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在古代中的意思有:
1、表示明亮,明月,灯火通明;
2、表示明白,清楚,黑白分明,去向不明;
3、表示公开,显露在外,明令公布,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4、表示眼力好,眼光正确,聪明,精明强干;
5、表示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
6、表示视觉,双目失明;
7、表示懂得,深明大义,不明利害;
8、表示明朝。
明的古文中的含义
“明”在古文中的含义是:明亮(跟“暗”相对);明白,清楚;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光明;视觉;懂得,了解。
一、笔顺
竖、横折、横、横、撇、横折钩、横、横。
二、组词
明日、说明、明月、点明、明星等。
组词
一、明日 [ míng rì ]
时间词。明天。
二、说明 [ shuō míng ]
1、解释明白。
2、解释意义的话。
3、证明。
三、明月 [ míng yuè ]
1、明亮的月亮。
2、指夜明珠。
四、点明 [ diǎn míng ]
指出来使人知道。
五、明星 [ míng xīng ]
1、古书上指金星。
2、称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
明在文言文的意思
明在文言文的意思
1.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明
①明亮(跟‘暗’相对):~月|天~|灯火通~。
②明白;清楚:问~|说~|黑白分~|去向不~。
③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沟|有话~说|~令公布|~枪易躲,暗箭难防。
④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英~|精~强干|耳聪目~|眼~手快。
⑤光明:弃暗投~|~人不做暗事。
⑥视觉:双目失~。
⑦懂得;了解:深~大义|不~利害。
⑧〈书〉表明;显示:开宗~义|赋诗~志。
2.明的古文中的含义”明“字在古文字有如下意思:1、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明亮。
出处:宋·苏轼《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释义: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2、用作动词,意思是:照亮。出处: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释义:我是力气尚且足以继续用来进入,火把尚且足以继续用来照明。3、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明白;清楚。
出处: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释义: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4、用作动词,意思是:证明;说明。出处: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释义: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5、用作动词,意思是:明确。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明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43762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释义:明确法律,确定律法,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6、用作形容词,意思是:英明;高明;明智。出处: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释义: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7、用作名词,意思是:智慧。出处:战国·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释义: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8、用作名词,意思是:视力。
出处: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释义: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
9、用作名词,指明朝。10、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
出处:清·彭端淑《为学》:“明年,贫僧自南海还。”释义:下一年的时候贫僧会从南海回来。
3.明的古文中的含义[原文]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释文]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魏徵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都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说:“好啊!”。
4.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一种文体,míng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多见于青铜器,墓碑,石等载体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数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铭文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对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玩味。铭不仅是古文字研究的内容;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研究意义重大.多记载当时君主的功过以及当时社会的方面如交易,律法,祭祀等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5.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明察秋毫的明是什么意思明在“明察秋毫”中指目光明锐。在语法上用如名词,单音节,表“明锐的目光”。
“明”与“察”的语法结构为主谓关系,意为“明锐的目光足以察觉到(秋毫)”。不同于偏正结构的双音节词“明察”(如“明察暗访”)。
秋毫:秋天鸟兽毛羽下为防寒生出的细微绒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意思是,目光敏锐,观察入微,足以看见秋天鸟兽新长的毫毛,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这是成语“明察秋毫”的出处。
明察秋毫,用以形容人敏锐的观察判、断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观察细微,不受蒙蔽。?
