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已经灭绝了。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物种红色名录。在名录中,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长江白鲟在地球上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其祖先白鲟可以追溯到距今1.2亿年之前的白垩纪早期。最后一次在长江中发现长江白鲟活体案例,是发生在2003年,当时在四川宜宾江段一条活体长江白鲟被渔民误捕,最后放生了。
长江白鲟灭绝原因
1、在上个世纪60年代,长江白鲟的数量还很多,在长江渔民的船上很常见,渔民们毫不顾忌地大量捕捞,将白鲟以高价卖出。人类大量捕捞白鲟,导致白鲟的数量急剧下降。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长江水域质量变差,导致长江白鲟的生存环境恶劣。
3、修建长江上的拦江筑坝,白鲟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栖息在金沙江下游,但每年到了排卵期就会到长江上游去。然而拦江筑坝将白鲟穿行的河流阻断了,上下游的白鲟被阻隔使得白鲟无法完成回溯。这对白鲟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了致命一击。
长江白鲟灭绝影响
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均有重要意义,长江白鲟的灭绝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损失。从物种遗传资源灭失的角度看,白鲟的特殊身体构造、历史基因研究、仿生材料探索将戛然而止;从生态安全的角度看,白鲟的灭绝势必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
长江白鲟为什么会灭绝?
一是非法捕捞,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在以前的时候会大量捕捞长江白鲟,而此时国家也没有出台明确的禁止令。长江流域周边的居民出现大肆捕捞获利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是直接导致野生白鲟灭绝原因之一。
二是栖息地丧失,在长江流域修建的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长江白鲟复活的希望比较少。白鲟灭绝原因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不再适应如今的环境。
白鲟已经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老物种,本身是比较喜欢较为凉爽的环境,因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环境变化而灭绝。
避免白鲟悲剧重演 灭绝风险评估要趁早
马瘦毛长蹄子肥,儿子偷爹不算贼,大家好,这里是深空小编兼深空段子手。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准备好瓜子板凳,我们一起去瞧一瞧。2019年年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在线发表了一篇英文论文《世界上最大淡水鱼之一灭绝:长江生物保护的教训和启示》。
论文指出,白鲟在2005年到2010年时已经灭绝。
一时间,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白鲟得到了大量关注,白鲟灭绝的话题在热搜上挂了一天。不过,很多媒体在配图时,还是错误地配成了长江白鲟的近亲匙吻鲟。毕竟,我们对白鲟太不了解,白鲟留下的影像也太少。
当一个物种被认定灭绝,除了哀悼和纪念,更需要的,是反思。
经模型计算认定白鲟灭绝
白鲟是长江流域特有的淡水鱼,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最大体长可达7米。它有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
它很古老。白鲟的脊椎很原始,全身大部分骨骼是软骨。化石研究表明,白鲟科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于晚侏罗纪。
白鲟的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前有上溯洄游的习性。
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以后,白鲟的数量就已经明显减少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成友此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颁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鲟的保护级别就被列为极危。
为了寻找白鲟的踪迹,危起伟研究团队在长江流域进行了全流域捕捞调查。2017年,他们对考察流域进行了网格式采样,这样的调查每个季度各进行了一次,每次持续一到两个月。2018年,团队又主要在长江65个监测点及其附近展开调查。
此外,团队还搜集了所有关于白鲟的目击报告,包括论文、书籍、报告、新闻报道等,以及近几十年来科研机构保留的未发表的白鲟相关数据。综合这些信息,根据模型,团队计算出白鲟应该在2005年到2010年就已经灭绝。
危起伟说,一个种群,没有自然繁殖,又已经过了其正常寿命期限,其间没有任何个体被发现,即可以认定物种灭绝。
