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剥离是指在企业股份制改制过程中将原企业中不属于拟建股份制企业的资产、负债从原有的企业账目中分离出去的行为。
剥离并非是企业经营失败的标志,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
企业通过剥离不适于企业长期战略、没有成长潜力或影响企业整体业务发展的部门、产品生产线或单项资产,可使资源集中于经营重点,从而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剥离还可以使企业资产获得更有效的配置、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和资本的市场价值。
银行贷款被调整为资产剥离是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就是把一部分资产以资产包的形式从总资产中分离出来注入准备好的资产壳中,这样可以使其与原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分离,达到特定的目的。
从目前银行资产剥离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政策性剥离:国家在不良资产剥离规模、范围、条件和完成时间等方面有严格的政策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资金清算采取以银行省级分行和资产管理公司驻各地办事处为基本清算单位,在规定时间分次完成,国有银行按不良资产的帐面价值和表内利息从国家财政取得对价。这种方式有明显的政府指令性划转国有资产的性质,不应按一般民事法律关系对待。故由此引发的国有银行与资产公司之间的纠纷人民法院不应受理,其他受让人直接起诉银行的亦不宜受理。
二是商业性剥离:商业剥离是通过招投标等完全商业化方式完成剥离,按市场原则由双方或通过竞买方式确定价格,银行不是从财政上取得对价,而是从收购人处取得交易对价。目前工-行与**资产公司已开始尝试商业化资产剥离的运作。这种方式下,应按民事法律关系对待,以相应的民事法律规范处理。
什么是不良贷款剥离?农行的不良贷款剥离是怎么影响其资产负债表的?能不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
通俗的说就是杨过(农行)为了赚点小钱(贷款利息)帮别人打架(贷款),打完发现胳膊受伤了(出现不良了),而且有剧毒,如果不把胳膊切掉就毒气攻心死翘翘了,于是他就手起刀落把胳膊剁了(剥离了),虽然少了胳膊,但杨过还是活下来了(资产负债表看起来好些了),马上找最牛的江湖郎中(IPO上市)给他安了假肢,这假肢好啊,美国进口的,比真的还好,于是,这杨过更牛B了
哪位老大能帮忙解释一下什么叫“贷款偏离率”?
贷款偏离率也叫做贷款偏离度.对不良贷款划分为5级,以表示风险程度不同,在对银行贷款检查中若发现划分风险的分级不合实际,就称为偏离.偏离的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的比,就是偏离率/偏离度.具体点说:贷款分类偏离度,即在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中存在的操作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包括不良贷款分类的偏离情况和五级分类中各类的偏离情况。贷款偏离度概念的提出是对贷款分类真实性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也是对贷款分类结果不断量化、分析不断深化、细化的过程。 一.负偏离。即检查认定不良率小于被查单位原认定不良率形成的偏离。在进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时,银行采取相对严格和谨慎的做法,对贷款的还款来源及还款能力进行事前预测,推断贷款是否存在到期不能偿还的可能性,根据预测结果将存有风险的该类贷款,划入不良贷款中进行管理。但有些行在分类认定过程中,却把本应在正常类反映的贷款划入不良类贷款中反映,就形成了负分离。如中国银行去年实施股份制改造后,不良贷款实行了剥离,对余下贷款重新进行了分类,并自行制定了更加谨慎的分类办法,其中规定:把贷款到期日不能一次性全部收回或预测贷款到期日不能一次性全部收回的划分为至少次级类贷款进行管理。据反映,已实施股份制改造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都有把不良贷款额人为增大的疑点,把其作为调整贷款分类的“ 蓄水池”。这样就导致了本应在关注类反映的,却被划入次级类管理的情况发生,从而出现负偏离。 二.正偏离。即检查认定不良率大于被查单位原认定不良率形成的偏离。银行运用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时政策执行不严,对分类标准把握的相对宽松,或人为因素导致分类结果形成正偏离。主要表现:一是基层信贷人员受绩效指标考核的影响,为完成指标考核任务,受利益驱使,人为调整分类结果,把属于不良贷款类的仍在正常类贷款中反映,以达到减小不良率的目的,影响贷款分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二是受审批程序的制约,分类结果需层层上报、审批,即使最初的分类结果能够保证是真实准确的,但上级机构人为调整分类结果,强制性地将本该划入不良的,又重新认定为正常,导致“怀胎十月,该生也不让生”的现象发生。 三.相对偏离。即在贷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五级分类各类之间划分不准确形成的偏离。产生相对偏离的主要原因:1.是基层信贷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差、责任心不强,对贷款分类的政策和标准理解和把握上存在偏差,不能科学有效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正确分类,造成五级分类中各类贷款类别之间的偏离;2.是上级机构未及时审批认定分类结果,使某一时点的贷款分类真实性不能如实反映,分类结果存在滞后性;3.是受市场风险因素的影响,由于某些企业对市场预期把握的不准确,可能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不能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的问题,贷款分类瞬间发生改变。但清分人员未根据客户实际经营状况或其他变化情况实时调整贷款分类结果,形成各类的偏离,从而掩盖了贷款质量的真实性,隐藏了一定的贷款质量劣变风险;四是一些本应划入损失类贷款反映的不良贷款,因没有相关政策只能在可疑类贷款中反映。
不良贷款怎么剥离?
剥离不良资产堪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外科手术”,具有见效快、短期疗效好的特点。然而,它只是把不良资产从商业银行的账面上移除,并不能真正减少新不良贷款的产生。
国有商业银行的降低不良贷款率主要利用三种方法:
剥离不良资产
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但是,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不断产生。
于是,2003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别与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坦利合作进行第二次不良贷款剥离。接着,为配合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改制上市,2004年,政府又帮助两家银行剥离了2700亿不良资产。
高利差
自1996年以来,政府实行高贷款利率、低存款利率的高利差政策,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存款利率。高利差政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以消化不良贷款。
但是高利差政策有三个弊端:
① 消化不良贷款速度太慢;
② 牺牲存款者利益;
③ 容易诱发商业银行的投机行为,为追求利润,过度扩大信贷规模。
扩大信贷规模
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既可以利用高利差政策获取利润,还可以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分母,起到稀释不良贷款的作用。但在事实上,目前确实导致了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