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连续出现“天坑”,引起附近村民恐慌,猜测与地震有关。昨日,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表示,经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刘俊贤等4名地质专家实地调查后,初步判断:两处“天坑”,均与地震无关,属正常地质现象。5月27日早晨,新场镇村民侯先生给自家稻田灌水时发现“天坑”:“天坑”整体呈坛子状,坑口相对较小,直径约1、7米,腔内较大,腔壁间最大直径约2、2米,坑内可见深度约1、5米。第二天,又在水田内发现一坑。3天后,崇州市怀远镇村民周先生也发现了一个“天坑”。
四川25万平方天坑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大漏斗”?
兴文天坑是一个典型的退化侵蚀型天坑,即大型漏斗,呈扁圆形,长径逾1000米,短径数100米,入口处海拔大约为705m,最低处(落水洞)大约为600m,深度超过百米。兴文天坑也因此地形,又称“天下第一大漏斗”。
与大多数天坑一样,在雨量充沛的兴文地区,雨水降落在石灰岩地面上,沿着岩石的裂隙渗入地下,一路溶蚀四壁,逐渐扩大,在地下形成大型的溶洞。溶洞的洞顶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往下崩塌,直到最后洞顶完全塌陷,形成了喀斯特漏斗。之后经过长期时间,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兴文天坑。
扩展资料
兴文天坑周围的环境
随着对兴文天坑探索的深入,专家发现天坑四周全封闭,皆为悬崖陡壁,下半部分是草丛与南竹覆盖的锥状堆积体。从宝石坪沿着林中石级直下底部,可以看见天坑全是密密层层的楠竹,其间零星分布有其他植物种类,多为地被的草本,或者低矮的蕨类植物。
四川现25万平方天坑奇观,这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近日四川兴文一处天坑视频进入网友们的视线,这处天坑全长650m,最短直径在490m,深度大约208m比位于美国的世界第一天坑大了接近三倍,这处天坑也被四川人称之为天赐的宝盆。随着兴文天坑的返现,这个大漏斗一样的天坑和大多数天坑一样是被兴文地区长期的雨量冲刷而形成。对此人们对于天坑的形成原因更加好奇。小编为此总结了以下三点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因为塌陷而形成的天坑。
其实,位于地球上的多数天坑,大多数是由特殊地貌经过长年累月地表变化而形成的塌陷形天坑,其中在我国比较著名的塌陷型天坑主要是位于广西地区的乐业天坑群以及巴马天坑群等。
二、因常年冲蚀而形成的天坑。
在我国,雨量充足的地区也有好几处天坑,人们将其认定为冲蚀型天坑,这类天坑的形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首先当地的石灰岩层以及岩层中的包气带较其他地区更厚更大,且当地的降雨量以及地下水位非常深,这几个条件对形成冲蚀型天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特殊地貌形成的天坑。
大多数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跟当地的特殊地貌以及地表土质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地壳运动,这种特殊地貌很容易因为地壳运动而出现坍塌现象,从而形成特殊的天坑奇观。
所以,天坑一般是由于地壳运动让地表一些不结实的部分通过多种因素影响之后而形成垮塌,经过多次垮塌之后,地下空洞的溶洞表面便露出地面,这就是天坑形成的过程。对于天坑的形成条件及过程,你还有需要补充的信息吗?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说出你不同的看法。
宜宾天坑的形成原因
宜宾天坑的形成原因 最佳答案天坑,地理地貌上命名为“喀斯特漏斗”,当地人称为“石围群”。关于天坑的形成,众说纷纭,科学地讲,天坑的成因有四:乐业地区是大面积的碳酸盐巖;地质构造的“S”形旋扭构造使岩层产生了深度很大的扩张性裂隙;乐业充沛的降雨使雨水沿裂隙溶蚀巖体,形成地下水系统即地下河,并整个岩层垂直塌陷;乐业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受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挤压抬升的造山运动的影响,地表不断往上升,而地下河系统不断向下侵蚀,才会使天坑越来越深。
资源现状:
先说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平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水量为2100多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缺水。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非常严重,一些山区地方连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全部目光都集中于南北两极
这里地球暖化的影响最明显,
一切来得太快
经由北极连线美欧亚的西北航道打开了
北极的冰冠开始融化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
四十年来冰冠的厚度减少了40%
它在夏天的表面积逐年下降
可能2030年会全部消失
有些则预言2015年
很快这些水就会在夏天的几个月里脱离冰川
本来被大冰原反射的阳光
现在直照深海并加热海水
这加速了暖化过程
冰雪包含地球的记录
数十万年来
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未这样高
人类未来生活在这种大气下
资源的过度开发正威胁所有品种的生存?
