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习 > 高校 > 2021届毕业生都去向了哪儿?教育和互联网行业仍旧火热,上海最受欢迎

2021届毕业生都去向了哪儿?教育和互联网行业仍旧火热,上海最受欢迎

来源:网络 作者:界面新闻 时间:03-03 手机版

记者 | 周姝祺

编辑 |

随着毕业季的来临,毕业生就业情况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据教育部测算,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909万,创下新高。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毕业生最终都流向了哪儿?

界面职场综合前程无忧、BOSS直聘、58同城、麦可思研究院等多方发布2021年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发现,教育和互联网行业仍是毕业生们的就业热门地,央企国企是不同学历毕业生都首选的就业雇主类型。在每月平均税前薪酬上,不同报告虽有所差异,但总体集中在6000到8000元。流向的城市方面,上海是毕业生首选工作城市。

教育和互联网行业仍是毕业生首选就业行业

教育行业近些年“异军突起”,成为毕业生们最热门的就业目的地。根据前程无忧《2021年校园招聘白皮书》显示,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行业的首位均是教育。

麦可思研究院对比发现,本科生就业热门行业十年前是金融、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现在也已被教育业取代。其中,“中小学教育”门类十年间就业比例上升了近八个百分点。此外,在线教育行业近些年来的不断扩张和投资,也带动了不少新岗位的出现。

但和此前在线教育行业一片火热的招聘行情不同,今年的在线教育行业风声鹤唳。作业帮、字节跳动、高途课堂、VIPKID等头部在线教育企业纷纷表示公司业务调整,招聘计划暂停。有不少应届生在社交媒体上反映自己已经收到了录用通知,但是被突然毁约,自己还未入职已经失职。

界面职场记者注意到,教育行业虽然吸纳的毕业生最多,互联网行业的高薪酬和可观的发展前景则一直在毕业生期望就业的首位。

前程无忧白皮书显示,从整体毕业生就业雇主行业意向来看,互联网/电子商务位居第一,政府/公共事业和银行业紧随其后。不同学历细分来看,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对互联网行业最为青睐,专科毕业生更倾向于政府/公共事业,博士毕业生则喜欢专注于学术科研。

58同城认为,近年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创造了大量的高薪就业岗位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就业兴趣。根据其最新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互联网行业求职热度不减,成为最受最受毕业生欢迎的行业,占比高达19%。

在具体岗位上,58同城数据显示,毕业生最想从事的岗位前十分别为技术、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税务、行政/后勤/文秘、市场/公关、设计、研发、采购/贸易、运营、自媒体/网络主播,可见技术岗位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流岗位。

不同年龄的毕业生在岗位选择上也表现出细微的差别。相比于95后,90-94年的毕业生更倾向于挑战性与灵活性并存的市场/公关岗位,而95后则更倾向于工作稳定的行政/后勤/文秘类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BOSS直聘发现,尽管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仍是传统的“岗位大户”,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碳中和、乡村振兴、智慧农业等一系列产业和政策热点的助推下,新能源/环保、农林牧渔、社区管理等“冷门领域”对高学历青年人才十分渴求,招聘规模迎来高峰,普遍呈现翻倍增长。

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以智慧农业、现代化养殖、农产品营销为代表的的岗位规模同比增长135%。尤其在2020年实现最终脱贫的52个县,在2021年上半年对高校应届生的需求增长超过了40%。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利用电商渠道的品牌营销成为重点人才招募领域。

另外,随着企业对基础研究和技术进步的重视,博士生的需求加大。BOSS直聘数据表明,2021年春招期间,产业界对应届博士生招聘需求同比增幅达到75.7%,平均招聘薪资24775元,数字技术类岗位应届博士生平均招聘薪资达到31785元。其中,数字技术、医疗健康和智能制造三大行业在“博士大战”中竞争最激烈。

应届生平均月薪集中在六千到八千

薪酬福利与个人发展一直是毕业生择业时重点关注的领域。前程无忧白皮书显示,今年整体上毕业生期望税前月薪最多集中在6000-8000元。细分来看,专科毕业生期望月薪在4000-6000元、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分别为6000-8000元和8000-10000元、博士毕业生则希望能在20000元以上。

BOSS直聘根据网站招聘信息数据统计发现,2021年春招季,校招岗位的平均招聘薪资为6112元,同比增长4.7%,继续保持连年小幅增长的趋势。2021年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为6030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五年来,应届生的期望薪资与市场价格最为接近的一年,表明学生对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认知正在提升。

在不同行业上,58同城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的税前薪资水平最高,为10815元,也是唯一平均月薪过万的行业;其次是金融行业,为9833元。这表明专业性强的行业能者居之,不可替代性较高,因此薪资水平位列前茅。

