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
卡农是什么意思
卡农实际上是一种谱曲手法,要介绍卡农就避不开要介绍赋格和凭借一己之力将巴洛克音乐推上巅峰的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它的词源是拉丁语中的fuga,追随的意思。而那种由相同旋律的构成赋格就叫做不自由赋格即卡农。在循环反复的乐章中,卡农始终重复着自己的旋律,盘旋上升,交织给人异常华丽动人的听觉感受。
技法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
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
卡农表达了什么心情?
“卡农(Canon)”这个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实际上,《卡农》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
卡农曲的含义
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象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有个同样热爱卡农的国外朋友,在他专门为这首音乐制作的网站上写道:“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千遍,尽管我有近40个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会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为200年前的音乐泪流满面,因为聆听卡农;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在帕赫贝尔的卡农诞生后约三百年,好莱坞将其改编成《凡夫俗子》的配乐,首次进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视野,至今魅力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作品,却也因此被美国作家保罗�6�1福塞尔在其名作《恶俗》中列为恶俗音乐。尽管如此,人们丝毫不减对卡农的热爱,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此般安宁的追求,地老天荒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卡农,生命中让心灵颤抖的音乐
《卡农》表达了什么情感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
相关介绍:
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
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
扩展资料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
直到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卡农
钢琴曲卡农的含义是什么????????
《卡农》表达了一种淡淡的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的境界的感情。
这首创作于三百多年前的优雅旋律,能够在瞬间俘获人心;穿越了时空,历经了岁月,流传至今,其魅力依旧不减。不仅是现代人最喜爱的抒情音乐之一,也经常出现在、电视、婚礼配乐之中。
它让听的人百听不厌,属治愈系旋律,专门拯救不开心,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卡农。论是处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当卡农这首旋律在耳边回响时,它带给我们的平静和向往是其他音乐旋律无法比拟的!
评价
纯真的情感,在美妙而又感人的旋律衬托下,在场的人们无不为这一幕所动容。这位用情至深的男孩,名字叫帕赫·贝尔——世界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巴赫的老师
为爱舍命的女孩,名叫盖布尔·芭芭拉。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正是因为他们用真情与生命捍卫了这段凄美而又传奇的爱情。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哈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 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Gigue是吉格舞曲,不知道它跳起来是啥样子,我印象里有人说它是一种Circular Dance。
帕海贝尔擅长演奏风琴,是当时最伟大的风琴作曲家。巴哈的兄长就曾是他的门下学生。
帕海贝尔穷毕生精力所写的教会音乐,在今天已少有人听。人们谈到巴洛克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时,他很少被排上名。跟他所写的那些教会音乐堂皇钜作比较,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后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
卡农旋律简单朴实,但具有精密完美的乐曲结构,充份展现对位法的魅力。乐曲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其低音部为只有八个音符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从头到尾重覆了28次。
我曾经以为:吹(或拉)低音部的乐器手最爽了,不但免背谱,打著瞌睡都可混完这首曲子。其实在铜管四重奏曲子里,对低音伸缩喇叭手而言,那八个音符不仅是对臂力的考验,更须有强壮的肺活量才能吹完全曲。
帕海贝尔的卡农约作於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