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于1797年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
有“歌曲之王”之称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魔王》根据谁的的叙事诗创作的: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据歌德同名诗创作,作于1815年。当时作者只有18岁,这首叙事曲被编为作品第1号。全诗的故事情节: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歌曲采用通谱手法,一气呵成,气势宏大。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孩子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由不同的音调体现出来。作者充分展示了戏剧性的情节,如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作者还以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愈加惊恐的神情。
《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演唱者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表现四个不同人物。这首歌曲创作于1815年,全曲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表现了叙事诗里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孩子随他而去的故事。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参考资料:
歌曲采用通谱手法,一气呵成,气势宏大。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孩子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由不同的音调体现出来。如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作者还以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愈加惊恐的神情。
扩展资料:
《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演唱者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表现四个不同人物。这首歌曲创作于1815年,全曲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
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开创了艺术歌曲发展的新纪元。《魔王》作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参考资料:
舒伯特小夜曲的创作背景,有什么故事呢?
维也纳的城市公园我去过两次,时间关系竟然还是没找到舒伯特的雕像,只能继续遗憾了。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0余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作品 。
舒伯特出生在维也纳郊外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很快就显示出自己在音乐创作上的天才。大家都说莫扎特是短命天才,但舒伯特比他活的还短,只有31岁。
随着时代的变迁,阶层的分化始终伴随着艺术的分化。音乐也从巴赫时期的教堂,莫扎特时期的宫廷,到了舒伯特生活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平民。他的作品简朴无华,多愁善感,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听众的喜爱。与极富男子气的作曲家相比,比如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中不时流露出青春的忧伤和温柔的痛苦,这种情感的吐露,对爱的诉求,细致地描绘了他内心世界,也符合当时维也纳流行的音乐风格。
舒伯特的音乐里还透出一种特殊的气质,超越了男女之间的性爱, 比如他写的那首尽人皆知的《圣母颂》。 每次听到都像第一次听,都被打动。 舒伯特曾经说,“人们对于我在这首祈愿之歌中所表现出的虔诚非常惊奇……理由何在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在感情中,全身心倾泻了真实的虔诚吧。”
舒伯特身边有很多朋友,大都是中下层的小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为舒伯特举行音乐聚会,推广他的作品,为他争取版税,舒伯特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圈子”。(有点像今天的朋友圈)。
舒伯特个子不高,据说只有1米55,长着圆圆的脑袋,戴着大大的眼镜,友善的脸上带着腼腆的青年,虽然受到朋友们的欢迎,却很少受到爱神的青睐。18岁那年,他遇到了人生的初恋,爱上了特丽莎·葛罗伯,一个纺织厂富商的寡妇的女儿。特丽莎长着一张娃娃脸,中等身材,颇为丰满,虽说算不上美人,却有一副清甜的女高音歌喉。舒伯特为她写了好几首曲子,包括刚才那首C大调《圣母颂》。朋友问及他心中的秘密,舒伯特深情地说,“我爱她,她也爱我,她占据了我心中最亲密、最深刻的那份感情。”然而这段恋情却不了了之。1820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特丽莎嫁给了一个面包师。曾经在一本舒伯特的传记中有过特丽莎的一幅肖像画:一袭黑服,脖颈上系着白色的纱巾,说不上出众,却也美丽典雅,明艳动人。她之所以嫁给面包师,估计面包师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穷作曲家的日子每每朝不保夕。
青涩之恋就这样结束了,而舒伯特并非不憧憬自己的爱情,他希望爱情是比翼双飞型的。在日记中他写道,“找到知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而妻子是知己就再好不过了。”
1824年5月底,舒伯特离开维也纳前往匈牙利艾斯特哈兹公爵家,给两位公主上音乐课。8年前,公爵曾经带着两位小公主来维也纳,那个时候她们还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尤其是妹妹卡洛琳才11岁。如今,卡洛琳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四个月的乡下生活,让舒伯特对卡洛琳暗生情愫。他在给知心朋友的信中透露了心中的秘密:“在这里,我与我爱的人朝夕相处,我已经把她藏在自己的心房,藏在我的钢琴中,藏在我的心底。”除了固定的上课时间,他还经常造访卡洛琳的家,悄悄地坐在靠背椅上,满心欢喜地看着他这位心爱的女门生。然而舒伯特做事从来不草率莽撞,他也知道,以自己一个穷作曲家的身份无法和伯爵修成正果。这和贝多芬遇到的情况没什么两样。卡洛琳对舒伯特本人很尊重,也很看重他的才华,可能她并未意识到舒伯特爱上了自己,腼腆的作曲家自然也不会对这位高不可攀的伯爵做出表白。舒伯特的一个朋友回忆说,有一天,卡洛琳故意做出一副认真的样子问舒伯特,为什么不专门给她写一首曲子。舒伯特悲伤地回答说,“你说什么呢,我写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献给你的,难道这还不够吗?”也许这也是舒伯特唯一的一次公开表白自己的感情。不善言表的舒伯特又一次将情感的激流化作了音乐。专门将一首《f小调幻想曲》的四手连弹钢琴曲(作品编号940)献给了卡洛琳。也许这个故事有传说的色彩,但作品《献给卡洛琳》却是有谱子为证。
很多人都见过四手联弹。就是两个人一起演奏作品。两个人一起坐在钢琴前,一个在高音区一个在低音区。舒伯特是对这种体裁贡献最大的作曲家,几首作品都有着明显的交响乐特性。而《f小调幻想曲》可以说是一首具有内省性和戏剧张力的钢琴曲,全曲处处散发出复杂而热切的情感。
乐曲旋律非常优美,而传达出的情绪很忧伤。试想一下,在这种双人演奏模式中,他可以和卡洛琳亲近,不经意间两双手短暂的触碰可以让他心旷神怡。而其间演奏的同步性要求非常高,如果相濡以沫,四只手就像一个心灵一样。当两个人的心脑手高度协调一致时,那种无以言表协调会产生多么大的爱情魔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刻,舒伯特的款款爱意才真正得以表达。仔细聆听的话,不难发现旋律中充斥着不安、躁动和强烈的渴望之情,那些缠绵凄恻和忧郁痛苦的音乐之流,或许正交错着他一往情深的爱情之梦。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当时的民间传说认为,天鹅将死的时候,会唱出最动人的歌。维也纳的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在舒伯特逝世后不久发现了他未曾问世的作品,认为他去世前半年所写的十四首歌,当属动人的绝笔,于是将它们汇编成集,以“天鹅之歌”命名出版,其中的第四首就是这首《小夜曲》,是1828年用雷布斯塔布的诗谱成的。《小夜曲》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采用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成。作为西洋乐曲体裁之一的“小夜曲”, 都以爱情为题材,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我的歌声穿过黑夜轻轻飘向你……”,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响的导引和烘托下,响起了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同名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情绪比较激动,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荡。 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小夜曲产生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原为男人夜晚向心上人求爱所唱的歌曲,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这里钢琴曲低声部一连串和弦式的音乐进行,就是模拟吉他伴奏的音型,用以衬托幽静深情的歌声。古今中外有不少作曲家都写过小夜曲,据说以舒伯特的这一首流传最广,至今仍可在音乐会、磁带、唱片中经常听到它。这首小夜曲被称为舒伯特的天鹅之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