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开始,类似赵本山二人转的段子作为画外音持续了好一阵子,加上潦草的视觉效果,视听毫无美感可言。贾樟柯正是通过这种粗暴的效果精准的为本部影片定调。透过缺乏朝气、木讷甚至麻木路人的眼睛和身姿,瞬间将观众带入到现实世界,这些正是我们每天所遇到的人的缩影。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贾樟柯借一个小偷的故事试图在这整个社会大环境下探讨一个边缘化人物所面临的友情、爱情和亲情的困境,深刻揭露了在现代化进程中接踵而至的社会问题。影片通过描述了一位小偷的悲惨遭遇,折射出整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发人深省。
贾樟柯的《小武》好看吗?
这部电影已经被禁了,看过了人都评价有些黑暗,甚至这部电影被评判说是对文化的犯罪。
这是由四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电影,这四个故事看似没有关联,但是背后就有某种牵连的意义。贾樟柯泰的电影往往太过真实与残酷,这部电影中也放大了社会吃人血的人性。就像其中著名的某工厂员工跳楼事件来说明,这并不是一个突然的行为,人都不会无缘无故想放弃自己的生命,这背后是他们日经月累身体与心灵的创伤。
看了这样的电影会很压抑,现实中又是有多少人生来就是没有选择,只能服从命运和现实做斗争,又一次一次地被现实所打倒。
一次次的受挫让你思考生存的意义,也感受不到世界的阳光,这部电影尤其给了身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一击。
这部影片在国际上也获奖无数但还是未能通过电影审查,其背后意味也值得我们思考。
小武的影片评价
《小武》的影片在柏林取得了传奇般的成功,它使其导演作为中国新电影的代表人物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瞩目,格雷戈尔称誉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更重要的是,一块标记中国电影的昨天与今天的界碑树立起来了,多年来,甚至可以说自中国电影有史以来,还没有一部电影这样诚实的表达了正在活着的中国人的气息。
《小武》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对集市上来往人群的扫描,贾樟柯后来很喜欢这种方式:大量的长镜头、中景、远景和群像,这也使得《小武》成为一部特殊的作品,它集中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和其他作品的野心相比,它称得上心无旁骛;它经常停下来捕捉人物呆滞、尴尬、麻木的表情,仿佛一部人类学研究之作。
但小武仍然只是叙事的一个棋子,他连接起的朋友、女人和家庭,虽然都没有被充分地伸展,却编织起了一张人际的网络。某种意义上,汾阳仍然是费孝通所说的“熟人社会”,小武虽然因为小偷的身份与这张网有所疏离(他甚至被好友小勇的婚礼拒绝了),但依然会频繁地与之发生联系,就如夏布罗尔所说的,小城市里的人,彼此认识,人们会更仔细看你,你也不得不既考虑自己的存在,同时考虑周围其他人,从面对人性的角度说,这要比简单的交流更值得琢磨。相比之下,大城市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孤独,人们的交流会产生障碍,由此遮掩了很多话题,所以,这个新浪潮导演一直坚持在巴黎之外的地方寻找故事。贾樟柯也一样。
小武面临的首先不是小偷身份的尴尬,小勇正是与他同做扒手时结下友谊的,他也能用这个身份帮助其他人,或显示自己的控制力。但当他在街头晃荡时,某些新东西正在进入小城:小勇走私香烟、开歌厅成了企业家和劳模;从北京出来追寻明星梦的胡梅梅落在这里做了妓女;二哥和城里人结了婚,需要家里凑钱维持面子……小武最终是被这些新的人际纠结给抛弃了。
但影片扑面而来的感性并非是某种同情或是(和惯于煽情的中国导演相比,贾樟柯不明确表达“同情”,而只是观察)愤怒,而是对小城生活出色、精确的捕捉:在公路边漠然等车的人们,街道上宣传政策的广播,光线昏暗的台球室,连续播放枪战片的录像厅,提供点歌服务的电视台……尤其对众多从小城市走出来的青年来说,电影里的场景如此熟悉和真实,几乎没有一个场景牵强和突兀,它不是某种意念的化身,而是冷冰冰的存在,是很多人遗忘在故乡的影子,此刻仍然在中国最广大的区域里上演着。这种细腻、流畅的记录不厌其烦,使小武(扮演者王宏伟本来就拥有一张最大众的脸)很自然地就被包裹在其中。“就像一根浸在油里的绳子。你只想使用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整个绳子大概都浸湿了”(侯孝贤语)。
