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没有侧妃的称呼,只有清朝有侧福晋。明朝王爷的次妃如已有子,不分嫡出庶出、俱不许选继。止照内助事例、有妾推举一妾、无妾奏选一人、以管理家事、抚育子女。不许请授次妃封号。亲王或郡王之妾、其子已袭封亲王、而嫡妃不存者、准封次妃。明代嫔妃制度:名号授予后妃以封号、尊号、徽号和谥号;封号用以定后妃等级;等级按等级颁发给后妃宝印;待遇是以冠服、车舆、仪卫卤簿规制。
侧妃、妾、侍妾、嫔妃有什么区别?
嫔妃:多指帝王的妻,位次于皇后
侧妃地位比侍妾高很多,握有更多的权利。
侧妃:指王府中低于王妃一级的妾室,品级在王妃之下,其他妃嫔之上。
侍妾:氏族社会时期,国中有“媵制”,这是一种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实行的婚姻制度。即女儿出嫁时,岳家必须以同姓侄女辈陪嫁。陪嫁过去的姊妹或女奴,属于媵妾。妾一般都来自卑*低下的家庭,甚至是战败方奉献的礼品。“侍妾”是相比“妾”,有时意思相同,但更多情况下是更加低等的一种身份,“妾”本身还有一个名份,但“侍妾”,就是呼之即来,呼之即去的,身份比起“妾”,更加低贱。有时的陪嫁丫鬟就是被称为“侍妾”,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丫鬟,就是侍妾。
古时后宫的 “妃”和“嫔”有什么区别?是怎样的等级?
古时后宫的妃嫔,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不论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不只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只要有过后宫制度的国家之君主,他们所有的妾都可以广泛的被称做嫔御,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
主要区别只有如下两点:
1、妃,原意为配偶,亦指次于后的帝王配偶。嫔,原意为宫廷女官;亦可作动词,帝王女儿出嫁之意。
2、妃嫔都属于中阶地位,妃比嫔高一等级。清朝后宫制度排位依次是高阶皇贵妃、贵妃;中阶妃、嫔 ;低阶贵人、常在、答应。
扩展资料:
一、妃
妃,本意是中国古代皇族太子、王、侯的正室。后来延伸泛指皇帝侧室。另有此单独位号存在。同时用于东亚诸多地区,如古代的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上古时期,妃是用来称呼君主之正室(如正妃),因当时后字的使用是用于称呼君主而非君主的正室。
周朝设一后三夫人六宫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皇帝正室为后,当时侧室有名号者皆称夫人,低位或无名号者为姬。
汉初,妃仅指皇太子正妻,西汉后期,诸侯王正妻也改称为妃,具体又分为太子妃、王妃等,后世沿用,如魏明帝平原王时期的妻虞妃,吴南阳王妃张妃,唐广平王妻崔妃等。除“妃妾”一词以外,妃通常不用于指代皇帝之妾。
曹魏首次将妃一词用在称呼帝王妃嫔中,曹叡设淑妃,为后妃第四等,位次于皇后、夫人和贵嫔。晋武帝时,淑妃为九嫔之首,位在三夫人之下。南朝宋首次设贵妃,位列三夫人之首,仅在皇后之下。
唐宋两朝时,改三夫人为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为正一品,位在皇后之下。唐玄宗时改为惠妃,丽妃,华妃。
金朝: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为正一品且仅次于皇后。金宣宗贞祐年间改为:贵妃、真妃、淑妃、丽妃、柔妃等。
明朝时,后宫位号分别不严密,以贵妃(后期为皇贵妃)为众妃之首并仅次于皇后,其余宫妃以寓意吉祥或美德之字作为妃的徽号。
清朝后宫,前期变化较大且有较大随意性。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二、嫔
嫔,古代妇女的统称,本义为帝王的女儿出嫁,亦是对妇人的美称,如:嫔妇(国中妇人有德行者);嫔德(妇德);嫔俪(指妻);嫔则(为妇的准则);嫔息(妻与子女)。历史上有八嫔临御,指“僖嫔、端嫔、穆嫔、熙嫔、道嫔、通嫔、襄嫔、静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妃
百度百科-嫔
百度百科-妃嫔
平妃侧妃的区别
嫔妃,是指君主的妾室。经过正式的册封后,会拥有不同等级的位号、待遇。
侧妃指王府中低于王妃一级的妾室,品级在王妃之下,其他妃嫔之上。
后宫嫔妃等级
正一品:嫔 从一品:贵人
正二品:昭仪 从二品:淑仪
正三品:昭容 从三品:淑容
正四品:昭媛 从四品:淑媛
正五品:尙宫 尙仪 从五品:尙服 尙食
正六品:尙寝 尙功 从六品:尙正 尙记
正七品:典宾 典衣 典膳 从七品:典设 典制 典言
正八品:典赞 典饰 典药 从八品:典灯 典彩 典正
正九品:奏宫 奏商 奏角 从九品:奏变徵 主徵 奏羽 奏变宫
王爷的姨娘和侧妃区别
侧妃的地位比正妃低一点。
一般来说,正妃是妻,地位最高,侧妃是妾,地位低,但是侧妃也是记录在皇家名册里的,所以会比其他妾室的地位要高一些。侧妃有的是娘家地位不够高,不被立为正妃;有的是靠受宠或生了孩子,从普通妾室提拔为侧妃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