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TV出品的现实主义都市话题剧《起跑线》近日在上海开机,该剧由刘涛、李光洁、颖儿、李宗翰、胡可、陶昕然、贾景晖、张瑞涵等几位实力派演员领衔主演,刘涛、李光洁两人在剧中搭档出演夫妻,在“儿子”即将进入小学时迎来了一次改变人生的“父母成长挑战”。
该剧围绕家有“学龄童”的父母们在面对孩子“幼升小”阶段时经历的挑战与成长而展开。家有萌娃,已到学龄,父母们该如何进行孩子教育规划,四位“高能妈妈”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仿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父亲们也不甘落后,希望在下一代的教育上贡献出属于爸爸的“半边天”。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为人父母的刘涛与李光洁,到底会如何揭开这场关于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故事序幕,如何在亲子教育、夫妻关系与事业梦想之间找到平衡点?
“资深妈妈”VS“新手辣妈” 的代入演出让“有娃一族”更有共鸣
由刘涛饰演的女主角苏醒,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职场妈妈,平时散养孩子的她从“佛系妈”变身“鸡娃妈”,要弥补在孩子幼年成长时的“缺位”,绝不能因为自己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李光洁所饰演的男主角奚彬,人近中年只想做守护孩子本心的“暖爸代言人”,却没想到妻子苏醒这次“补偿式鸡娃”后劲十足,搅得家中天翻地覆。持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刘涛李光洁“夫妻二人”发现问题接踵而至…
而由“新手辣妈”颖儿饰演的林芸芸,在剧里表面上是顶着光环的“人生赢家”,女儿也是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可事实上却被全职妈妈的身份所累,她将精力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又无奈遭遇由李宗翰饰演的丈夫顾家伟“诈尸式育儿”的困境。胡可饰演的何景华离婚后邂逅贾景晖饰演的“小男人”蒋博,开启第二段婚姻的她经历过第一个孩子的漫漫成长路,也依旧在“二娃”的教育上无法游刃有余。以《甄嬛传》中“安陵容”一角而被观众所熟知的陶昕然,此次在剧中饰演沈晓燕,蓝领妈妈遇上家中麻雀窝里飞出的“凤凰儿”,人生似乎就要靠着孩子翻盘,但选择和其他生活焦虑却并没有减轻。
除了职场妈妈与全职妈妈,同时面对女儿青春期儿子顽皮期的二孩妈妈,和不得不自己担负起养家育儿双重压力的离异妈妈,同样是剧集关注的群体。四个生活迥异的妈妈,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与困境,也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经历着各自不同的成长,这样群像式的展现,势必会得到很多“有娃一族”的共鸣。
目前曝光的多位主演都已为人父母,现实生活中有一儿一女的“资深妈妈”刘涛,在育儿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新手辣妈”颖儿、家有安吉与小鱼儿两个萌娃的胡可,也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总结出了自己的教育方法。相信演员们通过对人物的理解与共情,在各自育儿经验的加持之下,能够更好地诠释《起跑线》中的各个角色。
贴近现实家庭话题 学龄童父母的“成长笔记”
几位主演的角色契合度和演技为这部剧的演绎保驾护航,《起跑线》的其他主创同样让观众对这部剧期待。该剧由陈昆晖执导,刘觅滢编剧,饶俊任总策划。曾担任《在远方》等电视剧导演的陈昆晖,深耕于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擅于通过对平凡人物的描绘,去映射社会现状,由具象化的表达给观众传递生活的启示;
编剧刘觅滢同样也是现实题材的书写者,《徽娘宛心》、《半生缘》、《纸婚》等作品,都让观众看到其在剧本中对人物塑造和情感把控的能力;而代表作有《花千骨》、《醉玲珑》的总策划饶俊,在电视剧创作上经验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好故事的伯乐”。三人此次合作,让《起跑线》的高水准制作多了一重保障。
“幼升小”,作为孩子求学路上的开篇,也是父母们重新审视自己,再度思考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与个人梦想的一次考验,伴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们也在经历着各自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成长。“起跑线”上的故事,主角是孩子,更是家长。人生是一场既定路线坚持到底的马拉松,还是一段自选目标挑战不断的自由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帮助孩子走上人生旅途的时候,父母又何尝不正体验着自己的另一段重要旅途。
“回归本心,相伴成长”,《起跑线》展现面对成长课题时的中国家庭群像,去思考新时代中国式家庭关系,探索夫妻携手陪伴孩子长大的方式,期望记录下一段有意义、有共鸣、有价值的学龄童父母“成长笔记”。
《起跑线》:走进中产阶级焦虑,探寻教育的本质
1
六月了,如火如荼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之前付出的汗水此刻都已定格,一切盖棺定论,只待分数揭晓,一锤定音。
提到高考总是有那么多话题可以探讨,小到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看国家动向,大到从高考录取结果与日后发展看社会的阶层固化。在当下,高考是教育的目的,薯派而不是途径。我们的教育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都在一部印度电影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这就是最近很热的印度电影《起跑线》。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的文化真的并不一定与经济实力相当。
