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雏鹅注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免疫是防治此病的一项关键措施。出壳1-2天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保护率达95%左右;已发病的雏鹅每只注射0.5-1毫升,治愈率为85%;对病雏作紧急预防时,每只注射0.5毫升,保护率达90%。必须注意的是,购回的小鹅瘟高免血清应放在2-15℃冷暗处保存,有效期一般为一年。
2、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户的产蛋母鹅和育成鹅应进行免疫接种。在种母鹅产蛋前1个月进行肌注10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1毫升,用其所产的种蛋孵化,孵出的雏鹅体内含有母源抗体可抵抗小鹅瘟的侵害。
3、对已发生小鹅瘟的病鹅群,可试用双黄连+普康新饮水,百草瘟清零拌料每日1-2次连用3天有一定的疗效。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雏鹅的临诊特点是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对养鹅业的发展,影响极大,搞好小鹅瘟的防治工作是当务之急。
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粘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日龄较大一般没有出现神经症状,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
鹅的鸭瘟病及其治疗方法 鸭小鹅瘟症状
鹅的鸭瘟病即鹅感染鸭瘟,病原体为鸭瘟病毒,小鹅尤为敏感。这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80-90%的急性传染病。现将近年来笔者对鹅患鸭瘟的具体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1、鹅鸭瘟病的临床症状病鹅初期精神不振,体温升高,羽毛松乱,食欲卜降或不食,趴地不起,不愿下水,走路踢踞;拉黄白色或黄绿色或乳白色粘稠稀粪,眼流泪,眼睑发生水肿,眼结膜充血和出血。
有的病鹅死亡后眼周围有血迹;病鹅头部及领皮下水肿,死前全身震颤,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部分病鹅眼、鼻、口角出血。
2、鹅鸭瘟病的西药疗法配方: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及苏打2.5克,葡萄糖20克,温开水1000毫升,溶解后,供病鹅自山饮用,不限量,每日 2-3次,连用2-3大,以后改用每日饮服常水。
本方法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是其他药物无法代替的。
它既能纠正脱水,又能调节电解质平衡紊乱,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中毒性体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减少死亡率,从而达到提高治愈疾病的目的。
3、鹅鸭瘟病的免血疗法取大麦若干,放铁锅边炒热(没有大麦可用谷子代替),将热麦装入木桶或水缸内,再将刚杀的兔子鲜血拌在热大麦上(麦子温度不可太高,以免血液凝固)。
然后用粘着兔血的麦粒喂病鹅,在24小时内禁止瘟鹅饮水,也不允许鹅下水,治疗率达95%左右。
小鹅瘟-小鹅瘟病症状与治疗方案
病原小鹅瘟的病原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病毒为球形、无囊膜、单股DNA,大小为20~22纳米,病毒存在于患病雏鹅的内脏器官及肠管和肠内物中,抗酸碱、温度和外界环境有很强抵抗力。通过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证明全国各地分离的毒株之间具有相同的抗原性。1961年分离研制的疫苗株与1999年分离株的Vp3编码茎因序列进行比较,两毒株核苷酸有96%同源性,推断的氨基酸有98%同源性,表明1961年分离株制备的疫苗具有长期应用价值。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1)急性型
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2)急性型
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3)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流行特点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品种的3~4日龄以至1月龄以内的雏鹅,30日龄以上的雏鹅很少发病。发病日龄愈小,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在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可达95%~100%。15日龄以上的雏鹅比较缓和,有少数患病雏鹅可能自行康复。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与被感染雏鹅的日龄不同而异,也与当年留种母鹅群的免疫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在每年全部淘汰种鹅群的区域,通常经过一次大流行之后,当年留剩下来的鹅群都是患病后痊愈或是经无症状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的这种免疫鹅产的种蛋所孵出的雏鹅也获得坚强的被动免疫,能抵抗小鹅瘟病毒的感染,不会发生小鹅瘟。所以,本病的流行常有一定的周期性,就是大流行之后的一年或数年内往往不见发病,或仅零星发生。但以后如果小鹅瘟病毒传入,又引起大暴发流行。而在四季常青或每年更换部分种鹅群饲养方式的区域,一般不可能发生大流行,但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生,死亡率一般在20%~30%,高的达50%左右。
传染源为病雏鹅及带毒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垂直传播。
白鹅、灰鹅、狮头鹅以及其他品系的雏鹅易感。番鸭也易感,其他禽类及哺乳类动物不易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育雏期间。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龄、母源抗体水平有关。
病理变化特征病变在消化道,尤其是小肠急性浆液性一纤维素性炎症。剖检可见肠黏膜发炎、坏死,呈片状或带状脱落,与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质地坚实似香肠样。急性型仅见小肠黏膜肿胀充血,上覆有大量淡黄色黏液。亚急性病例还可见肝、脾、胰肿大充血。
诊断本病的诊断,可以根据这几个特点:①只有1月龄以内的雏鹅和雏番鸭能够感染发病,而成年鹅和其他家禽都不会感染;②病鹅的主要特征是严重腹泻和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有时出现神经性症状。小肠常显著膨大,里面含有带子状或圆柱状的灰白色假膜性凝固栓子。不过这种典型变化并不是每一只鹅都能看到,因此在检查时应当多解剖几只病鹅,才能作出初步诊断。
本病的确实诊断,必须用易感鹅胚或易感番鸭胚作病毒分离和保护试验、中和试验以及琼脂扩散等方法进行鉴定。
预防措施
1、加强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
2、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3、种鹅应于开产前一个月进行免疫,也就是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作20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间隔7-10天后进行二次免疫,将疫苗作10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使种鹅产生免疫抗体,孵出的鹅雏才可以产生免疫力。
4、炕坊内的孵化设备、一切用具以及屋内及地面应定期消毒,尤其是在有小鹅瘟流行的区域炕坊应注重消毒。免疫种鹅群和非免疫种鹅群的种蛋应分开孵化,避免"混蛋",使孵出的雏鹅有不同母源抗体,从而影响雏鹅群的免疫效果;来自疫区种蛋在入炕孵化之前应先清理蛋壳表面污物,然后进行消毒处理再入炕孵化。
治疗方案发现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病鹅和同群鹅,并深埋或焚烧。受威胁区的雏鹅可注射抗血清预防。污染的场地,用具等应彻底消毒。发病地区的雏鹅,禁止外调或出售。
对于发病鹅群也可以用小鹅瘟免疫血清防治。用患小鹅瘟康复鹅的新鲜血液加10%的2.5~5%柠檬酸钠溶液,小鹅颈皮下注射,1.5~2.5ml/羽,24h后再注射一次,有好的防治效果。患病鹅若感染其它细菌病,每羽小鹅应肌注混入1000~2000单位庆大霉素,早晚各1次,2d后再连用庆大霉素2~3d。
对雏鹅注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免疫是防治此病的一项关键措施。出壳1~2天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保护率达95%左右;已发病的雏鹅每只注射0.5~1毫升,治愈率为85%;对病雏作紧急预防时,每只注射0.5毫升,保护率达90%。购回的小鹅瘟高免血清应放在2~15℃冷暗处保存,有效期一般为一年。对已发生小鹅瘟的病鹅群,可试用病毒灵口服,每日1~2次,每次1片,会有一定的疗效。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小鹅瘟临床有何防治措施的全部内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