃娃兵啊,随后黄炜华主动对毛泽东说道:“去年我还在长汀向您汇报过工作,听了您的教诲,我很受鼓舞!”
听到黄炜华这么说,毛泽东一下子没想起来,只是说道:“你小小年纪还给我汇报过工作?”
见毛泽东没回忆起来,黄炜华补充道:“是的,当时和张涤新书记一起去您住处汇报的!”
“啊,想起来了,有印象,有印象!”
毛泽东回忆起了初见黄炜华的场景,把手放在黄炜华肩膀上亲切地问道:“那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啊?”
“组织干事、缮写员,不过什么工作都会做一点。”黄炜华老老实实地回答。
“缮写员?那字应该写得不错吧?”毛泽东好奇地问道。
黄炜华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谦虚地说道:“不,我的字不算好。”
一旁的张赤南拿来几份黄炜华写的材料递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一边看一边说道:“写得很好,规范流利,小小年纪很厉害了!”
得到毛泽东的鼓励,黄炜华大受鼓舞,毛泽东奖励的话语他一直记在心里,从这个时期开始,黄炜华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空就会练字。
在1932年的漳州战役中,黄炜华再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当时毛泽东率领红一、五军团在赣江东岸作战,随后中央将毛泽东带领的两个军团统称为东路军,并且指挥东路军开往福建,与国民党军队作战。
接到命令后,毛泽东当即指挥东路军从旧县、白沙一带出发,向龙岩地区挺进,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很快就来到了天宝山下。
国民党第49师集结起5个团的兵力,依据天宝山的险要地势,阻止东路军的前进步伐。毛泽东当即指挥红军转变战术,从南靖大桥与天宝山顽敌展开战斗,战斗开始前,毛泽东对战士们说道:“同志们,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一定要拿下天宝山!”
在红军全体指战员的英勇奋战下,我们取得了本次战斗的胜利,歼灭大股顽敌,俘虏了一大批敌人。
随后毛泽东又指挥东路军日夜兼程向漳州前进,在红军的强大攻势下,漳州敌人望风而逃。
红军队伍高高兴兴地开进了漳州城,毛泽东亲自来到前线,同基层战士交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此时的黄炜华已经成为了红11师政治部秘书,见到毛泽东过来,黄炜华站直身子恭恭敬敬地敬了一个军礼,高声说道:“主席好!”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上下打量着成长了许多的黄炜华,说道:“你好啊,你也来了,几个月不见,你小子长高了,也结实了不少!”
褪去了少年稚气的黄炜华听到毛泽东夸自己,依旧和以前一样感到不好意思,他红着脸回答:“报告主席,这都是在革命队伍中锻炼的,您给我的教诲我一直牢记心间!”
“很好!在革命队伍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锻炼意志,我希望你能把自己锻炼成一把钢刀,百折不弯!”毛泽东鼓励道。
黄炜华见主席这样说,心里高兴极了,但还是强装镇定地说道:“主席的教诲,我一定牢记心中!”
漳州战役胜利后,红军筹集到了大批的战斗物资,堆积如山的胜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苏区,黄炜华也跟着大部队撤离了漳州,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革命一生的得意之作,也是世界军事史上公认的“以少胜多”的运动战经典战例之一。
当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来中国访问,盛赞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指挥的“三大战役”,不过毛泽东却不这么认为,他坚持认为“四渡赤水”才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
不过在“四渡赤水”之前,红军的条件可是相当艰苦的,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地图,最困难的时候就拿着学生课本上的地图指挥战斗。
遵义会议后,刘伯承召集了当地各界名人,向他们宣传讲解了红军的政策,这些人在刘伯承的影响下改变了对红军的看法,尤其是当地的邮电局长,偷偷给红军带来一张“云贵川三省邮电交通图”,这张地图大大地改善了红军的窘境。
刘伯承拿着地图,迅速下达命令,要求黄炜华将地图复制多份下发到各个作战部队,黄炜华接到任务后立马四处寻找印刷厂,结果遵义的所有印刷厂都因为战乱关了门,就在黄炜华一筹莫展之际,当地的老乡告诉他城里有一位老画家,他画的东西比印刷出来的还要好。
黄炜华赶紧找到了这位画家,善良的画家不仅为黄炜华手绘了一份地图,还利用自己的人脉为红军联系了一家印刷厂,就这样,黄炜华拿着300多张地图回到了部队分发,毛泽东还得到了一张他印刷的地图。
就是靠着这张地图,毛泽东成功指挥了“四渡赤水”,将苏区敌人耍得团团转,几次从敌人眼皮底下溜走,最终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四野四十七军军长梁兴初、政委周赤萍和参谋长黄炜华来到北平参加毛泽东主持的四野高干会议。
黄炜华早早就来到了会场,和战友们聊天,忽然,满面红光的毛泽东大步走进了会场,全场立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黄炜华看着讲台上的毛泽东,内心无比亲切,他觉得毛泽东比红军时期胖了一些,精神头依旧很好,整个人神采奕奕的。
毛泽东伸出右手,朝台下的大家挥了挥手,随后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同志们辛苦了!你们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南京政府已经接受我们的八项条件了,明天,南京政府代表就要到北平了,谈好了,我们就和平改编北平军队,谈不好,我们就采取天津方式,打过长江去!取得全国革命的大胜利!”
