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什么是大教育观

什么是大教育观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6 手机版

1、大教育观是指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落脚于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2、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认为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

教育观和大教育观的区别

教育观是基本观念问题。大教育观是与社会,经济等适应的教育。
大教育是随着现代社会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大教育。教育观是指关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
给人类灌输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让人类增长知识就是教育。从广义上说训兽养宠物等等也存在教育。

我们要树立大的教育观、环境观,包含哪些方面呢?

我们要树立大的教育观和环境观。其中教育观包括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尊敬师长等等;环境观包含尊重自然和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教育观是指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诸如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体制,内容方法,教师和学生的每一方面等基本看法。环境观是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在一些相邻的学科中或称之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基础上的,因此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什么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关于早期教育理论的核心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
古代教育家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即"德智统一观"
(三)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重视启发内心的觉悟,相信主体内在的力量。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 教 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 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 的 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 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 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 的 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 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 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 状 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 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 敏 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 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 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 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 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 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 化 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 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而是可以教学相 长 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
古代教育家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即"德智统一观"
(三)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重视启发内心的觉悟,相信主体内在的力量。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 教 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 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 的 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 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 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 的 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 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 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 状 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 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七、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 敏 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 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 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 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 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 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 化 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 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而是可以教学相 长 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大教育观,辩证教育观,内外修养观。我眼中的传统教育三大特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任何思想的发展都是带有继承和批判的。从历史上看,先秦时期是传统教育的形成的奠基时期;秦汉以来至宋明是发展以及辉煌时期;清代开国至近代则走向了衰落。

      正如《学记》中所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简单的16个字教育的社会功能,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办教育的宗旨,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大教育”的理念。

传统的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它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儒家致力要培养的君子就是这样的道德高尚、极具修养的人;同时,也提倡智育,孔夫子也讲“未知,焉得仁?”“好学不好仁,其蔽也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董仲舒也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

      追溯历史,各个时期的文教政策都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从各朝各代文教政策和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就可以研究上述的三个特征是如何贯穿始终的,鉴于各朝代的情况差异,此处,我们并不一一讨论,而是选取几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朝代。

推翻了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王朝,汉初一直吸取秦亡教训,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无为而治”,推行“黄老之学”,重视知识分子作用,设博士,允许办私学,废除“挟书律”。这便是政治影响教育的表现。由此,各学派得以继续发展,最为突出的是儒家,这也为武帝时期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奠定了基础。武帝时期,面对混杂的思想及流派,“有为”的政治显得越来越必要,此时的儒家顺应时代的发展,代表人董仲舒融合了其他阴阳家、道家等学派的主张,发展儒学,提出“天人合一”,迎合了武帝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最后使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务使并进”,太学里只讲儒家经典,博士的殊荣、高官厚禄只属于儒学者。此后,掀起学习儒家经典的热潮,儒家的独尊地位自此不可撼动,汉家历时四百年,儒家思想逐渐深深植入每一个人的内心。

        那么,董仲舒是怎样发展儒家思想的? 先看他的几个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他是一个典型的儒者,“教,政之本也”,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而他则从“道之大原出于天”的神学角度去论证教化是实现仁政德治的手段。除此,他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用天人感应,阳尊阴卑去对其进行论证,使臣忠、子孝、妻顺成为后来封建社会的常态和最基本规范。在道德修养上,他提出重义轻利、“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也能体现出他是重视自身修养的德智统一的。

“崇儒兴学”是它的文教政策。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儒,道,佛三家齐驱并进,思想发展多元化,但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唐朝便把“尊儒”的旗帜举得更高,确定了“崇儒兴学”的政策,这样儒家似乎有了一点优势,然而统治者也不局限于儒学,对道佛也有兼用。这一时期,自隋朝建立的科举制渐趋成熟直至完善,但科举考试的题目也不是局限于儒家经典,儒学的发展没有占到绝对优势。直至晚唐,面对社会的动荡,藩镇势力的割据,儒家学者提出复兴儒学,维护中央集权。代表人是韩愈。

