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榆皮面的地方较少,榆皮面多数通过自家手工制作;
榆皮面的其他介绍:榆皮为榆皮饸饹的主要原料,榆皮的采集在春天出叶和深秋落叶时节,采集时把砍下的树枝捣扁剥皮,去掉皮上的表层薄皮,扎成小捆凉干,放阴凉处保存,磨面时,先切成节,然后上碾盘碾碎,碾碎后上石磨去磨,用细箩筛面,直到磨完为止。
哪儿有卖榆皮面的
现在那里有卖的呀!都是自家手工做的。
榆皮饸饹的主要原料为榆皮。榆皮的采集在春天出叶和深秋落叶时节。采集时把砍下的树枝捣扁剥皮,去掉皮上的表层薄皮,扎成小捆凉干,放阴凉处保存。磨面时,先切成节,然后上碾盘碾碎,碾碎后上石磨去磨,用细箩筛面,直到磨完为止。
制作时先和匀面(内加荞面或白面),然后用木饸饹床榨压,面随孔出,作细条落入水中,煮熟食之。
榆树情结散文
那不能抹去的记忆,会在春天的土地上长出一片绿意来……
——题记
一、榆钱
在流逝的记忆里,我家有一片空地,那片空地上种着几十棵榆树。
春天。榆树光秃秃的枝条上开始泛青,随后长出一串串的酱紫色的小骨朵,被春风一吹,膨胀起来,过不了几天,满树掉下来许许多多的细小的鳞片,被风一吹一小堆一小堆的,像磨碎了的猪糠。老人们说,榆钱一筛糠就可以吃了。在那个困难的年月里,我们响应党的号召,战胜困难,艰苦奋斗。因此上树摘榆钱就成了我们半大小子很高兴做的事了。
记得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一放了学或者星期天,就挎着一个竹篮或者背一个书包,来到这里,找一棵榆钱比较多的树,脱了鞋,在手上吐几口唾液,双手紧抱树干,两脚叉开,蹬紧树干,一纵一纵地,像一只快速移动的虫子,转眼间就到了树上,找一个树杈站稳,一只手找一个结实树杈抓紧了,腾出另一只手开始捋榆钱了。
那一串串的榆钱,像一串串黄里带绿小花在开放,又像密密麻麻的蝴蝶在微风里飞舞,点缀着大自然的春天。
我们没有时间去欣赏这迷离的景色,而是看中了它能填饱肚子。先是捋一把填到嘴里嚼着,那滋味甭提有多好吃了,就像吃蜜糖那样美滋滋的。一边吃一边捋榆钱。
我记得如果是篮子,在上树之前用一根绳子,一头拴上篮子,一头系在腰上或者系在胳膊上。我有一个伙伴他偏偏系在他的小辫上。那时候有的大人给孩子在后脑勺留一个小辫,说是好成人。到了树上,还要拽上来,找一个树杈拴紧。如果是书包就不那么麻烦了,往脖子上一跨就行啦。一把一把榆钱就装进书包或者篮子里了。
捋满了榆钱,有时候还在树上喊几声,或者用稚嫩嗓音唱学校里刚刚学会歌曲,那时候唱的最多是《东方红》和《社会主义好》。望着蓝蓝的天空,鸟儿在天空里自由的飞翔。登高望远,远处那绿油油的麦田,还有那田间小路上走着的人们。心里有种快乐的感受。
榆钱拿回家,把它洗干净,和上棒子面、高粱面什么的,煲成糊饼或者蒸成窝头,这就是我们一家人的主要饭食了。
榆钱虽小,但是却帮我们度过了那饥荒的年代。
榆钱落了,随风到处飘荡,如果遇到潮湿或者下雨,就生出一个个小芽,长出一株株小树苗,人们把它挖出来,移栽在房前屋后,路旁,小河边以及所有的闲散地上,慢慢地就会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我记得那时候到处都是榆树的身影。
二、榆叶
榆钱落了,枝条上会长出嫩嫩的新芽。新芽缓缓地长大,最后长成葱绿色的叶子。叶子的颜色不是那么绿,绿中有点带黄,嫩嫩的,密密的,看起来有些诱人。一些小鸟在树叶中间穿来穿去,叫着。
在那困难的年代我们趁着楡叶还很嫩就爬到树上捋下来,当做饭吃,做法当然和榆钱的做法一样了。
