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延续了上一部的写法,布局线索有相似之处,开篇都是奇事,然后小人物登场,开启找人模式,最终都是因果报应。上一部讲的是讼师。这一回来个牙人。主角都是大宋的小人物,却写得详尽。通过这些当时特有的职业描绘大宋民生,同时介绍了行会制度,由一个牙人之口穿插交代行首们受利益驱使相互牵制明争暗斗,富商们的生活更是处处暗藏杀机。商场的角逐从未停止过,政治上的变法几经起伏。
《清明上河图密码2》:一个外地“中介”的寻妻之路
:《清明上河图密码》第一部以破解“梅船消失案”为终点,“讼绝”赵不尤、赵不弃、赵辫儿、赵墨儿各破一案,并最终集结于梅船案,剧情的跌宕起伏让人拍案叫绝。本以为赵家四人会继续携手进入第二部,毕竟赵不弃、赵辫儿、赵墨儿在第一部的查案中积累了经验值,想必个个分布于接下来的几部中,但意外的是第二部却以“牙绝”冯赛为主角闪亮登场。
牙绝,我又本以为是“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口绽莲花”之徒,却又意外的是“中间商”——中介,专门为北宋京城汴京的商人做担保、拉客户、促使交易的形成。“牙绝”冯赛祖籍不在京城,家有三兄弟,其兄留在老家照顾老父亲,为后面帮助牙绝出了不少力气;其弟冯宝,投奔位于京城的冯赛,也成为一名“牙人”,但与其兄不同的是,冯宝不仅没为牙绝出力气,还把牙绝带入了孤立无援之路,带走了冯赛的妻妾女儿。冯塞之所以卷入“飞钱案”等北宋经济危机事件中,冯宝是明面上的罪魁祸首。 而第二部的经过,可用一句话浓缩——一个外地“中介”的寻妻之路。
看完了第二部,难免会与第一部进行对比,对比主角、对比案件等等。
与第一部中“讼绝”赵不尤不同的是,第二部的“牙绝”冯赛既没有宗室背景,也无“将军”头衔,更无办案经验值,武力值也就那么一丢点,几乎没有。破案经过,可简称为“开局一张嘴,后面全靠走访”(中义词)。
在第二部中,冯赛的主线就是“一直在寻找,直至解救出妻女”。先是寻妻女,妻女无线索,再寻冯宝,冯宝不知所踪,再寻汪石……这场寻妻之路,也让“牙绝”冯赛感受到了自己身份的“伪劣”之处。这也很容易让读者代入进去,拟身“冯赛”:当自己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案件当中,好像顿时跌进了深渊,如履薄冰,身边朋友落井下石,冷眼旁观,并没型早有像“讼绝”那般如鱼得水、亲朋好友打野,只靠妻弟邱老卜亩雀弟以及一位老朋友周长清的在旁进行“精神助攻”。
“精神助攻者”周长清,以“信”点拨冯赛,在牙绝怀疑自己、怀疑世界的时候,旁敲侧击,帮助其重树信心以及重塑“信”之一字。人一旦没有了信、失信于人,生存艰难;无自信,无成一事;怀耐尘疑世界,一生折磨。
以前只知道“失信于人是不对的”,当自己经历了被他人失信的时候,我有点明白了——
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人们为了获得信息来消除对他人、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寻求自己与世界的一致和谐,其起源正是来自于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慌以及生存的本能。
当一个人失信于人们,那么人们便因为未能从他那里得到能消除不确定性的可靠信息,与世界有差错,造成了失误甚至威胁到生命。
那这个失信于人的人,便已经没有价值,因为他没有带来让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信息或价值,动摇了人与世界和谐、安全共处的根基。当一个社会失信的人多了,那么社会秩序便出现紊乱,人们失去了对世界的掌控,社会动摇,因为人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社会,人们出现混乱,便造成社会混乱。这也是推崇“人不能失信于人”、出台“失信名单”的缘故吧。
同样的,不自信、怀疑世界,那么便也与自己、与世界产生了偏倚,确定性的降低,造成了成功性的降低。
第二部的案件也没有像第一部那样,第一部中的案件是先各自分开的,而第二部是直接相连,更着重于“冯赛寻妻”的线路,没有分开成章,让人想一下子看完,想要知道冯赛寻妻的结果。但也有不足,精彩之处比第一部少,让人肾上腺素释放少了;同样的,因为主线是牙绝寻妻,那么其他人的着墨就少了,人物的丰满度也低,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少了。不过,在这一部中,第一部中的坑填了一些,就比如“无头案”的无头死者的身份呼之欲出——汪石(坐等第六部打脸)。
新书填旧坑,但新书不是完结本,也挖了许多坑,比如造成汴京经济危机的几个人的身份尚未明确……期待下一部。
《清明上河图密码2》为什么说宁为寒门妻,不为侯门妾?