从岗位情况来看,传统职业中,设计、研发、技术岗税前薪资排名前三,分别为9933元、9867元、9845元;作为新兴职业,自媒体/网络主播税前薪资最高,为14682元,超出了毕业生对该岗位的期望薪资。整体来看,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薪资普遍较高,而随着直播、短视频的蓬勃发展,新兴职业待遇“水涨船高”。

麦可思研究院对比理工类、人文社科类和医学类不同专业的2020届毕业生薪酬待遇发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达到了6800元,其次是电子信息类,月薪也在6000元以上。

人文社科类毕业生整体平均薪酬低于理工类毕业生,平均薪酬最高的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5701元),毕业生多从事建筑工程财务/审计人员,其后是金融学专业(5587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并且九成毕业后都从事和专业相关工作。

医学类专业虽然被普遍认为稳定、社会地位高、收入好,但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即使是医学类平均薪酬最高的护理学类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也只有5164元。而且现在很多大型医疗机构招聘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因此选择走上医学道路需要做好持续在专业领域不断钻研的准备。

上海最受毕业生欢迎

由于一线城市就业机会更多,专业对口性更强,因此对于毕业生而言,一线城市是不少毕业生就业地的首选。58同城报告显示,今年毕业生首选城市排名前十分别为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北京、杭州、青岛、南京、重庆、长沙。

作为经济金融中心的上海,近些年来人才政策开放,吸引了不少毕业生流入。前程无忧白皮书指出,在就业城市选择上,上海受青睐程度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北京。尤其是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都将上海作为自己就业城市的首选。专科和本科毕业生,则更加倾向于广州。

另外,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BOSS直聘指出,今年春招面向应届生的校招岗位有超过六成来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校招岗位占比25%,同比下降四个百分点;新一线城市校招岗位接近四成,已成为应届生就业吸纳的主力军。

近年来,成都、杭州、南京等多个新一线城市出台多项人才政策招才引智,为高校毕业生落户打开方便之门,吸引了不少毕业生前往就业。58同城报告显示,选择一线城市的毕业生,主要考虑因素为就业机会多、经济实力强等优势,而愿意留在新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则被离家近、饮食习惯适宜、气候环境条件好等因素吸引。

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高校的毕业生,希望在就读城市发展的比例均超过60%;而三、四、五线城市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愿意留在本市发展的比例普遍不高,城市的高学历适应岗位规模和人才吸引力明显不足。

深圳、上海、重庆是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最高的三个城市。深圳、佛山、苏州的本地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但城市人才吸引力较强,是对外埠毕业生吸引比例最高的三个城市。

此外,民办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存在较为明确的去大城市发展意愿。BOSS直聘报告指出,学校所在地本就是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毕业生,愿意留在本城市工作的比例超过六成;不愿意在就读城市(非一线/新一线城市)工作学生中,前往新一线城市求职的比例达到32%,其次是一线城市,占到26%。

然而,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求职始终存在诸多挑战。2021年春招季,他们的平均期望薪资为5270元,远低于公立高校应届生(6739元),求职竞争力亦存在30%~40%的差距。缺乏复合型技能和求职技巧、实践经验不足是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主要短板,选择的岗位也以课程销售、行政、运营客服等基础型岗位为主。



2021届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都过得怎么样了?

2021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社会生活,开始在全新的岗位上,绽放自己的光彩,进行为期3-5年的自我沉淀和修炼。也有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不久,便离开了工作企业,开启了重新找工作生活。

每一年6月份,对于小初高中学生来讲,是毕业季和升学季。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讲,多数人的学业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们即将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

今年的毕业生中,求职最热门的行业,还是教育和互联网。参加工作后的他们,有着下面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

一、工作稳定,慢慢适应社会生活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进入学校内签订的企业工作。通过校招进入的企业,在管理和薪资待遇上,都会很正规,于刚进入社会的学生,起着很大的帮助。

这些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都会经历实习期。等到实习期结束后,才会进入正式工作阶段。这时候才是他们身份,真正从学生转向社会人。毕业已经快半年时间,他们也正在逐步适应社会生活,退去学生身上的稚气。

二、漂泊不定,还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领域

学生这个群体中,有人能够踏实努力,坚持去做一份工作,也有人会心猿意马,在进入企业后不久,便从企业离职。这类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拥有稳定工作,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对社会和工作,摸索探求的时期。

