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闷声牵扯出几个大动作:一是为日本自卫队冲破“封印”铺路,岸田拟出台新“国家安全战略”,二是美国商务部长直接要求日方响应“对华芯片限制”,三是澳大利亚防长希望日本加入AUKUS。
岸田文雄 资料图
但这三点合一,却有一个共同目的——遏华。
解封武力
安倍在世时,心心念念不忘解封日本被限制的武力,但实际上,美国为了在自己无暇抽身时保持对亚太的控制,已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了日本的行为,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失去了安倍的钳制后,趁机加快实现自己的野心。
在近日被曝光的日本新版《国家安全战略》草案中,将中国描述为“最大战略挑战”。
新安保文件在针对中国的内容上,比现有防卫文件更鲜明。在之前,日本相关文件形容中国动向还称之为“包括日本在内,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新文件则妄称,由于中国的“霸权行为”,导致日本必须通过综合国力,连同盟国及友邦应对的“最大战略挑战”。
年度汉字
不仅如此,日本新版《国家安全战略》还干涉我国内政,牵涉台湾问题。日本在其文件内容中强调,中国的军事态势,日本将与其盟友美国合作做出回应,以维持和加强所谓国际秩序。
除此以外,新版《国家安全战略》还提到了购买导弹,以使日本能够从远处攻击敌人,进而削弱对手打击日本的能力,增强日本威慑力。
芯片限制
日本表示出这样的态度,美国是乐见的:一是,日本想要的导弹,从哪来?美国又有了机会薅羊毛;二是,日本想要获得这样武力上的解封,需要得到美国的许可,那必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一些投名状。
所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首次直接要求日方,响应美国倡议的半导体对华出口管制。最近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动作很大,先是施压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公司,再是迁走台积电核心员工到美国,现在又要求日本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
但美国这一要求,是极度损伤日本半导体企业的,一方面中国是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大客户,一旦日本政府推出限制措施,日本半导体企业直接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失去大量中国订单后,生产收缩导致发展力受影响不说,某些日本半导体企业还可能因此面临破产风险。
日企自然会大力反对,所以关键就看日本政府在讨好美国的程度上,能做到什么地步。
沆瀣一气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日本透出点腥气,澳大利亚眼巴巴地就靠过来了。澳大利亚防长马尔斯表示,希望日本加入AUKUS,也就是美英澳三边安全协议。
澳大利亚和日本官员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澳大利亚方面还和美国唱反调,试图加强与中国交流沟通以恢复贸易往来,但转头就来这么一出。
AUKUS在前段时间被证明是伪命题,因为存在着针对“核不扩散条约”的漏洞,同时在签署AUKUS一年后,美英并未能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与法国撕毁潜艇合同的澳大利亚反而面临着无潜艇可用的境地。
但这时候澳大利亚看到了日本。日本有心军事化,而澳大利亚想要在AUKUS框架下加强与日本的军事工业一体化,日本想要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澳大利亚想要加强自己的地区话语权,各有盘算,一拍即合。但当美国的打手能收获什么呢,美国的盟友们应该心知肚明。(晋玄)
当代对华交易保护主义现状与特点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加快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新的贸易保
护主义。与传统贸易保护相比,在关注的焦点、实施的手段、保护的方式、保护的动
机和目的以及影响等方面表现出十大突出特点。
一 新贸易保护关注的焦点
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还是流
行于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
。所不同的是,前者保护的是幼稚产业,而后者保护的是战略性产业。但近年来流行
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如保护就业论、保护环境论等,其关注的焦点已由经济问题扩展到
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
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绿色壁垒关注的是人的健康和安全。由于新贸易保
护关注焦点的变化,从而导致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
认证标准,动植物检疫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如美国、法国
和意大利等正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中国所有纺织、成衣、玩具、鞋类等出口产品企
业必须事先获得SA8000认证,否则将联合抵制进口。
二 新贸易保护实施的手段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框架下,各国主要通过关税和
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政策实行进口限制。而在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框架下,由于保护关注
的焦点变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局限,新贸易保护的手段发生了变化:(1)
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
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2000年10月美国通
过的们白德修正案》,明确规定,美国财政部将海关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
抵消款”的形式发给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的国内生产商。(2)以保护消费者
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2003年10月,欧委会出台《化学品注册、评估与许可规则(草
案)》,要求用统一的“注册一评估一许可”体系管理化工品的生产、进口和销售。
日本规定,2003年后,日本进口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
,否则禁止销售。(3)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
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200多家跨国
公司制定并推行了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据统计
,在中国,已经有家乐福、耐克、阿迪达斯、雅芳、通用电气等50多家跨国公司开展
了社会责任审核。有关专家预测,目前中国沿海地区有8000多家企业接受这类审核,
50000多家企业准备随时接受检查。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工人的年龄、加班时间、宿舍
