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打赵国的时候两次败给赵国的大将李牧,畏罪叛逃燕国,也有可能是樊於期参与成蟜叛变之事被揭发,所以不得不逃走,被燕国的太子丹给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念及燕太子丹的恩情,为了让荆轲完成刺杀任务,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自刎而死。后人言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对樊於期、荆轲不畏强暴、以身殉国壮举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樊於期和郑安平作为秦国的武将,为何最终要背叛秦国?
秦国能够能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商鞅实行的变法变革对秦朝起到了重要的功能。为了增强秦国军队的战斗能力,于是规定,每杀死一个敌军官职可以升一级,还会奖励相应的田地,他们的后代也可以有官做。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如果敌军杀了我方将士一名,就要杀他一名才可以抵消,再多杀一名才有奖励。因此要获得奖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就是这种商鞅军事奖罚的规定让秦朝时的名将樊於期和郑安平打了败仗,怕受到惩罚,于是背叛了秦国。
一、樊於期背叛秦国,投靠燕国樊於期是秦朝时期的大将军,在一次与赵国的战争之中,遇到了赵国的名将李牧。李牧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在很多次的战争当中打败了秦朝的许多次的攻击,为赵国立下了不朽的战绩。而在这次的战争当中,樊於期不幸打败了,秦军伤亡惨重,按照秦朝的商鞅变法里面所规定的军功授爵来说,打了败仗回到秦国是要接受严重的惩罚。所以樊於期因为害怕而不敢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叛逃到了燕国,并成为了那里的大将军。秦始皇振怒,于是将樊於期的家人宗族全部杀死。
二、郑安平畏罪投降赵国郑安平因为帮助过范睢成功的逃到秦国当了国相,于是郑安平顺利的当上了秦朝的将军,有了统帅军队的机会。在一次秦国与赵国的战争当中,白起打杀了赵括,杀了几十多万名的赵国将,长平之战,秦国大胜而归。所以秦朝打算发动邯郸之战,决定将赵国彻底的消灭掉,但是赵国拼死抵抗,让战斗一直处在胶着的状态。后来就派郑安平率领两万名秦兵去支援前线。但是郑安平被赵国的兵队围攻之后,死伤无数,于是被迫向赵国投降。并被赵国的君主授以武阳君的称号,为赵国效力。而范睢也受到牵连被辞去相国的官职,回乡病逝。
商鞅变法的确让秦朝在国力、军事能力上面起到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战争场上运用杀敌封爵,如果失败就株连家族的作为有些不人道。就像樊於期和郑安平一样,打了败仗怕受到惩罚所以就畏罪,被迫背叛自己的国家,改投其它国家。这种行为在战场是十分可耻的,但是他们也是在封建王朝苛刻的制度下来,被逼无奈之下所做出的选择。所以后人对他们背叛国家的作法褒贬不一。
樊於期为什么会背叛秦国,转而去投靠燕太子丹呢?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秦将樊於期
秦将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后来,太子丹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当献礼,说了这么一番话: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
可知,秦王诛杀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还重金悬赏樊於期的头颅。那么,秦将樊於期究竟犯了什么罪?什么仇什么怨,让秦王这样痛恨他?
搬出堪称“大秦名将录”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上面清楚记载了每次出战的秦将名字,唯独没有“樊於期”。
别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位秦将——桓(huán)齮(yǐ)。想不到吧,此人很可能就是樊(fán)於(wū)期(qí)。
先来看看,这个叫桓齮的秦将是个什么样的人。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桓齮
和王翦等人攻下赵国九座城池,气死赵王赵偃秦王嬴政即位九年后,终于亲政。他改变了把国事委托给臣子的情况,将权力都抓在手上,新任命了桓齮为将军,想重用他办大事。什么呢?兼并六国、称帝天下。
桓齮,站到了起飞的风口上。
这边秦王亲政,那边赵王赵偃也改变了对秦的策略,谋划与秦国合作来获取利益。秦王在咸阳置酒招待了赵王。
当时,赵偃想要兼并燕国的土地,怕秦国趁机攻赵,就去请求嬴政、获得攻打燕国的许可。
嬴政答应了,但经过燕国使者的一番劝说,又改变了主意。最终,嬴政趁着赵国攻打燕国的时候,暗中派人攻占了赵国九座城池。
这一战,出战的秦将中就有桓齮。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名将王翦
王翦是主将,桓齮为次将,杨端和为末将。在秦将攻打的赵国九座城池中,最重要的一座是邺。这是赵国的军事重镇,有重兵防守,很难攻打。但是,历经苦战,邺最终被桓齮打了下来。
赵国想兼并燕国不成,反倒丢了九座城池,赵偃一气之下,不得意而死。
保持了秦兼并六国战争史上的最后一次斩首记录这一年是秦王政十三年,赵偃已经凉了,在位的是赵偃的儿子赵迁。嬴政攻打赵国,还是派了桓齮,战绩怎么样?
