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点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和空气中的灰尘凝聚到一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空气的浮力支撑不了水的重力时就会落下从而形成小雨点。
小雨点是怎样形成的
小雨点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从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雨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扩展资料:
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有少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通常雨水的PH值约为5.6,PH值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如遇雷雨,雨水中会含有少量臭氧分子,还有空气中各种各样的杂质和浮尘。
气象上这样规定的,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10.0毫米,或小时内降雨量小于2.5毫米,称为小雨。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10.0~24.9毫米之间的,或小时内降雨量小于2.6~8.0毫米之间的,称为中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雨
小雨点怎么形成的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接下来给大家分享雨的形成及特点,供参考。
简介雨是怎么形成的
1雨形成的的原因
(1)锋面雨(梅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陆地的冷空气相遇,由于冷空气重,暖空气轻,暖湿气流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一条很长很宽的降雨带,这就是锋面雨。
(2)对流雨:夏季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局部地区暖湿空气急剧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这就是对流雨,气象学上叫“雷阵雨”,我们通常叫“爆天”,另外,台风雨也是属于对流雨的一种。
(3)地形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遇到山脉,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4)台风雨:热带洋面上的湿热空气大规模强烈地旋转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迅速降低,水汽大量凝结成云雨,这就是台风雨。
2锋面雨特点
锋面降水的第一个特点是水平范围大,常常形成沿锋而产生大范围的呈带状分布的降水区域,称为降水带。随着锋面平均位置的季节移动,降水带的位置也移动;锋面降水的另一个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因为层状云上升速度小,含水量和降水强度都比较小,有些纯粹的水云很少发生降水,有降水发生也是毛毛雨。
3对流雨特点
对流性降水是在大气不稳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多发生在夏季酷热的午后;其水平尺度很小,通常在0.1-50公里内,降水历时较短,通常为几十分钟,形成阵性降水,常称阵雨;降水强度的变化。对流性降水常伴有雷暴(闪电和雷声),成为雷阵雨。
4台风雨的特点
台风区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降水量常常很大,台风到来,日降水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上,强度很大,多属阵性。台风登陆常常产生暴雨,少则200~300毫米,多则在1000以上。
5地形雨的特点
地形雨常随着地形高度增高而增加。地形雨如不与对流雨或气旋雨结合,雨势一般不会很强。一般说来,山区的降水量往往多于邻近的平原地区,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雨量在迎风坡的分布,先是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递增,达到了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
小雨点是从哪里来的
由小水滴(小冰滴)构成的云称为水成云(冰成云)。当云为水成云或冰云时,云能否降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量足够大的雨滴(一个雨滴约合一百万个云中水滴)。
云中水滴形成雨滴的途径有两种。或者云中水滴自己不断凝结变大,或者云与云之间互相碰撞使得云中水滴相互结合,质量变大。
当水滴的质量大到上升气流无法将其“托住”时,水滴下降,便形成了雨。实际上,水滴仅仅靠自我凝结是很难变成足够下降的雨滴的,主要的增长手段是通过水滴之间的相互结合。
扩展资料雨滴谱的谱型和有关特征量可以反映降水的微物理特征 研究降水粒子特性,有助于解释云内成雨机制,对于评估人工增雨云水条件与效果检验,提高雷达测量降水精度,研究雨滴的微波辐射与衰减过程,以及地表过程中水土保持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雨滴谱研究在近30年得到迅速发展,雨滴谱观测结果广泛应用于气象和水文等领域。 其中,雨滴谱仪为雨滴谱研究提供了基础观测数据 使用雨滴谱仪进行降雨观测,进而分析降雨特征,在区域性降雨监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雨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