比《达芬奇密码》更离奇诡异镇含,比《知否知否》更精雕细琢,比《东京梦华录》更趣味横生,这本书就是冶文彪苦费心思,凝聚八年心血的《清明上河图密码》。
《清明上河图》是国宝级的画作,画家张择端描绘了 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 ……看似繁华的汴京,实则危机四伏……
而《清明上河图密码》则以此画为依据,以史料记载为佐证,复活了画中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或是奔走在桥头,或是忙碌于街上,或是闲坐于酒肆楼阁中。
作者不惜笔墨,细致刻画众生形象,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悲欢离合,有鲜明个性。
一个朝代的更迭兴亡,不能只看那些王侯将相,更该聚焦于这些贩夫走卒身上。
“牙绝一句话,汴京十万银”。牙人,是指旧时为撮合买卖双方的中间商人,现今俗称的中介。
清明当天,冯赛的妻子邱菡、妾氏柳碧拂,以及两个女儿突然被绑走,冯赛百思不得其解。
谭力利用柳碧拂诱发了“三商案”,而炭行、鱼行、猪行、钱行等各大商行混乱的背后又引出一个莫名的紫衣客。
逐花逐月,到汴州,春雨春风何处?小唱师师思绿水,字字天然清素。碧拂茶烟,琼波顾盼,醉醒芳洲路。惜花惜叶,吴盐春韭香漱。
一曲燕燕轻 旋 ,惊起花舞,剑影凝 红玉 。弦底流云飞 月影 ,枰上江山 轻渡 。细笔 簪花 ,淡毫 扫雪 ,笔墨澄江雾。撷芳十二,为惜春色留驻。
这首《念奴娇》唱的是红遍京城的御谈笑“念奴十二娇”。
冯赛的妾氏柳碧拂,便是这十二娇之“茶奴”,人淡如茶,因为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而互生好感。
及至冯赛和碧拂两情相悦,便将她从清赏院赎了身,纳为妾,然而一场腥风血雨随之而来。
原来冯赛早年揭穿了一位商人的生意,导致柳碧拂家破人亡,而她却将罪算在了冯赛头上。
“冤冤相报何时了”,大仇虽报,心却凉薄,碧拂最后出家为尼。
1.宋朝女人为何自称为奴家?
六朝人多自称侬。从宋开始,妇人自称奴,这是一种谦称。
“今则奴为妇人之美称,贵近之家,其女其妇则又自称曰奴。是宋时妇女以奴为美称。宋季二王航海,杨太后垂帘, 对群臣犹自称奴,此其证矣。”
敦煌曲子词里唱:“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
苏东坡诗云:“他年一舸鸱夷吾,应记侬家旧姓西”,侬家犹奴家也,奴即侬之转声也。
古人自称多自贬,以示恭敬谦逊,如古代国君有自称“不谷”(不谷)、“寡人”,不谷(不谷)就是不善、不好,寡人就是寡德之人。
还有“不才”,“鄙人”“ 在下”“ 区区”等,是同样的道理。
2.女人的地位排序:妻妾婢姬妓
古代婚姻实行“ 一夫一妻多妾制 ”,除了正妻,男子还可以纳妾。
汉朝就有明文规定,“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庶人一夫一妇”。可以得知,只有为朝廷立下功劳,且获得封爵之人,可以娶一个妻子,纳八个妾;普通官员可以娶一个妻子,纳两个妾;而普通百姓,只允许娶一个妻子,不允许纳妾。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这么严格,毕竟过去主张“不孝有三,无后为侍枝大”,为了血脉的延续,朝廷也会允许纳妾。
而那些富甲商人,虽然地位较低,但是有钱,也可以偷偷纳妾。
我们观看影视剧来看,看到“三妻四妾”经常勾心斗角,其实古代的正妻地位很稳固,毕竟是八抬大轿明媒正娶的人。
妻对妾生杀予夺,妾就是男主人的性奴,没有财产权,没有人身自由,吃饭得站旁边,不能坐,没有平等地位,可以被买卖交换与赠送。
《知否知否》里的明兰深知妻妾的天壤之别,所以 宁为寒门妻,不为侯门妾 。宁愿嫁到寒门,也不愿意嫁给小公爷为妾。
奴婢的到位更低,就是侍奉主人的丫鬟,通常是从外面买来的“女奴”,比如说楚乔姐妹几人,都是被贩卖的奴隶,一般人很难摆脱奴籍。
