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谈事说理第五季登录电视端

谈事说理第五季登录电视端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4-21 手机版

《谈事说理》节目是全新实事谈话类节目,是一档科普并讲述科学理论大众化的科普类双月播视频节目。

  一、《谈事说理》节目背景介绍

  孔子的谈话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由此可想到与《为学》中的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者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有为?”子曰:“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孔子家语》

  《谈事说理》节目是全新实事谈话类节目,是一档科普并讲述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节目。

  二、《谈事说理》节目的制作与运营

  为提升《谈事说理》节目的内容品质,打造一流的电视节目,由央视节目原班制作团队制作和运营《谈事说理》栏目。

  三、创办《谈事说理》节目的目的

  1、社会科普职能的公益性。

  《谈事说理》栏目广泛关注社会科学普及,以文载道,传播正能量。比如教育、历史、从业经历、科学成果等。

  2、宣传全国优秀个人、团体和企业。

  《谈事说理》栏目通过宣传优秀个人、学者和教授学者并建立科普战略联盟。

  3、建立政务宣传阵地。

  四、《谈事说理》节目宣传口号

  谈的是事,说的是理。

  五、《谈事说理》节目的类型、形式及时长

  1、栏目类型:科普类双月播视频节目

  2、制作形式:演播室访谈+ 插播外拍视频短片

  3、演播形式: 学者 + 专家

  4、节目时长: 20分钟

  六、《谈事说理》栏目特邀制片人

  为提升《谈事说理》节目的内容品质,打造一流的电视节目,邀请知名制作人李名轩为节目制片人。《谈事说理》栏目所邀请的嘉宾,均为业界的资深教授和学者,以及退休的高层领导。

根据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秦观的《好事近·梦中作》的内容与艺术形式谈谈秦观对苏轼额吸纳与弃杨

在校图书馆网站找的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楼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

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 眉山青神人,

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

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

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 “见轼读书,

则终日不去。” 颇有“ 红袖添香夜伴读”

的味道, 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

互扶持, 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

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

爱夫妻不到头, 苏轼的这位贤娇妻、贤

内助竟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 苏轼在密州做

了一个梦, 梦见与亡妻往日的缠绵, 醒

来不禁泪下, 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追念亡妻。

词的上阙抒发了相思之苦。词一开

始, 作者就直抒胸臆, 从时间的久远性

上抒写了自己对妻子无尽的思念。“ 十

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死别

十年, 双方彼此隔绝, 但即使不去想,

妻子的音容笑貌依然难忘。“ 多情自古

伤离别。”更何况这是死别, 十年, 整整

十年的死别啊, 却丝毫没有冲淡词人对

亡妻的一片深情。“ 不思量, 自难忘”

是最质朴最自然的表达方式, 因为情真,

就显得特别动人。起句是作者从内心迸

发出的长久郁积于心的深长的悲叹, 为

全词定下了凄伤哀婉的基调。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是从空

间的遥远上来写妻子的处境: 远在千里

之外的亡妻, 孤零零的呆在冰凉的地下,

该是多么寂寞凄凉。“ 孤” 字传达出诗

人对亡妻的体贴之情。“ 话凄凉” 是就

生者和死者双方来说的: 死别十年, 彼

此都有满腹话语要向对方诉说, 却又无

法诉说也无处诉说。

“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

霜。”这三句隐含着词人深沉的身世感慨

在内, 妻子亡故后, 苏轼仕途坎坷, 政治上倍受挫折和打击, 长年的奔波劳碌

使他变得风尘满面, 两鬓如霜, 所以即

使真有见面的机会, 妻子恐怕也认不出

自己了。想到此, 词人确实是有满腹凄

凉要说的, 然而生者有情死者却无知,

“凄凉”是根本无处诉说的, 向无可诉说

处去话凄凉, 因而越见其凄凉。这三句,

可以说是一字一泪。

下阙写梦。现实是残酷的, 却无法

阻碍词人的思念。“ 夜来幽梦忽还乡”,

梦超越了时空, 跨过了生死线, 词人在

梦中和妻子相见了。日有所思, 夜有所

梦, 这正是词人思念之情达到极致的表

现。在梦中词人回到了家乡, 回乡以后

看见了什么呢“ 小轩窗, 正梳妆”, 这

是这对恩爱夫妻以前生活的生动写照。

这句没有华丽的辞藻, 没有过多的渲染,

只用六个字就把真切而强烈的感情融入

了看似极平常的生活场景中, 读者不难

想象从前这对夫妻相亲相爱、融合欢乐

的情景。经历了十年死别和无限思念之

苦, 见面之后却“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

行”, 情到深处情转无, 思到深处自无

语, 无言相顾, 泪流满面, 这其间饱含

了多少说不尽、道不完的情感!无言胜似

有言, 比之千言万语更能表现出深沉复

杂的感情。

梦中相见是美好的, 梦醒后面对的

现实却让人揪心: “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冷月清光, 洒满亡妻

长眠的松冈, 此情此景, 怎能不使人肝

肠寸断!“肠断处”指亡妻的坟墓, 断肠

人却是兼指生者和死者的。

苏轼此词忧郁感伤, 哀婉悲凉, 不

以用典取胜, 也不以锻炼词句生色, 完

全以平常语言写出来, 却具有动人心魄

的艺术感染力, 原因在于以情动人。词

以“ 记梦” 为题, 当然全出了想象, 但

这一艺术想象却是以夫妻情感的真挚深

切为基础的。正如《宋词宋诗短论》所

说: “ 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首先也是最

主要的就是在于早已亡故的妻子依然活在词人心底⋯⋯ 在他的词中, 妻子总是

作为一个活的形象。”生者与死者虽然幽

明永隔, 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 始终

存在。这种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使这首

小词产生了催人泪下的效果。而作为一

代大家, 苏轼写情的手法也很高明。

首先, 词人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

用白描手法抒写。“ 小轩窗, 正梳妆”

是妻子生前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片断,

苏轼选取这一断作为抒情的底色, 使得

他的情感有所依托并显得真实可信。而

这种妻子生前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出现

在作者梦中, 是虚幻的, 然而又是实在

的, 或者说曾经是实在的。这一虚幻景

象的出现, 带给词人内心情感的强烈波

动和冲撞: 这样的场景是一去不返了!这

会给词人带来多大的悲伤和哀痛呢!

另外, 苏轼善于借助凄凉孤寂的氛

围烘托自己的感情。在词里, 词人给我

们构筑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抒情氛围。不

论是上阕“ 千里孤坟” 的遥不可及, 还

是下阕“ 明月夜, 短松冈” 的清冷的月

光, 给我们营造的都是一种凄凉的场景,

在这种场景衬托下, 又有两个“断肠人”

执著的要向无可诉说处去话“凄凉”, 这

就造成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种

矛盾必然会产生出凄凉的悲剧效果, 从

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苏轼的这首小词像是春蚕吐丝, 又

像是幽山流泉, 从词人的胸臆中泻出,

无矫饰之情, 无故作之态, 质朴自然而

又真切感人, 既有传统婉约词的深婉细

腻, 又没有常见的那种柔弱和纤艳, 可

以说是温婉清新、柔而不媚, 读这首词

的时候, 我们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位怀抱

铜琵琶, 高唱“ 大江东去” 的苏东坡,

不过正是这样丰富的东坡, 才让我们如

此的喜欢他, 几百年来, 一如既往的喜

欢着!

