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菜属于性味寒凉的食物,而中医认为,人体摄入过多的寒性食物,会对脾胃产生刺激,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不适,所以建议控制吃蕨菜的频率和数量。下面,和排行榜大全一起了解一下吧!
文本目录
1、蕨菜致癌吗
2、蕨菜的副作用有哪些
3、蕨菜为什么不能多吃
动物生吃蕨类植物导致中毒是由于部分鳞毛蕨科植物体内含有绵马酸,这是一种神经毒素,跟毒蕈的作用机理类似,但不是所有蕨类植物都含有绵马酸。
2、实验室在做小鼠或者大鼠实验时喂的是生蕨菜,既未经过处理剂量又大,就算是人参吃多了也还受不住呢!
3、五谷相生相克,五蔬也各有千秋,凡事有度,少吃无碍。
蕨菜的副作用
1、孙思邈:久食成瘕。
2、孟诜: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
3、《食疗本草》:冷气人食之多腹胀。
4、蕨菜中含有的与癌症有关的物质有苯草酸、蕨内酰胺、黄碱醇类化合物、橡黄素以及与橡黄素类似的一些物质。这些致癌物质在蕨菜的根茎中的含量最高,叶中次之。
蕨菜为什么不能多吃
蕨菜是新鲜蔬菜,在新鲜蔬菜中都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成分,适量的食用蕨菜可以起到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残渣排出体内的速度,有利于肠道健康,但是吃多了蕨菜,这种润滑肠道的作用加快,就会引起拉肚子、腹泻等不适症状。
蕨菜致癌?真相清楚了
时值初春,相信不少家庭的餐桌上都摆了这样一道鲜美野味——蕨菜。号称“山菜之王”的蕨菜味道爽口,清香顺滑,深得大众喜爱。近年来也有很多商家为蕨菜贴上了“自然菜”、“养生菜”的标签,鼓励大家多吃。
然而近日,不少专家纷纷发声称:蕨菜致癌!此言一出,网友纷纷表示不敢相信:“自己吃了那么多年的蕨菜居然是“毒药”?”、“难道我真的要告别我最爱的蕨菜了吗?”……一边说是“养生菜”,而另一边又说是毒药,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蕨菜
蕨菜中真的含有致癌物!
为了找寻真相,记者查阅了大量有关“蕨菜中含有致癌物”的科研论文——很遗憾,所有的论文都肯定了这一事实,并共同指出了蕨菜致癌的真正元凶——原蕨苷。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科学家就从蕨菜中提取出了“原蕨苷”。研究表明原蕨苷是导致蕨菜生物特性的来源,会引起如急性蕨菜中毒,导致羊失明,引起生物突变,致染色体断裂并具有遗传损伤作用。随后,世界癌症组织把原蕨苷评级为2B类致癌物。
羊吃了会中毒,人吃了会…
关于上文中提到的原蕨苷,不少网友都有这样一个疑问:牛羊摄入了原蕨苷会中毒,人摄入也会中毒吗?即使不中毒,那它一定致癌吗?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科普作家、科学松鼠会成员、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他表示:“人吃蕨菜不可能吃到急性中毒的地步,而慢性的影响也只是可能增加癌症风险。但风险大小还是要考虑吃的量。”
很显然,“增加癌症风险”并不完全等于“致癌”,“患癌症风险”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你摄入了多少“致癌物”。那我们食用多少蕨菜才会对身体产生真实伤害呢?对此,云无心说:“这种物质没有足够的数据来制定“安全剂量”。但从目前的科学证据来看,偶尔吃几顿尝尝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也正应了毒理学界的那句名言:“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加工让蕨菜更安全
当我们一定要食用蕨菜时,怎样最大限度避免原蕨苷的摄入呢?奥义只有两个字:加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之前接受采访时说:“蒸煮后再炒能够让原蕨苷的含量降到一定程度,此外水浸、碱水或草木灰处理后,也能减少原蕨苷”不过最后他还是提醒了一句——“但这些都只是让含量下降,不是消除,我们还是需要控制吃蕨菜的频率”。
惊出一身冷汗!这三种蔬菜竟然致癌率最高?
最近,朋友圈又兴起了一波“蔬菜致癌风”,娃娃菜、蕨菜、西葫芦纷纷被打上了致癌的标签,很多朋友们看到后都表示再也不敢吃这些蔬菜了。
那么这些菜真会致癌吗?下面就为大家揭秘真相。
观点一:娃娃菜致癌,致癌原因是甲醛
观点认为:娃娃菜蘸的不明液体是甲醛溶液,经过甲醛浸泡的娃娃菜卖相好看,保存久。甲醛被世卫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在蔬菜上使用,会致癌。
专家揭秘:
甲醛是什么?
甲醛是一种有特殊刺激气味的有机化合物,无色,对眼、鼻有刺激作用,2011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描述甲醛为“已知人类致癌物”。
浓度40%的甲醛水溶液被称为福尔马林,医院里泡尸体用的是浓度4%的甲醛溶液。
吃娃娃菜会致癌吗?
