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汉室江山是韩信一手打下来的,韩信本人威望极高,一旦造反刘邦是没有胜算的,吕雉为了稳固汉室江山,和萧何密谋一起杀了韩信。
汉高祖十一年,异姓王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吕雉留守长安,而陈豨于韩信一直有书信来往,多是劝韩信一同谋反。但韩信十分犹豫,当时刘邦当了皇帝后开始杀功臣,导致人人自危。
即使在当时,韩信仍没有决定要谋反。 之后韩信手下有一人犯了错误,要被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后,向吕雉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于是吕后找来萧何商量,萧何出了一个主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背后藏着什么原因?
吕后之所以要诛杀韩信,是因为当时韩信下定决心要反叛,这件事情被韩信一个家丁的弟弟告诉了吕后,吕后得知韩信准备控制宫廷以后,便设法骗韩信进宫,然后将韩信给诛杀了,如果当时吕后没有接到通风报信的话,那么死的人恐怕就是吕后自己了,所以吕后必须要对韩信铲草除根。
首先,韩信是刘邦建立汉朝过程中最大的功臣之一,刘邦作为古代最多疑的皇帝之一,他自然是容不下这些功臣的,所以他先是收走了韩信的兵权,后来又一直暗暗降低韩信的官职和爵位,这让韩信内心非常不爽快。
后来,韩信有了反叛的心思,他便劝了一个将领发动叛变,而这名将领果然听取了韩信的建议,刘邦更是主动带兵镇压。根据韩信的计划,当这名将领发动反叛的时候,韩信就要发动叛变控制宫廷,用“里应外合”的方式推翻刘邦的统治。
其次,韩信当时有一个家丁因为犯了错误,所以便被韩信下令关起来了,这名家丁是知道韩信的计划的,也是要参加韩信的反叛计划的,被韩信关起来以后,这名家丁将韩信的计划告诉了自己的弟弟,家丁的弟弟为了救出哥哥,而跑到宫里面去告密了。
吕后知道韩信要反叛以后,立刻找来了萧何商量对策,最终在萧何的建议下设了一个局谋杀韩信。
吕后让萧何下令让所有大臣进宫,还谎称是刘邦已经成功平定了叛乱,韩信收到这个消息以后也是将信将疑,但是看到那么多大臣进宫以后,也决定进宫查看情况,结果刚刚进宫就被吕后的人抓住了,韩信这才知道刘邦还在外镇压叛乱,但是此时知道已经为时已晚,吕后随后便诛杀了韩信。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汉室的江山。
在史料中关于韩信的身世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知道,韩信身边常带着一把剑,但是当时的冶金水平并不发达,剑这个东西并不是寻常的百姓人家随随便便就能够得到的。还有就是韩信当时虽然过得穷困潦倒,但是韩信从不种田,也不经商,实在是饿得不行了的时候,韩信就找人蹭饭或者找人卖萌博取同情,类似于要饭的有点,要出请求施舍。
其实从这两点我们能看得出来。第一,刀剑当时是贵族人家才有的东西,韩信虽然潦倒,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自己的剑卖掉,由此可见这把剑对韩信来说真的是十分的重要,很有可能就是家传宝物。第二,韩信宁愿不要脸买的讨吃的,也不愿意劳动和经商,未必就是韩信好逸恶劳,很有可能是因为韩信从小就是养尊处优,生活环境以及受到的教育,致使他不会去做这些事情。所以韩信很有可能是某一国家的皇室或者贵族的遗孤。
从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却丝毫没有鲁莽这点就足以说明,韩信从小受到教育是非常良好的,韩信年轻的时候就没有年轻人的鲁莽与冲动,相反的韩信的性格比较沉稳,是一位胸怀大志,不会被怒火而冲昏了头脑的人。
那如果韩信是旧贵族的人的话,那么灭秦活动,韩信的参加绝对是势在必行的事情。韩信起初一开始投靠的是项羽,在项羽叔侄起兵谋反的时候,韩信毅然决然的找到了他们,想要参加起义,但是效果并不怎么好,因为项羽并不是很待见他,似乎是不太好看韩信的能力,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原则,韩信最后就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项羽,转投到了刘邦的阵营。
韩信投奔刘邦的初期,其实过得也不咋地,因为刘邦一开始也没太看中韩信,韩信当时投入到刘邦这边的时候,刘邦已经是汉王了,所以刘邦一开会并没有注意到韩信的才能。但是刘邦太忙注意不到不要紧,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注意到了,他就是萧何。