在环境的破败中,小武麻木、无聊的表情最直观地传达了小城的气质,有一场戏里,他 和一个朋友嬉闹,追来追去,就像《童年往事》里阿孝的日常生活:从街道这头跑到那头,下次再跑回来,从墙头翻出家,再翻进去,镜头积攒着,仿佛一个跑不出去的圆。但小武根本就不耐烦跑,在厚重的黑镜框下,他几乎总是眯着眼,以至于你会忘记他比《任逍遥》里的主角大不了多少。
贾樟柯也不解释小偷的动机,那只是通俗剧的要求,他要呈现的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是小城里无数麻木过了一生的人生命中的一截。《站台》里众人问从广州回来的张军,“花花世界有什么好?”他回答说,“那里人们都很忙”:的确,无事可干是小城生活最致命的地方。在呆滞的人物背后,流行歌曲隐晦地透露了些秘密,那是小武为数不多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多是声画对位和一种反讽:当小武从警察那里知道小勇要结婚的消息而去询问他时,背景里嘶嚎起屠洪纲的《霸王别姬》;在歌厅里,胡梅梅把小武当大款来傍,唱的是《爱江山更爱美人》,虚幻的英雄梦游荡在一个卑微男人的尊严之上;而在婚礼、葬礼、街头、舞厅、电视里,一首泛滥、夸张地表达感情的歌曲《心雨》,一次次在疏离、冷漠、孤独的场合响起。
小武便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个体。面对着社会转型对于小城各方面的冲击,小武不理解,不适应,或者还有不情愿;他孤独于群体之外,仍以旧有的方式去看待、处理身边的人和物,他以他的常态对应着世事的变动。诚然,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口袋中的钞票越来越多,旧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随之开始转变,以金钱为本位的价值体系全面占据人们的内心。正是在这种变动中,一代人开始了游离与契合的过程。小武明显的属于游离的人群,他与曾经的“战友”吵翻——因为他已发达,需要忘记不光彩的过去保留体面;与爱人分别——她选择了金钱的归宿;与父母隔阂——金钱关系渗透进家庭代替了亲情。由此,小武苦闷,彷徨,孤寂,矛盾,困惑,进而,以一种自我放逐的方式对这个社会进行着无力的反抗。
最后说一下表演。贾樟柯在此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利用他们的本色演出创造着一个极度迫近真实的影象世界。无疑,他成功了。影片中,各个人物血肉丰满,地道的方言、毫无修饰的服装、木讷的表情、缓慢的动作,你无法指摘他们的任何一个动作,因为他们演的就是他们自己,没有模式,没有套路,如同贾樟柯在此开创的这种电影类型一样。
贾樟柯是一个执着的导演,在《小武》里所表现的内容一再出现在他以后的电影当中,从《站台》到《任逍遥》,从《世界》到《三峡好人》,贾樟柯一步一步完善着他的小城电影,一步一步完善着他的历史寓言。
贾樟柯在《小武》中对于他所表现的一切人物与事件进行着生活流式的客观展现,没有刻意的表露出自己的主观情绪。只是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与游移的展示中,对于小武,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贾樟柯对他的无奈与痛惜。也许这也是贾樟柯对于现今社会形态的态度吧!小武以他特有的精神内核重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表露出的一系列宿命与矛盾,同样面临着变与不变的抉择,同样面临着价值观的转变,同样面临着犹疑与困惑的精神状态。贾樟柯以他独有方式站在影象的角度建构了中国的社会历史,这是他领先于第六代导演最突出的地方。
在《小武》中,环境造型真正体现了贾樟柯还原生活再现生活的目的。实景拍摄,长镜头,自然音响的全面引入,再加上摄影机机位总是与人眼持平的位置,没有特效镜头的应用,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真正如同亲临现场一般目睹着前面所发生的一切,加之无戏剧化的情节构造,一幕幕真实生活的场景浮现于观众的脑海,真实与想象之间发生冲撞,影象与生活之间发生重叠,令观众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与情感宣泄。
贾樟柯执导的6部封神之作,一口气看完让人唏嘘不已,你都知道哪些呢?