电影《起跑线》是围绕着印度旧市街上开服装店的商人拉吉·巴特拉与妻子米塔费尽心力为女儿皮娅选择学校所讲述的故事。妻子米塔不愿女儿皮娅继续接受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她希望女儿进精英学校,能学英语,依靠教育来实现跨越阶层,做个上等人。这就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焦虑,拉吉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头脑,敏锐的时尚触觉,以及精明的处世将自己的服装店经营得非常好,有着大笔的收入,在旧市街这样的地方堪称首富,他与妻子米塔感情甚笃,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皮娅。他们过得非常好,但这一切并不能让妻子米塔满足,因为这个世界仅仅过得好是根本不够的。
于是米塔带着丈夫走遍了当地最著名的几所精英学校,但这些学校只招收住在附近的学生。为了女儿的前程,他们搬离了原先的旧市街,在高档的富人区购买了学区房,并且为了女儿能交到当地的朋友,他们也努力使自己看起来像上等人,开派对,交朋友,为了融入当地的上流社会闹出了啼笑皆非的笑话。
但他们为此做出的种种改变并不能保证皮娅就能进入精英学校,因为学校有一系列严格的面试,不仅要面试孩子,还要面试家长。拉吉和米塔为了皮娅的前程,找了高价的培训机构,开始了漫长的学习之路。在这里,他们学习使自己看起来更像上等人,他们误以为只要一身名牌就会像上等人,但培训师呵斥了他们,因为真正的富人都是不露富的。他们也要学会去回答各种面试时可能碰到的问题,譬如,你会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释贫穷?拉吉想当然地说:“贫穷存在于国家的各个角落,每个地方都有乞丐,这就是最好的说明。”培训师大怒,你们心里可以这么想,但面试时不能这样说,你要们说:“分享即是关爱。sharing is caring.”
2
但最后,哪怕他们拼尽了全力,皮娅依旧没有被任何一所精英学校录取,原因是,学校不想录取店铺老板的孩子,虽然他们有钱,但终究不是上等人。拉吉与米塔崩溃,到处寻求帮助,最终得到了一个信息,德里文法学校每年会留25%的名额给贫困生,于是他们就转换思路,装上等人不行,那就装穷人。可是胜利在望时噩耗传来,国家发现,很多中产阶级人士为了子女入学,会动用非法手段占用这25%的名额,国家将大力审查贫困生的资格,于是他们的境遇更加难上加难。
为了皮娅能够获得精英学校贫困生的资格,拉吉和米塔搬到了贫民窟里,在贫民窟里,拉吉一家结识了希亚姆一家人。他们装穷人装得面目全非,是希亚姆一家人真正教会了他们贫穷的含义,希亚姆带着拉吉去做苦力,太太图尔西教会了米塔承受社会的欺凌,因为穷,所以没有办法,因为穷,所以不能奢求公平正义。正是在贫民窟,是希亚姆一家人,教会了他们“sharing is caring”的真正含义。
拉吉动用了非正当手段,使自己的女儿皮娅在抽签环节被抽中,皮娅终于得以贫困生的名额进入了德里文法学校。而希亚姆的儿子莫汉则失去了这最后的机会,只能去念条件恶劣的公立学校。拉吉心生愧疚,认为自宏手举己的皮娅占用了别人的名额,拉吉与米塔决定用行动来弥补,他们赞助了莫汉就读的公立学校,改善了他们的学习环境。但由于一次意外,希亚姆得知了抽签的内幕,发现了自己的朋友居然一直在假扮穷人,他的女儿还盗取了自己儿子的入学资格。于是希亚姆直奔学校,要去揭发他,但临到校长室,小皮娅亲切地过来拥抱他,问候他和莫汉。他的心被触蔽碧动了,看到了匆匆赶来的拉吉夫妇,他说:“知道我和你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吗?只是我不会窃取别人的权利,她也是我的孩子,她会继续在这里上学的。”
拉吉来到了校长室,说明了真实情况,但校长的反应让拉吉大惊失色。校长同意将皮娅由特困生转为普通学生,但拒绝把名额换给莫汉,理由是,如果真的把入学名额给贫困学生,学校将不能从中受益。
在这里教育,已经变成了一项投资和生意,一切只为了能否从中获利。
拉吉在校联欢会上将公立学校的学生带来与精英学校的同学们一起表演,并上台发表了针对教育的激情演讲。并不是只有精英学校能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贫民窟一样可以,如果公立学校的孩子也能够享受最好的教育,他们也可以创作诸多的奇迹。
3
《起跑线》在展示中产阶级家庭面对下一代教育问题时的焦虑与无助、揭示贫富差距对于社会的危害等现实主义问题时,仍旧不忘探讨教育的本质。《起跑线》向世人昭示:教育的本质不是投资,不是生意。如果做教育的人,所考虑的问题仅仅是有利可图的话,那是对整个社会的未来的不负责任。
《起跑线》的现实主义关怀使得它成为一部经典影片,但我觉得《起跑线》相较于其它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的最珍贵之处在于,它真正做到了以一种平等的关怀的态度。而不是以一种俯视、戏谑的角度来对待和解释贫穷。相比于我国当下的自媒体不加思考地将穷归结为万恶之源,将穷当作原罪,这些自媒体的煽风点火,使得“笑贫不笑娼”的扭曲价值观甚嚣尘上。
《起跑线》这部电影显然真正懂得贫穷,它理解贫穷的原因,也懂得贫穷的本质,更尊重穷人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取向。穷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然很艰难,但他们还要时时刻刻承受着世界对其的“污名化”,“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穷人的出路在被世界一点点地封闭,甚至,连教育这最后一道通往外界的桥也被多方把控,密不透风。《起跑线》并没有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来审视贫与富的问题,它正视了穷人的恶,也肯定了穷人的善,它真正向我们展示了“sharing is caring”,并且是在穷人的世界里展示的,穷人是可以有善的,他们甚至可以懂得分享,懂得教育,懂得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教会孩子去爱去珍惜。是希亚姆叔叔和莫汉教会了皮娅分享,皮娅也教会了希亚姆爱,所以在希亚姆去学校举报的时候,看到皮娅向自己跑来,他心软了。
《起跑线》传递了最为朴素也最为端正的三观,不能因为一个人成功了就去包容他的一切。拉吉尽管动用了非法手段占用了真正穷人的入学资格,但他是出自对女儿的爱,无可厚非,更何况他心生愧疚,良知尚存,还赞助了公立学校。他所创造的收益,已经足够抵消了他的错误。但拉吉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想要把入学资格换给本应属于他们的人。《起跑线》的末尾,叩问了教育的本质。
同样地,《起跑线》也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来看待富裕,富裕并非是贫穷的对立,在上等阶层中,也充斥着种种恶,越是上流社会,越是将就出身和门第。因此拉吉和皮娅在派对上暴露出自己原生阶层时,周围人的反应那么怪异,他们会因为皮娅不说英语而拒绝让子女跟她玩。