文言文明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在文言文中"明"的意思
明
①明亮(跟‘暗’相对):~月|天~|灯火通~。
②明白;清楚:问~|说~|黑白分~|去向不~。
③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沟|有话~说|~令公布|~枪易躲,暗箭难防。
④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英~|精~强干|耳聪目~|眼~手快。
⑤光明:弃暗投~|~人不做暗事。
⑥视觉:双目失~。
⑦懂得;了解:深~大义|不~利害。
⑧〈书〉表明;显示:开宗~义|赋诗~志。
2. 明的古文中的含义”明“字在古文字有如下意思:1、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明亮。
出处:宋·苏轼《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释义: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2、用作动词,意思是:照亮。出处: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释义:我是力气尚且足以继续用来进入,火把尚且足以继续用来照明 。3、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明白;清楚。
出处: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释义: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4、用作动词,意思是:证明;说明。出处: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释义: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5、用作动词,意思是:明确。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明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43762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释义:明确法律,确定律法,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6、用作形容词,意思是:英明;高明;明智。出处: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释义: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7、用作名词,意思是:智慧。出处:战国·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释义: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8、用作名词,意思是:视力。
出处: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释义: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
9、用作名词,指明朝。10、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
出处:清·彭端淑《为学》:“明年,贫僧自南海还。”释义:下一年的时候贫僧会从南海回来。
3.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明察秋毫的明是什么意思明在“明察秋毫”中指目光明锐。在语法上用如名词,单音节,表“明锐的目光”。
“明”与“察”的语法结构为主谓关系,意为“明锐的目光足以察觉到(秋毫)”。不同于偏正结构的双音节词“明察”(如“明察暗访”)。
秋毫:秋天鸟兽毛羽下为防寒生出的细微绒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意思是,目光敏锐,观察入微,足以看见秋天鸟兽新长的毫毛,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这是成语“明察秋毫”的出处。
明察秋毫,用以形容人敏锐的观察判、断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观察细微,不受蒙蔽。
4. 辨析文言实词“明”的意义是什么明 ① 明壳。
如: 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行》 ② 照亮、照明。
如: 火尚足以明也。 《石钟山记》 ③ 明白、清楚、明确。
如: 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张衡传》 ④ 说明、阐明。
如: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 ⑤ 英明、明智、高明。
如: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隆中对》 ⑥ 视力。
如: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 ⑦ 次、下一个(专指年或日)。
如: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⑧ 副词,明白地、公开地。
如: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 ⑨ 朝代名,公元1368-1644年,第一代君主是朱元璋,开始建都南京,1420年迁都北京。
5. 明的意思有哪些①<;形>;明亮。《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动>;照亮。《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③<;形>;明白;清楚。《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又】明白地;公开地。《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明谓左右。”
④<;动>;证明;说明。《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⑤<;动>;明确。《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⑥<;形>;英明;高明;明智。《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⑦<;名>;智慧。《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⑧<;名>;视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又】视力好。《管子·制分》:“聪耳明目”
⑨<;形>;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为学》:“明年,贫僧自南海还。”
⑩<;名>;明朝。