甲醛不是食品添加剂,在娃娃菜里添加属于非法添加剂,所以正规渠道购买的不添加违法添加物质的娃娃菜是不会致癌的。
结论:娃娃菜不会致癌,吃菜群众大可不必担心,放心吃。
观点二:蕨菜致癌,致癌原因是原蕨苷
观点认为:蕨菜中有称作原蕨苷的致癌物质,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蕨菜致癌,用蕨菜喂食小白鼠,结果小白鼠发生胃癌、肠癌、乳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
专家揭秘:
原蕨苷是什么?
原蕨苷也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化合物,可溶于热水或热乙醇,室温酸性情况下可转变为无致癌活性的蕨素B,在碱性情况下可能转变为近致癌原/致突变原——一种不稳定的二烯酮,可令DNA结构变得不稳定而发生断裂、从而引发一连串异常细胞反应,最终导致细胞突变的产生。
牛唾液的碱性环境(Ph8.1—8.2)可能是蕨致癌原发挥活性的原因。研究表明蕨粉被大鼠长期大剂量食用后也有一定致癌作用。(周琼、肖开田、张涛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第22卷第6期《蕨及其研究进展》)
吃蕨菜会致癌吗?
首先,对于原蕨苷的毒性和限制剂量,国际上目前尚无明确标准,比如面包也会在高温的焙烤中产生一些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但没听说有人因此就不吃面包了。
另外,一个致癌物质的毒性在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牛吃了中毒并不代表人吃也会中毒,此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只要不把蕨菜当主食大量食用,因此偶尔吃一点没有问题。
结论:蕨菜对人的致癌证据不充分,只要不当主食大量食用就没有问题。
观点三:西葫芦致癌,致癌原因是丙烯酰胺
观点认为:西葫芦本身不致癌,经过高温爆炒,会释放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实验证明西葫芦高温加热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达360微克,仅低于零食类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条(390微克)。
专家揭秘:
丙烯酰胺是什么?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顾问医生何玉贤解释含有天门冬酰胺和还原糖的食物,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炒制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
天门冬酰胺是天然的氨基酸,在豆类、蔬菜中的含量较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丙烯酰胺列为第二类致癌物。
此外,丙烯酰胺还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摄入高剂量的丙烯酰胺会令人情绪低落,产生幻觉,甚至失去记忆。
那怎么吃西葫芦?
①炒蔬菜前别切太薄,越薄受热越快,越容易释放出丙烯酰胺;
②平时炒菜不要太久,炒糊的菜不要吃,其有害物质会明显增加;
③蔬菜不要烤着吃,烤后焦黄、变深、发黑的蔬菜,往往发生过“美拉德反应”,含致癌物;
④千万不要等到油冒烟了再炝锅,这种做法除了使菜更易释放丙烯酰胺,还会产生很多有毒物质。
结论:西葫芦用科学的方法闷着吃,健康营养不致癌。
山上的野生蕨菜非常的多,这些蕨菜到底能不能食用?
总有不少的朋友喜欢到野外去挖野菜,其中不少野菜也是十分的鲜美,而蕨菜就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野菜之一,蕨菜的口感非常清香滑润,非常适合使用。喜欢吃蕨菜的朋友应该知道不少超市里面的蕨菜要卖到十几元一斤。
野生蕨菜能吃吗?
相信很多朋友都曾经听说过蕨菜有毒不能吃,但是不少生活在山区的朋友都吃了几十年的蕨菜了,不还是好好的吗?那么蕨菜到底有没有毒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蕨类植物非常多,我们经常吃的乌毛蕨、荚果蕨、菜蕨、紫萁等都是蕨类植物,这些蕨菜都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因为蕨类植物在我国分布的比较广,大部分地区都能够见到各种类型的蕨菜,但是因为蕨菜导致人体中毒的报道还并没有。有些朋友说“蕨菜致癌”,蕨菜致癌的说法主要来源于蕨菜当中的原蕨苷的成分,这种成分是在1983年的时候由日本和丹麦学者在欧洲蕨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物质。
什么是“原蕨苷”?
原蕨苷在1984年被证明具有致癌性,这种物质也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级为3类致癌物(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数据)。不过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个三类致癌物,所谓的三类致癌物就是指的对人类致癌性尚未归类,也就是说原蕨苷这类物质对人类的致癌证据目前还不是很充分,对动物致癌性也不是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对人类有致癌的可疑性的物质。
这样来看蕨菜确实是“挺危险”的,但是其实蕨菜当中的原蕨苷的致癌性和腊肉、烤肠是一个道理,平时注意食用的量和频率就可以了,不需要过分的恐慌,只是偶尔食用,或者少量的食用是没问题的。谁也不会把蕨菜当做饭吃的。
另外就是在我们食用蕨菜的时候注意要进行一些处理,比如在食用之前可以在清水或者碱水当中浸泡一下,或者在用开水焯一下,这样的做法能够降低蕨菜当中原蕨苷的含量,降低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最后春季的蕨菜当然还是能够放心食用的,只要大家控制好量,不要过多过频繁的食用都是没有问题的。
更多“蕨菜致癌吗蕨菜为什么不能多吃”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排行榜大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健康常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