资源的占领,永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愚公移山中的一句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起跑线》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起跑线》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起跑线》观后感1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女择校演绎“孟母三迁”的故事,虽然题材聚焦当下热门的择校话题,却在点映时让不少观众乐出声。多数观众表示观影过程非常轻松愉悦,也有部分观众表示有些情节让自己哽咽,不刻意煽情,但有着感同身受的力量。虽然电影中涉及到择校、学区房、入学面试等现实元素,但导演却选择了用轻松的喜剧来呈现,不仅能启胡从电影中照见现实,更能从这对印度夫妻身上看到爱的力量,尤其是片中拉吉和米塔这对夫妻为了女儿入学搬到贫民窟让陵学区房后“水土不服”的情节,更是让人又好笑又心酸,“原本以为印度电影就是燃,就是感动,没想到可以这么欢脱,还能让人思考更多”。亦有观众表示《起跑线》打破印度电影的煽情套路“个人觉得好看过《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更好笑,也更贴近我们的现实”。
据了解,电影《起跑线》在印度上映时就曾引发媒体和观众的讨论,票房成绩与同期上映的《神秘巨星》不相上下,更在有“印度奥斯卡”之称的Filmfare中力挫《神秘巨星》获得最佳影片的殊荣,同时伊尔凡·可汗所饰演的拉吉更摘得最佳男主角奖项。不少观众表示影片中父亲的角色有温度,有厚度,“吵不过妈妈的时候,特别可爱”,“为了女儿很拼命,也有很多手腕,但没有丢失良心”。不少带着孩子参加点映的家长觉得这样题材的电影国内太少,“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没想到孩子很喜欢”,“我孩子说这是他的心声,我可能要重新考虑他的教育问题了”。该片在年轻观众当中的认可度也颇高,“忍不住深思”,“在职场上有时会被逼得无路可走,就像(电影里)爸爸那样,但他的选择确实感动了我”。
该片点映时,不少观众对于妈妈米塔的焦虑感同身受,执意要上最好的学校,进行最好的教育,认为这和当下的情况坦旁戚太过相似,有年轻女观众分享自己的经历,“想起那年中考没有考上时我妈的样子,真的心疼,女主角演的真好”。电影《起跑线》中这对活宝夫妻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从普通人家“穿越”到上流富人区,又“穿越”到贫民窟,在妈妈米塔一次又一次对“最好”的追求中引发层层笑料,同时也带来思考——所谓的最好,对于孩子而言真的是最好吗?不少观众很认同父亲拉吉最后的演讲,认为现实很强大、择校很重要,但“成为什么样人更重要”,拉吉那句台词“如果你都不是一个好人,那你就不可能做个好老公或者好爸爸”,引发了他们的强烈认同。不少年轻观众有感于爸爸拉吉最后的正能量选择,表示“很戳心、却又很温暖,有一种善良和底线在”。
同时,电影中上流富人区和贫民窟的两极展现,也让观众对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有诸多讨论,穷养练意志,富养开眼界,年轻父母观众觉得“只有当了父母才真的能切身感受到这个问题,怎么选择都很难”,未婚观众则认为要给将来第一次做父母做好足够的准备,“如果自己不能成为好的父母,就无法给孩子做榜样”。影片中关于人格教育的讨论倒是几乎达成一致,“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人格教育要以父母为表率”。
《起跑线》观后感2《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然而小人物的命运却牵动着整个社会,给观众强烈的带入感。
《起跑线》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阶级的象征。”又说:“你的女儿是服装店老板的孩子,以后肯定子承父业;而我们家孩子就不一样,出来以后一定要开拓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只说英语。”听听吧,这段言语多么的轻巧,好像穷人就活该穷一辈子,自己就应该永远富足一样。
《起跑线》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为了装富人,去照相馆拍假照片,显摆自己出国旅游。而笑点的担当则是男主角,每到关键时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气就戳穿了“富人”的谎言。人们总是说,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起跑线》则真实的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和经济背景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辈子无法摆脱的,也是任何谎言所不能掩盖的。这就好比从没学过英语的男主角,就算无比努力地翻烂了字典,写的推荐信也是乱七八糟;从未体验过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浑身名牌也丝毫不像贵族。
《起跑线》第一次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影片不仅满足于装富很难,反而进一步展示了装穷更难。正如台词所说:“贫穷这门课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学会的。”看看印度社会吧,富人的社区干净整洁,豪车豪宅;穷人社区,一下脚就能踩着牛粪,到处是蚊子,冲厕所的水都没有,吃水靠抢,吃米要靠分配。但无论贫富,都把英语当成了阶级的象征,只不过富人欢迎英语,而穷人则对英语表示强烈排斥。
《起跑线》用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回击了这些毫无根据的鄙视。男女主角虽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学的问题上却不择手段,以伪造贫困证明,欺骗学校,牺牲穷人入学资格为代价,获得了德里文法学校贫困生入学名额。