试论秦观诗词研究的不平衡现象——董凯扬

提到秦观, 我们的脑海里自然而然给出的定位是北宋婉约词的大家, 宗师。的确, 秦

观以词名世, 在词的创作及对后世的影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后世对他

的词作推崇备至, 冯煦认为“他人之词, 词才也; 少游, 词心也。得之于内, 不可以传。虽子

瞻之明隽, 耆卿之幽秀, 犹若有瞠乎后者, 况其下耶 ”!"陈师道认定“当今词手, 唯秦七黄

九”#"苏轼尽管以秦观词的气格为病, 但东坡以所作词示晁补之, 张耒, 让他们以秦观词

做参照进行比较, 由此可以看出秦观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明代王世真的《词评》也认为

词之正宗之一就有秦少游词。而对他的诗文则较少去关注, 甚至可以说是忽略。近年来,

亦有人开始注意到他的诗, 但其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学术界对其词的热度。

事实上, 秦观诗作的数量远高于词作。秦观一生作诗四百三十余首, 词作仅八十余

首。从秦观诗作与词作的数量比较上看, 秦观是注重传统诗的创作的, 并非我们所认为

的专攻词作, 似乎提到秦观只有拿他的词说话才行。

实际上, 少游本人在创作上也是尊于传统的, 词只是他的诗余之作。之所以这样认

为有几点可以证明。一是秦观少时胸有大志。《宋史》本中对秦观少时胸有大志有过这样

的记述: “少豪隽, 慷慨溢于文词, 举进士, 不中。强志盛气, 好大而见奇, 读兵家书, 与己

意合。”$"二是他锐意科考。有壮志, 还得实现这一志愿的途径。读书入仕, 是所有封建文

人标准的人生模式, 秦观也不例外。三次应举, 终于及第, 然而他却处在一个动荡变幻的

年代, 无意间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旋涡, 宦途的沉浮让他的心情一步步走向失落与绝望的

边缘, 而诗这一传统体裁也适时的表现了他的这一情结。

秦观的诗其实在宋代是颇负盛名的。苏轼曾以书荐少游于王安石,而王安石“得秦君

诗手不能舍, 叶致远适见, 亦以为清新妩丽, 与鲍、谢似之。不知公意如何 ”%"可以推知苏

轼所推崇的是秦观的诗文, 而其中主要的诗。因为与王安石的特殊关系, 苏轼推荐秦观

不可谓不慎重, 而秦观诗被苏轼举荐正说明他认为秦诗颇有推崇的价值。

既如此, 为什么提到秦观只是太多的去关注他的词。历代的诗选本对于秦观诗的选

录是极少的。为什么在秦观诗词研究中会出现如此偏颇的认识呢 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方面。

一、元好问对秦观“女郎诗”的评价, 在主流上导致了人们对秦诗的千古误读

元好问认为: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 始知渠是女郎

诗”&"此论一出, 争议四起, 这些争议中, 有赞成者, 有反对者。其中瞿佑说“遗山固为此

论, 然诗亦相题而作, 又不可居于一律。如老杜云: ‘香雾云鬟泾, 清辉玉臂寒。’‘俱飞蛱

蝶元相逐, 并蒂芙蓉本自双’。亦可谓女郎诗耶 ”’"明代杨慎在《词品·序》中说“宋人如秦

少游, 辛稼轩, 辞极工矣, 而诗殊不强人意。”

而清代薛雪认为“元遗山笑秦少游《春雨》诗‘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

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瞿佑极力致辩。余戏咏云‘先生休讪女郎诗, 〈山石〉’

拈来压晚枝。千古杜陵佳句在, 云鬓, 玉臂也堪师。”!"清代袁枚也说: “元遗山讥秦少游云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 始知渠是女郎诗’此论大谬。芍

药, 蔷薇, 原近女郎, 不近山石, 二者不可相提而并论。诗题各有境界, 各有宜称。”#"接着

又在补遗卷八中继续提出: “余雅不喜元遗山论诗, 引退之《山石》句, 笑秦淮海‘芍药蔷

薇’一联为女郎诗。是何异引周公之‘穆穆文王’而斥后妃之‘采采卷耳’也。”$%"

而事实上, 在这些争论中, 不管是赞成元好问说法的还是反对他说法的, 有一点都

是相通的, 那就是都承认秦诗的气骨不属于阳刚一类。特别是在那些反对者的评论这一

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认为诗歌风格应该多样, 而不应拘于一格。清代潘德舆《养一斋

诗话》卷五评: “张文潜, 秦少游并称, 而秦之风骨不逮张也。秦之得意句, 如‘雨砌堕危

芳, 风轩纳飞絮’, ‘菰蒲深处疑无处, 忽有人家笑语声’, ‘林梢一抹青如画, 知是淮流转

处山’, 婉宕有姿矣。⋯⋯盖秦七自是词曲宗工, 诗未专门也。”$&"钱钟书也提到“艺术之宫

是重楼复室, 千门万户, 决不仅仅是一间大敞厅; 不过, 这些屋子当然有正有偏, 有高有

下, 决不可能都居正中, 都在同一层楼上。”$’"

