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于12月4日乘坐神舟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东风着陆场将迎来首次夜间低温返回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着陆当天气温会低至零下15摄氏度。神舟十四号返回,是东风着陆场首次在冬季夜间的一次返回任务。着陆场各系统目前已经做好准备,迎接航天员回家。
12月1日,神舟十四号搜救回收任务组织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此前,东风着陆场已经分阶段组织了多次演练。
视频画面
其中,直升机搜救分队通过14个场次的夜航训练和降落训练,突破了直升机夜间在戈壁软沙区降落的关键技术。
视频画面
地面搜救分队对着陆区进行了地毯式勘察,详细记录和整理了车辆易通行轨迹,为夜间快速机动做好了准备。
应对夜间着陆 搜救回收分队多项改进
地面分队不仅承担搜救任务,还承担了医监医保、外围警戒、返回舱处置与回收等重要工作。
针对这次神舟十四号夜间着陆这一情况,测控通信部门增加了设备数量,搜救回收车辆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装。
视频画面
针对夜间搜索难题,科技人员基于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在着陆场应用,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搜索引导体系。同时调配具有微光、红外功能的小微型光学设备在地面布阵,提升夜间搜索发现返回舱的能力。
视频画面
针对极寒条件可能导致的设备异常,东风着陆场对所有野外工作设备进行了抗低温防护,为车辆加装了低温启动装置,给通信设备配足了备用电池,着陆现场临时搭建场所均按8小时供暖配齐电力保障设施。
视频画面
暖宝宝、保温毯已备好
现场的医监医保医疗救护车也得到维护升级,加装了燃油暖风机调节车厢温度,20分钟内可将舱内温度升高至20摄氏度以上。让航天员在着陆现场就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用热水洗漱。
医疗救护队还为航天员准备了保温毯、保温被和暖宝宝等。
视频画面
位于沙漠戈壁里的着陆场 第三次接航天员回家
在这次任务之前,东风着陆场搜救回收地面分队已经完成了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两次载人飞船搜救回收任务,有着丰富的经验。
资料画面
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具有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特点,平坦的地势利于直升机快速搜索与降落。
延伸阅读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将返程 “最忙乘组”半年创造多个“首次”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电 (马帅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于12月4日返回地球。自今年6月5日入驻中国空间站以来,三名航天员在轨任务安排饱满,可以说是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的“最忙乘组”。
“神十四”乘组过去半年创造了多个“首次”,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诸多历史时刻,与地面配合完成了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开启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开启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
在轨期间,神舟十四号乘组先后迎来问天、梦天实验舱,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
首次进驻两个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两个实验舱段,发射重量均约23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期间,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交会对接,完成国际首次平面式转位。其中问天实验舱任务是中国空间站第一次在有人状态下进行交会对接。
首次在问天实验舱进行太空授课。10月12日,“天宫课堂”在问天实验舱开讲,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作为新晋“太空教师”,介绍和展示了问天实验舱的工作生活场景,并首次展示了空间站植物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操作。陈冬戴上空间站内首个混合现实眼镜,在科学手套箱内对在太空中生长的拟南芥进行样品采集。
3次出舱创纪录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分别开展了2次出舱任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共完成了3次出舱活动,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
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9月初,陈冬、刘洋完成他们的出舱首秀,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出舱活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首次使用,小机械臂首次辅助舱外作业。
资料画面
出舱活动间隔时间最短。9月17日,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此次任务距离乘组首次出舱仅隔16天,创下中国航天员两次出舱活动间隔时间最短纪录。
空间站“T”字构型下首次出舱。神舟十四号乘组最后一次出舱是中国空间站形成“T”字基本构型后的首次出舱任务,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范围由单舱扩展到三舱。陈冬成为首位登上组合机械臂的航天员;蔡旭哲实现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成为首个到达梦天实验舱舱外的航天员。
两个乘组首次“太空会师”
首次在轨“收快递”。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首次实现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创下人类航天器最快交会对接纪录。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迎来货运飞船。飞船向空间站送去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6个月的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首次迎接载人飞船来访。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组合体,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来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会师太空”,中国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中国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图源:中国载人航天
完成首次在轨交接。12月2日晚,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轨交接,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从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手中接过中国空间站钥匙。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神14几点着陆
神舟十四号是20时09分着陆的。
空间站建成以来首次重返夜间,是因为夜晚能见度低和低温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给搜救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做好地面搜救工作,神舟十四号返回着陆场已经分阶段进行了多次训练。其中仅直升机搜救分队就进行了14次夜间飞行训练。目前,地面搜救队已做好充分的训练准备,目标是确保宇航员在地面着陆后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帮助。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总体评价
神舟十四号出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意味着,中国离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越来越近。2022年是中国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
飞天逐梦,不仅在于“腾空”瞬间,更在于旷日持久的付出奉献;飞天逐梦,不仅远在天际,更改变着人们的日常;飞天逐梦,不仅让飞行器深入太空,更让科学精神扎根广大青少年心中。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一代代航天人在浩瀚太空留下越来越多中国身影,全体中国人民也在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期待神舟十四号乘组顺利完成任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也期待航天梦能点燃更多激情,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神十四返回舱搜救任务或为史上最难,专家是如何解读的?
神舟15号载人飞船顺利完成与空间站对接,神舟14号成功结束在轨任务安全返航,我国航天事业传来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虽然最后的结果很让人满意,大家看到以后也感觉很振奋,但相信很少有人了解这整个过程的惊险程度,就连新闻媒体对这些细节也没有过度披露,如果对整个过程深究的话,大家一定会为我国在航天领域目前取得的进步感到自豪,并对这些勇敢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敬佩不已。抛开发射过程,空间站的日常作业这些地方不谈,单单搜寻神舟14号的返回舱就给地勤人员带来很大的难题,它也一度被称之为?史上最难的搜救任务 ?,关于这一点,专家出了下面这些解释。
第一,夜间着陆搜救不方便返回舱最后的着陆时间确定在晚上11点,地点位于东风着陆场。夜晚行动是救援队需要面临的最大难题,虽然是用直升机搜寻,但由于外面能见度低,基本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能借助微光以及红外线设备辅助寻找,这比以往花的时间就多多了。
第二,低温环境带来很多隐患除了降落时间不太好以外,低温也考验着所有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现在又是冬季,东风着陆场所处区域晚上的最低温能达到零下20多度。很多机器设备在这个地方都有些失灵,启动困难,信号也不是特别好,耗电量比以往大大增加,种种因素都让救援工作变得极不顺利。
第三,需要准备更多救援物资同样也是因为低温,为了保障三位宇航员的健康,搜救小队准备了大量物资,为的就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转移他们,减少在低温环境中停留的时间。比如各种衣服,棉被,热水,食物等等都是要带上的。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还要准备一些药物缓解他们的不适症状,工作量增加同样也让这次搜救变得愈发困难。
神十四乘组什么时候回来
神舟十四号三位航天员即将回家,载人飞船返回舱的返回时间暂定为12.4号晚上7:30--8:30之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2月4日乘坐神舟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开展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各项准备。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12月4日19时2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