上一次见到白鲟幼苗,还要追溯到90年代初期。30年来,未发现白鲟有自然繁殖。人们不清楚白鲟的确切寿命,但估计其自然存活时间应该在30年左右。2003年,最后一尾野生白鲟的信号消失在追踪器中,而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危起伟说,白鲟灭绝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白鲟保护级别还未调整
不过,白鲟灭绝的消息并未官宣。
1月3日,IUCN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正式发布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级别调整。
目前,白鲟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级别依然是极危。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IUCN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并依据IUCN生存委员会的报告,编制全球范围的濒危物种红皮名录。在IUCN的标准中,全球物种的濒危等级,按照濒危程度由低到高分为无危、低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和灭绝。此外,还有未评估和数据缺乏两种评级。
根据定义,如果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灭绝。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或圈养条件下,或只作为被自然化后的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则认为这一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灭绝。极危,则指一个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即将灭绝的几率非常高。
物种濒危评级对物种保护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曾在论文中指出,由于资源有限,在实施濒危物种保护工程时,必须有的放矢,针对物种的濒危等级提出具体保护措施,确定保护投入的资源量;也要根据物种濒危程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濒危物种繁育中心,对这类物种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据了解,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价,一般是由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评价委员会,对各物种濒危等级的申请报告进行科学评议。评价结果经主管者的最终通过并予以公布后,才能最终确定物种的濒危等级。
我国也有定期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其从生物本身生存状态出发进行评估。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针对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发布了评估报告。
当时的评估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由濒危上升为极危;鲥鱼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由濒危上升为极危。
还有很多鱼类处于灭绝边缘
白鲟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无法繁殖,水利工程切断了其洄游通道。
过度捕捞、高密度航运、栖息地消失和碎片化这些因素共同将白鲟推向绝境。
对白鲟所有的实质性保护工作都是在2006年之后启动的,但根据危起伟团队的研究,可能早在2005年,长江白鲟就已经灭绝。
错过了关键的时间节点,就是永远错过。
其实,白鲟的人工繁育技术一直在储备中。此前,长江白鲟没有被人工养殖成功的案例,而近些年技术条件具备后,研究团队却再也没有捕获到活体长江白鲟。
王成友介绍,目前主流的人工繁育方法有两种,一为雌核发育,一为借腹生子,即鱼类生殖细胞移植。雌核发育是指用核失活鱼精子刺激鱼卵子,并诱导该卵核发育成个体的鱼类育种方法。白鲟的近亲是匙吻鲟,而匙吻鲟已经实现了人工繁育。如果有一条成年雌性白鲟,就可以用灭活的匙吻鲟精子刺激其卵子,进行人工催产。第二种方法,是把一种鱼的生殖细胞移植到另一种鱼体内,让另一种鱼的雄鱼和雌鱼产生前者的精子和卵子,让它生出带有白鲟所有遗传信息的后代。
但是,没有活体白鲟,一切技术储备成空。
教训是深刻的。
论文指出,应当对长江流域进行常规性周期性全面调查。在2017年到2018年的调查中,有140种鱼类没被采集到。但由于缺乏数据,研究团队无法判断这些鱼类的命运。从白鲟的悲剧也可看出,鱼群数量的变化对人类威胁的反应是滞后的,必须尽早采取保护行动。实际上,长江中许多鱼类已经身处灭绝边缘,评估它们的灭绝风险至关重要,而且应该尽快进行。对一些物种来说,保护它的时间窗口可能已经关闭。毕竟,当物种野外种群的繁衍不能维持其生存的最小种群数量时,灭绝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必须对那些多年没有被发现、多年没有自然繁殖或者种群数量大幅度急剧下降的鱼类种群优先开展保护,比如_、中华鲟等。
根据不同种群的生物和生态特点,采取相应保护措施,这是一场和物种灭绝速度展开的赛跑。
2020年起,长江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进入10年禁渔期。
白鲟的挽歌已经响起,但长江内其他同样稀少的野生水生生物的命运,还握在人类手上。
欲要知晓更多《避免白鲟悲剧重演 灭绝风险评估要趁早》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