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不是和少数民族打仗的地方。边塞泛指边疆,例如当代中国的陆疆省区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特指边疆地区的要塞,例如嘉峪关、山海关等具体要塞地名。古代诗歌中边塞一般指的是玉门关、雁门关以外的地区。中国古代的边塞,由于经常作为战场,都没有农耕的痕迹。时不时的会见到一些露营的灶坑,一些点烽烟的土台,和用剩的狼粪。一些遗弃的锈迹斑斑的刀枪、还有箭簇。更有几具未被运走的勇士遗骸。
隋唐以来一百几十年中,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边塞生活渐渐关心,对边塞的知识也丰富了,他们对边塞不仅不感到那么荒凉可怕,而且还感到新奇。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助功名的新出路。 在这些社会历史条件下,从隋代以来,边塞诗不断增多,四杰和陈子昂对边塞诗又有新的发展。到盛唐时期,边塞生活已经成为诗人们共同注意的主题。但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有边塞生活体验的高适和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也有值得注意的成绩。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但上述诗人的优秀作品也并不限于边塞诗。
翻译文言文
范仲淹字希文(这个就不要翻译了吧),任开封府知州,判定事情很准(这个可能还包含说他处理事情得体又很少犯错吧,我只能直译了),京城有歌谣说:“有了范君国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有了希文京城就没有什么事【不能解决】”(这两句话表达一个意思)。【范仲淹】每次上奏折子,几乎都是说治理违反礼法的事,还有例举告发大臣违法越礼的事情。有心人对上【指对皇帝】说范仲淹这【上奏陈事】是造谣,离间皇帝和大臣关系,于是范被贬为饶州知州。宝元中(宝元可能是年份),元昊叛乱,皇帝知晓范仲淹文武双全,于是就让他在延州挂帅应征,每天训练士兵【准备打仗】。叛军听说后,说:“不用为延州在意,现范仲淹手里只有几万士兵,不像皇帝老儿手里兵多”。戎人(指元昊的叛军,因他们为少数民族)称知州为“老子”,大范就是雍(雍是什么我不知道,所以这句翻得有点莫名其妙,我是跟着大概猜的)。后来范仲淹任庆州知州(可能是打仗时的调任),那时王军(皇帝直隶军队)在定川吃了败仗,议点乡军,仲淹令刺其手,及兵罢还庆路,皆复得为农(这几句话中“令刺其手”不解,但这几句话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说范仲淹清点地方军队剩下的人,让他们回庆州继续务农。因为可能地方军是抓壮丁抓的农民来的)。上以四路诸招讨委之(不太明白这句话),范仲淹和韩琦商量(谋也可以译作做出谋略计划),一定要收复灵夏横山的地方(具体位置俺不知)。边塞(指元昊少数民族叛军所在的地方)有歌谣传说:“军中有韩琦,西贼(元昊在宋西方,建西夏)一听到他都要心寒,军中有范仲淹,西贼一听到他都差不多快吓破胆”。元昊听说(这个歌谣)后害怕了,于是(西夏)就对宋称臣。以上全是自己想的,有些地方难免有错,可以查查工具书,汗颜汗颜~~另【】里的是省略的成分
边塞诗: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注释译文】
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写,河,指黄河。南北朝时期,河北以为地区,先后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军事领袖陆续建立政权,汉人认为是异族的统治。
“秋风”二句,渡黄河,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这里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常山”二句: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辖境至唐县。代郡: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临,靠近。亭障:当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
“心悲”二句:异方:异乡。陇头歌:乐府歌曲名,属《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陇头歌也就是“异方乐”。
“薄暮”二句:傍晚时将驱动征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角处。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 此番情景使诗人想起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三四句写北渡所见之景,感慨原本汉代的北部边塞,却成了北朝异族的工事,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入故国之思中。五六句写北渡所闻。《陇头歌》是抒写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惨之际,听到远方传来异国悲凉的歌声,更觉肝肠寸断。结尾二句用信马由缰、茫然迷路的动作来刻画诗人心灰意懒、怅然若失的情状,一种惆怅绵渺的情味萦绕在画面中。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同时又具有苍劲悲凉的格调,表现出南北诗风融和的特点。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边塞是和少数民族打仗的地方嘛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