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文学回忆录里面有说:“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生活。”说明木心先生没有子嗣后代。
木心先生姓孙名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1927年2月14日生于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任上海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1980年获日本神奈川1980年春季美术大展一等金奖,1982年赴美国游学,1986年入列《海外华人名人录》。杰作为耶鲁大学博物馆所典藏,其画册畅销全世界,一直列为五星级。自1984年始,
木心有同父异母的妹妹嘛
没有妹妹。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出生,妹妹怎么可能1920生。木心只有2个姐姐,大姐姐彩霞、小姐姐飞霞,没有妹妹。木心的著有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等,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画集《木心画集》等,口述作品《文学回忆录》等。
找木心的简历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1927年生,浙江桐乡乌镇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1982年移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著名作家,原籍中国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一九八二年定居纽约。著作: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
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划》《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
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会吾中》《我纷纷的情欲》
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作者偏爱以第一人称构造小说(也通用于散文和诗),因受儿时看戏的经验影响,使作者以写小说来满足一种“分身”“化身”的欲望。
木心先生的书在大陆已经能买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各大新华书店有售,希望喜欢的读者可以如愿以偿!
原名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文原名的拼音为SunPu,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式大师,画家,作家。 1927年2月14日出生于乌镇东栅栏杆桥老宅,5岁时迁居东栅财神湾的孙家花园。
木心是一位在中国并不出名,在国外却声名远扬的当代作家和艺术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私塾教育,1946年的时候进入了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没过多久又转到了与他的哲学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建国后木心一直在一家工艺品店工作,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创作。1971年,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狱中,木心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文革结束后平反,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1982年木心离开中国,旅居纽约至今。到国外后,他把主要经历放在写作上,自1984至2000,他已出版了十多本小说 、散文和诗集,著作: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等;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也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
现在,木心在台湾和纽约的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有一批人会定期到他的居所听他习文授课。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
木心是一个怎样的作家呢?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1927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生,浙江乌镇东栅人,
木心先生
据称,木心与作家茅盾(沈雁冰)两家有较远的姻亲关系。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郑儒针是香港银行前行长——郑铁如先生的长子,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谢仁冰先生的外甥,与钱钟书先生交好,其母与鲁迅先生相识。[2]
陈丹青的导师。据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说法;木心先生却自道“名字其实是累赘,起名木心,是取‘木’字笔画集,‘心’字笔画发散之意。”(据童明教授介绍,“木”字亦有“‘十’字架上的那个‘人’”之意)[2]
1946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文革结束后平反,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木心先生也是曾参与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3]
在1977年——1979年间,遭遇软禁,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1983年,“林肯中心”举行木心水墨画展。
1984年,哈佛大学举行彩墨画展、收藏仪式。
2002年,举办“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2]
出版了16本小说、散文和诗集。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会吾中》《伪所罗门书》等;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但仍有大量遗稿、片段和俳句未及出版。[2]
木心先生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3]
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3]
木心为何一生不娶
因为是他想完成自己的愿望,所以终身不娶。
木心我读的第一首木心的诗,是《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相关内容介绍
没有刻意的想要突出什么,却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也没有欲盖弥彰的想要去隐瞒什么,似乎是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他笔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早就超过了他的本名:孙璞。他出生于一个富贵人家,却生不逢时,一生颠沛流离。
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预测的,就像鲁迅先生本来是学医的,却发迹于文学一样,就像木心先生毕业于上海的一所美术学院,最广为人知的却是他的诗作。他在美术学院毕业之后从事美术学教育,业务时间整理文学作品。
木心的《素履之往》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这本书主要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一本好书如何定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显然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一本好书一定拥有一个特质,便是让人读了便停不下来,而木心先生的《素履之往》正是这样一本这样的书。
《素履之往》为什么让人看了便停不下来?
精彩!《素履之往》虽然是一本随笔集,但是木心先生的金玉良言却在书中俯拾即是,仿佛在你畅游木心先生笔下的文韵时,不经意间在一个细枝末节就会豁然开朗,如山间明月倾洒于身,以文字之韵给你的心灵来一场透彻的洗礼。
木心先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书?
木心先生原名孙璞,字玉山,生于浙江一富庶人家,优渥的家庭条件为木心的艺术修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十几岁时,木心便常泡在乌镇的茅盾书屋中读书,又对西学《圣经》尤为珍爱,于是从十四岁起木心先生便开始了创作的生涯。木心先生不像是个单单写文的作者,而更像是一个在艺术和文学中不断跋涉前行的求知者,一个在精神与文化世界里阔步向前的探索者,所以在木心先生的这本《素履之往》中,我看到的不仅是文字上的精彩,更是木心先生对于人生的感悟和体会。
读《素履之往》,学到了什么?
若说《素履之往》这本书表达了什么,我想并不恰当,木心先生的渊博深意,我想诸如我等普通人也只能浅读一二。所以不如说说,读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
《素履之往》中所含内容广阔,但若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木心先生对于生命的释义。从黄发到垂髫,大家眼中广而认知的生命都是有意义的,但木心先生不同,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也正因此才能包含我们去赋予意义,倘若生命有意义却又不合我的志趣,这才更显狼狈。这是我读《素履之往》最惊喜的收获,木心先生寥寥几句却使我醍醐灌顶,另有一番体会,这正是这本书和木心先生本人的魅力之处。所以我说,以我浅薄之见,不敢讨论木心先生在《素履之往》中表达什么,用更恰当的话说,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木心先生生而灿烂独特的人生,是他在精神与文化世界中种出的绚丽花朵,是一个逆风向前从未寻找归途的人生旅者的写照。
从前的人,多认真,认真勾引,认真失身
因为刘欢唱了一首歌,认识了一个写诗的老人叫木心,很多人喜欢他那首《从前慢》:
每次读到上面这几句,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那个年代的爱情,爱一个人没有甜言蜜语,只用一辈子为一个人守候。
有人说木心最出名的是画,我却更喜欢他的诗。最近读了他的《我纷纷的情欲》,写得太美了!
木心的《少年朝食》字里行间透露着有烟火的幸福,喜欢这种接地气的诗。
木心,本名孙璞。出生在浙江一个特别有名气的富豪和文豪家里,著名的作家矛盾都和他是近亲。他经常和矛盾一起探讨文学,还曾经说要写出和杜甫一样的诗才叫好诗。
20岁在“上海美专”学习油画,因为参与学生运动被开除。两次被囚禁,家里被抄家三次,在80年代初选择旅居美国,成为他乡的流亡者。可是在那段时间里,他没有放弃自己,经常每天阅读两三个小时,写作十一二个小时。
可是艺术意味着牺牲,他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终身未娶,和文字艺术相伴到老。
2011年的冬天,木心先生离世,用他的诗概括他的一生:
《文学回忆录》里记载,木心在最后一课里说:
每次读到木心的文字,总让我思考人生的价值,因为活着是很好玩的,有很多有趣的事儿要做,有很多可爱的人要见。
喜欢像纳绥尔·霍斯鲁说的那样活着:
文/何婉仪
2020.11.16
2020.3.17首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