实际上,本片笑料的来源,从本质上讲是夫妻二人对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这正是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间离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坚持认为无论在哪所学校,关键要让孩子快乐,对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屑一顾。女主则更加实际,与其有一个快乐童年,她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进行高强度超龄学习。总之,一方让孩子遵从个性发展,另一方则注重孩子的服从与认同。我认为这两点完全可以兼顾。我们总说先做人再做学问,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连知识都讲不好,怎么去教做人呢?老师把责任推给家长,家长则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两头都落空,把孩子耽误了。好在夫妇二人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学习知识与阶级教育面前,还是选择了让孩子做一个健康而阳光的人。
影片的最后,阳光明媚,男女主角牵着女儿走出校园。曾经他们为了走进这所学校而费尽努力,吃尽了穷人的苦,富人的累,而今天他们走出来却无比的轻松。校园里坐着一批仰仗权势的富豪,校园外则是巨大的贫富差距。一对父母能做什么呢,一个人又能做什么呢?只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加幸福罢了。车厢里满是孩子的笑脸,可能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人生本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而这种寒意,在暖暖的阳光之下,变得更加刺骨。
《起跑线》观后感3今天和夫人去电影院看了部电影,很神奇,这部印度电影里讲的糟心事,分明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故事,片中的细节,几乎每天都在中国上演,就连片名都特别中国:《起跑线》。
影片的故事一点也不复杂:一对印度服装店的中产阶级父母,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实现阶层跨越(了解的人都知道印度姓种阶级非常厉害),从幼儿园入园起,就拼尽全力想要进去德里排名最靠前的学校,以便日后一路高歌猛进,进入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后能进入跨国公司,成为社会上的精英阶层。但这种学校只招收印度真正的富有阶层和极少数一部分固定名额的贫困家庭优质小孩。于是虎妈虎爸因此走上了曲折漫长的择校之路。
影片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过度给与、过度保护。女主带小主去玩出门的时候涂防晒霜、驱蚊液,即使小主的那句“妈妈,这个很粘。”仍然被无视,到了公园不断的嘱咐仆人注意这注意那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小孩就提线木偶,这种情况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包括我们自己。好比室内盆栽多肉绿萝等、生命力永远比不了室外景观植物,一个温室培养,一个经历烈日风雨,我们确实要精心照顾它才会长得更好,但是当你过度浇水、过度施肥。绿植最终就被间接谋杀了。世上最真挚的爱来至于父母,它应该是呵护、引导、纠正、榜样的作用,而不是过度给与、过度保护。
影片中男主的资金实力属于中产阶级,他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是资金的实力并没有使“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在德里的学区房的派对上会因为跳滑稽的舞蹈遭到不解甚至戏谑,会因为小孩说印度语遭到孤立,会因为自己的工作性质使孩子失去教育资格。这种尊重无法满足需求,使人陷入一种焦虑之中,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去认可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价值,何须在乎别人的眼光、背后的言语。古有云“人比自重而后人重之”。
电影的主题就是印度版的“孟母三迁”,为了孩子能进名校,几度搬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当然最终也“如愿以偿”。当今社会我们更多的是重知识而轻德育,我们嘴里所谓“起跑线”都是希望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忽略了为人父母的起跑线,我们的个人成就、金钱实力或许已不可提升,但是我认为父母的起跑线是德育的起跑线,而非物质的。例如王思聪,中国首富的儿子步入社会时父亲给了5个亿说道,自己出去折腾,不行了就回来继承家业。就算你的小孩从小和他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可是小孩的将来你给不了。片中男主很经典的一句话“我想做一个好父亲、也想做一个好丈夫,但是我得先做一个好人”。是啊!只有做一个好人你在孩子面前德育的起跑线才能带着孩子一起前行。当今社会的企业家大多是60后,70后,当中有大部分是文盲,老干妈的陶华碧名字都不会写。所以我们一定要重知识的同时重德育。德育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也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就的基础,在校园这片本应是天真无邪的净土,却也难以免俗。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在校的成绩如何,更要关心孩子心中的感受。
喜欢文字,有事没事喜欢无病呻吟,来到简书。希望结识更多喜欢文字的人,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的无病呻吟。
《起跑线》观后感4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
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的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的亲身经历。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苦出身的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的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的唾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