家家都会趁着嫩嫩的绿叶采摘,有时候一棵树捋的光光的。谁家的榆树不会因为捋光了树叶而发火,因为都知道家家的难处。不是因为没有吃的谁去捋这些楡叶呢。我曾经记得有一个玩伴一次上的太高了去捋楡叶,细细地树枝不能承载他的重量,一下子从树上摔了下来,当时就昏了过去,胳膊摔伤了,像伤兵一样挎着胳膊过了好些日子呢。
叶子慢慢地浓了,绿了,密密麻麻不通风,不是饥荒的年月,这时候很少有人再捋榆树叶子了。就是饥荒的年月,这时候的各种野菜都长了起来,野菜又比榆树叶好吃,所以就很少有人问津了。只是有人在没有饲草的.时候拿它来喂一些食草的家畜。
秋天到了,秋风扫过,树上的叶子落了,黄黄的飘落下来,满地都是,每天早晨天不亮就有很多人起来扫树叶了。那个年月人们用它烧火做饭,或者烧炕。那时候家家都是土坯盘成的炕,冬天烧的炕热热的,抵御冬日的寒冷。还有的晾干留作饲草用。
现在很少看到一排排的榆树了。
三、榆皮面
我们北方在那个年代很少有细粮,白面对于人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来说,简直是奢侈品,一般的年头,只有过年过节才吃一两顿白面的饺子或者面条,平时很少见到。我记得有一副对联写到:人家过年二上八下(包饺子),咱家过年九外一中(蒸窝头)就是说的穷的连顿饺子吃不上是情景。所以过年就成为我们这些孩子的希望。一年到头多数是粗粮,我们这个地方除了玉米面就是高粱面和红薯面。一年当中这些为主粮了
从老辈子就是这样,要想把高粱面或者红薯面做成饺子或者面条,那榆皮面是不可缺少的。
每年秋后,人们把榆树连根刨下来,树根,树干还有比擀面杖粗的树杈都留下来,有老皮的树干和树杈得用刮刀把老皮刮去,然后和树根和没有老皮的树杈,用木棒或者斧子一下一下砸。砸树皮可是个工夫,劲大了不行,把榆树皮砸坏了,要损失不少,劲小了砸不下来。一棵榆树会有不少榆皮呢。
砸下来的榆皮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用手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碾子上压,然后用细罗把面筛下来,就成了榆皮面了。
榆树并不是家家有,榆皮面多了就拿到集市上去卖。一般比高粱面和红薯面还贵呢。我听说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卖榆皮面年轻姑娘,人们说她的榆皮面粗,她急了说:粗,俺哥的还粗,嫂子的没掸。人听了哈哈大笑,姑娘的脸红的像红布一样。
不过说回来了,榆皮面真是个好东西。先把它放在面盆里,放上水,搅匀了,再放上面和好就可以擀面条或者包饺子了。不要放的太多,太多了黏,不好吃,少了也不行,做出来面条或饺子会煮烂。有的年轻人会问,不放榆皮面就不会做成面条或者饺子了吗?不行,那样就会煮成一锅粥。放了榆皮面就可以做出可口的面条或者饺子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大米白面已经成了生活的主粮,榆皮面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旧社会和艰苦的年代它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改善人们的生活起了不小的作用。
后记:这些年过去了,那些让我久久不能忘却的记忆连接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一条看不见的丝线飘荡在我的眼前,我怀念那逝去的岁月,因为她是铭刻在我心中的一座丰碑!
