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将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三级如下:
乡试 ,乡试中第称为“举人” ,头名举人被称为“解元”;会试, 会试中第称为“贡士” ,头名贡士被称为“会元”;殿试, 殿试中第称为“进士”, 头名进士被称为“状元”。拓展内容: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清代科举考试分为几级?童试需要经过几次考试?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分别为童试、乡试、会试以及殿试。而童试则需要经过三次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以及院试。
一般来说童试对于绝大多数人就是一道门槛,这道门槛里无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童生。而童试的第一道关卡是县试,它一般来说是有一场正场,以及三四场复试组成。每一场都会淘汰一批人,最终存活下来的进入府试。府试只有一场,通过即可进入院试。只要通过了院试就有了秀才的身份,但其实这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想想当初范进虽然早早就当了秀才,但是年过半百才中了举人。
过了童试就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又叫做秋闱,每隔三年在各省市举办一次,时间大约在八月份。考进正榜的第一名叫做解元,其余被称为举人。
会试又称为春闱,每隔三年在京城举办一次,由礼部负责主办。不管考生有多少,最终只录取三百人,这三百人中的第一名叫做会元,其余称为贡士。
过了会试就是科举考试最后一关,也是最具分量的一关。是由皇帝亲自审核这三百贡士,然后在问答间评定名次,当然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由其他的大臣代替皇帝审问。而殿试前三名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而且清朝的科举考试一般考八股文,相对而言内容是比较死板的,多选取五经里面的内容为考点,而且有固定的格式以及写作方式。所以当时掌握八股文是每个考生必备的,而这样的考试形式以及考试内容也导致当时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死板的。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哪几个等级?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个等级,院试也称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进行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而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殿试则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扩展资料:
考试科目:
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是什么?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第一级是院试。
读书人必须通过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身份,有了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儿童,很多读书人停在这个学级不得进学,而被嬉笑为老童生。比如洪秀全就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有了童生身份就可以参加院试考秀才,院试分别在各省的省会举行,通过的人被称之为秀才。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
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第三级考试是会试。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为会试前一级考试),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最后一级是殿试。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要想当进士,还要再过殿试这一关,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
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中第一名即是“状元”。
连中三元:即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为第一名(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
明朝连中三元者有二,一是商辂(lu),二是黄观,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
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回事?
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廷,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1、艰辛而漫长的“进京赶考路”
古人那时候的“进京赶考”,那也得是有资格才能“赶考”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书童相伴,条件差的就要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耗时数月甚至半年。
2、考试环境恶劣
号舍窄窄一间,几乎不能伸展,明清时期的考试一场下来需要两三天,吃住均在里面,除了上厕所以外,一般不能随意出入考场。想想也是煎熬啊!
3、低到发指的率取率
到了晚清的时候,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是16-18万人次,而能考上的只有5000-6000人。算一下这个录取率,只有3%左右!而现代,我们的高考的录取率达到了75%,足足是古代的25倍!
相比今天的高考实在太幸福了!虽然我们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以及道德标准去衡量以前的任何事物,但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清代科举制度分为哪四级?~~
清代科举制度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1、童试
也叫“童生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级考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2、乡试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考试,生员参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3、会试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4、殿试
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贡士参加,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因此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有淘汰的情况。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扩展资料:
会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而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参考资料: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几等?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扩展资料:
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参考资料: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哪几级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
1、童子试
合格者为生员,就是秀才,考中也就“进学”,国家每月供给一些米,但是要经常受教育部门考核,不合格要勒令退学。
2、乡试
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中举者一般就属于后备官员队伍,即可以做官,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礼部对各地举人的考试,考中后有资格参加殿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该考试考三场,每场三天,是四个等级考试中最辛苦的考试。
4、殿试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相当于对贡生的复试,只考一天。名次写在黄纸上,称“金榜”。合格者按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又称三甲。第一甲进士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一名称“金殿传胪”,三甲一名称“玉殿传胪”。
扩展资料:
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题目出自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