所以元好问对秦观“女郎诗”的界定与评价, 应该主要着眼于秦诗气骨方面, 在他看

来秦诗柔弱的气骨是不能与诗之正统合拍的。但在争议声中也让人们在心里默认了秦

观的女郎诗的风格。这种“女郎诗”的界定在今天也不能只是理解为贬低的意思, 对于诗

的风骨是没有高下艺术差距的。

元好问为什么会认为秦观诗是女郎诗呢 首先是元好问自己的诗歌风格, 随着生活

阅历的丰富, 也随着他民族危机感的加深, 逐渐摆脱了苏黄诗消极面的影响, 并逐步形

成自己刚健, 质朴, 沉郁悲慨的诗风。金亡前后的诗融唐入宋, 风格真淳, 天然, 遒劲, 既

讲究意境的莹澈又不避适当的典故和议论。他的丧乱诗最典型的体现了他悲怆, 慷慨,

遒劲, 激越的诗风。元好问本人论诗强调得诗教之正, 要求作诗合乎礼教与道德规范, 以

温柔敦厚为旨归。其次, 元好问生活与北方金国, 审美心理崇尚刚健雄浑, 论诗标举汉魏

风骨。再次, 实际上, 同词相比, 秦观诗中爱情题材显得太少, 较突出的仅《遗朝华三首》

以及《赠女冠畅师》和《赏酴醾有感》等几篇即使在诗中写到爱情, 格调也十分健康, 这应

是秦观信守诗词严分畛域的创作观点, 因此将爱情题材写入词中。元好问事实上应该是

对秦观早年那些类似“女郎”的诗表示不满, 并不包括对秦观全部诗歌的评价。

二、秦观纤细善感的性格和不够旷达的心理与宋代“诗词分工”的创作习惯

先说秦观的性格。

就事实来说, 秦观诗的境界与同时期的苏轼, 黄庭坚, 张耒等人比起来是比较小的。

秦观诗歌反映的生活面不象其他文人那样广阔, 这是由他独特的人生观决定的。秦观一

生命运多舛, 十五岁丧父, 其感情深处很难说没有留下丧父的阴影。由于宋代重文抑武

的政策, 文人多有远大志向, 秦观也不例外。但屡次试进士, 皆不中。后虽得苏轼向王安

石推荐并得王氏对其诗文的赞誉, 却直到元丰八年, 才考中进士, 开始登上仕途。然而一

旦为官, 他又旋即卷入了党争之中。秦观是苏门中人, 自然被视为蜀党, 屡遭洛党排斥。

在秦观出为杭州通判的赴任途中就因御史刘拯告其与黄庭坚增损《神宗实录》之罪被贬监处州酒税。在处州三年虽无过失仍以写佛书获罪, 再贬郴州。在郴州一年, 编管横州,

然后再徙雷州。因此, 他从浙江到湖南, 再到广西, 终至天涯之地。后来, 徽宗在元符三年

下赦令, 苏轼自海南量移廉州与秦观见了一面。随即秦观也被放还, 北行至藤州时, 溘然

逝于光化亭, 终年仅五十二岁。

青少年时代的秦观性格慷慨, 强志盛气, 但几十年场屋之困, 已使他英气渐销, 接二

连三的政治打击遂使秦观性情大变。他一生命运不济, 但却不能自我排解, 难以看破红

尘, 于是就陷入痛苦与失望之中不能自拔, 他也想像苏轼和黄庭坚一样借助佛老来化解

心中的苦闷, 但显然未得佛老真谛面对人生忧患, 秦观无疑不具备苏轼, 黄庭坚豁达、泰

然的生活态度。

南宋的敖陶孙评秦诗时说“秦少游如时女步春, 终伤婉弱”!"#清代翁方刚评秦诗气骨

时说: “秦淮海思致绵密而气体轻弱非苏黄可比⋯⋯”!$#后人多有异议, 认为是对秦诗的

偏颇评价, 否认了秦诗风格的多样性但秦观的性格本身纤弱在其诗作中是有反映的, 特

别是中晚年政治上的巨大起伏, 使他的思想性格变得越来越伤感, 因而影响到其诗的风

格也与苏黄不同。“少游钟情, 故其诗酸楚; ”!%#但也就是这种酸楚之情成就了他的诗作很

强的感情色彩。

因此, 秦诗稍显柔弱的气骨与当时论诗的标准是不太一致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

中也认为“秦少游诗如词”!

一般说来, 北宋自词体大行于世后, 诗词在人们的视野中有意无意间形成了分工于

是一切谈情说爱的内容都被放逐到词里, 词无论是内容还是写法也就与诗有了分野。

诗, 词分别承担了相应的说理言志, 交游酬唱与寄托柔媚之情的载体任务, 使得诗与词

各自呈现出独特的面目。所谓“诗庄词媚”大体如此。柳永, 周邦彦, 李清照等都是词坛名

家, 他们的词大多写俗情, 而他们留存下来的为数很少的诗, 却都是写的有关国计民生

的重大问题, 凛然而有风骨。如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更是豪气盖天。

黄庭坚, 陈师道的诗绝对与女色不沾边, 可他们都有艳情词。这些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北

宋人心目中诗与词的不同。而秦观居然还有女郎诗作! 纵使情感真挚, 纵使除此还有清

丽, 高旷以至悲壮之作, 如《秋日三首之一》, 《九月八日夜大风雨寄王定国》也是易被忽

视的。清代朱庭珍以为“淮海辈明丽无骨, 时近于词, 无足论矣”!’#( 《筱园诗话·卷一》) 。因

此, 秦观本身多愁善感、凄弱婉伤的性情, 使他的诗作与庄重严整的诗的创作标准相去

甚远。既如此, 其诗作不大受重视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词是中国词史上的黄金时代, 词

作, 词派众多, 名家辈出, 佳作如林宋词的独特风格使它成为宋代文学乃至我国古典文

学上的一枝奇葩。宋词的成就在整个宋代文学中闪烁着无以伦比的夺目光辉。与诗不同

的是, 感伤是宋词的整体特征之一, 崇尚感伤是宋代词人的时尚, 宋词的感伤, 体现了宋

代的时代悲剧和文人的群体悲剧。宋朝从立国起就外患不绝, 终至亡国, 这种时代的大

悲剧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形成了社会整体的悲怆情结。而秦观敏感, 多情,

脆弱的性格以及他自身多舛的命运, 再加上其独有的诗人气质, 他的情感思想的表达借助词这一体裁去表现他的内心世界是再适合不过了, 特别是婉约词这一领域里找到了

最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所以秦观的词创作便是如鱼得水, 不受任何羁绊。词这一表现手

法让秦观的性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他的所有情感获得了一次畅快的悠扬呼吸。因

此, 他的词作也就顺理成章的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赢得了世人的认可。王国维在他的

《人间词话》中认为秦之诗远不如词, 另在《人间词话》删稿中写道“以其写之于诗者, 不

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我们不妨来看看作于绍圣元年春的《望海潮》系新党再起, 旧党

失势之时, 秦观被贬而即将离京的词作:

梅英疏淡, 冰澌溶泄, 东风暗换年华, 金古俊游, 铜驼巷陌, 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

车。正絮翻蝶舞, 芳思交加, 柳下桃溪, 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呜笳, 有华灯碍月, 飞

盖妨花。兰苑未空, 行人渐老, 重来是事堪嗟! 烟瞑酒旗斜。但倚楼极目, 时见栖鸭, 无奈

归心, 暗随流水到天涯。

最后的倚楼所见和归心离去, 传递出的是无奈情绪, 无奈尽管无奈, 毕竟此事尚未

尝迁谪之苦, 所以词中流露出的主要还是感慨和惆怅。待到再贬郴州, 秦观作了《踏沙

行》词, 内心深处郁结难解: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

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王国维说:“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变而凄厉矣。”$%#

不唯此, 明季王世真也认为词之正宗之中, 秦少游词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清代

胡薇元说“《淮海词》一卷, 宋秦观少游作, 词家正音也”( 《岁寒居词话》) $

秦观在词作上的造诣是与多种因素的促成分不开的。他的善感多情的文人思想的

表达为词增色不少, 而词也成就了秦观词坛大家的地位。后人论宋代文学时, 词就是宋

代文学的璀璨代表, 而秦观的贡献和地位当然是不容忽视的。正因为一代有一代之文

学, 胡应麟在说明秦诗不如秦词的原因时提到“少游极为眉山所重, 而诗名殊不籍之, 当

由词笔掩之”$’#( 《诗薮·外编》) 。但这并不能说明秦观诗稍弱的气骨影响了其诗的独特风

格, 否则苏轼, 王安石就不会推崇秦诗只是秦诗在“诗词分工”的创作习惯中不被看重,

后人提到宋诗, 当然要提苏轼的旷达之风,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因为他们确实代表了宋

