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七个经济强市新年放大招,书记市长都在忙这事!)
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3%,全国GDP总量超过120万亿。
资料图
在此之前,各个城市的GDP数据也相继出炉,我国24座万亿GDP城市(不含港澳台)的总额已超过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已公布增长率的万亿GDP城市中,在2022年全部实现了正增长,其中苏州、福州、长沙、武汉和合肥等城市的增长率,跑赢了全国。
增长率领跑全国的城市有何共性?缘由何在?2023年各城市经济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本文对苏州、杭州、合肥、武汉、长沙、东莞、无锡等7个万亿GDP城市市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新年行程动态进行了梳理,试图做出一些总结。
资料图
中部三城的“野心”
2023年新年第二周,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率队南下,赴深圳拜访华为、比亚迪、汇川技术等企业推进合作事宜。
1月9日—10日,在华为坂田基地总部、比亚迪总部和汇川技术,虞爱华和各企业董事长商谈未来合作计划。在虞爱华南下的前两天,1月7日,比亚迪合肥基地三期项目用地1011亩正式获批。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位于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总投资约400亿元,项目建成后计划年产能约110万台。本次获批的1011亩土地将用于二期、三期零部件配套。
2022年5月,合肥市经开区与蔚来就NeoPark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整车二期和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项目签署合作协议,导入蔚来集团旗下全新中高端品牌智能电动汽车产品。
不论是与比亚迪的合作,还是和蔚来的签约,都仅是合肥“产业名城”建设中的一部分。2022年,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8大产业在合肥聚集发展,合肥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排名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1位。
作为安徽唯一的GDP“万亿城市”,2022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3.6%左右,突破1.2万亿。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合肥市战新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84%,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工业投资增速、新增规上企业数创十年新高。光伏、新能源汽车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集成电路产量增长35%。
除了合肥,武汉和长沙GDP增速同样跑赢全国,这三座城市有诸多共同点:都是中部城市,都是省会城市,同处于长江中下游区域。
资料图
长沙和武汉两座城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在2023年第一个月有如下动态:
1月8日,2022年度长沙市重大项目集中观摩活动拉开帷幕,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分别带队,赴各区县(市)项目一线进行现场观摩。在14个重大项目中,制造业项目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1月11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在武汉与百度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座谈交流,并共同见证百度集团、集度公司与武汉市合作项目签约。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参加上述活动。
市委书记和市长的行程动态,既显示了各城夯实过往基础的决心,也显示了其发展新产业和新项目的“野心”。
与此同时,两城的数据也透着积极态势。武汉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武汉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总量达到1.9万亿元左右。2022年,武汉净增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长沙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GDP预计增长4.8%,位列中部第一。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22年合肥、武汉、长沙的增速之所以跑赢全国,既得益于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也受益于各省推出的“强省会”战略。
近年来,不少中西部省份开始逐步推行“强省会”战略,支持省会的发展,提升省会的经济总量、提高其在省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壮大省会,进而通过省会的引领作用,带动全省的发展。武汉、长沙和合肥,就是“强省会”的代表。
此外,先进制造业成为支撑这三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不论武汉、长沙还是合肥,都有本地优质的高教资源,比如武汉、长沙有多所985高校,合肥有中国科技大学。这些本土高校为当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以及高质量发展,贡献不小。”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丁长发说。
苏州、无锡的决心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增速连续8个月加快,比上年大幅提高9.0个百分点,成为2022年中国经济数据中一大亮点,也推动2022年四季度经济好于预期。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惠及城市居民和周边城市群,以苏州、无锡等为代表的东部城市,在新的一年展现了它们的决心。
资料图
2023年元旦第二天,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出席了苏州市域(郊)铁路轨道交通10号线(苏虞张段)开工仪式。同一天,苏州市举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暨项目集中开工签约仪式。
截至2022年底,苏州轨道交通已完成三期建设规划,开通运营线路5条,总长210公里。目前,还有7条在建地铁线路,总长161.91公里。2022年全市73个城建交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4.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而此次集中开工签约和投产投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总投资916亿元,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汽车电子及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
无独有偶。1月6日上午,无锡市“四线四路”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宣布开工,按下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快进键”。近年来,无锡市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积极构建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格局。此次集中开工的“四路共建”项目,建设总里程约131.3公里,总投资426.7亿元。
同样地处太湖流域,同样凭借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跻身GDP万亿城市榜,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的代表城市,苏州和无锡在新年的动作同频,均剑指基建。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开年第一周,全国共有11个省市举行了一季度重大项目的现场推进会或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仅1月3日,全国就有7个省市宣布一季度集中开工项目1785个,总投资额达到16249.69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2022年,基建投资成为稳增长的最重要抓手。
展望2023年,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2023年,扩大内需、保持我国经济稳健增长的重要性上升,稳增长政策预计将进一步强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增长、扩内需’的有效手段,预计本年新老基建投资增速仍将维持相对高位。”
“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是投资工作的重要内容。”2023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要聚焦“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着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杭州、东莞的信心
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近日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预期稳、信心足,企业就会敢于扩大投资、勇于开拓市场。“因此,今年我们工作的关键词就是提振信心,就是要多措并举提振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
刚刚公布的2022年经济数据显示,浙江“民营经济大省”实至名归。统计显示,2022年5月以来,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加快恢复,增长速度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022年民营企业增加值15385亿元,增长5.2%,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3.2%。
新的一年,浙江省会杭州的书记、市长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民营经济的关心和支持。
资料图
1月4日,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赴临空经济示范区、萧山区、钱塘区等地,专题调研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姚高员走访的企业包括生物制药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从事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以及半导体微电子相关产品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
1月10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赴蚂蚁集团、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企业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刘捷强调:“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越是这个时候,企业越需要关心和帮扶。”
“随着政府一系列纾困破茧的举措落地实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望持续优化拓展,发展优势和潜能将进一步释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说。
徐乐江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的动态值得期待。
1月4日,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前往东莞市沃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东莞市金田纸业有限公司、东莞市超业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深入生产车间,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稳岗就业等情况,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企业市场订单、产品研发、生产规模、增资扩产及未来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检查督导安全生产。
东莞是2021年晋级“GDP万亿城市”的新成员,也是广东制造业当家的城市之一。对于制造业重镇东莞而言,坚守制造业发展的底色和优势是关键,而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则是东莞能跨入“双万”新赛道的重要支撑点。
制造业当家,为实体经济托底,东莞并非广东孤例。广东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广东要树立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据统计,2021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透露,2022年1至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继续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
业内专家认为,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在稳经济促发展的目标之下,2023年各省市尤其是经济大省要继续勇挑大梁,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牵引力和驱动力。
随着稳经济的地方路线图逐渐明晰,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呈现稳中有进、逐步恢复的态势。”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翠红说。
日前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呈现进一步复苏态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