小编看过几部电影,感觉印象非常的深刻,而且都能够反映出社会底层的现实,还能看到人性的丑陋,让人觉得需要进行思考一下。让小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武》这部电影,这个电影的导演是贾樟柯。贾樟柯是一名导演,他不光导演的特别好,而且还进行编剧。贾樟柯非常喜欢文学,所以他的电影都很有文学性。尤其是他将这种文学带入到电影中,使台词也都变得鲜艳明亮起来。
贾樟柯导演的《小武》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当时特别贴近现实的。因为这部电影讲出了当时那个时代人的特色,满满的生活气息。也凸显了当时人们的笨拙和真诚,因为时代变化让人觉得离我们很近,但又感觉很远。这部影片非常的真实,也是很好的记录那个时代。
《站台》这部电影,体现出了当时年代人们的不容易,也展示了不同人群的生活和思想。也因为现实的原因没有追上时代的火车,所以回到现实中,也将自己的热血慢慢的回到平淡。但是自己的灵魂却依然飞扬,并且生活的态度也都是积极向上的。
贾樟柯还导演了一部电影叫《三峡好人》,影片中的韩三明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小人物,他是一名煤矿工人。他的命运没有被自己选择,因为他去做拆迁是因为身上没有钱很穷。去重庆也是为了找自己的老婆。所以在当时离开家乡后,而且作为中老年人也并没有停下来,反而一往无前的生活。其实这部电影体现出了在那个年代,这些小人物没有任何的话语权,生活也没有别人在意。贾樟柯也是想通过这个角色来进行呐喊,也体现出那个时代这些小人物生活的不易。
求电影《小武》影评
在香港第二届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中,携《小山回家》荣膺优异奖的贾樟柯偶遇将来成为他御用的留洋摄影师余力为,两人详谈甚欢并相约合作一部长片。而后,回到故乡汾阳的贾樟柯目睹成长小镇的惊天巨变,少时玩伴的人情世故,他写下了名为《靳小勇的哥们,胡梅梅的靠山,梁长有的儿子:小武》的剧本(后被易为《小武》),作为他所在的青年实验电影小组的首部长片,影片完成后在国际影坛声名鹊起。那一年,贾樟柯28岁。作为中国电影“第六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贾樟柯的《小武》遵循着此一类青年导演的独有风格——强烈的纪实性和对微观中国的个体表达。放弃了,并且也无能力对宏观的官方的主流的社会事实进行讲述的贾樟柯,将自己身处的时代投射到周遭的小人物,甚至边缘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是一群游走在正邪之间,身份界定模糊的一代人面对原始道德和新兴观念的矛盾:《小武》中的男主人公,自觉地欲望来自贫困造成的对金钱不正当的渴望,而成为故事脊椎的不自觉欲望则是那种植根于风井市侩却无比真诚的哥们义气,于是在少时玩伴靳小勇的婚礼上,他顶风作案想要实现在小勇婚宴上送给他以斤计算的份子钱的承诺,但“遵纪守法”的靳小勇并不领情。《小武》的革命显然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技术上,贾樟柯摒弃了电影学院对录音系的学院派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地将大量现场噪音混录在影片的背景声中,以造成足可乱真的真实感,这一实践近乎花去了他整部影片预算的百分之三十,而原来专科出身的录音师因为墨守陈规被贾樟柯辞退。就连法国《电影手册》的一众挑剔的笔者,都在看到《小武》这一妄为的创新手法时交口称赞,甚至将其比喻为自己的祖师爷让-吕克.戈达尔,终了还要加上一句“当然,他比戈达尔要聪明”。在内涵上,贾樟柯同样将第六代的浪潮推向了第一个高峰,一方面,贾樟柯的电影永远饱含着对故土浓厚的眷恋,另一方面,因为眷恋而对所谓的现代化进程形成的抵触和不安,则成为了《小武》的另一个主题。对于小武这样一位“手艺人”来说,一个行将被“法制化”的城镇,在意识形态的裹挟下,古老而陈旧的违法行为被当街宣判,而好友靳小勇这样以新兴的不法手段牟取暴利的生意人,却连新婚都要被地方电视台大张旗鼓的报道,身处这样一个风云际会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孤独的小武断然走向灭亡,他渴求的爱情也终究化为泡影。然而毋庸置疑贾樟柯导演对主人公的态度是同情的,他只是将梁小武的遭遇塑造成失意的年轻人,安静的呈现在电影中。在影片结尾处,小武被手铐拷在街边,围观群众无数,一个故意穿帮的主观镜头,让周遭的看客的目光与正在观影的人们相遇,我们眼中窥到的麻木与无奈正是小武当时的心境,这个绝妙的设计已然成为经典,而背景声中贩卖的新型录音机里播放着当时的流行音乐: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的唱词充分展现了贾樟柯对人物的态度:一个行将逝去的战国英豪,和一个失手被捕的无业小偷,在人生最低谷的那一瞬间,他们同样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同样视死如归,但传统的道德和正邪的约束对他们已无效力,他们是历史长卷中屹立不倒的悲情英雄,因为,他们是那样鲜明的烙印,活生生的打在一个时代的注脚上。