诗成绩。秦诗虽有精美的浪花, 但在宋诗中终数沧海一束, 与其词作成就是无法比拟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 从中国诸文体发展的角度看, 作为词体文学, 宋代无疑已至顶巅

元明两代无更多名家名作可以称述, 清代的词学中兴成就不应低估, 但清词对于宋词总

落第二位。宋词以我国词体文学之冠的资格, 凭借这一文体的全部创造性与开拓性, 为

宋代文学争得与前代文学并驾齐驱的历史地位。在这一意义上, 它与楚骚, 汉赋, 六朝骈

文, 唐诗, 元曲并列才是当之无愧的。若认为宋诗的成就超越同时代的宋诗, 宋文则就不

很准确了。

《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事一议──从叙述到议论的桥梁初中生学写议论文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可先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即就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发”,从而逐步提高说理能力,为进一步写好议论文打下基础。 “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先来谈叙事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目睹许多事情,这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法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来写。身边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事情,有看法可言。如同学中存在的助人为乐、自觉参加环保活动及抄作业、过生日请客等现象,都可以成为议论的对象。选定了确有其感、确有其理的事情,还要明确怎样“叙”。对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以便于议论,又要简约,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1段是这样写的: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好无缺。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买回一把好菜刀。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好无缺。“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卖刀的吆喝声呢?”“那卖刀的是个哑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买的。”──原来如此!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再来看议论部分。谈看法、说见解的文章,虽然是由“叙”生“议”的,但重在“发表议论”,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议论,这是“一事一议”的文章区别于记叙文的本质特征。议论,即对所叙之事的是非、优劣,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扬,或贬斥。这就离不开对事情的分析。对事情的分析清楚了,议论的内容也就明确了。一事一议的“议”,就是针对事情谈见解。针对“好事”谈见解,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此外,还可以就这件事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阐述一个道理。如《实力最重要》写到: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王阿姨买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哑人无言是出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学会写提纲初中生学写议论文应该从写提纲练起,不必急于成文。写议论文与写记叙文不同,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写作前必须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有一个清楚的整体构思,这就如同盖楼房要先绘出“图纸”一样。有了写作提纲,文章就有了一个轮廓,写起来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有不少同学不愿意拟写作提纲,觉得麻烦,耽误时间,结果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任意发挥,从而出现观点不明、重点内容遗漏、条理不清、结构松散等弊病。为了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保证写作质量,我们一定要首先学会写提纲。议论文的提纲编写,一般应考虑下面几个问题:1.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论点?2.先分析问题的哪一方面?后分析问题的哪一方面?3.选用哪些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阐述论点?4.用什么论证方法?哪些详?哪些略?5.怎样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对这些问题必须反复思考,然后加以整理,分成条目,固定下来。写提纲时,要注意几点基本要求:(1)观点明确;(2)重点突出;(3)条理清楚;(4)简而明。所谓“简”,是指简要,写出段意即可;所谓“明”,就是清楚明白,一看提纲就了解文章的整体安排及部分内容的详略情况。我们看一下《谈“骨气”》一文的写作提纲:谈“骨气”一、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二、分析:1.什么叫有“骨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骨气”是有阶级性的三、从不同角度论述:1.文天祥“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2.古代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3.闻一多“威武不能屈”的典型事例四、总结全文,重申论点这份提纲,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文字简洁,从提纲可以看出全文的主要观点及作者的思路。中学生编写提纲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过于简单和逻辑性不强。前者如《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提纲: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提出论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二、说理论证:1.勤奋学习便会取得成就2.不勤奋学习必将一事无成这样的提纲太简单,看不出作者的整体构思,实际写作时,仍然需要边写边想,这就没能起到提纲应有的作用。同样是这个题目,另一份提纲则明确具体、条理清楚: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提出论点: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二、分析:1.学习与才能的关系2.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3.“天才”“神童”的才能来源于“勤奋学习”三、多角度论证: 外国:1.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的例子2.高斯的例子3.居里夫人及丈夫的例子4.引用狄更斯、巴尔扎克的话中国:1.唐代的诗歌:白居易的自我写照2.明代的药物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3.清代的绘画艺术:郑板桥刻苦画竹的诗句四、结尾点题,强调中心论点写提纲除了应该内容具体以外,还要注意有一定的逻辑性。先来看这样一份提纲:中学生要珍惜青春一、提出论点:中学生要珍惜青春二、说理论证:1.珍惜青春要从点滴做起2.中学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3.珍惜青春要树立远大目标4.中学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份提纲将“为什么”与“怎样做”混在一起谈了。提纲不合乎逻辑,反映了作者思维的混乱。可以做这样的修改:中学生要珍惜青春一、提出论点:中学生要珍惜青春二、说理论证:(一)中学生为什么要珍惜青春1.中学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2.中学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二)中学生怎样珍惜青春1.珍惜青春要树立远大目标2.珍惜青春要从点滴做起写作提纲一经列出,就应该依“纲”写作,但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有了更新更好的思路,可以随时调整或修改提纲。提纲是文章整体构思的文字化。拟写作提纲前一定要认真构思,逐步养成拟写作提纲的好习惯,这对提高作文效率,保证作文质量是大有益处的。论点的提出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我们谈论某个话题、评说某种现象,自己心中总得有个观点,这个观点行之于文,就是论点。论点通常是一个陈述性判断语句,直接表明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如《谈骨气》一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用一个简明的判断语句表明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一种认识。《想和做》则以“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这一陈述句,表明了自己对想、做关系的主张。表明己见,进而干预生活,是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所在。要让自己的观点立起来,首先观点必须正确。作者所持的见解应该符合人类进步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不能绝对、片面。如《想和做》一文的论点,既不夸大“想”的作用,也不贬低“做”重要,正确反映了想、做两者间的客观规律,让人觉得很在理。同学们作文的论点,完全错误、荒谬的情况很少,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见解片面或绝对的情况比较多。如有的同学在谈人生时,认为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成才,没有想到环境只是外在条件,能不能成才最关键的是人的主观努力。论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当然无法立足。议论文是我们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论点还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一篇题为《我也说说考试》的文章中,有这样两段:在社会舆论声讨应试教育的一派热潮中,我们紧张的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又来到了。这几天,同学们几乎是见面就互相诉苦、痛骂考试,学习完全是在一种不想干、又不得不干的被动情绪下进行的,班里气氛很不对头。其实,考试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件挺好的事情。考试是给人以压力,可有点压力不是好事吗?我们本来懒得学习,经考试一压,都乖乖地学去了。数年后看看自己在学习中得到的东西,说不定还会感激考试呢!我爸说,“文革”时就是因为没有考试,许多真正优秀的学子不能上大学深造呢。……这篇作文的论点针对性就很强。在一片哗然的否定声中,发出一种“别样”的声音,启发大家换个角度思考,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吗?论点在正确的前提下,还应努力求新。观点再好,说来说去,尽人皆知,再说还有什么意义?《灰姑娘的时钟》一文的论点就十分新颖。我们过去看灰姑娘的故事,大都看到的就是善有善报。可角山荣却抓住故事中“仙女再三叮嘱要严格遵守约定的时间”这一关键环节,从文学作品总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基本规律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经过层层探究,得出了“童话中仙女的话,在这种(工商业极为发达的)社会里,是带有特别严格的伦理含义的”的结论。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这里我们所说的“新”,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类意义上的,即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灰姑娘的时钟》大致可属这种情况;另一层是自己生活圈子意义上的,大家尚未意识到,有人首先提出来,这观点也应当说是有新意的,《我也说说考试》就可以说是在这种意义上的“新”。我们在学写议论文的时候,篇篇出新是很难做到的,但是生活中,“新意”又是议论文写作的价值所在,我们应该把这条标准记在心里,在今后的写作中努力追求。