桓齮攻下了赵国的平阳和武城,平阳在邺的东边,武城在邺的西边,邺也是先前桓齮打下的。
不仅如此,桓齮杀死了赵国的将军扈辄,斩首十万。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秦王嬴政
请注意“斩首十万”这个记载,这是秦兼并六国的战争中,最后一次的斩首记录。
咱们知道秦国人自从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就常常大量斩杀敌军以消耗对手的力量。桓齮攻打赵国、斩首十万,是最后一次的记录。
为什么呢?一来是六国已经被打残,没什么战斗力了;二来是秦国按照吕不韦《吕氏春秋》的主张开始以“义兵”自居来灭六国。
桓齮成了最后一次斩首记录的保持者。
大败给李牧,畏罪潜逃桓齮,几乎成了攻赵专业户。他“斩首十万”的第二年,作为主将又去攻打赵国,这一回打的是赵国的宜安。
宜安宜安,并不宜安。这一战,桓齮的对手是赵国长期和匈奴作战的猛将李牧。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名将李牧
两军在宜安东北一个叫“肥”的地方大战。李牧不愧是名将,大破秦军,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由此被封为“武安君”。
秦赵的这一战,称为“肥之战”,是秦灭六国路上的一个惨败,秦王的脸上是挂不住的,连秦国的史书也不敢直接记载说败了,反倒故意写成嬴了,讳败为胜。
到此为止,嬴政亲政四五年了,说着要灭六国,可一个国都没灭,又大败给了赵国。
这一战的失败,影响不小。
桓齮呢,大败之后就畏罪潜逃了。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秦将樊於期
再说回樊於期,他得罪秦王叛逃到燕国的事,差不多就发生在这期间。
桓齮大败叛逃的第二年(秦王政十五年),在秦国当质子的太子丹逃回燕国,后来有了荆轲用樊於期头颅献礼、刺杀秦王的故事。
假如说樊於期就是桓齮,这是一种很可能的推断(这个观点最早是史学大家杨宽先生提出的)。为什么呢?
影视剧《大秦赋》中燕太子姬丹
前面说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每次出战的秦将名字,唯独没有樊於期;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早先在民间口耳相传,后来才被文字记录下来。不论是《战国策·燕策》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荆轲刺秦,都来源于当时盛传的民间故事。
在这个流传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核对史料,人们凭借着语音记忆,将秦将桓齮(huán yǐ)记载成樊於期(fán wū qí),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樊於期究竟为什么得罪秦王,也许有了一个可能的猜想:那就是樊於期和秦将桓齮是同一个人,因为大败给李牧,而畏罪潜逃去了燕国。
樊於期为什么叛秦
樊於期为什么叛秦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秦王政十四年,樊於期率军攻打赵国,面对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大败。秦军损失惨重,樊於期不敢回秦国,后逃往燕国,并拜燕国大将军。
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
但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
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樊於期因为什么被秦始皇追杀
樊於期叛秦是因为得罪了秦王才被追杀。李信失败过,却依旧被当庭委以重任。如果仅仅是因为战败,也不至于让秦王如此愤怒。
樊於期还有可能是和__和吕不韦牵涉过密的人物。秦始皇对这位睡了自己老妈的“假父”下手很不容情,史书上的说法:“_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樊於期为什么叛秦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