网上卖的榆皮面是真的吗
真假都有
如果从网上购买的话,一定要认准正规平台和商家,不要购买三无产品。
榆皮面的主要原料为榆皮,榆皮的采集在春天出叶和深秋落叶时节。
从食品的角度说,榆皮面也没有什么不好。作为多糖的碳水化合物,往往是不能消化的膳食纤维。它的加入,不仅改善了面粉的加工性能——把只能捏成团做成馍的玉米粉高粱粉变成了“高级”的饺子皮,还改善了营养价值——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提供热量而且升糖指数很高的白面粉可以算得上“不健康食品”。榆皮面的加入,有助于降低热量和升糖指数,理论上说改善了营养价值。
榆皮面饸饹的介绍
榆皮面饸饹是山西省岚县(北京市密云县番字牌乡也有)一带的汉族特色小吃。当地老百姓,过去有个习惯,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总要吃顿榆皮面饸饹自从榆皮面发现以后,岚县人民利用它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灾荒之年,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荒年风味食品。主要原料为榆皮,榆皮的采集在春天出叶和深秋落叶时节。制作时先把榆皮磨成面粉状,加上荞面或白面和匀,然后用木饸饹床榨压,面随孔出,作细条落入水中,煮熟即可。
榆皮面有黑和白面哪个好吃
榆皮面有黑面好吃。
榆皮面是由榆树皮晒干磨成粉制造的面,在上世纪榆皮面是许多家庭的粮食支撑,榆皮面不好消化,嚼在嘴里黏糊糊的,没啥滋味,空腹不能多吃。而现在随着工艺的改进,榆皮面已经越来越好吃,再也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的榆皮面黑面好吃。
涉县什么小吃最有名
抿节饭 这是涉县群众广为喜爱的一道饭食。做法是:以杂豆面、玉米面和少许白面为主要原料,和成面团,于抿节床上(小铁皮加框为床)抿成寸许长的面节,沸水煮干萝卜条、干豆荚丝同锅煮沸,熟后烹油加葱、盐为“调花”,注入锅即成。再佐以辣椒沫或韭花酱,香味扑鼻,口感十足,越吃越想吃。
小米焖饭 涉县小米色黄味香,质绵软,小米焖饭是涉县群众常吃的家常饭。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白菜或茄子等菜炒在锅里,放入水加盐加水一齐焖熟,吃时不需要另配菜,是一餐美味可口的佳肴。二种是纯小米焖饭,配以炒胡萝卜条、土豆丝、山上采的野韭花或农家自制的酸菜。小米焖饭就胡萝卜条在涉县民间被戏称为“金米捞饭人参菜”;小米饭配酸菜好吃开胃,小米焖饭就野韭花别有风味,有的野韭花里还加了青花椒汁,味道更佳。
饸饹 涉县农村有榆皮面饸饹。这是旧社会人们为了节粮而以树皮麿面代粮的食法。榆皮面有一种韧力,掺在白面里放入特制的饸饹床具中压成的饸饹,吃起来非常劲道。
软柿子窝窝 这是现在农村秋季柿子熟透时必尝的一道美食。其做法是:玉米面沸水和面,捏成圆饼,煮熟或蒸熟,食时窝饼上面摊个软柿子一齐吃,甜爽可口。有的人家为防止柿子滑掉,还将窝子捏成窠篓将柿子放在内吃,甜美可口,民间流传有“软柿抹窝,顶个火锅”。
花椒子油烙饼 椒子油是涉县特产,秋后新榨的椒子油浓香扑鼻,用之烙饼食之有花椒的纯香,回味悠长。
核桃仁食品 涉县群众几乎家家有核桃,不时爱用核桃仁加糖包包子、烙馅饼,吃起来又香又甜。每逢八月十五家家户户用核桃仁打月饼不油不腻,百吃不厌。
糠炒面 这是涉县旧时的传统食品,是备荒的主要藏粮。其作法是:以软柿子拌谷糠,有的加玉米捏为块晒干,放入土炕烤干,用石碾碾碎,箩筛为面,置于席圈或缸内几十年不变质,食时以汤或水拌食,也可干食,味道香甜。
黑枣面 这是涉县固新一带的特有风味,固新盛产无核黑枣。其作法是:秋后,将黑枣摊在炕上烘烤,干后碾面跟糠炒面一样存放,年限越长越好吃。黑枣面甜味纯正,而且属黑色食品,营养价值极高。.