写议论文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的观点就必须鲜明: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态度一定要明朗。亦此亦彼、含含糊糊,就不能达到写作的目的。此外初学写作的同学,还要注意论点的集中。一篇文章论透一个观点已属不易,贪多求大,东拉西扯,结果必然淹没了中心,搞得读者不知所云。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没有一定的限制,根据论述的需要放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都行。同学们初学写作,可开宗明义,把论点放在开头,这有益于避免或减少偏离中心的现象。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写法,也比较容易掌握,“一事一议”的文章通常用的就是这种思路。议论文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呢?既然议论文是我们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文章的论点,当然应该从生活中来。如课文《想和做》《怀疑与学问》,就都是源于对生活问题和客观规律的思考。上文提到的学生作文《我也说说考试》的论点“考试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件挺好的事情”,不也是源于对考试在生活中作用的实事求是的思索吗?事情本身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思想健康、善于思考的同学才能提炼出正确、新鲜的观点。这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学会从人生的意义和国家、人类发展的层面思考问题;还要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论据的运用论据,是证明观点的材料。论点要让人信服就不能只是空洞地说教,需要有充分的论据来证明。《谈骨气》一文,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列举了纵贯古今的三个事例: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不吃“嗟来之食”;南宋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肯变节求荣;民主战士闻一多为了正义的事业宁可倒下去也不屈服。还引用了孟子的话“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毛泽东对闻一多的评价来阐释、印证中国人的骨气。这些材料充分而有力地证实了中心论点。论据,可以分成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等。“事实胜于雄辩”,典型的事实论据,常常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因此,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文章常用的基本方法。如《发问的精神》一文,一连用了四个事例:牛顿由对苹果落地发问,而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瓦特由对壶水滚沸发问,而发明了蒸汽机;释迦牟尼对人生发问,而创立了佛教;孔子好问,则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发问精神的可贵”。《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则使用了有案可查的确凿史实和统计数据,如同在法庭上出示了证据,用血写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作为论据的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上面提到的事例,有的是一人一事的具体事例;有的则是多人多事的概括性材料。《想和做》中有这样一段论证:“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另外也有一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这里讲的“有些同学”,用的就是概括性的事实材料。该文在论证“想要靠做来证明”时,举学游泳为例。学游泳的过程也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这也是一种概括性论据。初学写作的同学,往往把自己的思路限制在名人事例的小天地里,其实只要可以证明论点,无论天下大事还是个人小事,都可以为我所用。使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要注意事实材料的确切与真实,切忌胡编乱造。有的同学由于材料记忆不准,又懒得再去核实,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情安到了爱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给孩子玩的奖章,说成是金表。材料虚假,自然要影响论证的效果。二、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的一致性,特别是那些内含丰富的材料,一定要仔细斟酌。有时,一件事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造成论据与论点脱节。有这样一个材料:一位科学家,平时工作很努力,业余又钻研围棋,在接受了一个重要课题之后,由于时间有限,他舍弃了自己的爱好,终于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一位同学用这个事例来证明“勤奋才能成才”,这在逻辑上显然不够严密。这个材料的核心应该是为了事业的成功,要舍得割爱。材料的主旨与论点的意思根本不是一回事,怎么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呢?三、事例的叙述要有鲜明的指向性和强烈的论证意识,要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有些同学叙事时缺乏论证意识,洋洋洒洒地把事情的全部经过描述一遍,占用的篇幅很大,却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可《谈骨气》的作者只写了文天祥拒绝敌方收买的短短几句,因为作者在这里需要证明的是“富贵不能”,能够说明文天祥不为荣华富贵所动就足够了。在能够有力论证观点的前提下,事例的叙述,应是越简洁越好。四、用事实论证还要注意对事实的分析论述。不能只是将事实一摆,事例说完就完。只有经过分析论述,事例才能更有效地证明论点。有一篇题为“俭以养德”的文章,为了论证“勤俭可以养德”的论点,使用了鲁迅先生不换新棉裤、坚持睡硬铺板的事例,事例讲完之后,作者有这样几句议论:“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当然更不是。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这段分析,揭示了所用事例的意义内涵,使事例与论点更加自然、紧密的融为一体,事例的证明作用才更加突出、有力。道理论据,是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这样的言论有着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引用为论据,也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怀疑与学问》一文,以引用名言开篇,引用了宋代学者程颐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和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语录“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用语虽少,可这些“有建树者”的精辟言论,很有力地证明了发问对于学问的重要。一位同学在论证“贵在坚持”这一观点时,引用先贤荀子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十分贴切,证明观点的效果就很好。使用道理论据,要注意所引语言与论点的一致。有的同学因为引言得之不易,内容又好,不忍割爱,硬塞入文,反而破坏了文章内容的统一。一位同学在论证“骄傲使人落后”的观点时写道:“马克吐温曾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月亮,他的一个阴暗面,从来不让任何人看见。’这不正是说明了人不能骄傲的道理吗?”显然,这则名言的使用是不恰当的。马克吐温的话,意思是人都有两面性,这与“骄傲”并不是一回事。使用道理论据还要注意保证引言的准确,引文的内容及出处都不能有误。论据不真实、不准确,必定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用好论据的前提,是作者头脑中丰富的知识储备。平时要关心时事,关注生活,多读书报,注意准确地积累材料。还要特别注意强化自己的联想能力,打开思路,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积累。联想的触角可以古今中外,无所不及。各门学科学到的东西、报刊电视上得到的信息、耳闻目睹的生活事件等,能证明论点的尽可挑选。同学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有时别人作文中用的材料,其实自己也知道,只是写作时自己没有想到。这显然是不善于联想的问题。激活僵死的思维,才能进入一个较为自由的写作天地。论证的展开论证就是组织材料证明观点的过程。要让自己的观点令人信服,就得对观点进行论证。论证该怎样展开呢?让我们先来看两篇课文的论证思路。《谈骨气》一文,开门见山亮出论点;然后从“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三个方面各用一例,事例在时间上纵贯古今。这种三足鼎立的论证结构和精当的举例论证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一道数学题的解法说起,提出论点“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接下去谈“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再谈创造性思维必须的要素是活用知识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尝试,并举出两例加以证明;最后谈创造性的普遍意义,从对创造性产生过程的分析,说明每个人都可能有创造能力。比较之下不难看出,《谈骨气》的论证部分采用的是多方面展开的并列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用的则是单向纵深展开的递进思路。还有一种对比论证的思路也很常用。有一篇题为《说“惜时”》的文章,提出论点后,先正面说理、举例,证明珍惜时间对发展和成功的重要,然后又从反面说理、举例,表明浪费时间将一事无成,利用正反对照的效果,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论点。需要说明的是,这几种论证思路彼此间并不互相排斥,常常是一种为主,兼用其他。分析问题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论证论点的具体思路也是多样化的。论证时从哪个角度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并没有一定之规,使用怎样的论证思路最好,完全应由论证的需要来决定。我们可以抓住一个角度说深说透,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论证说理。论证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证明论点,是论证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我们学过的议论文中几乎都使用了这种方法。讲道理,可以指使用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但更应该强调的是作者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的道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结尾部分,为回答“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作者采用的主要就是讲道理的方法。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成现实。这里作者没有使用事实或道理论据,只是通俗、平白地讲解了创造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对创造过程的分析,表明了只要留心,任何人都有创造能力。这样的讲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读来让人信服。严密的逻辑性,是论证展开的基本要求。同学们常犯的逻辑错误,有行文思路上的因果错置:在没有因果关系的两种事物间强行推理。如“旧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不就是因为不重视体育锻炼吗?”但更多的还是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搞得似是而非,模糊一片。如有同学在论述“锻炼身体十分重要”的观点时,说:“有健康的身体,就会有清醒的头脑”。这显然不够严密:“健康的身体”只是头脑清醒的一个条件,怎么能用一个条件取代所有条件呢?又比如“不进行体育锻炼,体质就会下降。比如我,开一宿夜车,第二天上课就困得不行。”这是把“体育锻炼”与“适当休息”混为一谈。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语言问题,实质上还是认识和思维的问题。同学们要首先在深入认识事物、认真思考问题上下功夫,同时去推敲词句,这样才可能使我们的论证无懈可击。

