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心理学家创建了“阶段变化理论”,经过Prochaska等人的充实,于1992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SCT理论认为,行为改变可以分为6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1、无行为改变打算,也许一个人意识到了某种行为的健康危害,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要改变它的想法;
2、打算改变,干预对象已意识到了自己某种行为问题的严重性, 但也很清醒要改变现状自己所要付出的代价,已考虑要改变这种行为;
3、准备改变,干预对象已完全意识到某个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已决定要在下个月改变
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有服从阶段、认同阶段和内化阶段。
1、服从阶段
这是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时期。这也是态度转变的第一阶段。一般说来,这时人们会表现出一些顺从的行为,但这仅仅是受迫被动的。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不知不觉地主动模仿他人的态度,尤其是倾向于认同重要他人(如崇拜的对象)的社会态度。
主动地形成态度或改变原有的态度;或个体受到社会情景的压力,为了规避外界不可预知的风险,如为了避免某种惩罚或奖励,被动地形成态度或改变原有的态度。
2、认同阶段
这一阶段表现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并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在这个阶段,态度的形成或改变是个体主动自愿的,而不是外界环境压力影响的结果,这种态度具有一定稳定性,已接近个体自身的态度,但仍未与自身已有的全部态度体系相融合。
3、内化阶段
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地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在这一阶段中真正使一个人相信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态度经过这个阶段之后,很难因为外在的环境因素而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
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
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提出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只有针对其需要提供不同的干预帮助,才能促使教育对象向下一阶段转变,最终采纳有益于提升的行为。我们把这个阶段分为五个阶段:
一 没有打算阶段
二 打算阶段
三 准备阶段
四 行动阶段
五 维持阶段
六 持续精进阶段
处在不同阶段的人,以及从前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时,会发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阶段变化理论中在提高认识过程中可使用的干预策略包括
根据行为改变阶段理论,当行为改变处于第一阶段(没有准备阶段)时,相应的干预策略是( E ). A. 提供方法,鼓励尝试
B.激发动机,支持鼓励
C.继续支持,不断强化
D.环境支持,预防复发
E. 提供信息,提高认识
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把行为转变分为5个阶段,对于成瘾行为来说,还有第6个阶段即终止阶段。没有打算阶段指在最近6个月内,没有考虑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有意坚持不改变,他们不知道或没意识到自己存在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及其危害性,对于行为转变没有兴趣,或者觉得浪费时间,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处于该阶段的人不喜欢阅读、谈论或考虑与自身行为相关的问题或内容,有些人甚至有诸多。理由为自身的行为辩解。因此对处于此阶段的人们应普及吸烟健康知识,让人们对不健康行为感到恐惧、焦虑、担心等。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人生发展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发展历程
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
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