农村老人说榆树皮可以磨面吃,是真的还是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我就是从小就吃,而且用榆树皮做成饸饹面条简直就是人家美味。
榆树大家都知道,就是可以长出榆钱的树。小的时候,山上有很多榆树,看见有人把榆树皮割回家里,然后在太阳底下晒干,用斧头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当晒成很干的时候,人们就会把晒干的榆树皮放在碾子上面推。树皮很硬,可想而知有多么费力。但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圈一圈的石碾子,最后会把干巴巴的榆树皮碾碎。然后再用筛锣把细面筛出来,出的细面会很少,所以榆面也就显得倍加珍贵。有了榆面,人们就会把白面和榆面掺合在一起,活成面团,然后压成饸烙面。最后配上烧好的汤汁,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小的时候,能够吃上一顿饸烙面就会非常高兴。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喝玉米粥的山里娃娃来说,那时候能够吃上一顿饸烙面就像是过年一样。我们这些70、80后,尤其是一些北方人,对于饸烙面应该都不会陌生。但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和一些孩子们来说,简直就觉得是玩笑。
榆树皮是可以吃的,并且是陪伴一些人的成长,那一碗久违的饸烙面里面也许还有着很多人的美好回忆。对于我来说,现在脑海里面出现的就是,破旧的厨房里,烟熏火燎之中,妈妈埋头做着饸烙面,我和哥哥眼巴巴看着。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吃着饸烙面,说说笑笑中都是幸福的味道。那时候的日子很苦,但是饸烙面却是苦日子中的一道美味佳肴。
我相信,很多人都在自己的记忆中,有着自己家乡的榆钱,有着自己家乡的饸烙面,更有着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而我,就是其中一个。
农村老人说榆树皮可以磨面吃,是不是真的呢?
榆树皮磨面吃,绝对真,这也算是贫困岁月里农人最辛酸的智慧代表作了。
因为这里所说的榆树皮面,并不是指所有树皮,而是去掉老皮后很薄的一层内皮,出面率也是极低的。榆树皮面的作用不是充饥,而是作为食用胶起粘合作用,可以让高粱面、地瓜面等没什么筋力的杂合面粗粮,能够很容易揉成面团擀成饼,甚至能做成稀罕美食,包包子饺子,做手擀面等。
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挨饿的日子,自然不懂以前农人的苦。说实在的,能有榆树皮面掺和了把杂合面做成美食,吃饱肚子,这已经是那些年代了不得的“小康之家”了。更多的农人在青黄不接时,顿顿吃的是野菜粥,地瓜,玉米饼子都不能管饱。
阿兮是六零后,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放学后,漫山遍野都是拎着篮子挖野菜的孩子,给人吃,也顺便打猪草、兔子草、羊草、鸡吃的菜。大孩子还要去拾草。
有人好奇阿兮植物知识丰富,农村的什么野菜、野草、植物都认识,其实换了任何人有这样的农村经历,都会像我一样对农村植物如数家珍的。你如果分辨不清,误挖了有毒野菜,会出人 命的。
那么,榆树皮怎么磨成面呢?这操作还真是蛮复杂:
1、去山上挖榆树根。
榆树、柳树、洋槐树,被称为农村备荒树,饥荒年里,这三种树的叶子、花,榆树和柳树的树皮都能吃。因此,农家庭院外栽种这三种树的比较多。阿兮老家门两侧,一边是一棵龙爪柳,一边是一棵榆树,南院墙外是一溜数棵洋槐树,都长得很高大了。
长成树木的榆树,是没人舍得这样剥下榆树皮的,而山野里的榆树,榆树钱(榆树种子)一成熟掉落,就随风吹得到处是,成活率非常高。去山上挖丛生的野榆树,还是很容易的,尤其是榆树根,粘性比榆树皮还大,挖回来晒干备用。
2、刮榆树皮。
榆树皮晒干后,是要先处理的。要剥取下树皮来,再刮去外面的老皮,只留着很薄的一层内皮。
3、上碾磨榆树皮面。
把树皮磨成面很费劲,是个细致耐心的活儿。榆树皮面磨出来是红色的,因具有粘性,清理起来也很难,常常碾子都变了红色,要认真刮和清理收集。
磨好的榆树皮面,农家人可宝贝着呢,有了它就可以粗粮细作,主妇终于能松口气,用杂合面给孩子和老人们偶尔改善次生活了。每次使用的时候也不敢浪费,加的量勉强能让粗粮面粘合起来做面食就行。
综上所述,就是阿兮所知道的农村榆树皮磨面的知识,给大家参考,希望能让未经历过挨饿岁月的年轻人了解过去,从中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乐观精神,再困难局面也有勇气想办法面对
农村老人说榆树皮可以磨面吃,是不是真的?
