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从2月14日起至22日访问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和俄罗斯,并出席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在中国专场活动上发表演讲。出访及参会期间,王毅将与多国领导人举行会晤。他是中共二十大召开后,出访欧洲的中国最高级别官员。外界及国际舆论对此行都十分关注。
王毅 资料图
慕安会是欧洲的主场,主题是地区安全。传统上,慕安会以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为重点议题,它常常被认为是“展示西方团结”的一个重要平台,也被称为“跨大西洋的家庭聚会”。今年慕安会的一个特殊之处是,它举办于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之际。去年慕安会闭幕时,俄乌边境还没有响起枪声,大多数欧洲人还不相信军事冲突会重返欧洲,对他们来说,这一年世界的变化太大了。
为避免成为欧美内部交流的论坛,本届慕安会邀请了更多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与会,会前通过报告透露出,慕安会旨在“促进和平解决冲突”的基调,这应该是主办方的真实想法。主办方同时还传递了希望成为中美对话而非对抗场合的声音,应该说这与中方的一贯立场是契合的。中国带着和平的善意、合作的诚意去参加慕安会,体现了大国责任感驱动的使命担当和坦荡胸怀。
本届慕安会将有40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90多名部长级官员与会,国际主流媒体早早架好摄像机等待。他们特别关注两件事:第一,对国际上普遍关心的重大安全问题,中国代表团届时会表达什么看法;第二,中方将与哪些国家的代表互动,会不会跟美方代表见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希望中美代表在慕尼黑会面,也是欧洲人对安全局势的不确定心理在中美关系上的投射,背后是对中美关系稳定下来的期望。
欧洲人希望中美代表在慕尼黑会面
问题是,美国是否能如欧洲所愿?作为慕安会历来的搅局者,美国日益表现出喧宾夺主之势。外界注意到,与美国和北约想把慕安会搞成西方世界自说自话、自我实现的内部会,和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说教与霸权主义恐吓不同,欧洲对慕安会,以及对国际安全形势和治理体系有着自己的定位和看法。
从过去的经验看,中国代表在慕安会上就重大国际问题对中方立场的表达,能够被广泛地听到,往往收获了很多理解和支持。过去一年欧洲安全形势的急转直下,更证明了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的巨大价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对于化解欧洲的安全困境实属治本之策。只要不带偏见,相信欧洲人能看到这一点。可以想见,在特殊的背景下,今年中国在慕安会上的声音,将受到更多关注,这种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将促进中西之间增信释疑。
俄乌战场 资料图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一年,说实话各方都很疲惫,欧洲民心思和。在美国继续拱火浇油的时候,中国始终高举劝和促谈的大旗,这方面,中国与欧洲有着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在美国对欧洲持续的打拉下,此行等待中国代表团的未必都是鲜花和红毯,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知。在这个背景下,中方依然派出高级外交官访问欧洲并参会,足以见得我们的战略魄力和战略定力,以及用对话来推进合作的决心。无论美国如何挑拨,中欧之间的利益交汇面十分广阔是无法改变和回避的客观现实。
如果欧洲真的想把慕安会办成“促进和平解决冲突”的大会,那么真正地重视中国代表团的声音,务实地与中方展开对话,就是一条必经之路。中欧在对国际秩序的看法上有诸多一致,利益上没有根本冲突。赋予中欧关系最大程度抵御外部干扰的恒久定力,无论对中欧之间还是整个世界都尤为重要。
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
对2023年慕安会的三点印象
会议气氛发生变化、中美关系更“凉”、中欧需要沟通。会议气氛发生变化;上一次亲临慕安会还是三年前,后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缺席了两届。此次再度与会,感受最深的是气氛变化。在我多年形成的印象中,慕安会是个辩论和研讨的平台。今年,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将满一周年的背景下,会议聚焦俄乌战事,除了邀请乌克兰领导人视频发言,还有美欧多国政要出席,一致挺乌批俄。会议没有邀请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参加,连持不同立场的德国选择党都被拒之门外。这样的安排使得会议成为一方表达情绪和态度的场所,前几年“西方的缺失”之类的迷离情绪完全被抗俄的亢奋言论所取代。但酒店外游行示威反对的声浪则是此起彼伏。
中美关系更“凉”;美国改变对华态度和政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快速成长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产生了深深疑虑甚至恐惧,害怕中国拥有更多世界权力,从而挑战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一位欧洲学者在与我们交流时说,无论中国怎么做,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态度都难以改变,因为让美国焦虑的不是中国在做什么,而是中国的存在本身,让欧洲焦虑的则是中国在做什么。确实,欧洲对中国也有许多不满和意见,但是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克服两国关系中的障碍。
中欧需要沟通;在柏林和慕安会的交流中,可以感觉到欧洲人对中国的误解在加深,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他们因乌克兰问题陷入深深的安全危机感之时,对中国态度和政策缺乏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