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孝道的典范,目连是一个古代印度响当当的男子汉,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从小十分善良,是个既孝顺又很有慈悲心的人,他秉承其父的习惯,诚心向佛,平日行善布施,敬重善待三宝;但是其寡母“青提夫人”却生性吝啬,待人刻薄,又好杀生,母亲去世后,罗卜十分悲痛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观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亲居然身堕地狱,转生为饿鬼,为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目连向佛主寻求办法解救母亲,最终使母亲脱离苦海,这也是佛教“盂兰盆会”或者叫“盂兰盆节”的由来。
目连最终修炼成了什么菩萨?
这是佛教里的故事,来自于《目连救母》。他没有成为菩萨,而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叫摩诃目犍连尊者。
佛教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
扩展资料
故事梗概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其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她屡屡趁儿子外出时,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死后随业力刹那间就入了饿鬼道。尊者目连成道后以神通力观见母亲受种种苦。于是以神通力运饭给其母吃,不料刚进嘴便化为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
目连救母,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随着盂兰盆会的盛行,目连救母的故事便广泛的在民间流传。代表这种流行的,便是变相(佛经故事图画)和变文的流行。唐人画目连变相者不只一家;而在变文方面,敦煌发现的目连救母变文就有十六则。称为《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大目犍连变文》或《大目连缘起》、《大目连变文》等。其中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编号S2614的《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首尾完整,被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宋真宗时(998(戊戌年)~1022(壬戌年))曾明令禁止讲唱变文。但目连救母的故事并没有随之销声匿迹。现在可知的资料有元末明初的《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明·郑之珍有《目连救母行孝戏文》三卷(一百出),为元明最弘伟的传奇之一;清人又扩大而成为十本的《劝善金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