      韩愈,众所周知,他曾作《师说》,鼓励士人从师论道。师道运动就是他倡导的,此外他还倡导了复兴儒学运动和新古文运动。这些运动都是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其中道德问题是出发点,也是归宿,这表明儒学是与民生实际结合在一起的。他特别推崇孔子和孟子,认为“生人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其贤过于尧舜远者”,“孟氏醇乎醇者也”。因此,他要使儒学再兴而传“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韩愈的教育思想是那个时代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大教育观的理念。

宋朝“兴文教,抑武事”的文教政策也算是吸取教训,顺应潮流的发展。在此之前的五代十国的混乱,都是由于各方藩镇割据,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便以武将出身,黄袍加身,发动政变,建立大宋朝,深知武将对国家的威胁,因此才会“温酒释兵权”,将国家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并且重用文人轻武将,认为“文人纵然都是贪婪昏庸之徒,其危害“未及武将一人也”,这就使政治因素、社会大环境影响了教育,客观上也造成了宋朝后期的积弱挨打。宋朝统治者曾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尊孔崇儒,提倡佛道,本是为了巩固统治,不料却使儒、佛、道在长期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融合,最终孕育出了----------理学。

        宋明理学,最为突出的无疑是“程朱理学”。 理学事实上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它是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并且使儒学充满了思辨性的色彩。“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而真正使理学突出的是南宋的朱熹,元朝时,规定科举从《四书》中出题,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答案标准,从此使《四书》取得了与《五经》同等地位,成为士人和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此时要研究儒家思想的发展,就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毕生讲学不断。 他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使之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此外,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天理,灭人欲”,改变人性。他认为人性就是“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这种思想把天理与纲常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加强。这一时期,封建思想更为禁锢。至于道德教育,那是理学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重要内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朱熹认为要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这其中也有对传统儒家观念的继承,他基于人心理特征的发展,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亲自制定《童蒙须知》和《训蒙斋规》,使儿童行为举止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方法都是非常完备并且可行的,因此,它能成为南宋以后教育制度的一个标准和依据也不足为怪。

      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朝代,它设立八股取士、屡兴文字狱、四毁书院等等,已被后世批得体无完肤。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回味的朝代,曾有一个历史学家用小说式的语言写了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受到无数读者的追捧,成为近几年的畅销书,也改变了很多人对于明朝单一的印象,让无数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便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与此同时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

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各地普遍建立学校,从京师到郡县以至乡村,建立起了学校网络系统,明代学校教育的普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初科举与荐举并存,然自建文、永乐后,荐举渐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此后,科举日益成为明朝主要选士制度。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推崇程朱,删节《孟子》;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屡兴文字狱。

        这些政策无疑都是出于政治目的,为了加强统治进行的,却在无形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它禁锢了思想,实行文化教育专制,也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史上无朝代可匹敌。

          此外,很有必要提及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是科举制史上的鼎盛时期, 它在继承宋元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科举定式,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并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这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曾批判它“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八股取士,后人无不批判、指责、谩骂,但我认为,一种制度的建立有它发展的必然性最起码,它的出发点是好的,在产生之初,它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是有过积极意义的,但它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严重破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对于它的负面影响,创始者或许曾考虑到过,但却未料到如此严重。