急求高二语文读本(第三册)目录(在线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

《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

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说来说去 做人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论证思路

1 《诗经》三首

2 山鬼

3 橘颂

4 行行重行行

5 曹氏父子诗三首

6 读《山海经》(其一)

7 乐府民歌四首

8 唐诗四首

9 宋词四首

10 宋诗二首

11 为了忘却的记念

12 执政府大屠杀记

13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14 北平的四季

15 想北平

16 五月的北平

17 话故都

18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

19 威尼斯

20 异国秋思

21 红海上的一幕

22 莫高窟

23 武夷山九曲溪小记

24 初访福建

25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6 故乡的榕树

27 林中速写

28 扛椽树

29 春雨

30 听听那冷雨

31 雨的四季

32 论散文

33 “散”与“不散”

34 散文鉴赏方法谈

35 灯下漫笔

36 春末闲谈

37 鲁迅序文两篇

38 鲁迅警世名言

39 永远的巴尔扎克

40 巴尔扎克之死

41 巴尔扎克

42 渐

43 捉不住的鼬鼠

44 论老之将至

45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46 外国名家随笔三则

47 茉莉香片(节选)

48 绿化树

49 枯河

50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51 少年维特的烦恼

52 麦琪的礼物

53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54 黄州快哉亭记

55 入蜀记

56 任光禄竹溪记

57 西湖七月半

58 答司马谏议书节

59 小简两篇

60 祭妹文

61 与妻书

62 左忠毅公逸事

63 谭嗣同

64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5 《诗经》

66 《围城》

67 《堂吉诃德》

68 句子的理解

69 长句的理解与运用

70 句式的选用

71 句子的衔接连贯

72 修辞格的理解

73 修辞格的运用

74 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

75 仔细理会

76 论“入迷”

77 漫谈说理文

78 说“达”

