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以史带论的词学论文。它在研究了北宋词的形式与特点,评析了词坛名家创作倾向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她在《词论》中论述: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
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那宋词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谢邀:
开篇明义,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是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宋词的美是由内容美、形式美、情感美三个方面构成的。
而宋词的内容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与文字美中,形式美主要体现在伤感美与柔婉美中,情感美主要体现在爱情美中。
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词,本身是一种有娱乐性质的音乐文学。在以抒情为主的我国诗词长河中,词更是一种更典型、更纯粹的抒情文学。
词的最初形式发展之初,原是配合音乐、供歌女演唱的歌词。正是词体的这一本质特征,呼唤着人们的审美关注。到了宋代,词风为之一变,词人创作的视角和题材不断开阔,创作技巧不断推陈出新。
一阕阕歌词如同文学长河中的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惊艳着世人的目光。一起走进宋词,体验宋词那惊艳了时空长河的美吧。
音乐美与文字美注重音乐美,是中国古代诗词乃至整个文学的传统特色。但宋词的音乐美是具有独特性的,是“文字之声律助音乐之谐美”的艺术表现,从而产生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宋词所配合的音乐是“燕乐”。“燕乐”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又称宴乐。宋人沈括在《梦溪唤者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宋词在演唱时,配合抑扬顿挫、旋律多变的背景乐音,能够给欣赏者带来多重的视听享受。事实就是这样,宋词的本质是音乐文学,脱离了音乐,宋词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宋词讲究文字的协律,是配合词调歌唱的,所以宋词具有音韵谐美的特性。
因为有着音乐层面的要求,所以各种不同的的词作就有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词牌名也就应运而生,所以,词人在填词时,会根据创作内容选择不同的词调,这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音乐美感。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音乐效果。
宋词中像这样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可以说不胜枚举,如著名词人柳永,他的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也是很多。
词在宋代不光流行于民间,而且在士大夫阶层中非常流行,甚至宋朝官方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最高规格的国家音乐机构大晟府。大晟府专门掌管音律,任命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制定大乐令,还有专门从事协律、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音乐家。
说完了音乐美,再来看一下宋词的文字美。诗词的声律美主要体现于语言的节奏感和音调的和谐上。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和凳薯音节之间的“顿”、“逗”以及押韵造成的,而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
除此之外,还常常借助于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因而词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为句,依乐声的高低升降选择确定字音的平仄四声, 因而词的节奏、 韵律更加灵活多变,呈现出与诗歌不同的音律美。
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宋词的伤感美与柔婉美感伤是宋词的主旋律之一粗游。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伤心人伤心事。伤心洒泪的词作也比比皆是:但他们的伤感,各有不同,有的是相思离别,思乡怀人的感伤,有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有怀才不遇、漂泊零落的感伤。
如柳永与恋人分别时,他会将伤离别的情愫寄托在自然景物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女词人李清照,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将饱经沧桑的情感和内心的难言之苦寄寓在一朵朵梅花中:“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如辛弃疾在赋闲信州铅山期间,会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就宋词的整体而言,其风格是偏于婉约的,柔婉是宋词的主体风格之一。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
宋词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是与水相关的。如欧阳修笔下的阜阳西湖是“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的迷人景象。
柳永笔下的杭州西湖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的景象;王观笔下的江南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的动人景象。
宋词中的水景多是平和幽静、富于柔婉之美的。一些花草,如娇杨垂柳,微风细雨,轻烟薄雾,斜阳淡月等,在宋词里也是俯拾皆是。
品读宋词,仿佛可以感受古宋朝的文化风貌,仿佛可以体会宋代词作家的思想情感, 那一阕阕长短句,或豪迈、或悲壮、或温婉、或缠绵,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作者的特有情感,也展示了宋词那种凝炼的语言艺术。
宋词中的爱情美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宋词也不例外,而且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宋词中有描写与情人相会的,如欧阳修《生查子》中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描写长相思的,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还有描写新婚生活的甜蜜的,如无名氏《贺新郎》中的:“同共入、蓬莱仙岛。鸾凤铿铿风缥缈。算一双、两好真奇妙。天上有,世间少。”也有悼念妻子的。如贺铸《半死桐》中的“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小结作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一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宋词丰富而真实。宋代历史、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经过宋词的表达,得到多角度的再现。而宋词的美,则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艺术成就,宋词的美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况,也代表着一种音乐成就,更代表着宋代词人的一种态度。
