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节度使,统领朔方军,对平定叛乱起到关键性作用。安禄山造反之前,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因是安禄山近亲被撤换,由朔方右厢兵马史、九原太守郭子仪接任节度使,朔方军接连收复长安、洛阳,极大的鼓舞了唐军士气,统帅郭子仪战功赫赫,被封司徒、代国公、食邑千户。不久,郭子仪入朝谢恩,肃宗以罕有规格接待他,并抚着郭子仪的背部感叹道:”虽吾之国家,实由卿再造”,可见其功劳之大。
为何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的朔方军,会迅速没落?
朔方节度使,位列天宝十节度之中。最初源于694年,武则天任命薛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722年,玄宗设朔方节度使,张悦为首任。由于唐朝尚未进行政治中心东移,都城位于关中长安,所以重视对西北的经营,朔方军由此兴起。
一、军强而君疑
朔方军的设立,本意就是为唐廷镇守西北疆土,防范突厥,兼预吐蕃。在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凭借对年老昏聩的唐玄宗巧言令色,卖萌哄骗,成功获得玄宗信任,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在河北地区大肆扩张个人势力。
天宝十节度使图
由此,唐朝北境形成了两个主要的军事集团:一个以范阳为中心,安禄山为领袖,后来成为持续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暂且称之为东北军事集团;而另一个,就是以河西、朔方为中心的西北军事集团,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便曾先后任朔方节度使,且二人关系密切,郭子仪对李光弼有荐举之恩,二人后又是共同抗击安史叛军的战友。
安史之乱中,总体可分为四股势力:安史叛军、唐廷、西北军事集团,以及回纥。具体战史非本文重点,略过不谈。总之,在西北各军与回纥的加持下,唐廷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
安禄山影视形象
谚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乱之后,人总是会反思,随后调整策略方向。而唐廷在安史之乱后,再没有了开放的胸襟与气魄,盛唐一去不复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不再信任武将,也不轻易相信胡人。在功臣之中,李光弼被排挤后郁郁而终,仆固怀恩被逼造反,死在军中,只有情商较高,会做人情、懂得进退的郭子仪得了善终。从另一个角度讲,宦官在唐肃宗时开始大行其道,就是出于皇帝对边将的信任危机。
唐代北方藩镇图
唐肃宗李亨对于边将曾有疑问,他问谋臣李泌:“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换而言之,功高不赏,最为可怕。
仆固怀恩可谓满门忠烈,在安史之乱八年中,全家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但最终遭到宦官骆奉先陷害,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被逼反。
李光弼论战功被推为中兴第一,功高盖世,但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便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陷害,即使唐代宗起用,他也不敢入朝,最终满怀愤懑地逝于徐州。
李光弼像
郭子仪算是当时功臣中最幸运的,没有之一,史书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但事实上,郭子仪之所以获得唐朝皇帝们的信任,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晚清曾国藩一样,激流勇退。
换句话说,唐朝皇帝与其说是猜忌功臣,倒不如说是对军队不信任。
二、朔方军的边缘化
郭子仪以自己的低调,使皇帝和宦官放过了他,但是只要朔方军还在,皇帝就一天不得安稳。于是,皇帝以各种措施,将这支威胁中央安全的强大军队边缘化。
措施一:不断更换朔方军主帅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朔方军一直作为唐廷镇压叛乱的主力军,但朔方军作为藩镇军队,从一开始就得不到唐肃宗李亨的信任。
安史之乱后至唐德宗几代皇帝的大事简表
肃宗李亨最初令宰相房琯重组一支属于天子的直系军队,以摆脱对朔方军的依赖,但事实证明,大乱时期不得不依靠老兵,另立新军根本行不通。房琯的军中在陈涛斜之战大败,肃宗只能继续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
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郭子仪就被满是猜忌的紧张氛围吓得自愿引退,皇帝便开始频繁更换朔方节度使。
公元759年,郭子仪去职赋闲,李光弼接任,公元762年,李光弼被调到临淮(今江苏盱眙),李国贞接任。公元763年,仆固怀恩接任。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叛乱,代宗只能重新起用郭子仪。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德宗调回朝廷,实权被剥夺殆尽,待遇给了不少。
郭子仪题跋像
作为军将,在平叛过程中常受到皇帝、宦官监军的干扰,即外行指挥内行。一旦打了大败仗,皇帝又归咎于武将,趁机将他撤职。由于需要用人,不久又会再调到他处,经过如是折腾,武将控制军队便难于登天。
措施二:成立神策军
关中是唐朝的根本所在,安史之乱后却由朔方军来拱卫,这着实让满腹狐疑的皇帝坐立不安。如前所述,唐肃宗就曾让房琯重组中央军队,可惜失败了,因为安史之乱局势异常险峻,不可能给皇帝充足的时间来编练新军。
安史之乱平定,唐代宗重启肃宗未能完成的行动,组建皇帝的嫡系军队,即神策军。神策军原为西北的一支戍边军队,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由哥舒翰建立,最初设立时用来防范吐蕃入侵。
吐蕃士兵复原图
也就是说,神策军原本是驻守边境、防范吐蕃的八军之一,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代宗派宦官鱼朝恩掌管神策军。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即安史之乱平定的当年,吐蕃趁唐朝元气大伤入犯泾州,直逼长安,唐代宗出逃。值此危难之秋,宦官鱼朝恩率神策军护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宣慰处置使。
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战乱,安史之乱是被谁平息的?
1、郭子仪。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2、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3、郭子仪体貌魁伟,以武举成绩优异,补左卫长史。累过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他长期供职北方,过着戎马生活。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今内蒙乌拉特中旗)使、左卫大将军。天宝十三载(754),郭子仪年近花甲之年,任天德军(内蒙五原)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4、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湖方节度使、灵武郡太守,由北路东进,屡败叛军,斩叛将围万顷,继而收复云中(大同)、马邑(山西朔县),向东进入东险关,这一连串的战绩,使郭子仪得到御史大夫的官职。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唐朝为什么要封节度使?
1、原因
1)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3)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2、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从天宝中开始,唐政府将一道置“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改为由藩镇节度使“一人兼领之”的体制,“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这是唐玄宗根据北部边防军事需要对节度使权力的又一次扩大。天宝年间,安禄山除任范阳长史充任范阳节度使外,还兼任河北采访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等。这样,藩镇节度使便拥有了其辖区内数州的行政权。不但如此,有的还兼数道的节度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