有些学生毕业之后,就开始了择业。他们不喜欢自己大学专业,进入到了全新领域发展。最后经过1-3年的努力,才选定了自己将来,想要发展的方向。

家里一位堂弟,属于踏实稳定类型。虽然工作并不满意,但他依然选择留在单位,积累自己的经验,将掌握知识同时间相结合。

上海毕业生就业人数

去年11月上海电机学院举行的秋季校园招聘会。 刘芯雨 摄

202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人,在沪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将较往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自疫情发生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出台各类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岗位,全社会各方全力打赢就业攻坚战,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在全国各省市中保持领先,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目标。

新年伊始,沪上各大高校陆续向社会公布《2021年就业质量报告》。记者梳理分析十多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就业“年报”,从中发现了一系列重要数据变化。从毕业生各自选择的去向来看,深造的多了,留沪的多了,从教的也多了。

毕业生继续深造率提高

境内升学比例高于出境深造

前不久结束的2022年考研中,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的古丽古娜报考了本专业硕士生。“决定考研是因为对法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她说,“近几年,考研的同学越来越多,图书馆到处都能看到考研人的身影,跟他们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值得。”

在上海,参加2022年考研的人数达到9.9万左右,为历年最多。在沪上高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中,继续深造的比例逐步提高,国内升学比例高于出国(境)深造。以上外为例,国内升学学生比例连续三年上升:2019年为11.88%,2020年为15.91%,2021年为18.97%;出国(境)学生比例则为:2019年29.83%,2020年29.60%,2021年22.21%。

在上海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国内深造总计2058人,其中留在本校深造的人数最多,达1789人。除本校外,毕业生录取人数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别是复旦大学(62人)、清华大学(48人)和中国科学院大学(34人)。与之对应,2021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的共计724人。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2021)前百位大学深造的毕业生占66.02%,出国(境)继续深造的主要去向包括美国(383人)、英国(74人)、中国香港(69人)、新加坡(48人)、日本(30人)等。

截至去年8月底,华东师范大学包括升学在内的2021届毕业生总体去向落实率为96.43%。其毕业生境内升学人数为1224人,同比增加129人,增幅为11.78%;境外留学人数为358人,同比减少93人,降幅为20.62%。留学人数较多的国家(地区)分别是:英国122人,占34.08%;美国78人,占21.79%;中国香港50人,占13.97%。

东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继续深造率也创历届最高。其中,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66.67%的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61.95%的学生继续深造,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织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深造率均在50%以上。

该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首次出现本科出国(境)深造比例下降,不过学生深造院校质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毕业生进入QS世界知名大学500强高校留学的比例为61.63%,进入QS百强留学的比例为48.94%。

截至去年11月底,上海科技大学2021届毕业生境外深造去向为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南加州大学、东京大学等优质高校。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上海纽约大学,毕业生人均获得3.9份录取通知书,继续深造率为50%,高于直接就业43%的占比。

选择留沪就业超过半数

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主要区域

一个多月前,上海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本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新政发布,不少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逐渐将求职重点放在熟悉的临港地区。

今年已是上海电机学院2019级研究生王孚人在临港求学生活的第7年。考虑到临港的公租房、人才落户等一系列政策,以及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美好前景,作为应届毕业生的他婉拒了多家企业发出的录用通知,签约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留在临港开启职业生涯。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张跃辉介绍,此次上海五个新城落户新政颁布后,该校2021届毕业生有169人就近选择扎根临港新片区。

“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去的地方才叫人才高地。”正如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所言,目前临港新片区的很多产业在全力加紧建设,大批企业求贤若渴,未来两三年将迎来人口导入高峰期。

不止五个新城,整个上海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上海交通大学除交大医学院外的本部2021届签约就业毕业生中,选择留沪工作的人数最多,达3191人,占比66.84%;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前往就业的省份中,上海有2961人,占就业人数的58.54%。值得注意的是,华东师大2021年非上海生源在沪就业人数达2384人,同比增加248人,增幅达11.61%。其中,本科毕业生在上海就业645人,同比增加221人,增幅为52.12%。

其他部属高校方面,华东理工大学超八成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其2021届签约就业本科毕业生中,在上海市就业的占73.37%,与2020年相比,本科毕业生在沪就业的比例增加6.73个百分点;而2021届签约就业的毕业研究生中,在上海市就业的也占到68.38%,到华东六省(苏、浙、皖、闽、赣、鲁)就业的占22.14%,与2020年相比,增加2.32个百分点。东华大学就业数据显示,2021年67.55%的本科毕业生和68%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留沪就业,也就是说,超过2/3的毕业生成为申城新的建设力量。上外毕业生中,在上海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占签约、合同就业本科生总人数的77.54%,硕士毕业生则占62.62%。