李清照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哪些独特的审美要求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萁之诗”。那么词和诗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李清照认为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弊物,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论词》中还提出了对词创作的其他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
一、 勿“破碎”,是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提出来的,这表面看来是对语言的要求,实则包含着对词的意象的要求,要求作品应该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
二、要有“铺叙”。她批评晏几道的作品“苦无铺叙“。主张词要展开些,尽可能写的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前后租轿液呼应,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总结。
三、讲“故实”,她批评秦观词说其“专主情致,而少故实。”故实即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这反映了李清帆蔽照对词人文化修养的要求。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她批评柳永词说:“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评贺铸词说:“苦少典重。”这种典雅美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李清照词学观的综合的体现。
相比唐诗的浪漫,宋词多了一些真实的情感流露,宋词究竟美在何处?
谢邀:
开篇明义,被誉为“一代文学”的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因为宋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词人,他们谱写出的一首首优秀的词作。可以说,宋词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明珠,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和唐诗双峰并峙的两座高峰。
其实词并不是宋代就产生的,只是在宋代才繁荣起来的,词在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这一段时模镇链间就已经产生了,当时是配合音乐演唱的。从本质上说,词本身是一种具有娱宾遣性功用的音乐文学。
不管是文学性还是音乐性,旦孙宋词都呈现出了时代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除过以上说的这些之外,宋词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今存的唐五代词不足两千首,而今存的宋词将近两万一千首,从唐圭璋编撰的《全宋词》来看,收录的宋代词人就有一千四百三十余人。从这一点上来说,作为音乐文学的词,在宋代达到巅峰状态。
宋词也具有这样的音乐文学性质,宋词的音乐性更加具有独特性,而且宋词更讲究文字的协律,所以宋词的音韵更谐美,音乐感更完善。
据当代学者统计,宋词中有一千多种词调,也就是说,每一种词调都代表着不同的音乐形式。如《水调歌头》高亢悠扬,常用作凯旋的军乐;《水龙吟》是清彻嘹亮的笛曲;《念奴娇》是响遏行云的高调;《贺新郎》音韵洪畅,歌时浩唱;《沁园春》是清美的旋律;《雨霖铃》又极尽哀怨,《暗香》、《疏影》乐节谐婉。
有了这么多的词调,所以宋代的填词人就可以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为句,依乐声的高低升降选择确定字音的平仄四声,因而词的节奏、 韵律更加灵活多变。所以,词人在填词时,选择不同的曲调,也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音乐美感。
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词在宋代不光流行于民间和士大夫阶层,甚至宋朝的皇帝也是词的爱好者,比如宋徽宗,他还专门设置了一最高规格的国家音乐机构大晟府,任命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制定大乐令,还有专门从事协律、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音乐家。
北宋著名的大词人周邦彦就担任过大晟府这个最高音乐机构的领导,周邦彦《忆旧游》中的“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就将宋词的音乐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词中像这样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可以说不胜枚举,再比如“凡有进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著名词人柳永,他的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也是很多。
二、宋词的画面美宋词除过独具特色的音乐美旅余之外,还有词的境界带来的画面唯美感。词是感性的文学作品,总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当你入了情境,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深意。
宋词的画面唯美感,不光表现在形体上,还表现在色彩上,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画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词中人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词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词境和唯美的画意。
三、宋词的婉约美宋词的整体基调是比较感伤柔婉的,感伤是宋词的基调。在两万多首宋词中,给人最清晰、最突出的印象是: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伤心人伤心事。
宋词中的伤心洒泪的词作也比比皆是,但他们的伤感,各有不同,有的是相思离别,思想怀人的感伤,有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有怀才不遇、漂泊零落的感伤。