条件等人权问题,技术标准涉及一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水平等问题,从而贸易保护的
手段也由关税等贸易政策转向了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政策。
三 新贸易保护的方式
在传统贸易保护框架下,贸易保护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等限
制进口,建立国内产业保护的防线。受WTO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等的限制,新
贸易保护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1)通过出口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方式实现规模
经济效益,由限制进口转向扩大出口。如欧美以出口补贴支持空中客机和波音飞机的
发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日本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使本国半导体厂商获得规
模经济优势,提高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2)通过多边贸易谈
判将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纳入WTO的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出口。
如克林顿执政时期,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将服务贸易纳入其中,打开了服务贸易市
场。同时,又在1997年达成了《全球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全球金
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成员国向外国公司开放电信市场、银行、证券、保险市场
等,并在2000年1月实现相关信息技术产品的零关税。(3)通过确立劳工标准、技术标
准等达到全面禁止进口的目的。如跨国公司将SA8000与企业的订单挂钩,不符合标准
的不能出口;2002年1月,欧盟以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含有氯霉素残留
和中国农药残留体系未达到要求为由,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2003年1
月,欧委会公布第2003/03/EC号指令,禁止纺织晶和皮革制品中使用名为蓝色着色
剂的偶氮染料,产品达不到该指令的不得进口。
四 新贸易保护的动机和目的
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下,幼稚产业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建立起本
国产业保护的防线,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和补贴等实现规模经济
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新贸易保护理论是从根本上削
弱甚至使对方丧失国际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1)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等削弱
对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平均征收高于
工业国10倍以上的反倾销税。”(2)通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丧失高附
加价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2003年2月,欧盟公布《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第200
2/96/EC号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第2002/95
/EC号指令》,要求对2005年8月13日以后投放市场的产品,生产者应以提供担保的
方式,保证有关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收集、处理、回收和环保处置费用资金由生产者
提供等。有关专家预测,电子电气设备两项指令将涉及国内2000多家企业和270亿美
元出口,其实施将对中国机电产品对欧出口造成严重影响。(3)通过设置动植物检疫
标准、劳工标准等,使发展中国家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如
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出口水产晶包装的检疫标准,由原来的几项,十几项增加到几十项
,导致近年来中国出口的水产品因包装不合格被驱逐出市场,损失高达70多亿;美国
推行的社会责任认证对工人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等提出特殊要求,致使中国企业因成
本支出过大,或未能通过SA8000认证而拿不到跨国公司的订单等。
五 新贸易保护的成效
无论采取哪一种贸易保护措施,其目的都是通过限制进口扩大出口,带动本国经
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但大量的事实也表明,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
没有达到保护的目的,获得经济利益,相反却付出了沉痛代价。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
架分析中我们看到,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使消费者受到损失,使生产者付出了巨大的
代价,而且,由于勒纳对称效应,政府在限制别国进口的同时也限制了本国出口,使
本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影响。同时,近期英国财政部和贸工部发表的研究报告《贸易
与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在生产力、经济改革和增长中的作用》也显示,贸易保护主义
也使全球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发达国家持续的贸易壁垒使世界经济每年损失5000亿
美元。
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虽然没有翔实的数据论证新贸易保护对本国消费
者、生产者以及一国带来的损失,但是从布什上台以来,美国实施新贸易保护的结果
致使贸易逆差越来越大。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关税的下降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中
国的贸易以两位数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并迅速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由此可
以预测,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将遭遇传统贸易保护同样的代价。
六 新贸易保护的影响
在传统的贸易保护中,贸易保护的对象或者是国内幼稚产业、衰退产业,或者是
国内战略性产业。以关税和数量限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实行贸易保护不仅直接影响一
国相关产业,涉及微观经济领域,而且通过进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最终影响一