6. 古代文言文的向是什么意思〈名〉 1. (象形.从宀( mián),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2. 同本义 [the window facing north] 向,北出牖也.——《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3. 泛指窗户 [window] 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齐民要术》 刮楹达乡(向).——《礼记·明堂位》.注:“谓夹户窗也.” 启牖乡(向)如初.——《仪礼·士虞礼记》 4. 方向;方位 [direction] 明利害之向.——《国语·周语上》 东向驰去.——明· 魏禧《魏叔子文钞·大铁椎传》 5. 又如:风向;反向;去向;山向;向前(犹将来) 6. 过去,往昔[past;before] 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庄子·山水》 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导,引导,渡水.)——《吕氏春秋·察今》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役.(假使过去我不当这个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向察众人之议.——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向之噌吰.——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向道(原以为);向年(往年) 8. 从来,向来 [always;all along] 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三国演义》 9. 又如:向料(一直认为);向蒙(一贯承蒙) 10. 刚才 [just now] 向见年 *** 人自水边小径去矣.——《金史》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史记·华佗传》 比向日不同.——《西厢记》 11. 又如:向年(往年);向事(往事);向来(表示时间上过去不久) 12. 姓.如:向平(东汉高士,隐居不仕,子婚嫁既毕,遂漫游不知所终.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动〉 1. 面朝、面对.跟“背”相对 [face] 见剑向己.——《左传·定公十年》注 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向灯向火(喻看法各一);向暖(晒太阳);向炎乞儿(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之徒) 3. 趋向,亲近 [revere] 何故欲向汉?——《史记·班超传》 向于时夏.——《书·多士》 4. 又如:向化(归顺教化);向服(仰慕佩服) 5. 爱;偏爱;偏袒 [be partiql to;side with] 不妨事,你你向着俺哩!——《元曲选·武汉臣·老生儿剧三》 6. 又如:向顺(偏向;偏袒) 7. 往,去 [go] 闲向溪边磨巨斧.——《水浒全传》 8. 又如:向寓(以往借宿) 〈介〉 1. 朝着 [to;toward].如:向日(明日;第二天);向前(未来);向开(以外;以上);向着(朝着,对着) 2. 从;在 [from] 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水浒传》 〈连〉 1. 假设;如果 [if].如:向令(假如);向若(假如);向非(假若不是) 〈助〉 1. 用于“争”、“怎”、“争奈”、“如何”一类词语后,起加强语气作用 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法曲第二》 〈动〉 1. [在乡专称行政区域后,便造“向”字表示]对着,面向 [face to]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易·随》 戒六神讣浑向服.——《楚辞·惜诵》.注:“对也.” 请席何响.——《礼记·曲礼》.注:“面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2. 奔向;趋向 [go straight towards;head for] 向方略.——《荀子·仲尼》 军以向宛洛.——《三国志·诸葛亮传》 直下襄阳向 洛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叱牛牵向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已向荆州.——《资治通鉴》 3. 又如:向清虚(奔向高天.喻得到幸福) 4. 接近;临近 [be close to]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花二首》 5. 又如:向中(谓近午.比喻鼎盛时期);向早(凌晨) 1. 旧时,以往 [before;formerly;in the past] 曏,不久也.从日,乡声.——《说文》 曏役之三月.——《春秋传》 曏谓往时也.——《桂苑珠丛》 曏者,吾子辱使某见.——《仪礼·士相见礼》 2. 又如:向日;向之豪气何在? 3. [副]∶明,表明 [clearly;indicate]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庄子·秋水》。
7. 文言文的什么意思是什么什么:
表示询问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
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
表示否定
他算什么,你竟挂念他
表示责难
你笑什么?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这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表示惊讶或激动
什么,不吃早餐啦!
摘自《百度汉语》
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於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
《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 法达 。’”鲁迅 《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李广田《<;散文三十篇>;序》:“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唐吕岩《劝世》诗:“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我蒯彻也粧什麽风魔,使什么伎俩!”如: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摘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明在古代中的意思
明朝的国号叫“大明”,“大明”和小明王有很大关系,朱元璋最初参加了红巾军起义,红巾军奉的主是小明王韩林儿。小明王的“明”来源于明教。明教也被称为“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认为世界上存有两种对立的力量,叫作明暗两宗,明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黑暗,是恶,是欲。公元六九四年,摩尼教传入我国,被称之为明教。明教吸收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的教义因素,它的经典有《二际三宗经》,宣传的是黑暗要被光明战胜,最后众生脱离苦海。明教在唐朝武则天延载年间,传到中国,但是一直神神秘秘,因为明教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下世。”