如秦观的《踏莎行》一词,这首词最佳之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蜚声词坛。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发了词人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四、宋词的豪放美宋代词坛以南渡为界,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南宋词人面对北宋的灭亡、南宋半壁江山的现实,词人们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收复山河和报国无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这种情感更多地流露在词中,因而让宋词呈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也让宋词多了一种豪放的风格,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
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在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也只有在宋词中才能看到这样绝美的词作。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弃疾词作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五、宋词的爱情美爱情诗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宋词也不例外,而且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宋词中有描写与情人相会的,有描写新婚生活的甜蜜的,也有描写异地相恋的,有描写长相思的,也有悼念妻子的。
贺铸的《青玉案》,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因为词意的唯美,历来被人们赞誉有加。
苏轼的《江城子》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读来深婉感人。
六、宋词柔的意境美就宋词的整体而言,其风格是偏于“柔”的,柔婉是宋词的主体风格。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宋词的情调是以柔婉为主的。
宋词中直接加以具体刻画的人物重于女性,她们的形象轻柔妩媚,柔婉细腻,是无可争议的柔婉。
宋词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是与水相关的。江水、湖水、溪水、池水,春雨秋雨,水中的荷花,汀上的禽鸟,岸边的杨柳等等。
宋词中的水景多是平和幽静、富于柔婉之美的。此外,由花草,娇杨垂柳,微风细雨,轻烟薄雾,斜阳淡月等意象构成的唯美意境,在宋词里也是俯拾皆是。
如北宋词人张先的《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一词,张先在去玉仙观的途中,与美女谢媚卿偶遇,在张先的眼中和笔下,谢媚卿是明艳绝伦、秀丽出于天然的美女。
但词人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来写二人相遇如何的交谈或品乐,却通过相顾无言的描写将彼此的倾倒爱悦和相见恨晚的惆怅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再如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词中的“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全词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本色,和有艺术特色。
总结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代表,是“一代文学”。宋词是中国文学长河中一朵惊艳的浪花,宋词中豪放、悲壮、温婉、缠绵的艺术表现,都展示了汉语凝练的语言艺术。
而宋词的音乐美、画面美、婉约美、豪放美、爱情美和意境美则有机成了宋词至善至美的音乐与文学相得益彰的美。宋词与中国文学史上每一个时期的“一代文学”一样,都是汉语语言美的代表
8、 说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的具体内涵,并论述其艺术特色。
http://www.teach8.net/jiaoan/yuwen/geyw/200506/348.html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知闹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搭源罩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裂肢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前期的词清新、明快,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写真性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情思;李清照后期的词充满了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是备圆宋代著名的词人。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精通琴棋书画,其中词的成就最高。她所写的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自成一派枝纤,将南宋仿搭塌的生活特点一一在词中描绘了出来。
李清照前期和后期所写的词是不一样的,前期大多都是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期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的基调大多都是凄凉悲痛的,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李清照前期词的特点
1、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写真性情,风格比较明快、清新、俊朗,有很多写闲适之情、爱恋之意、山水之美。
2、以细腻缠绵的笔调抒写离别之苦。
3、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情思。
李清照后期词的特点
1、以对比的手法抒写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2、以凝练的家常口语刻画内心的孤寂心情。
3、用豪迈洒脱的语调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著名女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杰出的贡献。她在表达艺术上独具一格,直率大胆与委婉含蓄相结合的抒情艺术是对其最直接的概括。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简美,通俗易懂,音韵声调明白流畅,独特的言愁艺术,表达了其真挚的情感,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涵盖力。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被后世赋予“千古第一才女”的尊称。她的词开创了“别是一家”的风韵,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藏书甚富,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育,使得她多与士人接触,眼界开阔,并且饱读诗书,具有卓越的见识,为其文学成就的获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清照的一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使她的词前后风格截然不同。李清照词的创作以靖康之耻为分界点,可分掘此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李清照生活舒适,家庭幸福,所以她的前期作品大多写一些闲适之情,以闺阁生活和伤春怨别为主要描写题材,韵调优美,表现了其多愁善感的个性。后期,李清照嫁为人妇,多写婚后生活,夫妇分离的哀怨以及她对丈夫的思念,再到后来,念辩北宋灭亡,丈夫去世,她哀伤悲痛,以词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和对亡夫的悼仔散缺念。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抒情曲折含蓄,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她的后期词作将身世之感融入家国之痛中,格调凄婉悲怆。
