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中男女主角的生活却像是一种程式化的堆砌,住在狭窄的隔断间、房东一个电话便要滚蛋”,地下通道做卖光盘的小贩却被拘留,这看似清苦而悲催的北漂生活,也许真的是一部分北漂”真实的人生经历,可是个性无法代表共性,人们看到更多的是那闭塞的空间和他们在不同职业之间的转换,以及那在孤独中滋生的爱情。但起承转合又很生硬,仿佛是为了离别而离别,为了分手而分手,既缺乏对具体生活细节的描摹,也没有对情感交集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都很虚浮,难以让人心生共鸣。
怎么评价电影《后来的我们》?
《后来的我们》是一定会去看的,不是为了井柏然、周冬雨,而是为了刘若英,为了我那价值五毛钱却五个亿不卖的情怀。人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以及几乎整个高中时代去ktv,《后来》都是女同学的必唱曲目,听起来永远是那么动人。再看看现在,大家去ktv都在唱什么?《下个,路口,见》??还是《体面》地《说散就散》吧...
我想不认识奶茶“刘若英”的人应该没有吧,就算有,没有听过“后来”的人也没有吧,除非你是外星人!根据“后来”改编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定档4月28日,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期待呢?
刘若英坦承自己有一首歌,让她唱起来最为心痛,因为她总觉得是在唱自己的故事;这首很多人多都很熟悉的歌曲《后来》,歌中描述历经多次失败恋情,后来才明了因为年少轻狂,轻易放弃的一段感情,是多么的可惜。因为一首歌红遍大江南北,每次演唱会基本都会唱的歌!不知道排出来的电影能打多少分?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票房过十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底气就在于去年的票房黑马《前任三》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前任三豆瓣评分只有6.几,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却可达到接近二十亿的票房!这就是情怀和共鸣的力量。在专业的影评人面前会觉得这部电影从制作到情节都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他们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军群体,就是二十到四十岁的这部分人群!而这部剧的最大卖点就在于它非常能引起这部分人的共鸣,通过口碑炸裂的方式形成了病毒式传播。大家都不是去看电影的,而是去看自己的过去!
所以基于以上这些方面的经验教训,相信“奶茶”会把她的第一部自传电影,做到最好。再者加上演员阵容的强大,适当的宣传,足够让这部电影未播先火,到目前为止,猫眼对于这部电影感兴趣的人已经超过了22万人!
如何评价《后来的我们》的剧情?
后来的我们是一部爱与成长的影片,就像影片的主题是那样,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只是没有了我们。就算当年爱得很纯粹,到后来也是会经历很多误会而分开,最终没有陪彼此走到最后。爱情里面的那些遗憾与美好,都在这个故事中完美地诠释了。同时也挺惋惜男女主角的,到后来的我们,真的没有了我们,变成了我和你。
电影《后来的我们》是一部青春剧,大家如何评价它?
这部电影当时看完真的觉得还挺感人的。最后那一句“I miss you ”真的戳中泪点啊。
整个故事虽有些老套但却能戳中我们的泪点,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世间的感情脉络大抵如此吧: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一无所有却有深爱彼此的勇气,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对方早已消失在人海。故事的男女主角见清和小晓10年前相遇在归乡的绿皮火车上,10年后又在去北京的飞机上重逢,只是这十年他们已经从相知、相惜变成了相负、相离了,我们也早已不是“我们”了。
电影的名字是《后来的我们》,英文名为:Us and Them。初看这个译名的时候坦白说我有些懵,“我们和他们”是什么鬼?“他们”是谁?另外词序也很奇怪,英语中的人称并列时,为了礼貌,一般都会把第一人称放在后面,应该是them and us才对啊。
等看完全片,我大概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翻译了。us and them其实就是对应电影的前后两部分:原来的我们和后来的我们。
见清和小晓走到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我们(us)”,彼此的世界开始有了色彩。
在拥挤的出租房里头挨着头吃着泡面的是“我们”;
把别人扔掉的旧沙发当作宝贝一样搬回家的是“我们”;
但是这样的我们却渐行渐远,变成了好似陌生人一样的“他们(them)”。见清用沉沦游戏来逃避现实,当小晓决绝地踏上去远方的火车,“我们”早已荡然无存。
看完这部电影内心真的很沉重,只能说人有的时候真的是很无奈吧,最终能走到一起的不一定是你内心的那个他(她)。还有我觉得这部电影拍的挺不错的,细节感情处理得很到位。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