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新贸易保护主义与此不同,由于新贸易保护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劳
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而
要使产品符合上述标准出口,必须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调整社会经
济政策,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等,从而新贸易保护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而且会
渗透到国内社会经济制度。如作为多哈谈判的新议题——贸易和环境问题,虽然由于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目前没有被纳人 WTO框架体系,但为了应对环境壁垒,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建立循环经济。
完善劳工法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也正在加快。
七 新贸易保护的起源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4提高到
了1/3,出口贸易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往主要出口农产晶和资源,变成主要
出口制成品,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Q)随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在制成
品出口中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对来白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
实行严格的保护。不仅运用传统的贸易手段,以高于工业国4倍的高额关税限制发展
中国家的制成品进口,而且为了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实力,一方面利用发达国家在
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设立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另一方面利用发展
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弱势,通过多边贸易谈判极力将劳工标准纳人到
WTO框架下,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如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
和法国首次将劳工标准引入贸易中。其后,又在世贸组织成立后的首届部长级会议上
,将劳工标准纳入WTO部长会议议题。《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确认了劳工标准,但
不将其与贸易直接挂钩。之后,美国又在WTO西雅图会议上,公开提出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对侵犯劳工权力的国家实行制裁机制,再一次企图将劳工标准问题纳入到谈判议
程。
重视环境保护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劳工标准也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
基本权利,但是无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及劳动条件方面的较大差距,
将其与贸易挂钩,纳入WTO框架,不仅会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
的优势,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萎缩,也必将影响
发达国家的市场开拓。
八 新贸易保护的根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
进程,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
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主要表现在: (1)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
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保护,很难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达
成一致。如在多哈回合关于农产晶谈判中,在出口补贴方面,凯恩斯集团建议取消并
禁止对农产品一切形式的出口补贴,而欧盟不同意完全终止或一次性大幅度削减出口
补贴,认为凯恩斯集团提出的出口补贴建议是一种歧视,无法接受,主张渐进式削减
出口补贴;在特殊保障措施方面,美国坚持取消特殊农业措施,而日本主张保留,并
引入季节性和易腐烂农产晶的特殊保障机制。(2)发达国家内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
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对本国优势产业实行自由贸易,并将其纳入到
WTO统一框架中,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如美国在乌拉圭回合中将本国优势
产业服务业纳人WTO框架中,确立了《6艮务贸易总协定》,而对于本国劣势产业纺织
品等通过配额和保障措施等实行限制保护。(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发展
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关心的议题中产
生巨大的差异,很难达成共识,影响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如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
达国家急于启动新加坡议题,即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竞争政策、政府采购透明度和贸
易便利化的谈判,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的是发达国家农产晶出口补贴和市场开放问
题,两者巨大的差异和分歧导致坎昆会议失败,多哈回合的基本目标仍然没有实现。
九 新贸易保护和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关系
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是WTO的基本原则。经过多次谈判,虽然发达国家整体
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但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领域,仍然利用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
较高的关税保护本国劣势产业,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的问题仍很严重:(1)在关税高
峰方面,2003年欧盟所有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6.4%,但在农产品领域,对肉类、
奶制品、加工的海产品和水果等仍然维持关税高峰,奶制品的最高关税达209. 9%
。同样,按照国际关税高峰指标计算,美国纺织晶和服装的259类产品仍然保持较高