79 朗诵与逆向思维

一事一议──从叙述到议论的桥梁初中生学写议论文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可先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即就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发”,从而逐步提高说理能力,为进一步写好议论文打下基础。 “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先来谈叙事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目睹许多事情,这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法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来写。身边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事情,有看法可言。如同学中存在的助人为乐、自觉参加环保活动及抄作业、过生日请客等现象,都可以成为议论的对象。选定了确有其感、确有其理的事情,还要明确怎样“叙”。对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以便于议论,又要简约,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1段是这样写的: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好无缺。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回一把好菜刀。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好无缺。“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刀的吆喝声呢?”“那刀的是个哑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的。”──原来如此!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再来看议论部分。谈看法、说见解的文章,虽然是由“叙”生“议”的,但重在“发表议论”,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议论,这是“一事一议”的文章区别于记叙文的本质特征。议论,即对所叙之事的是非、优劣,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扬,或贬斥。这就离不开对事情的。对事情的清楚了,议论的内容也就明确了。一事一议的“议”,就是针对事情谈见解。针对“好事”谈见解,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此外,还可以就这件事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阐述一个道理。如《实力最重要》写到: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王阿姨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哑人无言是出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学会写提纲初中生学写议论文应该从写提纲练起,不必急于成文。写议论文与写记叙文不同,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写作前必须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有一个清楚的整体构思,这就如同盖楼要先绘出“图纸”一样。有了写作提纲,文章就有了一个轮廓,写起来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有不少同学不愿意拟写作提纲,觉得麻烦,耽误时间,结果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任意发挥,从而出现观点不明、重点内容遗漏、条理不清、结构松散等弊病。为了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保证写作质量,我们一定要首先学会写提纲。议论文的提纲编写,一般应考虑下面几个问题:1.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论点?2.先问题的哪一方面?后问题的哪一方面?3.选用哪些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阐述论点?4.用什么论证方法?哪些详?哪些略?5.怎样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对这些问题必须反复思考,然后加以整理,分成条目,固定下来。写提纲时,要注意几点基本要求:(1)观点明确;(2)重点突出;(3)条理清楚;(4)简而明。所谓“简”,是指简要,写出段意即可;所谓“明”,就是清楚明白,一看提纲就了解文章的整体安排及部分内容的详略情况。我们看一下《谈“骨气”》一文的写作提纲:谈“骨气”一、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二、:1.什么叫有“骨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骨气”是有阶级性的三、从不同角度论述:1.文天祥“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2.古代“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3.闻一多“威武不能屈”的典型事例四、总结全文,重申论点这份提纲,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文字简洁,从提纲可以看出全文的主要观点及作者的思路。中学生编写提纲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过于简单和逻辑性不强。前者如《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提纲: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提出论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二、说理论证:1.勤奋学习便会取得成就2.不勤奋学习必将一事无成这样的提纲太简单,看不出作者的整体构思,实际写作时,仍然需要边写边想,这就没能起到提纲应有的作用。同样是这个题目,另一份提纲则明确具体、条理清楚: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提出论点: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二、:1.学习与才能的关系2.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3.“天才”“神童”的才能来源于“勤奋学习”三、多角度论证: 外国:1.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的例子2.高斯的例子3.居里夫人及丈夫的例子4.引用狄更斯、巴尔扎克的话中国:1.唐代的诗:白居易的自我写照2.明代的药物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3.清代的绘画艺术:郑板桥刻苦画竹的诗句四、结尾点题,强调中心论点写提纲除了应该内容具体以外,还要注意有一定的逻辑性。先来看这样一份提纲:中学生要珍惜青春一、提出论点:中学生要珍惜青春二、说理论证:1.珍惜青春要从点滴做起2.中学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3.珍惜青春要树立远大目标4.中学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份提纲将“为什么”与“怎样做”混在一起谈了。提纲不合乎逻辑,反映了作者思维的混乱。可以做这样的修改:中学生要珍惜青春一、提出论点:中学生要珍惜青春二、说理论证:(一)中学生为什么要珍惜青春1.中学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2.中学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二)中学生怎样珍惜青春1.珍惜青春要树立远大目标2.珍惜青春要从点滴做起写作提纲一经列出,就应该依“纲”写作,但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有了更新更好的思路,可以随时调整或修改提纲。提纲是文章整体构思的文字化。拟写作提纲前一定要认真构思,逐步养成拟写作提纲的好习惯,这对提高作文效率,保证作文质量是大有益处的。论点的提出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我们谈论某个话题、评说某种现象,自己心中总得有个观点,这个观点行之于文,就是论点。论点通常是一个陈述性判断语句,直接表明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如《谈骨气》一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用一个简明的判断语句表明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一种认识。《想和做》则以“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这一陈述句,表明了自己对想、做关系的主张。表明己见,进而干预生活,是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所在。要让自己的观点立起来,首先观点必须正确。作者所持的见解应该符合人类进步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不能绝对、片面。如《想和做》一文的论点,既不夸大“想”的作用,也不贬低“做”重要,正确反映了想、做两者间的客观规律,让人觉得很在理。同学们作文的论点,完全错误、荒谬的情况很少,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见解片面或绝对的情况比较多。如有的同学在谈人生时,认为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成才,没有想到环境只是外在条件,能不能成才最关键的是人的主观努力。论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当然无法立足。议论文是我们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论点还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一篇题为《我也说说考试》的文章中,有这样两段:在社会声讨应试教育的一派热潮中,我们紧张的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又来到了。这几天,同学们几乎是见面就互相诉苦、痛骂考试,学习完全是在一种不想干、又不得不干的被动情绪下进行的,班里气氛很不对头。其实,考试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件挺好的事情。考试是给人以压力,可有点压力不是好事吗?我们本来懒得学习,经考试一压,都乖乖地学去了。数年后看看自己在学习中得到的东西,说不定还会感激考试呢!我爸说,“”时就是因为没有考试,许多真正优秀的学子不能上大学深造呢。……这篇作文的论点针对性就很强。在一片哗然的否定声中,发出一种“别样”的声音,启发大家换个角度思考,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吗?论点在正确的前提下,还应努力求新。观点再好,说来说去,尽人皆知,再说还有什么意义?《灰姑娘的时钟》一文的论点就十分新颖。我们过去看灰姑娘的故事,大都看到的就是善有善报。可角山荣却抓住故事中“仙女再三叮嘱要严格遵守约定的时间”这一关键环节,从文学作品总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基本规律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经过层层探究,得出了“童话中仙女的话,在这种(工商业极为发达的)社会里,是带有特别严格的伦理含义的”的结论。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这里我们所说的“新”,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类意义上的,即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灰姑娘的时钟》大致可属这种情况;另一层是自己生活圈子意义上的,大家尚未意识到,有人首先提出来,这观点也应当说是有新意的,《我也说说考试》就可以说是在这种意义上的“新”。我们在学写议论文的时候,篇篇出新是很难做到的,但是生活中,“新意”又是议论文写作的价值所在,我们应该把这条标准记在心里,在今后的写作中努力追求。写议论文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的观点就必须鲜明: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态度一定要明朗。亦此亦彼、含含糊糊,就不能达到写作的目的。此外初学写作的同学,还要注意论点的集中。一篇文章论透一个观点已属不易,贪多求大,东拉西扯,结果必然淹没了中心,搞得读者不知所云。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没有一定的限制,根据论述的需要放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都行。同学们初学写作,可开宗明义,把论点放在开头,这有益于避免或减少偏离中心的现象。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最后得出结论的写法,也比较容易掌握,“一事一议”的文章通常用的就是这种思路。议论文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呢?既然议论文是我们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文章的论点,当然应该从生活中来。如课文《想和做》《怀疑与学问》,就都是源于对生活问题和客观规律的思考。上文提到的学生作文《我也说说考试》的论点“考试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件挺好的事情”,不也是源于对考试在生活中作用的实事求是的思索吗?事情本身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思想健康、善于思考的同学才能提炼出正确、新鲜的观点。这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问题的能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学会从人生的意义和国家、人类发展的层面思考问题;还要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论据的运用论据,是证明观点的材料。论点要让人信服就不能只是空洞地说教,需要有充分的论据来证明。《谈骨气》一文,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列举了纵贯古今的三个事例:古代一个宁愿饿死不吃“嗟来之食”;南宋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肯变节求荣;战士闻一多为了正义的事业宁可倒下去也不屈服。还引用了孟子的话“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对闻一多的评价来阐释、印证中国人的骨气。这些材料充分而有力地证实了中心论点。论据,可以分成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等。“事实胜于雄辩”,典型的事实论据,常常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因此,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文章常用的基本方法。如《发问的精神》一文,一连用了四个事例:牛顿由对苹果落地发问,而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瓦特由对壶水滚沸发问,而发明了蒸汽机;释迦牟尼对人生发问,而创立了佛教;孔子好问,则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发问精神的可贵”。《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则使用了有案可查的确凿史实和统计数据,如同在法庭上出示了证据,用血写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日本中国的罪行。作为论据的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上面提到的事例,有的是一人一事的具体事例;有的则是多人多事的概括性材料。《想和做》中有这样一段论证:“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另外也有一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这里讲的“有些同学”,用的就是概括性的事实材料。该文在论证“想要靠做来证明”时,举学游泳为例。学游泳的过程也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这也是一种概括性论据。初学写作的同学,往往把自己的思路限制在名人事例的小天地里,其实只要可以证明论点,无论天下大事还是个人小事,都可以为我所用。使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要注意事实材料的确切与真实,切忌胡编乱造。有的同学由于材料记忆不准,又懒得再去核实,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情安到了爱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给孩子玩的奖章,说成是金表。材料虚假,自然要影响论证的效果。二、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的一致性,特别是那些内含丰富的材料,一定要仔细斟酌。有时,一件事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造成论据与论点脱节。有这样一个材料:一位科学家,平时工作很努力,业余又钻研围棋,在接受了一个重要课题之后,由于时间有限,他舍弃了自己的爱好,终于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一位同学用这个事例来证明“勤奋才能成才”,这在逻辑上显然不够严密。这个材料的核心应该是为了事业的成功,要舍得割爱。材料的主旨与论点的意思根本不是一回事,怎么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呢?三、事例的叙述要有鲜明的指向性和强烈的论证意识,要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有些同学叙事时缺证意识,洋洋洒洒地把事情的全部经过描述一遍,占用的篇幅很大,却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可《谈骨气》的作者只写了文天祥拒绝敌方收的短短几句,因为作者在这里需要证明的是“富贵不能”,能够说明文天祥不为荣华富贵所动就足够了。在能够有力论证观点的前提下,事例的叙述,应是越简洁越好。四、用事实论证还要注意对事实的论述。不能只是将事实一摆,事例说完就完。只有经过论述,事例才能更有效地证明论点。有一篇题为“俭以养德”的文章,为了论证“勤俭可以养德”的论点,使用了鲁迅先生不换新棉裤、坚持睡硬铺板的事例,事例讲完之后,作者有这样几句议论:“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当然更不是。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这段,揭示了所用事例的意义内涵,使事例与论点更加自然、紧密的融为一体,事例的证明作用才更加突出、有力。道理论据,是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这样的言论有着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引用为论据,也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怀疑与学问》一文,以引用名言开篇,引用了宋代学者程颐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和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语录“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用语虽少,可这些“有建树者”的精辟言论,很有力地证明了发问对于学问的重要。一位同学在论证“贵在坚持”这一观点时,引用先贤荀子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十分贴切,证明观点的效果就很好。使用道理论据,要注意所引语言与论点的一致。有的同学因为引言得之不易,内容又好,不割爱,硬塞入文,反而破坏了文章内容的统一。一位同学在论证“骄傲使人落后”的观点时写道:“马克吐温曾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月亮,他的一个阴暗面,从来不让任何人看见。’这不正是说明了人不能骄傲的道理吗?”显然,这则名言的使用是不恰当的。马克吐温的话,意思是人都有两面性,这与“骄傲”并不是一回事。使用道理论据还要注意保证引言的准确,引文的内容及出处都不能有误。论据不真实、不准确,必定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用好论据的前提,是作者头脑中丰富的知识储备。平时要关心时事,关注生活,多读书报,注意准确地积累材料。还要特别注意强化自己的联想能力,打开思路,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积累。联想的触角可以古今中外,无所不及。各门学科学到的东西、报刊电视上得到的信息、耳闻目睹的生活事件等,能证明论点的尽可挑选。同学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有时别人作文中用的材料,其实自己也知道,只是写作时自己没有想到。这显然是不善于联想的问题。激活僵死的思维,才能进入一个较为的写作天地。论证的展开论证就是组织材料证明观点的过程。要让自己的观点令人信服,就得对观点进行论证。论证该怎样展开呢?让我们先来看两篇课文的论证思路。《谈骨气》一文,开门见山亮出论点;然后从“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三个方面各用一例,事例在时间上纵贯古今。这种三足鼎立的论证结构和精当的举例论证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一道数学题的解法说起,提出论点“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接下去谈“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再谈创造性思维必须的要素是活用知识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尝试,并举出两例加以证明;最后谈创造性的普遍意义,从对创造性产生过程的,说明每个人都可能有创造能力。比较之下不难看出,《谈骨气》的论证部分采用的是多方面展开的并列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用的则是单向纵深展开的递进思路。还有一种对比论证的思路也很常用。有一篇题为《说“惜时”》的文章,提出论点后,先正面说理、举例,证明珍惜时间对发展和成功的重要,然后又从反面说理、举例,表明浪费时间将一事无成,利用正反对照的效果,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论点。需要说明的是,这几种论证思路彼此间并不互相排斥,常常是一种为主,兼用其他。问题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论证论点的具体思路也是多样化的。论证时从哪个角度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并没有一定之规,使用怎样的论证思路最好,完全应由论证的需要来决定。我们可以抓住一个角度说深说透,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论证说理。论证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证明论点,是论证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我们学过的议论文中几乎都使用了这种方法。讲道理,可以指使用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但更应该强调的是作者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的道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结尾部分,为回答“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作者采用的主要就是讲道理的方法。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成现实。这里作者没有使用事实或道理论据,只是通俗、平白地讲解了创造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对创造过程的,表明了只要留心,任何人都有创造能力。这样的讲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读来让人信服。严密的逻辑性,是论证展开的基本要求。同学们常犯的逻辑错误,有行文思路上的因果错置:在没有因果关系的两种事物间强行推理。如“旧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不就是因为不重视体育锻炼吗?”但更多的还是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搞得似是而非,模糊一片。如有同学在论述“锻炼身体十分重要”的观点时,说:“有健康的身体,就会有清醒的头脑”。这显然不够严密:“健康的身体”只是头脑清醒的一个条件,怎么能用一个条件取代所有条件呢?又比如“不进行体育锻炼,体质就会下降。比如我,开一宿夜车,第二天上课就困得不行。”这是把“体育锻炼”与“适当休息”混为一谈。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语言问题,实质上还是认识和思维的问题。同学们要首先在深入认识事物、认真思考问题上下功夫,同时去推敲词句,这样才可能使我们的论证无懈可击。

