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清远春节有哪习俗?
清远春节习俗:拜年
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清远春节习俗: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清远春节习俗:逛花市
新中国成立后,花市更加兴旺。上个世纪50年代,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从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这一段马路和大新西路一段设为花市。后来,为适应需要,清远分开几个地区开设花市,中区花市设教育路,为清远市的中心花市;西区花市在多宝路、逢源路;东区原来设在东较场,后来迁到东川路;南区则设在海珠区的滨江路。
近二十多年,政府也开始重视花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管理。传统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花街已禁止通行。过年期间,十里花街,吐艳争芳,张灯结彩,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南国的浪漫,此刻达到极致。
清远春节习俗:年廿八 洗邋遢
在大年廿八前几天时,海珠区宝岗大道居住的黄女士已经开始准备家庭大扫除,“买把大扫把,整个屋子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过去,清远人到年廿六到廿八左右,就会大扫除,俗话说“年廿八,洗邋遢”。而黄女士的邻居冯伯说,以前在旧村屋,还会年年油灰水(就是涂油漆),明明墙都不算旧,但就是要为左过年焕然一新,除旧迎新,所以还是要每年涂一次。后来大家懒了,油漆质量上升了,就没有这样的习俗了。
黄女士说,大家一齐动手,全家总动员,干干净净过新年,“一般来说,就是清理家中杂物,把窗户、大门等擦干净,把地板扫干净、抹干净,而日常比较少清理的大厅灯饰、较少清洗的窗帘布等也在之列。”
清远春节习俗: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清远春节习俗: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清远的春节食俗
过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就如同圣诞节对于西方人的意义一样。在岭南的清远人过春节和北方的习俗不太一样,清远的春节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一般有三样菜是肯定要吃的:菱鱼,取其年年有鱼的意思,而且一定是鲮鱼,别的鱼都不可以代替;然后就是莲藕,取其紧紧相连的意思;烧肉炒芹菜,取其红皮赤壮,身体强健,勤劳勤奋,努力度过严寒冷冻的意思;
过年的时候,鲮鱼就要两条,用盐抹了煎好,用红绳绑起两条鱼,加上一块烧肉捆上芹菜,糍姑,青葱,大蒜等东西,然后在年二十九时将所有东西放在米缸里,到了年初二再取出来炒着吃了,一是用来压年,意思就是从今年年尾到新一年都是年年有余、勤劳、慈祥互爱、聪明、精算、身体强健之意
年二十九或三十一般人桌上有的菜是:鲮鱼,——年年有余;烧肉——红皮赤壮;虾——哈哈大笑、鱿鱼——游刃有余、发菜淡菜汤——好事发财(淡菜在清远叫蚝嗜,音似好事),晚上十二点的时候就会吃大家一起做的汤丸,很甜很甜的糖心那种,取齐一家人生活甜甜蜜蜜的意思。
年初一:早上,人们都会自己做或买年糕回来,我家是自己做的,三种口味:芋头糕,萝卜糕,椰汁红枣糕;通常是一早起床就开着炉火蒸糕,取起蒸蒸日上,步步高升知意,而且第一块吃的糕都是甜的,还要有红枣的,取其早日高升,一家人生活甜甜蜜蜜。年初一,一天都不能吃肉的,也不能洗头!中午或晚上台面上都是用金针姑,粉丝,金钱姑,支竹,云耳等上素做成的罗汉斋,取其:知足常乐,遍地金钱,有耳性(听话)的意思
年初二叫“开年”,中午饭就会把压年用的鱼蒜肉等东西从米缸里拿出来,炒着做菜,还有用发菜金钱菇猪手淡菜做的猪手煲,取其:年年有余、勤劳、慈祥互爱、聪明、精算、身体强健,遍地金钱,发财就手之意
从年二十九到年初三都是不能扫地的,不能把财神和好运都扫走了。年二十九要穿上新鞋子上街去踩“小人”,意思是新的一年不会给别人抽后脚,年初一是不能拿针线缝衣服,老一辈说要是年初一就缝衣服的,就会年头到年尾的只能穿破衣服。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的传统习俗
?1.除旧迎新?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岁穷月尽",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圆饭、守岁等习俗,经久不息。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除旧布新、迎接新年。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2.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3.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4.拜岁?
拜岁,是古老的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奉祀斋菜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为上古纪元星名,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5.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菜肴变得更加多样。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
?6.拜年?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称为正月初一。
中国的春节习俗,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大家带来温暖和喜悦,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春节的习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留,让我们把爱国心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文明礼仪,学习新知识,以及传承优良文化,让文明精神延续下去!