但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拉吉的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此情此景也让拉吉意识到了自己正剥夺了一个穷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后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主动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影片的最后我们才从女儿皮雅的脸上看到那久违的轻松的笑容,这笑容里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是一种重获自由般的喜悦。
给我的思考是也许很多家长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优等的教育,其实不然,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所谓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随学业上的"优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权衡利弊,"放养式"教育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但并不意味着放纵,适当的放手是孩子成长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教育的理念是会被社会的导向所左右的。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心中都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绩论英雄。嘴里说的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我们往往很局限地通过成绩去评判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其实教育全对不仅是局限在成绩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养。与其父母的全权包办,倒不如适当地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人生的路不止一条,每条路途都是荆棘满布,但每天路的终点都将会是不一样的一方天地。
《起跑线》观后感5最近一家三口去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反映的择校热问题,相信会引起不少中国家长的共鸣。对于普通家庭是否有必要送孩子上名校,名校是否华而不实满足虚荣,怎样培养健康、快乐、善良的孩子,这些问题也许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
影片讲了印度德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拼尽全力送孩子上名校的故事。主人公拉吉是一个时装店老板,在妻子的怂恿下,为了让年幼的女儿上一所名校,不惜举家搬迁到名校旁的富人区,尽力融入富人圈子未果。拉吉高价报了帮助上名校的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拉吉一家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无法融入富人社会,又因为难以适应艰苦条件等原因难以融入底层社会,闹出了不少笑话。
影片既展现了富裕群体的攀比、虚荣和虚伪,还生动展现了穷苦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善良。拉吉一家假扮穷人,认识了善良、勤劳的希亚姆一家,受到他们无私的帮助。电影观众是知道拉吉家不缺钱,施助者希亚姆家世代穷苦,却教拉吉挤公交,带着他在工厂干活,把自己的工资分给他,甚至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去碰瓷,将得到的赔偿送给拉吉交孩子学费,结果阴差阳错,穷人希亚姆的孩子却没上名校,拉吉的孩子入选了,希亚姆还掏钱为他们庆祝,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写的就是作者扮演成穷人体验底层劳动者的辛苦奔波和生活的无助,对照着这部电影看,对穷苦阶层的辛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后面也展现了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包括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
家长们,如果要给孩子选择名校时,一定要考虑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为虚荣心所累。
看了电影,一直对教育孩子充满自信的我开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最近读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卢梭的《爱弥儿》,体会到不过多干预、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以前总觉得要多给孩子讲人生道理,帮助他分析事情的长短利弊,让他少走弯路,早明事理,其实几岁的孩子哪里懂得那些,往往会误解或者很快忘了。家长教育起来挺起劲,觉得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都传给孩子了,孩子应该比自己强,这只是一厢情愿。卢梭在《爱弥儿》里说的,他在爱弥儿12岁前什么都不想教,更不会灌输什么大道理。也许有些家长一味的施压培养了当前看来学习优异,习惯好、有特长的孩子,但这个孩子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几乎都被扼杀了,长大能否成才难说,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就更难说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孩子应该学学无为而治,要适当地放手。我在以前的博文里也写到过,教育孩子有点像炒股和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们如果没有技巧不妨练练耐性,练练忍功,让孩子慢慢地成长,不能乱折腾。电影《起跑线》中也传达了这一观点。拉吉的女儿被特别精细化地管理着,但成长受到很大限制,也难以和同龄小孩交往,但到了穷人区,和一群野孩子奔来跑去,反而学会了什么是分享和关爱,什么是善良和友情。