相关推荐:

八角亭迷雾跟踪念玫的是谁

谈事说理第五季登录电视端

您好母亲大人拍摄地点在哪

红色题材网络剧血战松毛岭杀青

八角亭谜雾玄珠结局是什么揭秘

好好生活践行乐活哲学

您好母亲大人丁碧云得了什么病

真相林远昊结局是什么

标签: 电视 端谈事

声明:《谈事说理第五季登录电视端》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八角亭迷雾跟踪念玫的是谁

    《八角亭迷雾》里,念玟是一个长得很好看的高中生,所以才会有小混混来纠缠她。不过,也许因为她的相貌,引来了不知名的跟踪者。大家都很想知道,《...

    电影 日期:2023-04-21

  • 孔子有哪些名人足迹

    1、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2、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

    百科 日期:2023-04-21

  • 舒肤佳能用来洗脸么对皮肤好么

    肥皂洗脸对脸没有害处,而且有很多功效。1、清除油渍肥皂有很强的去油渍能力,可以是油性皮肤的朋友轻松除去油污,达到美白的效果。2、给皮肤止痒...

    百科 日期:2023-04-21

  • 黄衣服配什么颜色裤子

    1、黄色针织衫+牛仔裤:比较温柔的搭配是黄色的针织衫和浅色的牛仔裤搭配在一起,可以选择比较宽松的有垂坠感的黄色上衣,这样能够更好的体现上半...

    护肤品 日期:2023-04-21

  • 谈事说理第五季登录电视端

    《谈事说理》节目是全新实事谈话类节目,是一档科普并讲述科学理论大众化的科普类双月播视频节目。一、《谈事说理》节目背景介绍孔子的谈话...

    电影 日期:2023-04-21

  • 奥迪s8底盘什么平台

    奥迪s8底盘什么平台S8的驱动系统是新一代quattro全时四驱,中央差速器是全新的Toson C,而A8则采用了上一代quattro全时四驱配备的Toson B差速...

    汽车 日期:2023-04-21

  • 染发不沾头皮方法

    1、首先染发前最好不好洗头,保持一定的油脂可以保护头皮。然后染发刷有两头,只让长毛刷蘸取染发剂,梳子不蘸取。 2、往头发上涂染发剂时要用长...

    护肤品 日期:2023-04-21

  • 数字的来历

    1、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以后,以...

    百科 日期:2023-04-21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