春节有 哪些习俗
春节俗称“年节”、“过年”,是我国民间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狭义上讲,就是指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广义上讲,春节是从腊八节或者小年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九,都算是春节。下面分享的是春节期间的一些习俗,看看你知道几个?
1、扫尘
“二十四,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3、祭祖
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这一礼仪,有的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
祭祀祖先一般在家中进行。有的地方,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但多数地区是供着祖先的牌位。除夕子夜前后,开门放鞭炮之前,祭祖的活动便开始了。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点燃香纸蜡烛后,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
新年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思想。
4、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5、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6、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7、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8、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其实随着年龄越大,感觉年味已经没有小时候那么浓了。或许是身上已经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对过年的期待也没有那么强烈了。匆匆忙忙的归来,又匆匆忙忙地离家。而那些老一辈的传统习俗,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过年的规矩形式也越来越简化了。而你们对于春节记忆里的习俗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Chinese New Year),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习俗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习惯风俗,中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常见的中国传统春节习俗有:备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挂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年夜饭、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龙、挂灯笼、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踩高跷、闹花灯、舞狮等习俗。
我认为在春节的众多风俗传统中值得一提有6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习俗之一:贴年红
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贴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习俗之二: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春节习俗之三:拜大年
拜大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一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习俗由来: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习俗之四:开门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说起鞭炮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名为“山臊”的动物。人们在深山老林里露宿野外的时候,就要燃起篝火,人们为了预防山臊的侵袭,于是在篝火中点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声吓走山臊。后来火药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来燃烧,于是“爆仗”就产生了。宋代开始,人们就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来代替竹筒,成为了“鞭炮”。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之五: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春节习俗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风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春节风俗传统文化。
春节习俗之六:迎财神
迎财神,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春节习俗。因为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迎财神”的习俗在中国各地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地方是正月初一接财神,有些地方则正月初四、初五接。
自古至今,中国老百姓信仰的财神有很多,这其中有“武财神”、“文财神”还有“五路财神”、“准财神”和“偏财神”。 正月初四(也有正月初五说法)接财神的出处,五显财神或五路财神:传说有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接财神”的风俗在中国各地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地方是正月初一接财神,有些地方则正月初四、初五接。在清代的苏州、上海等地,初五一大早,人们就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摆牺牲供品准备迎接财神,民间认为谁先接到财神,谁就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迎神者都争先恐后,唯恐接得晚了,惹财神不高兴,由此又衍生出“抢路头”的习俗。
春节习俗和活动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2021广州清远就地过年补贴清远就地过年有哪些福利