萧何其实可以算作是韩信的伯乐,曾经两次改变了韩信的命运。韩信就在萧何的举荐之下,这才得到了刘邦的重视,并封为大将军,这一次韩信的高光时刻终于来了,韩信终于可以重拾自己昔日贵族的气质与精神了,当然韩信的作用也是很大的,韩信快速的为刘邦平定了很多地方,但是等到韩信平定了齐地之后,刘邦却迟迟不肯封赏韩信,这个时候韩信的贪心也开始显露了。
从一开始的忍辱负重,到后来的励精图治,一开始或许韩信的想法只是有个地方,有个平台来发展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报复,但是在后来的种种经历之后,韩信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私心,韩信一开始本就是王宫贵族的后裔,所以韩信渴望权力,是实权,并不只是一个官职而已。
韩信和普通的士族不太一样,士属于是知识分子,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曾经拜在名师门下,但是家庭条件以及原生家庭方面肯定都不是太好。所以士们的进取心往往都很强,他们一生都在追逐功名利禄,都在服务君王,他们表现的忠诚无比。利用自己的能力与学识来服务君主,从而换取财富利益。
但是韩信显然跟士是有区别的,韩信的原生家庭,不说是皇室可能也得是一个贵族,而且韩信天生就属于是君主阶层的,而且不是服务君主阶层的,所以韩信的想法和贪心都是士族们不能比的。
但是当时的秦国已经统一了六国,而且无论是在项羽的眼里,还是在刘邦的脑中,秦始皇的“郡县制”的统治制度的形态,一定是合理的国家统治形态,以天子为核心,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才能够让百姓们免受战乱与蛮荒。但是韩信当时的想法,估计还是停留在七国的那个时候,还是想要得到实权,想要恢复战国时期的那种制度。
但是这个事情在刘邦这里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韩信等不到刘邦的封赏,就开始自己厚着脸去去找刘邦要,从这个地方开始,韩信刘邦的分歧就出来了。韩信去找了刘邦要这个封赏的行为无异于是在挑战刘邦的皇权,无异于是威胁刘邦,你必须要给我韩信这个封赏,这是我韩信应得的。这就是韩信和刘邦的分歧的根源。
之后的韩信开始越发的放肆,越来越不把刘邦这个君主放在眼里,他慢慢的开始越发的和刘邦提出更多的条件,甚至是不惜趁着刘邦虚弱,需要他的时候开始敲诈刘邦,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封赏。直到战事结束时,刘邦第一件事就是直接把韩信手里的兵权给下掉,但是封了韩信为楚王。
刘邦在此期间已经不止一次的劝告过韩信,邦国的时代已经解除了,无论是齐王还是楚王都只能是一个臣子,不是真正的王了。这只是一个君主跟臣子赏赐的名号而已,我可以给你,也可以拿走,你就安安心心的做好你臣子的本分,不要再惦记恢复战国时期的邦国制度的问题了。
其实刘邦一开始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来跟韩信相处的。刘邦一开始并不想把这个事情闹大,而且根本就不想真的跟韩信闹掰。其实总的来说刘邦还算是一个比较仁慈的皇帝,这要是放在秦始皇,赵匡胤,朱元璋等等后来的这些开国皇帝的手里,韩信根本就不可能活到今天。
刘邦想要一点点去让韩信接受这个邦国不复存在的事实,但是显然韩信却是一个比较一根筋比较死心眼的人,他的思想传统仍然是旧时代的思想传统,他没有办法接受邦国不复的这个事情,所以韩信和刘邦的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就是无法化解了的。
其实从这个方面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韩信从一开始与其说想要反秦,倒不如说他从一开始就是想要兴复自己的家族,韩信根本就没有把刘邦当做是自己的君主。后来的韩信一次次的挑战皇权,不给刘邦面子,并且装病连朝都不上,从这些个方面来看,韩信对于刘邦是没有畏惧的,只有不服气。
后来关于韩信的死,史料方面的记载是当时有一个自称“代王”的人要起义,当时他有很多拥护者,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刘邦知道了之后很生气,气到直接就御驾亲征去了,但是这个时候韩信和这个代王是有书信沟通的,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个代王负责起义,韩信自己负责在京城内做内应。
然后这个事就被人告发到吕后的那里去了,最后吕后和萧何等人直接找了借口把韩信骗到了宫中,吕雉手起刀落,杀伐果决,直接就给他杀了。韩信临死的时候还留下了这么一句话,说自己非常的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听从谋士的建议,最后落得了今天这么个被小孩子和女人欺骗杀害的结果,我真是后悔啊。