花意象的运用在李清照的词中占有相当显眼的地位,她以独树一帜的笔锋格调,创造了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花意象。李清照的大部分词多借用花意象来表情达意,寄托了她内心丰富的情感,营造了其独有的愁绪萦然的词境。
谈到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如梦令》便是其前期的出色代表作之一。《如梦令》一词充分体现了词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春夜里的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院中的花木也许因此凋零了。因而在第二天清晨急切地询问“卷帘人”室外的变化,“卷帘人”的回答是“海棠依旧”,词人连用两个“知否”来表达对“卷帘人”回答的不满,以“绿肥红瘦”来表达其自身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语言清新简美、通俗易懂,肥、瘦本是用来形容人的,而李清照却用之来形容花,借以用来形容绿叶的繁茂和海棠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表达了幽微的惋叹之情,同时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海棠花的情态,赋予了海棠花人的韵味,在语言的提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极具个人特色。
《永遇乐》一词是李清照后期较为突出的词作。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哀愁之感和身世之悲。“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反映了词人颠沛流离的境遇,表达了深重的国难家愁之感。“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该句用词通俗易懂,虽是轻描淡写,但却极写了沉重的哀愁。这首词一方面写出了词人面对元宵胜景的触动,因而引发了今昔盛衰的感慨,使内心的痛苦加剧,另一方面却又怀念着过去的元宵盛况,想要寻求心灵慰藉。李清照独特的表达艺术,透露出她对生活有所追忆的向往,但却蕴含着无限的哀愁与悲凉,言已尽而意无穷。
《四库提要》一书给予了李清照极高的评价:“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李清照虽为妇人,但她的词格与周邦彦、柳永两位大家相比毫不逊色,她的词作即使篇幅不多,但是皆为佳作,应当被作为珍宝流传后世,以供后人品味学习,李清照实为词家一大宗啊!《白雨斋词话》也对李清照及她的词作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独辟门径”一词是对李清照词独特艺术的肯定。“可谓奇矣”是对李清照在表达艺术独具一格的赞扬,肯定了她在词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清照在宋词的创作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以自然清新的语言,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敏锐的感触和刻画,将其内心真挚的情感以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表达。李清照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可谓是发展到了顶峰,获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是怎么样的?
李清照的描写本领,是能够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而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李清照词主要特色,用浅近易懂的“寻常语”来表达清新、深刻的情思。
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哗高》中“起来稿档慵自梳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几乎都是口语,不用译读,人人都可以读得懂。在《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作者却将相思之情演绎得如此耐人寻味。
李清照词善用“寻常语”,但这寻乱敬尺常语却又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的俚语、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正是由于这些“浅俗”之语所包涵的无穷韵味与情思,使她的词简单易懂而不失清新工巧,所以才赢得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青睐。
注意
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如《永遇乐》中的词句,语言也不是尽力织绣,开关对句可见工致,“染柳”二句,甚有气象。
而“次第”、“三五”、“济楚”、“怕见”等语,“如今憔悴”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非陋,在宋词中确是别具一格,“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沈谦《填词杂说》)不失为确评。
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什么可以实现雅俗共赏
《声声慢》这首词之所以能实现雅俗共赏,是因为李清照这首词优美精巧,独具特色,这主要得力于她的精心锤炼和陶洗,锻字炼句,从而达到了自然准确、清新流畅、精炼优美、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赏析:这首词起句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裤燃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到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毁亏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纤纯神《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何多方面赏析 李清照 《声声慢》
赏析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悔袜老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碧升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好销的结果。“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