正如卢梭和尹建莉强调的,家庭教育宁可过宽,也不要过严,孩子的未来是广阔世界,不是父母温暖的手掌,早晚孩子要自己去历练,去成长。
《起跑线》观后感6一年一度的升学季又将来临,招生热与择校热也愈演愈烈。而这种拼尽财力人脉竞相往名校,尤其是私立学校钻的现象可谓是不知凡几,虽然对这种做法不置可否,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对名校的追逐热潮,在印度也不容小觑,《起跑线》这一影片就是这股热潮的真实写照。这部影片通过描写一对男女主人公入学难的波折经历突出了对教育最本真的东西的见解、分析和追求。
《起跑线》中女主人公的爸爸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亨,虽然财力雄厚,但是因为经营的是时装店而被所谓的“贵族”嫌弃,即使搬到了市区的市中心,拥有一栋豪宅,为了女主人公能够顺利融入“贵族”群体,交到朋友,还特地迎合“贵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小到穿什么衣服,摆放什么家电,聚会时喝什么酒,怎么喝,甚至将自己的日常语言——印地语,硬生生改成了高大上的英语。用“贵族”的语言来解释,即最顶尖的学校不允许说印地语,只能说英语。只有贵族才会说英语,只有会说英语才能有机会进入外企,机关单位,出人头地。否则,即使有再多的金钱,也只是低人一等,长大后只能止步于服务行业。看着女儿被同龄伙伴排斥,女主人公的妈妈二话不说,不惜在一所知名的培训机构投入重金,旨在让女儿在短时间内全方面提升。除此之外,父母也进入了特训,为升学的家长面试临阵磨枪。
只不过千算万算不如天算,虽然做了很多仿真演练,也灌输了很多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如当问到该如何向孩子介绍“贫困”一词时,标准答案是“Sharingiscaring。”(分享即关爱),正式面试时,却因为父亲标准答案的卡顿、颠倒等显而易见的“差错”致使女主人公在排名前五位的名校中都名落孙山。实在不忍放弃就读名校的机会,一个偶然的契机,女主人公的父母得知每所名校都会有5%的名额分配给贫困生,于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使出浑身解数搬到贫困区,伪装成贫困家庭,一开始,生活处处碰壁,且随时都有陷入穿帮的境地,幸运的是,得到了好心邻居的种。种帮助,使得在“贫困生”的核查阶段顺利通过。
戏剧性的是,女主人公偷来的入学机会,恰恰是这位一起玩耍,学习的小伙伴——男主人公的,男主人公的爸爸甚至为了帮助女孩“筹课外活动费”,冒着生命危险冲向马路上的汽车,为的就是用那撞得鲜血淋漓的双臂所换来的抚恤金来挽回女孩的读书机会。后来,女主人公的爸爸幡然醒悟,真正的教育,不是看学校是否像五星级酒店般设施豪华,也不是这所学校是否出过多少政客名人,而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是否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把同伴当成家人,即使生活再困难,也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用光明正大的方式勇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本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为明线,男主人公为暗线,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入学波折,讽刺了社会上的所谓教育公平,已经沦为权钱交易的牺牲品,最后女主人公一家被男主人公一家的行为所感染,其实感染的并非只是女主人公一家,而是每一位为人父母和关心教育的人,花言巧语,阴谋诡计总会被人不耻和遗弃,勇敢与爱心才是立足之本。让我们怀揣赤子之心追梦!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
1,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起跑线决定了人生孝灶的起点
作为父母,不管再苦再累,也不会想让孩子吃过自己吃过的苦,受自己受过的累。因此他们能做的除了提升自己的高度,就只剩下提升孩子的起跑线。为了让孩子可以洞慎颂接触更高层次的人,触碰到更高层次的教育。不管再苦再累,耗费再多的钱财都要为孩子建立一条更高的起跑线。比如答主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不是很好,小升初的时候父母耗费的大量的精力与钱财把我塞进了初中的重点班,就是为了让我接触到比我更优秀的人并紧跟他们的步伐,让我在更优秀的师资力量下学习。惭愧的是答主不争气,在后面的考试被刷下了普通班。
2 起跑线固然重要,但是自身的努力更重要。
即使起跑线再高,自己不努力,也还是会被大部队赶上纳郑,被远远甩在大部队后。正如答主前面所说,父母已经给自己搭建了一条相对于绝大部分人更高的起跑线,但还是因为自己不努力,现在在大专羡慕着本科生不用因为本科学历及以上的门槛被拦在企业门外。因此无论父母给自己构建了多高的起跑线,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
关于小孩子的起跑线,你怎么看?
我们所做的,真的是孩子为了孩子吗?
最近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为了给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妈妈在孩子刚入幼儿园在做准备了,在孩子上小学前一年,想要把家搬到重点小学的对面,这样的话孩子就能顺理成章的上重点小学了,妈妈说服了爸爸每天来回3个小时去上班,说服了自己辞掉很好的工作,但是在跟孩子去沟通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
孩子问妈妈:如果我们换了地方,爸爸妈妈还能和以前那样每天有很多的时间来陪我吗?如果我们换了地方,我还能够和以前的小伙伴一起玩了呢?这两个问题问完,妈妈顿时没有了底气,因为孩子说的这些,妈妈真的保证不了。
我们所认为的起跑线是真的起跑线吗?
