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一个奸雄吗?如何评价他呢?
历史上的曹操虽然是一个奸雄,为人奸诈狡猾,做了很多离经叛道的事情,但他却是一个真小人,比那些伪君子好太多了。同时曹操还是那个时代里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不仅如此,他还擅长诗词、好书法,而且造诣都很高,可见曹操是一个各方面都发展的很好的多面人物。
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主公,在他的带领下,魏国是三国里最强的一支队伍。传说他为了能养活他的百万雄师,专门去做了盗墓的勾当,不仅如此还专门为此设立了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两种职位。不仅如此,曹操还好美色,特别是好比人家长得好看的老婆,每攻下一座城池,首要任务都是先搜刮后宫美女霸为己有。当然关于他的奸诈狡猾,多疑猜忌以及他的离经叛道,都是他恶名远播的来源,所以他在三国中只能被称作枭雄。
但是,曹操虽然奸诈,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以百万雄师夺取最后的天下。而且他雄才大略,胸襟广阔,这从他的《龟虽寿》以及《观沧海》这两首诗歌就可以看出来。《龟虽寿》诗中描述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要表达的就是曹操不服老的性格,而且他的诗歌多是雄厚豪壮,胸襟宽广的风格,让人读后为之一振,这是他为后世留下来的文化精髓,至今仍被后世传唱。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之外,曹操还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知人善任的领导者。关羽被俘后,他以美女重金相赠,想要招降关羽,但是关羽一心跟着刘备,所以曹操只能作罢,但是又不忍杀了关羽,最后还赠送了吕布的赤兔马给关羽,让他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的身边。即使他知道关羽一走等同于放虎归山,他还是选择放走了关羽。
三国演义中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的人是谁?
曹操
曹操
(三国魏政权奠基人)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3] ,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拜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迁典军校尉。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迁东郡太守,拜为兖州牧。迎接汉献帝,拜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迁丞相,挟天子以令不臣。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推行有效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促使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经济向好, 阶级压迫有所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5] 汉献帝念及功劳,封为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如同萧何故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号为武。次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善长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赞之“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为什么被称奸雄 曹操是奸臣还是忠臣历史名人
曹擦是三国历史上的“奸雄”,三国历史里的他控制汉献帝,号令诸侯,是一个觊觎汉室天下佞臣人。但在现实中,人们对于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那么, 曹操 究为什么会被称为奸雄呢? 曹操 是奸臣还是忠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曹操个人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 吕布 、 刘表 、 马超 、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鲁迅 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被称为奸雄的原因
曹操最善于运用权谋,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小时侯“性聪敏,多机变”,喜欢打猎,终日游荡无度。有一次他的叔叔为此责怪他,他于是就装作劳累过度中了风,此后他的叔叔就不再勉强他努力了。在领兵攻打 袁术 时,军粮接济不上,曹操亲自布置,让管仓库的王垕以小斛发粮,后来军士嗟怨,皆言曹操欺众,曹操即召来王垕,说要借头示众,以压众心。不等王垕分辩早斩王垕首,并给加上了“盗窃官粮”之罪,以王垕为牺牲品,解除了军士的怨情。曹操的权谋常具有残忍性,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惜牺牲别人的性命。正是由于这些短处,他比不上 刘备 交人之深。
曹操的权谋与他的军事斗争直接结合时,常常非常成功。他在濮阳与吕布大战时中了陈宫之计,险些丧命,于是他诈言身死,令军士挂孝发丧,吕布被骗劫营,结果中计,曹操则反败为胜。在攻夺张鲁守地汉中时,曹操贿赂张鲁手下谋士杨松,使其内中作梗,迫害阵前勇将庞德,他用计招降庞德后,亲扶庞德上马,与其并马而行,共回营寨。却故意让张鲁的守城将士看见,使张鲁更加相信杨松的挑拨之言,便于杨松继续充当内奸。当然,曹操军事权谋运用得最成功的要数他对马超、韩遂的离间。
曹操在他夺天下的旅途当中,权谋、阴损及任用贤人的手段都运用得炉火纯青,但他本人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子英雄,于是这种矛盾与多方面品性的相结合便造就了“奸雄”形象,“奸雄”之称也由此而来。
曹操是奸臣还是忠臣
曹操当了汉朝的丞相,权倾朝野,汉献帝对他十分倚重,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但汉献帝没有什么谋略,没办法,曹操就得替他多操心了。此时的汉朝政局混乱, 袁绍 、 孙权 等都拥兵自重,为了控制这个局面,曹操借助天子之威镇压诸侯,才保汉室江山多存续了几十年。不管曹操是否觊觎皇位,是否压制了皇帝的权力,至少在曹操时期大汉天子这张牌是管用的,这也是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至少在曹操有生之年是积极的推行经济建设的,在大汉王朝有效的统辖地内的经济实力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再者,以“吾为周文王”至于可见曹操不肯篡汉,终其一生都是大汉的臣子、大汉的丞相。而魏国是 曹丕 建立的,怎么能把这个反叛的罪名扣在曹操的身上。
当然,说曹操是忠臣也过于强调曹操的功绩,他也担不起这个名头。至少他对汉献帝并不是恭恭敬敬的,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得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及既可以说是为了汉朝,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因为,如果他有朝一日能取而代之汉室坐拥江山,必定也不愿看到自己得到的江山是满目苍夷、溃败不已。并且,为了打败其他的诸侯、为了得到百姓的拥戴,曹操必须要让汉朝在他的统治下变得强大。
所以,对于曹操是奸是忠,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说,他是介于忠臣和奸臣之间的又一位有谋夺天下野心的政治家吧。
以上就是对曹操是奸臣还是忠臣的有关介绍,本内容源自 历史网 (lishi)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
三国时期烽烟四起,被称为奸雄的曹操,其独特点只是因为狡诈吗?
曹操在三国中确实是非常“奸诈”的人设,为了得到地位可以做出任何事情,他曾说过“宁可负天下人”,之所以这样和他小时候经历息息相关,早期时候的曹操生活是很困苦的,甚至是因为养子的事情在他小时候留下了“阴影”,而年纪小小的他就非常的精明,可以说“假话”张口就来,都说他为人不够真诚,哪怕是对待身边的忠臣或是朋友,当然身为帝君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一次征战的过程中,就因为手下人不听曹操的话,自己想要撤兵,而曹操却一心要进攻,就因为这样将手下的大将杀害了,可是强行去征战导致大败。不过曹操总是可以很好的笼络军心,之前他带兵征战,就因为军中粮食不足,曹操却和征战的兵说,因为军中有人贪污了这笔粮食才导致不足,会想办法保证大家的饮食,结果就这样的说法,让手下的人都信服他,可实际上却根本没有这件事情的发生。
都知道曹操除了狡诈之外,对待身边的人哪怕是忠诚之臣,也有着疑心,很难相信任何人,有次他征战的途中,路过了朋友家里,所以想要借宿休息,可曹操内心总会觉得,朋友是想要伤害他的,防范之心太重了,所以内心总是忐忑不安,直到他发现傍晚的时候,朋友在外磨刀,就认为是想要对他动手,结果就先下手为强,将朋友杀害,之后才发现,原来对方只是想要杀头猪来款待他。
曹操虽内心觉得这件事情是自己的过错,也有过很多次伤害别人的事情,但内心只想着绝不能让自己受到一丝威胁,不过曹操对于魏国还是做了很多事情,因为做事手段较狠,所以被称为是“奸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