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此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4、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清明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哪些不一样的风俗活动?
我国在先秦时就有秋后的重阳节祭祖习惯。秦后清明、重阳两个时间顿都分别成了祭祖扫墓的节日,也有在其它时节扫墓的。中国56个民族中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南方与北方的区别:
1.南方的清明节祭祖,主要以肉食为主,有的地方以猪肉,有的则以鸡鸭鹅来祭祖,北方多以糕点,凉糕之类的为主。
2.北方清明由于天气原因,北方一到春天,冬雪初融,一些祖先的坟墓被冬雪侵蚀,所以北方清明比较注重修坟。
3.南方清明节大部分地方会吃一种野生的小青菜和麦子粉做成的清明粑,有的叫青团。
4.北方清明节有把柳枝插在窗台或屋檐的习惯。据说这一习惯由唐玄宗而起,到了后来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这么一句话,可见这一习俗传到民间影响有多么大,你带不带柳都关系到你死后的下场,并且还有带柳可免与昆虫叮咬这么一说。
5.少数南方人由于在外工作耽误,清明无法回家祭祖,会选择朝家的方向点上两支蜡烛,烧点纸钱给先祖。
6.北方嫁出女儿不能回家做清明。在南方,反正我从小就见城里姑娘回农村给父母扫墓的。
7.放风筝。放风筝也是北方地区的一种习俗,有些地方还会组织风筝节,把风筝放在天上,以示放走霉运,有驱邪的意思,希望风筝飞上蓝天带来吉祥和好运。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清明节都有踏青的习俗、清明时节,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这时候,扶老携幼去踏青,呼吸一下郊外新鲜的空气,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