因为这里的榆树皮并不是指所有的树皮,而是去掉厚厚的树皮后很薄的一层皮,出材率也很低。榆树皮的作用不是满足食欲,而是作为一种食用胶,可以把高粱粉、红薯粉等面筋少的杂粮,轻松揉成面糊,卷成饼,甚至可以做成异国特色菜,包子饺子,焖面等。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饿肚子的生活,当然不理解以前农民的苦。
这些时候有榆树皮拌拌面做特色菜,吃饱肚子,已经是“小康之家”了。大量农民没有接班人的时候,就吃野菜粥,红薯,玉米饼。磨榆树皮吃面不是现在的人在做的事情,而是以前在极度困难的时候被迫做的事情。40、50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生活极其艰难的时候,具体时间我就不说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食物极其短缺,食物很少,也就是没有足够的或者没有粥喝。
人们不得不到处寻找野菜、野生动物(包括老鼠和麻雀)、野生植物等。填饱他们的肚子。有的地方挖出了苦菜、苜蓿菜等野菜,包括野菜的根。当时村子周围的榆树皮基本都被剥光了。榆树皮干了以后,需要先解决。把树皮剥掉,再把外面的厚皮刮掉,只留下很薄的一层皮。磨碎榆树皮。把树皮磨成面粉既费力又精细。
榆树的树皮磨出来是红色的,因为有粘性,很难去掉。经常出现滚筒变红的情况,需要仔细刮除。一般情况下,农村的老人都知道榆树皮可以磨碎吃,可以充饥,可以食用。这是千真万确的。我十几岁的时候,遇到大旱,整个种植季节地里都是大量的水田,根本没有水可以灌溉。因此,农民们把这样的稻田叫做“望天丘”。这种稻田,在普通的旱季,水稻根本不抽穗,甚至颗粒无收。
老人说榆树皮可以磨面吃,这是不是真的呢?
榆树皮是根处的最好是,表皮更厚,树杆其次,而小树根超薄。可那时候多剥源自较嫩的小树苗,老树皮那时候基本上很少见,很不容易找到。一是没那么多的榆树皮面,二来不是掺入其他杂粮的纯榆树皮面是不能独立食用的,就是少许的加上,加上多了食用之后解不出大便来。的确村里人都用晾干的榆树皮碾成面掺加红薯面,玉米芯面,麸皮,豆糠中蒸窝头食用。但这是作为浓稠添加物用的,
由于这几种粗糙的小麦面粉没法捏和在一起,只有加上榆皮面开展黏合才可以结团。榆树皮是除掉外边的不光滑一部分,把里面软的发粘的一部分晾干捣烂,和山野菜在一起蒸熟了吃,不仅吃这个,哪些谷壳,玉米芯呀,碾碎了都能吃,慌不择路,能吃的吃,不能吃的也吃,总之填饱肚子就可以了。说起农民是真苦啊!我清楚地还记得大家饿急了除开挖野菜,便是撸榆树钱和榆树叶和糠做面糊糊吃。
过去了榆树钱李节,只能扒榆树皮晾晒搅面和苞谷糠做馒头。逐渐吃感觉光溜美味,但是吃时间长了也就不好吃了。那时,大家每日便是挖野菜。虽然我仅有七,八岁,每日早饭后,一直拉着姥姥的衣衫到河套边挖野芹菜,在山坡上挖柳蒿芽和厥菜,小河边有一种蛰麻菜。
在困难时期,基本上凡可用于吃的,人们都想去收集,用于做代食品类,像田野里的稗子,挖红薯后扔下的头子,球甘蓝种籽,银杏树希希,我还吃过,那才称为慌不择路,只靠伙饭堂那点,怎么也食不果腹。可以这么说,那时候伙饭堂三两、四两、六2米的罐罐饭放进今天来,怎么也足够了,甚至是吃剩,目的是为了肚子里无水油,吃了还想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