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清末洋务派的主张。
这句话出自魏源写的《海国图志》,是晚清洋务派运动的口号,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其意思是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和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那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是清末洋务派的主张,魏源是拥有当时第一流西方知识的大学者,他编成《海国图志》100卷,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哪一派别的主张
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首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而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以此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行洋务运动,来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主张.
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更多使用的是“夷务”和“夷人”概念,反映出时人轻蔑西方的态度。1858年《天津条约》有专条规定,清政府今后在对内、对外正式文献中不准再提“夷”字。从此,中国人在指称涉外事务时,用“洋务”取代了“夷务”。
洋务派主张:
洋务派主张把这个变局看成是中国转弱为强、转衰为盛的一大转机。可以看出,洋务派之变局论,一定程度上还是体现出了一种对现实的客观认识,并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意识。
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正如当时的一些西方人士所评价的,它表明洋务派“不是闭着眼睛不看事实,或是用盲目的自尊心把自己包裹起来”,而是“勇敢地承认已改变了的环境,并且企图适应环境”。
它标志着洋务派开始真正突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自欺欺人的观念,开始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中国所处的地位,并对中国所面临的险恶形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哪个政冶派别的主张
是属于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语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后来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师:动词,以某某为师,向某某学习;夷,即蛮夷,古时候,中原的汉族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西方的洋人。长技:先进的技术,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唯一不如他们的就是坚船利炮,这里主要指学习西方的武器制造技术。制:制约、制服。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的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在这个主张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自强是洋务派早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创建军事企业时的口号,意欲增强国力,尤其军事力量;求富是后期七十阀代中后期在军事企业面临燃料资金等问题的情况下,创办民用企业时提出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