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翠的意思是: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元是什么意思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一名“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水清浅,故曰“白石出”。
元原
湿形容山岚苍翠欲滴,湿衣如雨。诗人借用美学的“通感”手法,用触觉的干湿来感知视觉的翠色。故苏轼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感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聊斋奇谭之空翠和晓雨(空翠续集)有什么区别,,,结局不是一样的吗??内容也是一样的,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运用了(通感)修辞说法。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山中》,元:同原,本来的意思。空翠:空明而苍翠。这两句是说,在深山小路上攀行,虽然天气晴朗,根本没有下雨,然而周围是青葱碧绿的树木,头上是苍翠遮日的浓荫,不禁使人感到山色翠绿,欲流欲滴,仿佛要沾湿诗人的衣襟。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两句,诗人通过强烈主观直觉感受的描写,巧妙地反映了客观的物象,从“翠”到“湿”,诗人在意象的营造上跨度很大,巧妙地把抽象的思情具体化和感知化。“翠”本是视觉形象,“湿”是触觉感受,“空翠湿人衣”是从视觉形象的描述到触觉感受的揭示,使人们的各种感觉可以移借和沟通,从而获得一种似幻似真、亦实亦虚的“通感”的艺术效果,读来饶有韵味和乐趣。
拓展阅读:
通感——又叫“移觉”,修辞手法的一种。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是嗅觉与听觉的通感。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是什么意思
《空翠》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 提取码:jc9p
《空翠》(聊斋奇谭之一)是由璇儿所作。
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润湿了人的衣裳。
冬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翠”从何而来?原来冬令少雨,山色空明,山中苍松翠柏经过寒霜浸染后变得更为蓊郁葱茏。所以,山路四周有无边的浓翠。而“翠”又何以“空”?苍松翠柏是有形的实物,它们所营造出的苍翠山色却难以触摸,是流动的,弥漫的,空灵的。“空翠”的山色又怎能“湿人衣”?它们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汁来,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于这样的“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里,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恍惚中,一阵微微的凉意袭来,仿佛是这无边的浓翠打湿了衣裳,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诗人却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