的关税,其中,服装类产品的关税为33.3%,某些羊毛纤维的关税为31.5%。(2)
在关税升级方面,欧盟在纺织品关税的制定上,原料平均税率为0.7%,而服装平均
税率为11.9%,成衣的关税远远高于纺织原料的关税。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部分产品仍然实行配额限制,如2003年日本对乳制品、皮
鞋等20类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欧盟对中国出口的鞋类、陶、瓷餐具三类工业晶共
9个税号项目下的产品实行数量限制等。此外,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为了维持公平
贸易,关税和数量限制仍然是成员国实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贸
易手段相比,只不过针对的国家和针对的产品有所不同而已。
十 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发展史来看,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经常是交替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由危机一复苏一高涨一萧条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走向也经历
了保护贸易一贸易自由化一新贸易保护的过程。而在当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
展的国际背景下,由于全球产业结构处于大的调整中,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生产
力发展不平衡,导致自由贸易和新贸易保护同时进行。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WT0多
边贸易谈判中,将贸易与环境、贸易便利化、贸易与竞争政策、贸易与技术转让、贸
易与债务、财政、电子商务等7个新议题列人多哈回合谈判中,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和双边贸易谈判发展迅速,对内统一实行开放政策,对外实行
贸易保护。一方面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启动“新加坡议题”;另一方面以巴西、印度、
南非、阿根廷、中国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组成21国集团联合实行抵制。发达国家一
方面在本国优势产业中极力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如美国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服务贸易
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谈判,将其纳入到W,rO框架下;另一方面在本国劣势产业中通过
各种手段实行贸易保护,如对纺织品和服装实行配额,对农产品实行补贴等措施。
美国大选后,由于国内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并且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在短期内很
难从根本上消除,预计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将更加盛行。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自由贸易也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美国希望欧洲对中国苛刻,但欧洲苛刻不起”
参考消息网12月7日报道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12月2日发表题为《美国希望欧洲对中国苛刻,但欧洲苛刻不起》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加大了对中国的严厉措辞,希望欧洲效仿,但欧洲承担不起这么做的代价。
美国政府一直特别关注中国,在乔·拜登总统上任后不久便把这个话题作为国际讨论的主要内容。近几个月来,相关评论和行动不断升级。例如,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周三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企业日益严重的威胁。
雷蒙多。美联社资料图
这一信息在欧洲得到了分享和认可。有报道称,美国官员告诉欧洲国家官员考虑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本频道周四联系了美国商务部,但该部并未立即对此发表评论。10月,美国对中国获取美国研发的某些技术实施了限制。
尽管欧盟在不同场合称中国为“战略对手”,但欧洲奉行的态度与美国并不同。
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地缘政治主管安娜·罗森伯格周四在接受本频道采访时表示:“欧盟正试图制定自身有别于美国的对华战略。这一战略旨在‘降低’中欧关系的风险,而不是‘脱钩’。”“脱钩”是指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分离。但对欧洲来说,这并不符合它的利益。
欧洲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国是欧洲商品的第三大买家,也是2021年欧洲国家进口产品的最重要市场。在欧洲经济因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而举步维艰之际,中国作为欧洲市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美国试图把欧洲拉向自己的方向,与中国保持距离,而欧洲则热衷于与中国保持经济联系。战争的经济后果将在明年更加严重地影响欧洲经济,这使得这种愿望更加强烈。”罗森伯格说。
智库欧洲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心主任李-牧山浩石也对本频道表示,“欧洲没有多少市场”可打交道了。他还说,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访华,可能是为了谈判在中国进一步放松新冠疫情措施时“排在第一个”。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也于11月初访华。罗森伯格说:“我们认为,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实际上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米歇尔的这次访问跟朔尔茨访华的时间如此接近,这就是证据。”
与此同时,欧洲与美国的关系正在变得略微恶化。李-牧山浩石说:“跨大西洋关系正处于20年来的最糟糕状态。”
欧洲官员对美国政府为支持电动汽车的推广而提出的国家补贴表示不满。欧盟国家认为,这挑战了国际贸易规则,是对欧洲公司的威胁。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周四与拜登举行了会谈,希望弥合其中一些分歧,避免新的贸易争端。
延伸阅读
马克龙从美国回去后,欧洲人决定不忍了
中新网12月7日电近期,面对美国,欧洲领导人坐不住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前几天对美国的国事访问,被认为是欧美避免滑向“贸易战”的“最后机会”。但按照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的观点,如今看来,想要靠谈判避免危机已然徒劳,欧洲有必要发起反击,到世贸组织“状告”美国了。
口口声声承诺恢复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美国,怎么老让欧洲盟友“做噩梦”?