《小武》的影评
和氏璧的边缘
贾樟柯作品《小武》影评
和氏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块美玉,它晶莹透亮,价值连城,像现在的中国社会,一切显得那么合乎情理,那么和谐美好。和氏璧堪称完美,但它的边缘却是通体最脆弱的一部分,稍经摔打,就可能破碎,那生活在中国边缘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贾樟柯借生活在山西汾阳县的一个小人物——小武,来讲述中国社会“边缘人物”的故事。
这部影居于现实为基础,写实拍摄,沿用贾樟柯一贯的长镜头,慢慢的,低声的哀悼着整个故事,画面闲散,灰暗,象征着小地方单调重复,无所事事的生活模式。在剪辑手法上本片采用同期声的剪辑模式,杂音和话音交叉在一起,宣告这是一个不安定,不清楚的社会圈子。
整部作品,不加多余的雕琢,演员都是真实的小县居民,没有整洁的街道,光洁的公车,主角小武操着一口与其他人不同的河南安阳地话,我奇怪于导演的用心,但仔细考虑,安阳还是汾阳,这其中的差别并不大,都是中国,都是中国尚未跟上时尚潮流的边缘地带,小武很个性,整部片子中只有他一个人带着宽大的近视镜,或许他曾经是一个爱读几本书的少年也有可能。那里就是1997的中国小城乡,那就是1997年的年轻人。香港回归,世界接轨,这个契机中,很多的中国小民还没有做好跟上时代的准备,一些却发了财,一些彻底没了希望,但除了金钱的尺度,还有什么可以定义他们两种人的差距呢?一样的低见解,一样的低文化,低素质,一样的低品位。在这种压力之下,引发人心的扭曲,堕落,也不是那么奇怪。
本电影中有很多“流行”的元素深得我的注意,梁小武,荆小勇包括小武的小弟,未成年吃雪糕的小男孩。他们都喜爱一身灰色的西服装扮。不管合不合他们的身份和年纪,他们看中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眼中的潮流。这些人生活在汾阳县时尚的圈子里,随便50块钱卡拉OK。每当看到小武和胡梅梅去理发店弄头发这段我都觉得很好笑,那位穿西服梳着时尚发型的发型师建议梅梅剪一个30年代最流行的发式,叫“红尘滚滚,一世情缘”。我不禁感到流行的落后,盲目的流行带来的荒唐,可笑。胡梅梅在歌厅的时候梳着一头很扎眼的头发,画着浓妆,我觉得是很不好看的,当胡梅梅生病,一个人独自接着水,伴随着水哗哗的声音,她抬头挤着眼睛看天的一瞬间,我才发现,她竟然有如此恬静,温柔,纯净的脸庞。可惜她也未能知道自己真的美丽在哪里,一个一心想要当明星的单纯女孩,她离开了家里,离开挂念的爸妈弟弟,离开校园,却沦落为一个歌女,她没有发现过真正的自己,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自己真正拥有的善良和美丽,追求着一个光鲜的白日梦。面对流行的歌曲,片中不断的想起当年流行的歌曲《心雨》,人们也热衷传唱这些歌曲,人们不断的传唱着,却没有谁会思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爱情到底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涌进来,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可是面对真正的流行,科技代表,大哥大和传呼机,大哥大只是作为靳小勇这种企业家的标志,而传呼机却是小武对胡梅梅的牵挂。当小勇把呼机递给家里人时,从母亲,父亲,哥哥,妹妹,传了一圈,每个人来回看了一下,没有什么疑问,没有觉得这是个多么神奇的好东西。
这部片子给我们的是一个小人物,也给了我们一个丰富的小社会,甚至映射了整个发展中的中国社会。这个社会里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物质的评定标准。那里的警察都认识小武这个惯犯,不断告诫他学学荆小勇,他们的标准里小勇是成功的代表。可是他是一个投机,没有道德的人,就如小武所说:你他妈真是变了。变的不仅仅是友谊,还有小勇的人,他嫌弃小武的身份不邀请他参加婚礼,面对小武辛苦弄来的礼金说它来路不正,他却走私贩烟开歌厅,真正触犯法律的人却成了大家争相称颂的英雄,小勇没有什么本事,只是比小武良心更坏一点点。片中的电视每日播出的重要新闻竟然是靳小勇先生生日的贺词,一个什么样的人可得到如此礼遇呢?各个地方局的人相继为他点歌,小武被抓后,在一个黑暗的,居家办公在一起的小公安局中小武受审,但是电视每日新闻提要第一条竟然是这条新闻,这个小地方至于以此为“重要新闻”吗?我惊讶于“边缘社会”混淆黑白,轻重的狭隘观念。
贾樟柯导演透过小武展现了一个活脱脱的社会,它是那么现实,它就在我们周围,她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一个盲目潮流,失去自我,关系至上的落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