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属于浙江的人有:
1.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即浙江富春人。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
2.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世江东大族,孙策之婿,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著名的军事家,江东大都督。
3.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三国时期的学者,谦恭笃慎,孙权称尊号后为尚书,嘉禾时为中书令、侍中,赤乌时为太子太傅,去世后孙权曾因痛惜感悼而食不进者数日。
三国时期,浙江籍十大名将,各有怎样的实力呢?
浙江在三国时期属于扬州,大概分布在江东六郡中吴郡、会稽郡、丹阳郡三个郡的部分地区,三国时期的浙江名将数量虽然不如安徽、河南多,但因为地处东吴的核心统治区域,所以东吴不少名将都来自浙江,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三国浙江籍十大名将:宁波一人,绍兴两人,湖州三人,杭州四人,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孙坚和孙策
孙坚和孙策父子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可能是兵圣孙武之后:一个是江东猛虎开创了江东基业,一个是东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奠基者江东小霸王,尤其是孙策以刚过弱冠之年(孙策195年从历阳渡江,当时才21岁)历时六年横扫江东,平定江东六郡打下了一大片江山,连曹操都不得不说:“猘儿,谓难与争锋。”
不过孙坚和孙策父子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自恃勇武,结果两人都死于非命:一个追击黄祖死于无名小卒箭下,一个被刺客刺杀。
凌统和董袭
江东十二虎臣只有凌统和董袭来自浙江,其中凌统是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董袭是会稽郡馀姚(今浙江余姚)人。
无论正史还是演义,凌统都是东吴的一员虎将,演义中凌统武力可以排在孙策、太史慈、甘宁之下位居第四,正史中逍遥津之战如果不是凌统死战,估计孙权真的要当了俘虏。
董袭是在孙策进军会稽时投奔过来的一员虎将,史称他“武力过人”,不过董袭之死却有点令人无语,精通水性的他居然在濡须之战中淹死。
朱治、朱然、施绩
顾陆朱张四大姓是江东本土势力的代表,这里的朱氏指的是吴郡朱氏,不过丹杨朱氏在东吴却不逊色于吴郡朱氏,其代表人物就是来自丹杨郡鄣县(今浙江安吉)的朱治、朱然和施绩祖孙三代。
说祖孙三代可能有点勉强,因为朱然原本姓施是朱治的外甥,过继给了朱治以后才改姓朱,后来因为朱治有了亲生儿子后朱然之子朱绩就又改回了施姓。
丹阳朱氏三人都是江东数得上的名将,尤其是朱然和孙权关系莫逆,222年孤军镇守江陵达半年之久,击退了张郃、徐晃、曹真、夏侯尚等曹魏名将的进攻一战成名。
丹杨朱氏是东吴的顶级将门:朱治在孙权称帝之前官居吴郡太守、安国将军,爵位是毗陵侯;朱然官居左大司马、右军师,并以大督之职总理军事;施绩最后官居左大司马,大司马是东吴军方最高统帅,朱然和施绩父子两人先后出任大司马,堪称位极人臣。
贺齐、全琮、钟离牧
贺齐是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吴讨伐和平定山越叛乱第一人,山越是东吴的心头大患,江东众将大部分人都有过平定山越的经历,其中战功最为显赫者非贺齐莫属!222年孙权称吴王后封贺齐为后将军、假节,兼任徐州牧。
222年曹丕三路伐吴,孙权之所以能取得最终胜利逼得曹丕撤军,有三个人功不可没,除了朱然和朱桓之外,另外一个就是东吴名将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全琮,246年孙权在封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的同时,拜全琮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可见两人地位不相上下。
钟离牧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和贺齐一样较少参与对外作战,所以声名不显,不过钟离牧平山越、破五溪夷族,也是东吴后期的一员名将。
三国浙江籍十大名将主要来自四个地区:董袭来自宁波余姚,贺齐和钟离牧来自绍兴,朱治、朱然、施绩三人来自湖州安吉,孙坚、孙策、凌统、全琮四人则是来自杭州。
孙权是地道的浙江人,为何五官长相和外国人一样?
