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书后,能够刺激大脑皮质而引起人的回忆的主要是故事情节。记忆并不是存储在大脑某一部分,而是广泛存在于皮质各处,可能就是在神经元以及突触及他们的通道之间,对事物的识记有些通过一次感知后就能达到,而大部分内容则需要通过反复感知,使新的信息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所以,若是没有重复的阅读加强刺激,人们大脑中印象深刻的便只有书本中故事的大致感知,即故事情节了。
为什么看了很多书,写作文时大脑还是空无一物?
看书和写作文是两回事
看书和写作文完全是两回事,看书我们培养的是阅读和思考能力,但是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是写作能力。就好像一个特别会吃的大胖子,每天都能吃100碗饭,但他就是一个好的厨师吗?这是不可对等的,它需要我们进行转化和运用。
没有深入记忆重点内容我们大脑之所以空无一物,是因为我们脑子里面所储存的东西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办法很好的调用起来。我们看了很多书,但是很多书看完后面就忘了前面,最终只留下了一个故事的大概。那些重点内容我们都没有深入地去记忆,所以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就派不上多大的用场。
没有深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在看书的过程中,那些优美的句子,我们是否有进行深入记忆或者背诵,并且深入分析其写作的手法,它是运用的什么修辞?这个修辞在这个做在这篇文章里面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作者又是如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
这些内容我们是需要仔细的研究的。不是走马观花一般,匆匆忙忙阅读一下就能够获知的。看得多只是增加我们大脑的素材储备量,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素材写出优秀的议论文。但是如果我们要写记叙文之类的文章,这就比较难了。
表达故事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因为记叙文对我们写作的功底要求很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看的书,对故事进行解构。可以以两条主线来分开来写,最后再汇聚在一起,或者是以倒叙的方式讲故事,而这些操作都能够给我们的作文加分。
但是最为关键的是表达故事的能力,我们是很难去培养起来的。光看书是不行的,要多讲故事才能够让我们写出来的内容流畅感人。
为什么看了那么书,却留不下多少记忆?
很多追求上进的人,每天大量阅读,包括读书,读微信文章,读各种新闻,文章。但是,觉得自己的进步却非常小,或者根本感觉不到进步。
当别人说到一本书的时候,也会眼前一亮,因为自己仿佛读过,但是,又说不出太多的东西,顶多说一两句。微信文章也看了不少,当时看的时候热血沸腾,最后血冷下来以后发现根本没记住多少。
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看大脑的认知习惯。
大脑看到新的知识,会非常兴奋,这些新知识也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些印象。但是,大脑最大的毛病就是“懒惰”。我们会习惯性对我们看过的,读过的东西,产生拒绝。也就是说,读过了,看过了,我们多数情况是懒得再去看第二遍,读第二遍,更不用说三遍,四遍了。
读过的新知识,大脑就固执的认为已经知道了,已经会了,当以后需要调用的时候,却调不出来。所以很多人就会说:
就在嘴边上,就是说不出来,或者,
就在脑子里,说啥也想不起来。
回想一下我们上学的时候复习考试,读的书是不是读过一遍就都能记住了呢?当然不是,肯定要复习,而且还要反复复习。
为什么我们上学考试的时候,知道读过的东西要复习,而后来读书听课,却懒得再读再看第二遍呢?