孩子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很反对搬家和换学校,妈妈跟他说的:去到那里我们老腊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去上小学,我们可以上更好的小学等,都是基于我们成人的想法,并没有基于孩子的想法,孩子想的很简单,就是能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能够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孩子的心中没有起跑线的概念,但是孩子的心中有自己对于快乐的理解,所以,我们的孩子是能够体会到环境带给他的快乐。
那我们说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成立吗?我觉得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也是成立的,但是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孩子的起跑线,如果这个找不准我们孩子的起跑线的话,我们再多的努力,都是没有任何正向的作用的。
孩子在一个富有且繁华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成长,但是孩子在一个普通的环境中也能够得到成长,不能够说在富裕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一定能够快速成长,并成为优秀的人,也不能够说在平常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就一定平庸,这是不正确的,孩子的起跑线一定不只是家庭的经济条件。
贫穷富有不是孩子的起跑线
起跑线这个话题是许多家长都在考虑和担心的,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的学习,都想着让孩多学东西,为后面做准备,争取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可是,我们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呢?是多样的课外班吗?是高昂费用的国际学校吗?还是10W一平的重点小区学区房吗?都不是,我相信,看完上面的故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觉得孩子的起跑线应该在于我们成人,在于成人的什么呢?在于成人给予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都迷失在这个起跑线的概念上,他们认为起跑线是我们应该是我们给予孩子充足的条件,优越的物质条件成为了很多家长认为的起跑线,所以他们都在争相的往这方面去做,印度的电影《起跑线》,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和好的诠释了父母对于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的疯狂,是的,真的进入到了一个疯狂的状态,爸爸妈妈为了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各种方法几乎都 用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学习都是一样的。
排队给孩子报名的家长们
那究竟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呢?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孩子的问题,问问孩子好了,孩子喜欢的,让孩子感到快乐的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所以,我们的家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相信,当我们询问孩子最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孩子或许会说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当我们询问孩子最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孩子也很有可能会说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同样的,孩子最需要的也是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对,我们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我们的成人给予孩子的示范与教育才是我们的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所以做好我们自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教育。
成人的教养与陪伴才是好的起跑线
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来自于不同学校的孩侍裤滑子,参加同一个朋友的生日宴,一位小朋友在活动还没有开始就各种吃、各种玩,打乱了很多别人布置的场景,而此时的父母看到却不以为然,当别人要求他去制止孩子的时候,她拒绝了,她认为孩子这样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家孩子可是重点学校的,打碎几个东西怎么了,他觉得这些摆的不好看就重新摆一下了”。结果这个孩子听到这些话之后就更加肆无忌惮的破坏去了。但是,另一个孩子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孩子,他知道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些并不是只有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学习到的,因为这个孩子上不起重点学习,这些都是在家庭中他的父母通过一件一件的事情告诉孩子的。纯指
结语所以,看到这里,大家对于起跑线这个话题是否有了一定的思考呢?是不是还只是坚信好的学校、好的班级、好的老师、好的资源呢?而忘记从自身出发。
我们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个问题的处理等都是孩子的起跑线,我相信一个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孩子的道德起跑线一定会比一个一味娇生惯养的孩子要高的许多,我也相信同样那些亲历亲为的去做自己的事情的孩子的起跑线要比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的高的多,因为这些孩子才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亲历亲为等得到了许多,而他们通过自己的父母得到的,就会不断的为自己的起跑线所补充能量。不是吗?
家庭是孩子孩子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领路人,所以,我们父母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特级教师,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我们这个阶段的重要时期,将孩子的成长作为孩子发展的首要问题,将自身以及家庭环境作为孩子发展的首要影响点,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只有父母的行为、语言等才能够决定孩子未来的成长。
成人的陪伴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所以,我们要将我们有限的精力花在真正的培养孩子的习惯、能力上面,而不是去考虑孩子本身之外的一些东西。
《起跑线》发布官宣预告,这部剧讲述的是什么?
这部电视剧主要讲的就是4位宝妈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成长的时候发生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即使看到起跑线这三个字,大多数人都能知道,这部电视剧讲的其实就是和孩子有关的事情了。
其实这部电视剧他讲的也是非常真实的,和我们很多人的平时生活也是非常有关系的,大多数宝妈他们面对和孩子相关的问题无非就是上学,学区房或者是补习班,孩子教育这些非常繁琐而且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相信这些事情对于很多的宝妈来说都是生活中不得不去面对,而且经常会感到非常烦恼的事情了,所以也可以看得出来这部电视剧还是比较和我们现实生活相贴切的,可以说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了,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其实很容易引起观众们的共鸣,就像前段时间非常大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一样。