气候变化使危机加深
到2050年 地球上四分之一物种
面临绝种的危险
在南北两极 大自然的平衡已瓦解
格陵兰岛的沿海 冰山越来越多
在北极圈 三十年来
冰冠面积减少了30%
但当格陵兰岛迅速变暖
一整个大陆的淡水
注入海中咸水
格陵兰岛的冰储存地球上20%的淡水
如果溶化了 海平面会升高七米
但这里没有工业
格陵兰岛的大冰原受地球其它地方
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影响
我们的生态系统并无疆界
无论在那里 我们的行为在全球各地引起回响
地球的大气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是我们共享的资产
在格陵兰岛表面 湖泊开始形成
冰冠融化的速度
连最悲观的科学家十年前也预计不到
越来越多源自冰川的河流
汇集并在表层下穿过
人们以为河水会在冰的深处结冰
而恰恰相反 它在冰下流过
把冰原带进海洋
并碎裂成冰山
当格陵兰的冰原淡水
慢慢渗入海洋的咸水
地球各处低洼地区将受到威胁
海平面正在上升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资源
全球每年的军费开支超过发展中国家援助费用的12倍
每天有5000人死于饮用水污染 10亿人喝不到安全的饮用水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粮食贸易量的50%用于饲养或制造生物燃料
40%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每年有1300万公顷森林消失
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 八分之一的鸟类 和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
物种死亡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繁殖速度的1000倍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处于减产的危险
过去15年的平均气温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
冰盖厚度比40年前减少了40%
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
我们的行为代价昂贵
其他没有积极参与的也会付出代价
我见过在沙漠上绵延的难民营
原因还砖家还没确认大家也不好妄加猜测,一般要不就是疯狂挖矿后的产物,要不就是地壳运动
天坑形成的原因 近来媒体陆续报道,我国南方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区),频繁出现“天坑”,被误传为是地震前兆,造成一定程度社会恐慌。中国地质调查局迅即组织南京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区)地调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选择影响较大的“天坑”开展了实地调查(见附表)。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所谓的“天坑”,实际上是地面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主要发生在岩溶区,因长期干旱、强降雨等气候因素和工程建设、地下水抽采、矿产开发等人为活动引发形成。
经过对8个较大“天坑”的实地调查,发现均具备常见地面塌陷特征和形成条件,不是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这些“天坑”属于两种型别的地面塌陷。一是岩溶塌陷,如四川长宁县硐底镇、湖南岳麓军营村、湖南宁乡大成桥、广西来宾吉利村、浙江黄衢南高速、福建大田下地村等地的“天坑”。二是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如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和四川崇州怀远镇的“天坑”。
岩溶塌陷,多发生在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的隐伏岩溶区,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岩溶含水层地下水位大幅度波动,上覆第四系松散沉积层承受的顶托力(水压力)发生较大变化(通俗讲地下水起到了推拉作用),在隐伏溶洞较发育的地区极易产生塌陷。二是降水入渗过程中和溶洞自身地下水(地下河)的长期溶蚀,造成下伏溶洞跨塌,引起上覆第四系松散层塌陷。岩溶塌陷通常受断裂构造控制,成带出现,并常伴有地裂缝出现。
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多发生在第四系和第三系碎屑沉积物中。若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含水层颗粒一般较细,以粉细砂为主;若为第三系碎屑沉积层,含水层一般较破碎,结构疏松。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多因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孔隙水压力变小,含水层骨架被破坏,沉积物自重造成地面沉降,引起地面塌陷。
“天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极端气象。去冬今春,我国南方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致使地下水水位大幅度降低。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又连续出现了8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广西大部、湖南南部、广东、福建、江西、广东北部等地区域性出现 *** 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在岩溶分布区,持续干旱造成上覆表土层及砂石层变得异常疏松,甚至出现干裂。入汛以来的多次强降雨,使松散表层土层和沙砾层充分饱水,变得松软。下伏岩溶地下水暴涨暴落产生的推拉作用,使地下溶洞埋藏较浅、顶部结构较破碎的位置出现地面塌陷。
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及崇州市怀远镇的“天坑”属碎屑沉积层地面塌陷。这些地区多为成井质量不高的民井,常年抽采地下水。今年春季干旱,加大了地下水开采量。长期和过量开采地下水,使红土层和卵砾石层的细颗粒沉积物也一同抽排出来,地层形成架空结构。收获油菜籽后,随即插秧,伴随灌溉水不断入渗,在地下水位变化及自重作用下发生塌陷。
二是,工程影响。实地调查的8处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动的影响。四川长宁县硐底镇岩溶塌陷区,上有正在修筑公路的大型重型装置碾压,下有煤矿在灰巖地层中挖掘运输坑道排水。湖南军营村和大成桥地面塌陷区均有煤矿采煤、抽取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广西来宾吉利村塌陷区附近机井抽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浙江黄衢南高速塌陷,有高密度车辆重压影响。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及崇州市怀远镇地面塌陷均与长年抽采地下水有关。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加强调查、重点监测、汛期预警三方面的防治建议:
加强调查。 建议以隐伏岩溶分布区为重点,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查明隐伏岩溶的分布特征,圈定岩溶塌陷危害区。对岩溶塌陷严重地区开展详细勘查,提出防治方案。
重点监测。对易造成危害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地段,开展群专结合、人机结合的监测工作,及时分析预测塌陷的危害和发展趋势。
汛期预警。汛期及时发出预警,有针对性的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减少损失。
没有关系。宜宾的天坑是因过度采煤引起的,再加上当地的石灰岩地质。与山峡大坝无关。两者隔得上千公里。
四川天坑形成的原因?五阁村再次发生了地面塌陷并出现第20个“天坑”。 据河南文化产业网报道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五阁村一带,去年3月至8月期间曾经出现“天坑”并得到治理,事隔9个月后,今年5月26日上午,五阁村再次发生了地面塌陷并出现第20个“天坑”。由于当地 *** 监测有力,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了解,天坑一般都出现在峰丛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区。天坑的形成分三个阶段:先是有底下河流;如果地质条件有利,由于水的长期冲蚀,就会形成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六是地壳要抬升。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重庆天坑地缝的形成原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