有人会说,因为没有考试了。其实并非这个原因,真正的原因是:
着急
急着去读下一本书,读下一篇文章,听下一个讲座。
因为:
来不及了 ,看到别人都一年几百本的读,自己连滚打爬往前追。
所以,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反复阅读已经读过的书上面。
任何不以学会并应用为目的的读书学习,都是最大的浪费。
读起来挺过瘾,到用的时候,两眼一瞪干着急,这是多数伪读书者的问题。“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意思,就是平时读书倒是挺多,到用的时候,自己记得太少,用不上。
怎么办?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说说大脑如何记忆。
大脑有一个区域叫做“工作记忆区(working memory)”,这个区域的作用是处理看到的内容,并把通过感官(看、听、说、写)获得的信息加工,最后固化到大脑的长期记忆(long term memory)中。
工作记忆区的容量比较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平常如果记忆十种物品可能比较难,但是记忆3-4种就比较容易。所以,工作记忆区的容量有限,这样,如果你要记忆新的东西,就要把这个区域的东西清空,腾出地方来记忆和处理新的信息。
另外,我们记住一个新东西,是通过把新东西跟我们大脑中已有的知识链接来达到理解记忆旳效果,当我们学习一种新知识的时候,会用大脑已有的各种知识概念去理解新内容,这就是大脑学会新知识的原理。
下面我们看看如何用你的工作记忆区来记住新的知识。
第一步、准备。
这个阶段,就是把你的大脑中已有的内容,调入到你的工作记忆区。怎么调入呢?
以读书为例,一般好的书,会在开头一段,先简要告诉你本章要讲的内容。你看开头部分,在你的大脑中提出问题,你希望从书本学到什么,你已有的相关知识是什么?通过问问题,你就把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调出,激活,放到工作记忆区了。
如果是学生,则是在听课之前,先预习一下要讲的内容,这个过程,就是把你的大脑的已有相关知识调入到工作记忆区。
通过调入已有相关知识到工作记忆区,这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准备好了接受新知识了。
第二步、专注。
要想让大脑专注,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工作记忆区的不相干内容清空。
相信大家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大脑总是走神,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又想起另一个问题。这种现象,就是:
大脑的工作记忆区有太多不相关的内容导致。
前面我说过,大脑的工作记忆区非常小,如果你有那么多的碎碎念,大脑自然没法好好去理解记忆新知识。所以,要想有好的效果,一定要专注于你学习的内容。
专注的方法,一方面,把你的碎碎念全部写下来,清空大脑,让工作区腾出更大的地方来解决新知识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冥想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第三步、回顾。
回顾,是整个学习记忆过程的重中之重。
多数人记不住看过的东西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回顾。
不回顾导致了白看白读白学。
大脑的工作记忆空间有限,所以不回顾就像熊瞎子掰苞米,最后剩下一个。
通过回顾,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重构,跟自己的已有知识连接,固化到长期记忆中。这个回顾,需要调用你的所有感觉器官来协同工作。具体表现为:
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你看到听到的内容,并写出你的体会,准备把这个知识用到哪里。
如果不方便用笔,还可以用录音笔录下来你的分析,理解和应用。
最后,再把你记录的,分析的内容整理成你自己的知识,实际应用你学到的内容,彻底固化到你的大脑中,成为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知识,这时候,别人问你,你就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了。
最后,总结一下,学会新知识的方法: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参考资料:《smart thinking》,Art Markman
《a mind for numbers》,Barbarla Oakley
看书在脑子里没有印象
看书想要印象深刻,是要讲究方法的。
为了做到快速的读书和理解、读完之后印象深刻,要学会带着问题和目标去读书。读书之后没太多印象的原因是,读书时很盲目,脑子里没有带什么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读书得用心,用心得“注意”,读书时围绕着一个问题、目标,与此有关系的就注意,你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会自然地跳跃出来,映入你的眼帘,钻进你的脑子里。如果书籍较好,准备反复阅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每次阅读都要单独寻找一个目标。这样你看到的内容才会不一样。
其次,要懂得选择阅读。对于大部分书籍,重要的内容只占全书的两成左右,所以要改变逐字逐句、一板一眼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要学会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我在学习了“精英特快速阅读”之后,通常是以一分钟两千字左右的速度进行阅读,读的过程中找到感兴趣的地方、对我重要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然后再放慢一点速度来阅读,对于阅读中发现的精华内容,再进行一遍精读。
为了提高读书之后的印象和收获,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去主动引导自己回忆和思考。比如问问自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堂课主要讲了几个重要知识点?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书中有哪些知识是我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这本书对我的帮助是什么?这个理论或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具体要怎么做?等等。然后回答并写下你的答案,如果是要一篇文章,就再对这些答案进行整合一下就可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