关于孙权的长相,史书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献帝春秋》中记载孙权的外貌特征是:紫髯将军,上长下短。这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孙权是个紫色胡子的将军,上身长下身短。
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孙权的外貌就被描述为:紫髯碧眼。也就是说孙权有紫色胡子,而且还长着一双绿眼睛,这种外貌特征那就是外国人的特征,但是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不能凭三国演义的描述就说孙权是外国人,我们得从史书中找证据。
孙权的母亲是吴夫人,父亲是孙坚,这是史书明确记载的,吴夫人和孙坚都是浙江人,也是当时的汉族人,汉族人是没有紫色胡子绿色眼睛这种外貌描述的,不可能当时的汉族人能生出外国人特征的孙权来,这不仅是遗传问题,也是基因问题。
所以基本可以排除了孙权是外国人的说法,再看看孙权的亲兄弟孙策,孙策在史书《三国志》中有描述过外貌的话,三国志记载: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意思是说:孙策相貌堂堂,颇有风姿,喜欢谈笑,豁达开朗,善于用人,士人百姓见到他,没有不竭尽心力为他卖命的,这里面说孙策就是一个标准的帅哥,没有说过任何外国人的长相,如果孙策的长相奇特,史书也不会在乎多加几个字,孙策是孙权的大哥,同母兄弟,孙策都不是外国人,孙权当然也不可能是了。
史书上只说过孙权是:紫髯。而没有说过孙权有:碧眼。这很重要,碧眼是绿色的眼睛,华夏人或者汉族人是没有这样的特征,而紫髯在古汉语中,也有高贵的胡子的意思,还有髭髯的意思,也就是络腮胡或者满脸大胡子的特征。
所以,很有可能在史书中记载孙权紫髯的真正意思是:
1、孙权是个大胡子。
2、孙权有着高贵的胡子,毕竟是后来的一国之君。
而不是说孙权有紫色的胡子,汉语在古文中的意思博大精深,一个字的解释就有很多种,而且古人惜墨如金,所以为了方便就写紫髯来描述孙权。这不是说孙权有紫色的胡子,不能从字面意思上翻译,而要翻译为孙权有着高贵的大胡子,这样就更贴近真实了。
三国时期肯定是没有外国人来到中原地区的,如果真有,那对华夏来说就是蛮夷,尽管当时开通了丝绸之路,但来到中原的外国人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多是中亚人,两汉时期中国没有到罗马帝国,所以不会有紫色胡子绿色眼睛的人来到中原,更不可能跟孙权扯上什么关系,所以孙权也不可能是外国人,他就是浙江人。
三国时期名人
有曹操、孙策、诸葛亮、庞统、鲁肃等。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2、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 ),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
建安元年(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
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同年4月,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3、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4、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5、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
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
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
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庞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三国时期名人最多的11个省份,看看有没有你家乡
安徽:曹操、曹丕、曹植、曹彰、曹昂、周瑜、鲁肃、吕蒙、华佗、嵇康、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休、曹真、夏侯尚、曹洪、许褚、文鸯、周泰等。
山西:关羽、王允、貂蝉、张辽、徐晃、郝昭、郭淮、关平、关兴、周仓、郭淮等。
河南:司马懿、袁绍、荀彧、荀攸、郭嘉、许攸、徐庶、钟繇、阮籍、黄忠、乐进、典韦、魏延、文聘、陈泰、司马师、吴班、陈到、邓艾、李严、何进、钟会、蔡文姬等。
山东:诸葛亮、诸葛瑾、程昱、王朗、华歆、丁原、于禁、李典、臧霸、吕虔、诸葛诞、徐盛、潘璋、诸葛恪、刘基、太史慈、孙乾、刘徽、陈宫、王粲、孔融等。
河北:刘备、赵云、张飞、张郃、公孙瓒、高览、张苞、程普、韩当、颜良、文丑、简雍、张角、田丰等。
甘肃:董卓、庞德、王双、段煨、张绣、姜维、庞德、贾诩、韩遂、郭汜、麴义等。
湖北:庞统、费祎、马良、马谡、蔡瑁、廖化、董允、霍弋、刘璋、董和等。
陕西:马腾、马超、马岱、孟达、法正、李傕、杨修、马钧等。
四川:王平、马忠、严颜、张翼、张嶷、严颜、黄权、秦宓、费诗、谯周、张松等。
江苏:陆逊、张昭、顾雍、张纮、张鲁、麋芳、陆抗、麋竺、陆绩、步骘、吴范、严武、皇象、陈登等。
浙江:孙坚、孙策、孙权、董袭、凌统、凌操、朱然、虞翻、阚泽、曹不兴等。
有没有哪位三国时期名将是南方的
周瑜
(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世代为宦。助孙权兄策创立政权,官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后克皖,与策纳大乔、小乔。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挥)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语。
吕蒙
(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从孙权转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旋病逝。
黄盖
三国吴国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为郡吏,举孝廉。后从孙坚起兵,为别部司马。继从孙策、孙权征战。为安抚山越,曾相继任九县令长,杀不法官吏,所在平定,迁丹阳都尉。他善于驭众,爱护士卒。赤壁一战,建议火攻,并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因风纵火,大破曹军,以功任武陵中郎将。后为郡守,征“武陵蛮”。官至偏将军,病卒。
程普
三国吴国将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初为州郡吏,从孙坚征伐,镇压黄巾军,破董卓。后助孙策经营江南,官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策死,与张昭等共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为左右督,大破曹操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荡寇将军。
甘宁
三国吴国将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曾从周瑜破曹操,又从吕蒙拒关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冲江军。后曹操进攻濡须(在今安徽),他为前都督,率兵百余夜袭曹营,使魏军大惊。建安二十年(215年),从孙权攻合肥,奋勇死战,为孙权所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