不仅仅是上海,整个长三角城市群成为沪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区域。上海理工大学2021届毕业生在长三角城市群就业的人数达3043人,占全校签下就业协议人数的84.0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1届毕业生5816人就业区域以上海为主,占比为75.58%;上海市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区域为江苏省和浙江省,占比分别为4.68%和4.42%。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前往长三角地区就业的总体占比为80.67%,其中上海74.13%、江苏3.77%、浙江2.77%。上海纽约大学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其中上海就业占80%、杭州就业占5%,居前两位。

理工生主要投身制造业

教育行业成为热门去向之一

学期尚未结束,已有2022届学子早早敲定人生首份工作。来自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海洋学院等的41名应届生走进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现场签订三方协议,入职著名的“航天八院”。时隔不到一周,又有24名上海交大应届毕业生赴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与企业集体签署就业协议书。签约毕业生之一、2022届博士生韦婷婷说,商发是公共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是她梦想启航的地方。

据统计,上海交大本部2021届毕业生赴国防科技单位及部队就业的共342人,比2020年增加32人,就业人数最多的前三家单位分别是中国船舶集团(80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1人)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43人)。近五年,上海交大本部毕业生赴国防科技单位及部队就业人数总计已有1139人,呈逐年增长趋势。从毕业生签约就业单位的行业类别来看,上海交大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96人),制造业(736人),教育(617人),金融业(497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83人)。按不同学历统计,本科生和硕士生选择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最多,分别为240人和1075人;博士生选择在教育行业就业人数最多,达472人,其中主要是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

可以说,在沪上理工类院校中,回归实体经济、流向制造业的就业比重逐步增加。比如华东理工大学近六成毕业生集中在制造业、IT业及科研技术服务业。根据对签约就业毕业生行业流向分布的统计,2021届华理毕业生流向制造业的人数比例最高,为38.40%,其后依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4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60%),卫生和社会工作(8.37%),金融业(7.84%)。分学历层次来看,毕业研究生相对更集中于制造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进入公共管理部门的比例也高于本科生;本科毕业生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比例则高于研究生。又如东华大学,按照人社部、教育部行业分类标准统计,2021年毕业生进入制造业、信息传输、金融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类行业的比例较高,合计达69.08%。其中,26.95%的本科生、38.95%的硕士毕业生都进入了制造行业,也体现出学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果。

本市地方高校也呈现这一趋势。上海理工大学2021届毕业生流向前三的用人单位行业类型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分别占39.13%、13.07%和7.05%,其中流向制造业的毕业生占比较2020年提高7.91个百分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服装产业经济与管理等44个专业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达100%,全校就业行业分布与学校专业设置及培养定位相契合,主要流向制造业(31.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1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46%)。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制造业领域也成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行业流向,34.97%毕业生投身制造业,其中硕士毕业生近半,本科毕业生近三分之一,专科毕业生超过四成。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教育资源加大供给、人才需求更旺,在非理工类高等学府,教育行业变为热门去向之一。尽管华东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分布在教育、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等十余个行业,但就毕业生总体而言,从事教育学历类行业的共有2172人,占比最大,达42.94%,其次的信息技术行业则占16.67%。相较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在教育学历类行业就业的比例明显更高。从学历上看,本科、硕士主要在中学就业,博士则集中在高校就业。而从地域分布看,这些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广东,人数分别为850人、193人、185人,分别占本行业总人数的39.13%、8.89%、8.52%。

其他文科类院校中,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也有许多跨入教育行业。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毕业生签约比例最高的行业就是教育,其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中,去往教育行业的学生比例较前两年呈明显上升趋势,2021年去往教育行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较2019年上升了10.01%;研究生毕业生签约的单位行业中,教育行业比例呈连续上升趋势,从2019年的31.34%上升为2021年的38.37%。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2021届毕业生都去向了哪儿?教育和互联网行业仍旧火热,上海最受欢迎,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

相关推荐:

清北等33所985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总,2023考生择校必备

2021届毕业生都去向了哪儿?教育和互联网行业仍旧火热,上海最受欢迎

名校毕业生去哪儿?科技大厂仍是“顶流”,“体制内”工作渐吃香,京沪吸引力大爆发

北京地区26高校毕业生去向盘点,深造情况、就业行业、单位性质

解读中部地区的四所好大学,备受全国考生青睐,未来就业质量高

实锤!这7所双非院校就业好

大学生向往的城市排名,北京未进前三,前十名大多为南方城市

清北等33所985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总,2023届考生择校必备

声明:《2021届毕业生都去向了哪儿?教育和互联网行业仍旧火热,上海最受欢迎》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界面新闻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