      至于明代的教育家,在此我想把重点放在王守仁身上。 王阳明,明朝中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长期从事讲学活动,门徒遍天下,形成阳明学派,其思想远承孟轲,近接陆九渊,创立与程朱理学异趣的心学体系,对明中后期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流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作用。关于他创立心学的过程,我比较喜欢《明朝那些事儿》中对这一过程的阐述,王阳明最初也是极为信奉朱子的,坚信“格物致知”,所有才有了“阳明格竹”的故事,他什么都没有格出来的结果,让他第一次对朱熹产生了怀疑,之后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在被贬贵州龙场,走到人生的最低谷时,终于得出“心即是理”的命题,史上把那一刻称为“顿悟”,从此,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的学说流传后世,经久不衰。关于教育作用,王阳明认为“学以去其昏蔽”,其目的是“致良知”;关于道德教育,他认为是“明人伦”他也提倡以六艺为主要学习内容,但并非因为经书是圣人教训,而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明吾心之道,关于儿童教育,王是史上少有的关注儿童教育的思想家,虽然有很多利于儿童发展的主张,但其思想仍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只是他反对粗暴的教育方式,提倡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并提倡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清朝制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广兴学校,严订学规”、“软硬兼施,加强控制”。这一时期,官私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书院都颇具特色,在科举上,沿袭明制,同时又根据自身利益做了调整,把科举作为“国家抡才大典”,但无奈科举舞弊丛生,积重难返。同时,学校也几乎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成为科举的备考和训练机构。

      黄宗羲培育了清代的浙东学派,其教育思想极有民主性,提出要“公其非是于学校”,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史学,“不为迂腐,必兼读史”。在教育思想上,提倡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独创。在教师观上,强调“慎重师道”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在教育史上是非常是罕见的,他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理论,反映了鲜明的民主思想,值得重视。王夫之,先看他的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首先,他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相连,其次,也提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在道德修养上,强调立志,主张自得,重视力行;在教师观上,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为师之道,应“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正言、正行、正教”。颜元,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宋明理学,竭力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教育,创立以“实”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也曾笃信理学,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思想的逐渐成熟,其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批判。这三位学者实质上时在根据时代的需要发展儒学,他们批判的事传统的教育,并非批判儒学,并且也在批判的过程中为儒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关推荐:

什么是大教育观

什么是大祭司

为什么会出现某热播大剧在小地方台比大卫视先播出的情况

庐山的云雾为什么能形成瀑布

什么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印度人为什么要用左手揩屁股不会用纸么

庐山风景区大门票包括哪些景区

什么是大豆蛋白

标签: [db:标签]

声明:《什么是大教育观》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什么是大教育观

    1、大教育观是指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什么是大祭司

    大祭司是古埃及的神职人员,是惟一能进入至圣所的人。古埃及的祭司阶级有着悠久深远的历史,根植于传统之中。不同于西方社会正统保守的神职人员...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为什么会出现某热播大剧在小地方台比大卫视先播出的情况

    主要是因为版权问题,小电视台大部分都是播盗版的,但是卫视频道是正规电视台,只能等到买到版权之后才能播,卫视是全国性的,就意味着全国都可以看见...

    百科 日期:2023-04-06

  • 庐山的云雾为什么能形成瀑布

    喀斯特地貌使得庐山的地势起伏很大,这种地势必然有空气动力的流管效应。会使得局部地区风向、风速突然改变,只要有浓重的雾,就会出现所说的那种...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什么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大国崛起的因素:1、地理因素:首先便利的海上、陆上和空中通道;2、经济、教育、人文因素:国家大力发教育和经济,全民尊重知识和人才;4、适当的国...

    百科 日期:2023-04-06

  • 印度人为什么要用左手揩屁股不会用纸么

    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大小便都要上厕所来解决,在但印度是一个例外,因为在印度根本就找不到厕所。印度厕所都没有卫生纸,人们也不习惯自带卫生纸,全...

    百科 日期:2023-04-06

  • 庐山风景区大门票包括哪些景区

    1、观音桥:庐山观音桥庐山观音桥景区风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桥是我国最早的公母榫结合石拱桥,它建于宋代,用107块花岗石砌成的,观音桥...

    百科 日期:2023-04-06

  • 什么是大豆蛋白

    大豆蛋白质:即大豆类产品所含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是谷类食物的4到5倍。大豆蛋白质是一种植物性蛋白质。大豆蛋白是一种植物性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

    百科 日期:2023-04-06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