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代表人物,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么,老子的学说即为阴。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于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约比老小二十岁,公认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但老子和孔子究竟有过多少交往,则是历史上的悬案。
老子与孔子是什么关系?
老子和孔子没有关系。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一、老子:
1、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社会理论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
3、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二、孔子:
1、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2、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老子
请问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扩展资料:
孔子坚持“有为”,所以提出了仁制,提出了仁义忠孝廉礼耻,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提出了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不能放在一起。
老子坚持“无为”,指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完全是在和孔子唱反调,分明是在指责孔子的“有为”,才是让“大道越来越远离、人们越来越虚伪、亲人之间越来越不和睦、国家越来越昏乱”的根源!他们已经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与老子,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又被尊为历代文官祖,历代帝王师。
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鼻祖。
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求学,并对老子推崇至极,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可见一斑。孔子与老子是师徒关系,毋庸置疑。历世儒士都不否认孔子数度向老子讨教、学习之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嘉祥县发掘出大量汉代石刻,其中有多通孔子向老子问礼的碑图,在近年来老子诞生地安徽涡阳也发掘出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汉画像石碑,足见孔子问礼老子的影响之大之深远。孔府、孔庙为了丰富展览内容,专门派人到嘉祥县把孔子向老子问礼碑图制作了拓片。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古籍中均有记载:
一、《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当染》:“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
二、《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三、《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四、《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
五、《史记·孔子世家》:“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六、《家语》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即吾之师也。遂至周,问礼于老聃焉。”
七、《史记·老子韩非例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与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老 师徒之间,孔子讲的是人道,是以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老子所讲的是天道,以“道”为核心范畴,人道是蕴涵在天道里。早在1700年前,晋朝学者葛洪就指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从春秋战国一直到西汉初年的百家争鸣时代,在我国学术和意识形态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黄老道家学说。
但从西汉刘彻时起,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从此孔孟儒家思想在我国两千余年历史上一直占据着官方领导地位。
孔子和老子什么关系
问题一: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 师生关系,老子要比孔子大许多,当老子是王朝学术界权威的时候孔子还是小青年,如巷党问葬
问题二:孟子、老子、孔子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没有直接的关系,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不过两人不是一个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估计你要了解点!),老子、孔子应该是春秋时期;孟子是孔子的后代学生,把孔子的儒家研究的好,发扬的更好!孟子应是春秋末期的。
问题三:孔子和老子什么关系 关于老子和孔子的关系,历代皆有争论,据传孔子曾学礼于老子,史书没有记载,据推测是后来的道教弟子尊老子为圣后,借孔子的名气来抬高老子的地位,并反击儒家对道教的歧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老聃就是老子,它出自高一语文书中的师说 .是韩愈写的.由此可见.
问题四:老子跟孔子是什么关系 都是中国文化之先祖。冯友兰把人分四种境界,天地境界,圣贤境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他认为老子已经达到天地境界,而孔子属于圣贤境界中最高成就者。老子是给中国文化宗教气质而不是宗教,孔子继往开来,把祖先的儒家圣贤文化继承下来并传授给弟子,给中国社会以 道德能量和仁义色彩,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他们到底是否处于同一时期,是否见过面,这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孔子拜访老子的事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具体是不是并不清楚。
问题五:孔子和老子的区别 孔夫子是如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 儒家和道家之争,在于儒家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一个“无”字,划清了儒道两家的界限。而在道家学派中,虽然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无为,但老子和庄子并不是一个“道”,正如孔孟之别一样,老子和庄子也不完全一样。尽管后人并称他们为“老庄学派”,但两人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那么同样主张无为,同样讲究寡欲的老子和庄子,他们的不同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点,老子寡情,庄子善感。尽管我们不知道《老子》一书的作者是谁,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文字当中看出来,这个人或者这些人至少说话是冷冰冰的。而庄子却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比如说,庄子的太太去世以后,他的老朋友惠施来吊唁,走进去一看,庄子“箕踞鼓盆而歌”,就是庄子很傲慢地坐着,然后拿了一个瓦罐一边敲一边唱歌,惠子就看不下去了,说你的太太跟了你一辈子,实话说也没过上个什么好日子,她去世了你不哭已经就不像话了,你还“箕踞鼓盆而歌”你太不像话了。庄子说,唉,不是这样的,她刚去世的时候,我也哭来着,我也很悲痛,可是后来我一想吧,你说这个人吧,他原来是没有的,生命就在天地之间,无影无形,不知道怎么他就后来变成了一个肉身,他就有了身体。现在呢?他的灵魂又回到天地之间了,这不就和春夏秋冬一样正常吗?现在我的太太回到了天地之间,她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在那儿睡着了,我在这儿鬼哭狼嚎?那不是打扰她吗?所以我就不哭了,我唱个歌给她送行吧。请大家想一想,这是无情吗?不是,这是情到深处人孤独。所以老子寡情,庄子善感。所以作为一个个体,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还是有区别的,老子像是一位面目表情严肃的智者,庄子更像我们生活中情感丰富的老人。我们会尊重老子,亲近庄子。老子和庄子的第二个区别,是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我们去读老子的书,《老子》这本书,也是美文学的,韵文嘛,但你怎么觉得它没有一种感悟,干巴巴,冷冰冰,硬梆梆,无情无义。而我们去读庄子的书,那是有温度的,有色彩的,有声音的,有体验的。我们能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一种艺术的感受。在老子那里,道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情感的,在庄子这里,道是可以体验的,可以感悟的,是活生生的,是鲜亮的。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看老子和庄子,老子则显得冰冷,而庄子是有色彩的,有温度的,让人更容易亲近。与此同时,庄子还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大师,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手法的创造者,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涉及面都很广,其实各有偏重。老子的哲学本质上更接近政治哲学,而庄子哲学更接近生命哲学或者说个体哲学,所以庄子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个体的超越。他把道家的学说引申到人生,思考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所以有人说同样主张无为,老子的无为是假无为,庄子的无为才是真无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六)儒道是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先秦诸子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为当时的社会开出治疗的药方,儒家的看法是,要拯救天下,就要“有为”,要去做事。所以儒家开出的药方是“仁爱”,而道家则是另一种主张,道家的看法是,社会出问题的原因是瞎折腾,折腾出来的。要拯救天下,最好的做法就应该是“无为”。因此,儒道两家的根本区别,就是“有为”和“无为”。这是儒道两家的根本分歧。而这有为无为之争,又可具体分为儒道两家的三个争论。古今之争、道德之争、天人之争。关于古今之争,就是道家主张回到远古,儒家主张回到近古的争论。而儒道两家的第二个争论,道德之争。道家认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高于方式,远古好于近古,理想优于现实,所以道家取道不取德,取无为不取有为。那么儒家呢?儒家是一种现实的观念,儒家......>>
问题六:老子和孔子的区别是什么? 以学(教)派而论:老子为‘道家’,孔子为‘儒家’。道家以天地万物,自然为本,顺・自然而生。所以‘无为’。儒家以人为本,求本心示人。有利必争……,但巡君子之道。 两派各有所长,各有所取之处。如果硬要找出各自的区别的话,只能说‘对世物的认识存在本质的不同吧’。如果你真想做出这方面的评比,还是多去研究一下两位给后人所留下的典籍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