因为它里面讲的一些情节都是我们普通人会遇到的,所以它就会引发丛穗很多普通关注,普通观众的观众关注。当我们对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茄粗后,那么更加需要颤郑镇关注的就是这部电视剧的几位主演了,而出演这部电视剧的4位宝妈,她们的演员也是非常厉害的,都是实力派的演员了,而且就非常著名的就是有刘涛,刘涛她的演技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地方了,很多观众都在不同的电视剧里面看到过她的表演,可以说是很多观众非常熟悉的一名演员了。刘涛她从自己进入演艺圈以来就给很多观众带来了非常精彩的一些作品,包括我们熟知的琅琊榜和欢乐颂这些电视剧。在演技方面相信大家还是非常放心的。
而且刘涛她自己在电视剧之外,本身自己就是一位妈妈。刘涛自己就有一对儿女,所以对于孩子平常生活中和学习中会遇到的一些事情还是比较了解的,这样的真实经历,对于表演的时候是非常容易入戏的,一个当过妈妈的人和没有当过妈妈的人,其实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而刘涛是真实碰到过和经历过孩子成长的事情的,再加上刘涛她自己本身就有非常出色的一些演技,所以相信她在这部电视剧中的演出还是让人非常期待的,还有另外一个演员颖儿,颖儿最近几年很少出现在电视剧里面了,因为她自己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颖儿的重心就放在了家庭上面,不过由于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大了,所以颖儿又重新回到了观众视野之中,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表演。
孩子的起跑线到底重不重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句话道出了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
01
我表姐在前几天给我打电话,跟我抱怨现在的生活,每天一日三餐,做家务,接送孩子上下学,要命的是自己还要做功课害怕跟不上孩子的辅导。
听她发完牢骚,我就问她琪琪现在不是才上幼儿园嘛,怎么压力就这么大了,她说不能让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给她报了几个兴趣班,每周末都要送她去上课。
我只好安慰她,在快要挂电话的时候,我问表姐琪琪现在对每天要上这么多课有什么感受呢?只听表姐说了一句:不能听她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他好。
家长不能一味地追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更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真的去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做什么,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会试着去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02
每一个爸妈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在一个比较高的起跑线,于是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儿女送到一个好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是所有父母的初衷,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也要听从一下孩子的想法。
我上了一所普通的初中,学习成绩一般。爸妈为此还多次自责,他们后悔当时没把我送进一所好的初中,所以才导致我的成绩不尽人意,他们说当时就该咬咬牙把我送到好的学校。
当时我还小,并不认为我在的学校差,直到后来我在上高二的时候,大家一起讨论起了初中在哪里这个话题,他们有的说希望中学、慧光中学、实验中学等,这些名字我一个都没有听过,经了解,才知道这几所学校是我们县里最有名的。
我提起我的中学仁中,班里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名字,惊呆了。我也就明白了是我们学校没有名气,所以大家才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学校。
起跑线固然重要,但人与人的差距体现在每一天的努力里。我不认为一个学校差,就不能培养出好学生,就拿我的同桌许庆强来举个例子吧,他家里条件很差,班主任每年都会把贫困补助给他留出一个名额,为他减轻家庭负担。
我的同桌很刻苦,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成为了我们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且被保送最好的高中。
03
恰逢周末,我躺在床上打开爱奇艺寻找耐老影片来打发时间,看到有一个电影名字叫起跑线,我便点了进去,用了两个多小时把这部电影全部看完。
高考刚过,就看到这部描述上学的起跑线,看完这部电影,我思考的东西有很多,中国孩子的父母特别注重孩子上学这一块,他们认为孩子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对孩子昌兄升的起跑线定义得尤为重要。
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想大多数家长都会说一句:我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我在认真观看完这部影片,我认为它很符合中国家长的价值观。
我先来大致的讲解一下这部影片的故事吧,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对印度富人为了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绞尽脑汁,不惜用尽一切手段,还没去假扮穷人,只是为了能得到贵族的指标。
影片中送孩子入学、受教育水平、阶级和圈子、以及公立和私立学校的问题这也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此部影片应该会引起许多中国父母的共鸣,他们为了自己孩子能受到一个好的教育可谓是操碎了心。
我记忆最深的是这个片段:政客搜刮穷人的粮食,建筑商掠夺他的土地,最后连我们孩子上学的机会也要被被你们偷走了,为什么,如果我们的孩子受教育了,会英语了,谁还来伺候你们?
看到这个片段,脑海里浮现出尘汪贫富差异这几个字眼,比起跟富人家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那么多机会和机遇,他们能走出去的机会并不多,中国父母也一样,把高考当作了孩子实现梦想走出去的唯一途径。
影片中富人为了的让孩子一所好的学校,不断变换身份,影片虽然幽默搞笑,但它在搞笑的背后突出主题,令人深思。
本片主要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究竟是把孩子送一个好学校还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更重要呢?
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对于起跑线的话题已经是分外熟悉了,这种洗脑式的家庭教育未必就真的适合每一个孩子,但无数家长都中枪了,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兴趣班到特长班,从特长班到特色班,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起跑线。
黄磊说:“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啊,一定不是场百米赛,一定是场马拉松,是长跑,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场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
起跑线固然重要,可真正决定一个孩子命运的是他努力的过程。
《起跑线》的哪个情节最能引发你的共鸣?
《起跑线》:父母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后,我特别感动,不谈政治和教育,就谈谈这对印度中产阶级父母拉吉与米塔对女儿的无私付出。为了让女儿皮娅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先是搬到富人学区房,在幼儿园入岁凯学面试失败后,又千方百计搬到穷人区,忍受各种不习惯,最后终于把女儿送进了理想的幼儿园。
看到拉吉和米塔为了让
皮娅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所做出的努力与付出,我想起自己,为了以后让女儿在城市里上幼儿园,接受更好的教育,去年十月我和老公决定买房,就算钱不够,借钱也要买房。
开始看楼盘,看了好几个楼盘,衡量了很久,终于看中了一套心仪的房码袜子,为了凑首付,又开始四处求人借钱,最后钱依然不够,只好刷了信用卡。通过买房,我和老公深知自身能力不足,二线城市赚钱难,于是不断充电,今年年初,老公辞职一头奔向了北京,又要背井离乡,又要和家人分开,但是想到为了女儿以后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觉得再苦再难也甘之如饴。
虽然没有办法像亿万富翁那样,给孩子提供富足优越的生活,让孩子可以更加全面的发展,但是为人父母的我们,也想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不要跟迟雀激其他孩子差得太远
在我们中国,有很多父母为了学区房,会卖掉自己的大房子,全家老小一起挤到一套小小的学区房。甚至有父母会为了学区房去办理假离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