其实如今看来,韩信谋反的这个事情,很可能就只是吕雉等人,为了杀害韩信所扣的一个帽子,一个借口。但是吕雉杀韩信的出发点,这个理由,却绝对是为了汉室的江山考虑。
韩信是一个观念非常守旧的人,而且韩信十分的不把皇权放在眼里,当时的刘邦年纪已经大了,就按照韩信的这个脾气来说,吕雉很不放心刘邦百年之后,韩信会不会对汉室的江山搞出什么幺蛾子来。韩信是有才的,并且有威望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十分的藐视皇权的,典型的只想着自己的功劳得失,不为江山社稷考虑。
吕雉杀韩信的原因,其实就是害怕刘邦死后韩信会搞出什么麻烦。刘邦当时是御驾亲征,如果真的有个三长两短,吕雉不得不为汉室江山的将来考虑,就算是韩信根本无心谋反,但是终究是威胁到了汉室的皇权,只能是不除不行。
吕雉为什么要杀死韩信 她到底有什么隐情
1、吕后之所以会杀韩信,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韩信谋反于关中,最根本原因在于吕后想要立威。其实不仅是吕雉想杀他,刘邦早就已经在纠结韩信到底该不该杀了。
2、韩信作为开国功臣,如果没有他,汉朝未必能够立国,因为韩信其人让刘邦实在太没有安全感了,,万一有一天韩信造反,刘邦哪里还是他的对手。
3、加之在高祖六年的时候有人密报韩信谋反,经历这一次之后刘邦就开始犹豫不决。而实际上韩信也的确有心谋反,他和丞相陈郗计划里外互相照应,在刘邦不行了的时候和他争天下。可刘邦的优柔寡断一直使他难以下定决心,很有可能也是因为刘邦担心自己杀了韩信之后会背负杀功臣的罪名。
4、吕雉作为皇后必然已经看出刘邦的担忧,所以吕雉和萧何合谋最终在长乐宫的钟室将韩信杀害,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吕雉虽然心狠手辣,但却实在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女人。一方面吕雉知道丈夫害怕背负骂名,同时又为了帮助刘邦稳定天下,所以吕雉自愿成为背锅者,另一方面吕雉也在为自己之后的太平天下做打算,所以韩信必须死。
吕后为什么非要杀韩信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
吕后操刀斩杀韩信,不等于说吕后是主谋,吕后只是执行者,此事是刘邦所为。韩信是侯爵,而且功劳极大,背后有一帮小弟跟随,属于国家级重臣,吕后的级别和权威,还不足以直接斩杀韩信。吕后在杀韩信之前,史书特别交代,吕后同萧何商量过,所以民间有了“成也萧何败萧何”,问题是吕后凭啥能左右萧何,萧何凭啥支持吕后?吕后虽然在刘邦集团地位极高,但是吕后还不能左右朝臣,尤其是重臣,而萧何、韩信都是朝廷重臣,吕后竟然能调动一个重臣消灭另一个重臣,而萧何竟然会全力支持,并且积极配合,这根本就不符合常理。
假设吕后是杀韩信的主谋,她同萧何商量诛杀韩信,萧何第一想法很显然不是谋划如何诛杀韩信,而是担忧自己的生死。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吕后不是皇帝,也没有皇帝授权,却可以调动朝廷主要资源,随便杀死一个重臣,那不就等于谋反了吗?如果刘邦追究起来,虽然不能把吕后杀掉,但是灭掉萧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换一个角度来讲,吕后可以利用萧何的智慧杀韩信,难道就不能利用张良的计策啥萧何,毕竟她有生杀大权,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普通人都能想得到,长期在权力机关的萧何更能想清楚,所以萧何能积极配合吕后杀韩信,应该是获得了刘邦的授权,只有刘邦想杀韩信,并且下达了命令,萧何才敢同吕后密谋杀韩信,萧何才能不给韩信留后路。
吕后虽然不是杀韩信的主谋,但是吕后确实是杀韩信的执行者,而且执行得极为坚决,并且可以说极为果断,绝不留一点情谊,更没有向上回报,直接执行,这些也说明吕后非常想杀韩信。吕后之所以想杀韩信,主要是为了自己儿子刘盈考虑。韩信死于公元前196年,而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两者前后差距并不远,这本身就说明了吕后之所以全力执行刘邦的策略,主要是因为刘邦当时很老了,而刘邦死了,根本没有人能制服韩信,而韩信的个人威望和实力都不是刘盈可以对抗的,所以吕后全力杀韩信,其实就为了自己儿子上位做准备。
吕后同韩信的关系,相对来讲还不错,只是因为利益关系,才杀了韩信,虽然吕后诛杀韩信三族,其实本质是要做给天下人,大逆不道株连九族,并不是吕后真心要灭韩信,毕竟对于刘邦、吕后来讲,韩信确实为大汉朝立下功劳,于情于理不应该太过分。由此可以看出,世事难料,唯有利益,才是敌友的分界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