姬则是指富家人自养的歌姬等,欢宴时取悦客人,也可以送人,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貂蝉。
妓则是指烟花柳巷的女子,只能在外面偷腥,轻易不会带回家。
如明朝便明文规定,“官员不可纳妓为妾,否则革去官职,永不叙用”。
然而,制度是制度,可以被修订,人心才是关键。
一夫多妻制,也有人“一生一世一双人”,比如说王安石。
也有人妻妾众多,但是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比如说苏轼。
3.茶壶说和鞋子说
关于古代一夫多妻制,学贯中西的辜鸿铭提出了著名的茶壶理论:一个茶壶一定会配备着四个茶杯,而一个茶杯绝不可能配备四个茶壶,这就是定理。
许多人因为他这句话,炮轰他老人家。但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时,辜鸿铭为她们画了一幅画——一个茶壶一个茶杯,并且为之题字:一个茶壶,一个茶杯。一个志摩,一个小曼。
冯赛因为娶了妾氏柳碧拂,心中愧对正妻;冷缃为了丈夫,牺牲自我,丈夫却另娶小妾。
女人天性善妒,又不是单车,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人与他人共享呢?
男权社会,女性地位低微,丈夫如果不一心一意,那她的生活就无所依傍。
《妻妾成群》里有段话,特别形象。
颂莲说这事多无聊,反正我都无所谓的,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女人到底算个什么东西,就像狗、像猫、像金鱼、像老鼠,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如果像颂莲这样,一味陷入后院争斗,日日上演《甄嬛传》,那么结局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两败俱伤。
像赵不尤的妻子温悦,虽不曾亲自探案,却是贤内助,心思玲珑,帮助一家人分析案情。
像赵瓣儿和池了了,本无相干,却热道古肠,亲自奔走查案。
哪怕是身陷囹圄的酒奴顾盼儿,也帮忙打探柳碧拂失踪的线索。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如何评价《清明上河图密码》这本小说?
《清明上河图密码》人物不论大小,每个人几乎都有一段人生小传,哪怕记不住这些名字,但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独有的人生轨迹、性格成因、心理痛点、命运抉择。
《清明上河图》处处写实,画中慌放桅杆的一幕却如此不合常理。而且,正由于这一危机,将桥头、两岸数百人目光全都聚集到一处。这就是画眼”,冶文彪推论。表面上看,《清明上河图》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图成之时,北宋帝国的政治局势已培大紧张到极点。
金、辽、西夏、高丽四国掣肘,方腊内乱,国势岌岌可危。《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千古奇局,祥和之中风雨欲来,贩夫走卒之间,埋伏着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一股诡异沉重的气氛,弥漫在汴河上下;或许只有宋徽宗知道,一场席卷帝国的腥风血雨,已在全图正中的虹桥下荡起涟漪。
作者简介:
冶文彪,1970年代人。多年前偶游开封,自此沉迷《清明上河图》,立誓围绕此图创作小说史上最庞大的推理布局。他花费五年时间构思此书,创作历卜乎时三年。曾出版大历史推理小说《人皮论配弊竖语》。
冶文彪认为在创作《清明上河图》系列作品时,遇到了最大难题是主核构思,它有三项要求:
一、画上八百多个人物,每个都有名有姓有故事。
二、这些人和故事不能分散,要卷进同一个案件。
三、这个案件和北宋历史命运紧密相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