毛泽东话音刚落,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台下的干部和战士都激动不已,高呼着“革命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的口号,黄炜华也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这一次虽然没能直接和毛泽东说上话,但依旧聆听到了毛泽东的教诲,黄炜华内心为此激动不已!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内举行了新中国首次解放军授衔、授勋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来到了会场参加授勋仪式。
整整一天,中南海都热闹非凡,元帅和将军们穿上了崭新笔挺的海蓝色制服,济济一堂。
下午时分,朱德总司令带着慈祥的笑容,健步如飞地走进了会场,他和往常一样,双手抱拳向大家问候。
周恩来总理穿着灰色中山装仪表堂堂、气度不凡地走了进来,看着将军们崭新的制服,周恩来风趣地说道:“大家都穿上新衣服了,祝贺祝贺啊!”
随后,毛主席也来了,他也穿了一身灰色中山装,带着慈祥的微笑来到了将军们中间,和大家一一握手。主席双眼环视会场,看着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们,他内心骄傲极了,突然,一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了毛主席的视线中。
毛主席快步走上前,一把就握住了黄炜华的双手,吃惊地说道:“你是黄炜华?那个写得一手好字的娃娃兵?”
黄炜华没想到主席一眼就认出了自己,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是的,主席,我就是黄炜华,很久没有见到您了!”
毛主席看着年轻的黄炜华,拍了拍他的肩膀,高兴地说道:“咱们多次见面,我久闻你的大名,你也当上将军了,真不简单!”
得到毛主席如此夸赞,黄炜华内心又激动又感动,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只是握住毛主席的手不住地点头。
下午5时,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李济深等领导人出现在主席台上,典礼局长余心清高声宣布典礼开始,随后军乐队就奏响了雄壮的国歌。
国歌演奏结束后,彭真宣读了国家主席授予十大元帅军衔的命令,毛泽东站起来,亲自为元帅们授衔授勋,随后是周总理为将军们授衔授勋。
授勋典礼结束后,国家领导人和元帅将军们共同来到怀仁堂北边的草坪上,这里早就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摆满了食品和美酒,将军们自己拿着酒杯,互相对战友倒酒,气氛十分和谐融洽。
宴席开始后,周总理高举酒杯,为大家祝酒:“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为毛主席、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员,为元帅们、将军们的 健康 ,我们干一杯!”
黄炜华听到周总理的祝酒词后,高举手中的酒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随后怀着无限幸福的心情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宴席进行到一半,草坪上响起了优美的舞曲,开国功臣们高兴地跳起舞来,享受着革命胜利带来的无限喜悦,黄炜华深深沉浸在这幸福的氛围之中,他看着不远处和大家交谈的毛主席,回想起了初见毛主席时的情景,不禁红了眼眶。
黄炜华看着眼前的热闹情景,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起毛主席对他的谆谆教诲,黄炜华内心深受触动,如果不是毛主席的鼓励和教诲,自己又何来动力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呢?黄炜华决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毛主席做些什么。
授勋典礼后,黄炜华一边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一边研究着书法艺术,他一直都记得毛泽东夸过他的字好看,所以他希望自己可以写出一手真正的好字,配得上毛泽东的夸奖。
黄炜华以行书敬写了毛泽东的所有诗词,又用小楷敬写了毛泽东发表过的26篇光辉著作。
黄炜华的行书、楷书、草书都写得不错,尤其是一手蝇头小楷,令人叫绝,他用蝇头小楷写的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都是鸿篇长文,是一气写完的,费神又费力,几乎好几天不能合眼和休息,但黄炜华从不觉得疲惫辛苦,反而十分乐意和享受。
离休以后的黄炜华更是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书法艺术中,不仅为书法艺术的宣传和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成了军中的一位书法名家。
虽然黄炜华的书法造诣极高,但他却从不恃才傲物,不论是战友同事,还是群众朋友,只要有人来求字,他都尽量满足对方,这也就导致黄炜华每次出去 旅游 疗养的时候,总是写一路送一路,战友们都称他为“军中秀才”。
很多人都劝黄炜华物以稀为贵,书法作品送出去越多,价值也就越低,黄炜华总是摆摆手,不以为然地说道:“我的书法,本就是亲近人民的一道桥梁,大家看得上我的字,那是我的荣幸!”
受过毛主席教诲的黄炜华将军一生谦虚好学、骁勇善战、智谋双全,他的高风亮节令后人敬仰,他的处世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