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现的括号是小括号,于1544年出现。直至17世纪,中括号才出现于英国瓦里斯的著作中,至于括线则由1591年韦达首先采用,而大括号则约在1593年由韦达首先引入。至1629年,荷兰的基拉德采用了全部括号,18世纪后开始在世界通用。
中国的标点符号是谁发明的拜托各位了 3Q
中国的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卜辞)有时用分行或隔离来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也并不普遍。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 ”。“、”用来表示较小的停顿,“ ”表示较大的停顿。20世纪初发现的汉简《流沙坠简》中有使用了这种符号的简片。“ ”和“、”汉朝人称之为句读 。这两种符号到了宋代才逐渐推广使用,但形态有些改变。一种是句号用“。”,读号用“、”;另一种是句号读号都用同样的点,句号的点用在字旁,读号的点用在两字之间。宋元时代出版的书籍,特别是经书,一般不加句读。句读符号多用于教学或校勘方面。宋刻本也有仿照校书式印上圈点的,但不多见。 元明刻本小说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有些戏曲和启蒙读物也采取这种方法。此外,明刻本小说还增添了人名号和地名号,前者是在人名右边加一条直线,后者是在地名右边加两条直线。 标点这两个字,始见于宋代。《宋史·何基传》:“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这里的标点指的是阅读古书时添加的句读符号,即所谓旧式标点。 新式标点 新式标点是模仿西方的书写习惯而借用的 ,在清代末年才开始使用。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五四运动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经开始使用新式标点。《新青年》杂志第4卷(1918)也开始部分地使用。由于当时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于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样就出现标准不一的现象。1919年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议决,1920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正式颁行。这个议案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种符号,包括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共12种。 五四运动以后,公布的标点符号逐渐推广应用。比较西方使用的标点,有几处明显的不同:①句号用“。”,不用“·”。②引号用『』和「」,不用“”和‘’。是为了适应直排文字的特点。③西方文字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表示,汉字没有这种标记,所以要有私名号和书名号。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原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四十年来,文字书写和书刊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有了某些发展变化,因此,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本标准就是在新颁《标点符号用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标准参考了国内标点符号用法的文献,广泛听取了语文学界、新闻界、出版界、教育界的意见。 本标准对汉语书面语中的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进行了规定和说明,目的在于使人们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用法,以准确表达文意,推动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 本标准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标点符号用法》课题组负责起草,主要起草人:龚千炎、刘一玲。 本标准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从实施之日起,原《标点符号用法》即行废止。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本标准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标准适用于汉语书面语。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参考使用。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句子sentence 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陈述句 declarative sentence 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 imperative sentence 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 interrogative sentence 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 exclamotory sentence 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 complex sentence ,clause 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词语expression 词和短语(词组)。 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3、基本规则 31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32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0种,分点号和标点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点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求采纳
常用数学符号是谁发明的
加、减号“ +、-”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的他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合并的意思 ;在加号上去掉一竖表示减少、拿去的意思乘号“×”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与加法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他把加号斜着写表示相乘后来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易与字母“X”混淆 ,主张用“·”表示 ,至今“×”与“·”并用除号“÷”是17世纪瑞士数学家雷恩首先使用的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表示分解的意思后来莱布尼兹主张用“∶”作除号 ,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致现在有些国家的除号和比号都用“∶”表示等号“=”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创造的 ,他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中括号“[]”和大括号“{}” ,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魏治德创造的常用数学符号的发明者
数学符号是由谁发明的?
大数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毕达哥拉斯同志来回答你的问题: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r"是由拉丁字线"r"变,"--"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参考资料: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r"是由拉丁字线"r"变,"--"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
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