今年的春节有很多的外地务工人员积极的响应国家的政策就地过年,各地的政府也会给予这些就地过年的人员一些福利还有补贴。广东的清远市就有多项就地过年的政策及福利,给在清远过年的外地员工送去温暖。
送福进万家——2021年清远市文化馆新春送春联活动为营造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结合清远市防控要求,举办2021年清远市文化馆福进万家新春送春联活动。采取网上预约,每天免费领取30套“福+春联”,预计发出400套。从即日起持续到2月11日(年三十),把吉祥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2021年清远市手机(相机)民俗摄影(短视频)比赛征稿时间为1月26日至3月2日,展览从3月上旬起,主要依托全市文化馆面向社会征集作品,发动群众留在清远过年并用相片、短视频的形式记录节日的精彩瞬间,并组织专家评审精选,通过线上、下展览的形式推广优秀作品,颁发证书及奖金。
2021年清远市非遗寻味年俗、美食展播精选全市各地年俗非遗项目,通过短视频形式向社会呈现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大餐”,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承,营造欢乐祥和的节庆氛围,满足人民群众“网络过大年”的需求。
2021年清远市文化馆艺培工程线上课堂充分发挥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面向全市推出免费公益课程,包括舞蹈课堂(民族广场舞、民族舞、亲子小舞蹈)、手工艺课堂(亲子剪纸)、手机(相机)摄影技巧讲座、专家精品讲座(崔峥嵘声乐讲座)。
清远市精品艺术剧目展播清远市文化馆精心准备文化“大餐”,将近年优秀文化惠民节目汇编成春节专场,分为本土优秀作品(音乐、舞蹈等)及精品剧目二个篇章,让百姓快乐过大年。
“百花迎春·墨韵凤城”——2021年清远市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展览汇聚全市18位书画名家的近60幅精品佳作,于1月16日开展,同期在市文化馆微信平台推出线上展,展期持续到春节期间。作品题材多样,以绘画创作、书法创作为主要形式。
“阅见最美·聆听新声”新春主题朗读活动今年的春节有很多的外地务工人员积极的响应国家的政策就地过年,各地的政府也会给予这些就地过年的人员一些福利还有补贴。广东的清远市就有多项就地过年的政策及福利,给在清远过年的外地员工送去温暖。
送福进万家——2021年清远市文化馆新春送春联活动为营造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结合清远市防控要求,举办2021年清远市文化馆福进万家新春送春联活动。采取网上预约,每天免费领取30套“福+春联”,预计发出400套。从即日起持续到2月11日(年三十),把吉祥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2021年清远市手机(相机)民俗摄影(短视频)比赛征稿时间为1月26日至3月2日,展览从3月上旬起,主要依托全市文化馆面向社会征集作品,发动群众留在清远过年并用相片、短视频的形式记录节日的精彩瞬间,并组织专家评审精选,通过线上、下展览的形式推广优秀作品,颁发证书及奖金。
2021年清远市非遗寻味年俗、美食展播精选全市各地年俗非遗项目,通过短视频形式向社会呈现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大餐”,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承,营造欢乐祥和的节庆氛围,满足人民群众“网络过大年”的需求。
2021年清远市文化馆艺培工程线上课堂充分发挥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面向全市推出免费公益课程,包括舞蹈课堂(民族广场舞、民族舞、亲子小舞蹈)、手工艺课堂(亲子剪纸)、手机(相机)摄影技巧讲座、专家精品讲座(崔峥嵘声乐讲座)。
清远市精品艺术剧目展播清远市文化馆精心准备文化“大餐”,将近年优秀文化惠民节目汇编成春节专场,分为本土优秀作品(音乐、舞蹈等)及精品剧目二个篇章,让百姓快乐过大年。
“百花迎春·墨韵凤城”——2021年清远市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展览汇聚全市18位书画名家的近60幅精品佳作,于1月16日开展,同期在市文化馆微信平台推出线上展,展期持续到春节期间。作品题材多样,以绘画创作、书法创作为主要形式。
“阅见最美·聆听新声”新春主题朗读活动1月25日-2月25日期间,发动组织读者在新春、寒假期间,利用图书馆“博看朗读1月25日-2月25日期间,发动组织读者在新春、寒假期间,利用图书馆“博看朗读”小程序或朗读亭进行经典诵读,上传作品将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广泛的传播分享与网络投票。
2021年世界阅读日粤港澳创作比赛1月21日-2月28日期间,比赛分为初小组,高小组,初中组,高中组四个组别,以探索阅读新领域为主题,通过绘画、写信与作文等形式,鼓励儿童及青少年拓展阅读领域,深化阅读层次,用阅读开启知识大门。
“阅”言“阅”语——“享好书,送祝福”视频展播活动2月4日-2月26日期间,活动将邀请图书馆馆长、馆员、清远市最美阅读推广人及最美阅读者,通过视频方式为读者推荐好书并送上新春祝福。视频将通过抖音官方账号、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媒体平台进行展播。
新春主题故事绘(线上)春节期间提前录制绘本故事会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展播,引导小朋友们通过有趣绘本和手工制作,深入地去了解认识春节的由来及相应的风俗习惯。
“寻年味·品民俗”传统文化知识闯关竞答活动2月12日-2月21日期间,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展“寻年味·品民俗”为主题的线上知识竞答活动,读者围绕传统春节、传统民俗、传统文化演变等相关知识,进行线上答题闯关活动。
那些“年”的记忆——电子图书主题推荐2月1日-2月28日期间,精心挑选部分关于节日文化习俗、传统礼仪等主题的电子图书,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专题图书推荐,让读者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品味那些关于“年”的故事。
“春节家中宅·名师汇精彩”阅读打卡活动2月1日-2月28日期间,清远市图书馆为读者准备了21场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彩讲座,让读者从一帧一画中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通过数字化重新“活”了起来。活动要求读者每天聆听讲座30分钟,坚持打卡21天,完成打卡任务将给予奖励。
春节期间,清远市博物馆将推出“留在清远过大年”系列展览活动,包括:英德送展《末代榜眼朱汝珍》;“金牛报春,手绘幸福”年历DIY亲子活动;“巧手制宫灯,喜闹元宵节”亲子DIY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