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大多数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导致了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的低,当时的粮食缺乏较好的品种,导致了单亩的产量较低,还要被国家和地主征收去很大一部分。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利,实现天下一统的局面,统治者开始大量征招士兵。《孙子兵法》的开篇也提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而为了保证士兵们能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战争,统治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他们的肚子,所谓皇帝不差饿兵”说的就是如此。这些粮食却是从老百姓沉重的赋税中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统治者认为军粮不仅能够保证士兵的战斗力,同时,也能彰显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
过去人口少, 但土地到处都是, 为何每年都有人饿死, 此原因最致命
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在一点点的进化,在改变,从最初的爬行猿到直立行走,到后来的人们渐渐会使用工具,发明了火,知道了吃熟食。人类在不断的走向文明,也在不断的发明新的工具去改善生活,一开始大家只知道吃肉,到处打猎,去河里抓鱼,后来开始吃野草,知道了烹饪。
在很多的史书记载中,早在上千年前,人们就懂得了种植粮食。在近代最出名的种粮能手就是袁隆平了,他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使人们的吃饭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大米也成为大家的日常食物,已经没有任何一种粮食可以代替它。
在古代的时候,也都有粟米、水稻、玉米等粮食种植,况且在古代的时候,那个时候人类才刚开始发展,社会还处于分裂的时期,每一个王朝统治的百姓都不多。人少,再加上没有大量的建筑,到处都是荒地,随处进行翻修都可以进行种植,可是即使是这样,依旧每年有大量的难民出现,因为饿死的人不下少数。在当时到处都是土地,即使是人们不做饭,去挖野草吃也不至于每年有那么多的人被饿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个导致人们无法解决吃饭问题的致命原因就是战争了,在当时因为社会分裂,一直处于动荡时期,各地的势力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得到更大的权利,就开始大量的征兵。于是各地的那些精壮男子都被征去当兵,剩余的那些劳动力低下的人在家里务农,因此能得到开发利用的土地很少,粮食自然也不多了。
而国家打仗,是为了取得胜利,所以要保证士兵以最好的状态上战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吃饱。军粮也是大家都听说过的,这些军粮并不是国家出资提供的,而是从老百姓的赋税中积累出来的,军粮是士兵战斗的基础物资,而军粮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表现,所以在战争年代,百姓的赋税就会增重。
在这样的压力下,百姓辛辛苦苦打出来的粮食一多半都被国家收走了,甚至有的家庭还得去借粮食去交国家,因此能吃到百姓肚子里的粮食很少。再加上征战的原因,到处都是战事,庄稼得不到好的滋养,还被马践踏,到近代的时候被炮火熏陶,庄稼更是长不好,收成越来越少,赋税依旧不减,所以饿死的人每年都非常多。
古代农耕经济繁盛,为什么还会有百姓饿死?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人们不怕苦,不怕累,而且历朝历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可是自古饱受饥荒的却又都是农民,这是为什么呢?
战争古代各国,边境经常会起战事,即使是大一统的朝代也避免不了外族的侵扰和内乱引发的战争,一旦打仗,军粮就是重中之重的需要筹备的物资,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为了保证军粮的供应,越是战乱,朝廷就越是会在民间加重赋税的征收力度,这个时候的苛税堪比猛虎野兽,使得老百姓难以维持生计。
乾隆年间,清军入越南时,军队人数有一万人左右,但是背后给这一万人提供粮草的农夫就有五倍之多,这些粮食都变成了老百姓要承受的沉重的赋税。
天灾古时候的农业技术落后,完全就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时候,收成就好,但凡有个干旱,水患,虫灾啥的,脆弱的农业环境就完全遭到破坏,一年下来,甚至都会颗粒无收。即使等待朝廷的救济,但是天高皇帝远的,一环一环下放到百姓手里,也基本被官吏盘剥殆尽了。老百姓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古时候的天灾基本都伴随着旱灾,虫灾一起发生,那个时候既没有有效的治理手段,也没有为老百姓设立合理的救助措施,如果在遇上战争,那百姓的生活就苦不堪言了。
土地兼并古时候的农民种地就是靠天吃饭,一旦遇到灾祸就面临没粮可吃的情况,被逼无奈之下,为了一口活命粮,农民就会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地主阶级,换取粮食。粮食吃完了,土地也没有了,农民就只能走上把自己卖给地主,成为佃农,过上被剥削的生活。
为什么古代的农民伯伯们辛苦的种庄稼还会饿死?