一些反抗朝廷的人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群众,为了保护自己,明教就跟佛教拉上关系,和佛教的白莲宗拉上关系,最后就形成了白莲社。公元八四五年,唐武宗禁止佛教,明教也被禁止传播,从此转入地下。所以从唐朝、宋朝、元朝明教是时而浮出,时而潜入地下,但是常常用作反抗朝廷的武器。
元朝末年,韩山童称明王,率三千明教徒起义。韩被元军捕杀后,其子韩林儿被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号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他们提出的口号有两句,叫“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山河奄有中华地”是指,元朝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他们把汉人、南人放在被压迫的地位,奄有中华地,让汉人能够与蒙古人平等地生活,恢复中华。“日月重开大宋天”,这宋朝的天下是以汉人为主体或者说汉人和各个民族平等生活的一个天下。
那红巾军起义的时候,大多数的百姓投军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小明王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出世以后就给大家带来幸福生活,因此红巾军就把小明王奉为主。朱元璋为了韬晦,投入红巾军,奉小明王为主,也就与明教“明”字结下了不了之缘。
1367年,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强大。于是,他派出部将廖永忠接小明王韩林儿到自己的大本营南京,但在来时的水路上,小明王却神秘地淹死。历史上,对于谋杀小明王的凶手一直众说纷纭。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后仍沿用小明王的称呼,定国号为“大明”。国号定为大明是有其原因的:
这么多的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为的是明王出世,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如果把“明”抛开,就失去了目标。所以“明”的口号不能扔掉,这个口号符合当时劳苦群众的意愿。
可是,朱元璋队伍中的知识分子,是以儒家的观念来指导治国。儒家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子不与怪力乱神”,儒家是反对佛教、反对道教,反对所有怪力乱神的。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明”已经不是小明王的“明”,他们把“明”字做了自己的解释。明是日,是月,中国古代从来就是祭日祭月,宣传皇权神授。
而且,新朝起于南方,元朝起于北方,拿阴阳五行之说推论,南方为火,属阳;北方为水,属阴。再则历代王朝的宫殿名称被冠于大明二字的也很多。古代神话里“朱明”一词又把皇帝的姓和朝代称号联在一起,虽说巧合,但很吉祥。
中国人相信五行之说。五行说北方是水德,南方是火德,蒙古人是以水德取胜,南方的朱元璋是以火德取胜。经常有传说朱元璋伴随着火,朱元璋降生,邻居都看朱元璋家里的房子一片红光,邻居们认为是不是着火了赶快来救火,一看没有,生了个小孩。还有说朱元璋在寺庙里头,这个寺庙也是一片红光,旁边的人都认为这个寺庙是不是着火了,再一看没有火,原来是朱元璋在里面。这都是在宣传朱元璋是得了火德。那么,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元朝就必然灭亡。
还有一个原因,朱元璋一定要把“明”这个位子占着。不能够让别人再利用明王来反对自己,朱元璋自己就是明王!实际上小明王的“小”是朱元璋给加上的,朱元璋本身是大明的皇帝,他一定要让韩林儿成为“小明王”。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明察秋毫的明是什么意思
明在“明察秋毫”中指目光明锐。在语法上用如名词,单音节,表“明锐的目光”。
“明”与“察”的语法结构为主谓关系,意为“明锐的目光足以察觉到(秋毫)”。不同于偏正结构的双音节词“明察”(如“明察暗访”)。
秋毫:秋天鸟兽毛羽下为防寒生出的细微绒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意思是,目光敏锐,观察入微,足以看见秋天鸟兽新长的毫毛,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这是成语“明察秋毫”的出处。
明察秋毫,用以形容人敏锐的观察判、断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观察细微,不受蒙蔽。
明字是什么意思
明字是什么意思 1.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2.清楚:~白。~显。~晰。~了。~确。~朗。
3.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
4.公开,不隐蔽:~说。~讲。~处。
5.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
6.睿智:英~。贤~。~君。
7.视觉,眼力:失~。
8.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9.次(专指日或年):~日。~年。
10.中国朝代名:~代。11.姓。
明字是什么意思 1.古代,限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们认为太阳、月亮都是发光的,带给地球光明的;2.所以,在造“明”字的时候,将日、月合起来称之为“明”。
明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字释义:
唐 代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主要考试关于书学的知识。参见“ 明法 ”。
明白的明字是什么意思 焯zhuō形声。字从火从卓,卓亦声。“卓”意为“高”。“火”与“卓”联合起来表示“火苗窜高”。本义:火苗高窜。1、明亮[bright]焯,明也。从火卓声。《周书》曰:“焯见三有俊心。”――《说文》焯见三有俊心。――《书・立政》2、明彻;显明[clear;plain;manifest]焯烁其陂。――扬雄《羽猎赋》公至无名臣,熏勋德焯著。――《大都路都总管姚公神道碑》又如:焯著(显明;显著);焯烁(光彩闪烁的样子);焯然(昭著的样子);焯焯(显著;昭然)焯zhuō照耀[shine]留得天章焯云汉。――《圆明园词》又如:焯辉(光耀);焯耀(光耀;昭著)火烧[burn]错蓍焯龟,比光道也。――《太玄・童》
高献玲这明字什么含义 献:恭敬、庄严地送给;表演,出主意。
玲:玲字的原义是指玉石等相击的清脆声,做人名时,多指明亮或美好的样子,也形容人的灵活敏捷。
在文言文中"明"的意思
明
①明亮(跟‘暗’相对):~月|天~|灯火通~。
②明白;清楚:问~|说~|黑白分~|去向不~。
③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沟|有话~说|~令公布|~枪易躲,暗箭难防。
④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英~|精~强干|耳聪目~|眼~手快。
⑤光明:弃暗投~|~人不做暗事。
⑥视觉:双目失~。
⑦懂得;了解:深~大义|不~利害。
⑧〈书〉表明;显示:开宗~义|赋诗~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