古代的劳动者全靠人力劳动,生产力低下,又没有优质粮食品种,没有科学种植和管理,收成全靠天来决定。而且大部分是租典地主的土地来种植。产出不多,又要交租金,剩余粮食不足维持生计。碰到灾荒年,常有饿死人现象发生。
在古代总是缺粮有人被饿死,那古代人不种地吗?
古代地虽然多,但大都是荒地。这些荒地都不怎么出庄稼,所以种了也没什么用,粮食依然不够吃。
荒地不出庄稼可能是真的。因为荒地的泥土少,里面会有很多石头瓦砾,同时大树的根须盘根错节,要想开垦出来,确实不太容易。
同时,古代的生产工具很落后,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人类经历了好几千年的时间。在大部分时间里,这些生产工具都很落后,无法用这样笨拙的生产工具,把荒地开垦出来。就算是后来出现了铁器,其实也很笨拙,其生产效率也不高。陶渊明曾写过一句“晨起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诗句,他又写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诗句,这充分说明,由于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技术落后,就算非常辛苦,也没办法取得好收成。
当然了,有一利就有一弊。古代的荒地虽然不好收拾,却也有优势,就是腐殖质很多,这些腐殖质是天然的肥料,庄稼种在里面,也会有收成的。再说了,古人擅长于刀耕火种,他们经常会放一把火,把山林给烧光了。接着,便在这种烧过的地上种粮食。同时,古人还擅长于广种薄收,他们会撒出很多种子在里面,随便它生长。管理上也不会太在意。到了秋天的时候,能收多少就收多少。这样一来,也能有一些收成,断不至于太缺粮食。
有人可能又会说,古代的水利建设不好,庄稼缺乏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如果出现干旱、水涝或者虫灾,就会影响庄稼的收成。这种情况,在古代经常出现。因此,庄稼欠收的时候总是非常多。
这个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古代的水利设施确实不好,确实是影响收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战国末期,为什么秦国能够快速地脱颖而出,就是他们进行了包括都江堰、郑国渠在内的许多大兴水利建设。而正是这样的建设,才让秦国有了丰富的粮食,才为秦国的南征北战,做出了重要的保障。
但是,要进行这样的大兴水利建设,却并不容易,因为那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而古代统治者可能修万里长城,可能修阿旁宫,却很少有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郑国渠,也是因为韩国想骗秦国,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无心插柳的结果。还有京杭大运河,它是一个重要的灌溉工程。但是,当初隋炀帝修建的时候,并不是用来灌溉的,而是用来游山玩水的。可见,古代的统治者们,确实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真心修建水利工程。
不过,虽说古代的水利设施不是很发达,古代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古代农作物的收成不好。但是,真正让古代总是缺粮的,却主要并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统治者的折腾。
古代统治者,为了私欲,从来不会让老百姓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他们总会把老百姓征集去打仗,去和别的国家和民族争斗,或者抢夺地盘打天下。就算不打仗,他们也会征集老百姓去修建很多大型的,供统治者玩乐的工程。
本来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足够的人力,并且需要青壮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才会有好的收成。但是统治者把老百姓中的青壮年征集去干这样的事情了,种庄稼的就少了,荒地就开垦不出来了,因而收成就不好了。
我们只需要看看古代的“文景之治”就明白了,只要给老百姓一些时间,让他们安心地生产,他们就能让庄稼获得丰收,也就不差粮食了。
其二,统治者的剥削。
古代土地确实很多,但是,真正归老百姓占有的土地却并不多。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手里。老百姓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而且土地上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到了地主的手里。而且越是到了王朝末年,这样的情况越严重。
也就是说,实际上古代的粮食是不缺乏的。但是由于分配不公,大部分粮食在少部分人手里,因而造成大部分人缺粮的现象。杜甫所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讲的就是这样一种现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