【美国出招,欧洲为难】
几个月前,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对企业打出一张极具诱惑力的“王牌”。
从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投资到电动汽车、电池及相关配件生产等,2023年1月起,只要是主要生产环节在美国境内完成的绿色产业,就有免税“大礼包”奉上,奖励高额补贴,计划10年内拨出高达4000亿美元。
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价格暴涨,早就让欧洲商家不堪重负,美国此时抛出巨额优惠,欧洲大小企业怎么可能不“疯狂心动”?
不仅是欧盟经济领头羊德、法两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企业,也纷纷加快将产业布局转移到大洋彼岸。
在欧盟官员看来,美国使出这一招,就是在为难欧洲。他们纷纷指责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将加剧欧洲工业生产萎缩。
10月时,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要与美国就法案深入讨论,他担心美国的做法将引发“一场巨大的关税战”。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一针见血,认为美国正“搜刮”欧洲。
11月,马克龙两度亲自出马,在爱丽舍宫设宴,一次召集了法国制造业巨头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另一次叫齐了爱立信、沃尔沃、联合利华、阿斯利康等一票欧洲“头部企业”负责人,目的只有一个——恳请大家将生产线留在欧洲。他还重提萨科齐时代的“购买欧洲产品法案”,期望与美国分庭抗礼,挽救欧洲的再工业化进程。
法国还决定与德国联手反击。当地时间11月22日,两国达成联合声明,共同打响欧洲经济“保卫战”,宣布将守护欧洲工业,联合抵制美国这一法案。
【给了面子,少了里子】
在此背景下,马克龙开启了“叙友谊”和“求公平”的访美之旅。
马克龙的任务之一,是向美国总统拜登表达法美关系之牢固;任务之二,是传达欧洲的诉求,呼吁美国不要用“咄咄逼人”的《通胀削减法》,来惩罚欧洲。美国“政治”网站披露,马克龙此行是代表欧盟27国意见,试图说服拜登采纳墨西哥、加拿大模式,给予欧洲部分行业豁免。
面对美国国会议员,马克龙激烈抨击美国损害欧洲利益的行为,但在与拜登会谈时,他的语气明显缓和。法国希望被美国“当成一位好友来尊重”,马克龙说,“一个强大的欧洲盟友符合美国利益”。
然而,现实很骨感。拜登在会谈中允诺法案可作“微调”,以回应欧盟关切,但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此后又表示,不会寻求让美国国会修法。
马克龙虽获价值50万美元的白宫国宴款待,赢了面子,欧洲却没找回“里子”。
【被美国“摆了好几道”】
这几年,法国和欧洲的确被美国摆了“好几道”,马克龙此前多次批评美国损人利己,也有据可依。
第一回合:抢潜艇大单
2021年9月,美英澳成立小集团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奥库斯”,把法国一脚踢开,撬走法国为澳大利亚建造12艘潜艇的“世纪合同”,马克龙气得召回驻美、澳大使。
其后拜登亲赴法国驻意大使官邸会晤马克龙,外媒称双方“和解”。
第二回合:天价天然气
乌克兰危机开始以来,美国要求欧洲盟友共同制裁俄罗斯,导致欧洲陷入能源危机,不得不转买美国天然气。美媒《商业内幕》援引估算数据称,从美国购买6000万美元一船的液化天然气,运抵欧洲时价格飙升至2.75亿美元,一艘船获利高达逾1.5亿美元。
2022年10月,马克龙在巴黎一场企业家大会上喊话美国和挪威,称它们以其国内价格的3到4倍对欧洲国家出售天然气,“这可不是友谊的真谛”。
第三回合:排外“小圈子”
2022年11月,G20峰会在印尼举行期间,马克龙就美国“印太战略”、AUKUS把法国排除在外,再度表达不满。
第四回合:《通胀削减法》
实际上,在G20会议期间,马克龙已经提起美国《通胀削减法》对欧盟经济的消极影响,此次访美,这一问题自然是重中之重。
但当马克龙从美国回去后,欧洲人发现,一切并没有改变。
评论认为,马克龙对解决分歧“有信心”,其实只是一种外交表态。如美国果真将欧洲国家纳入补贴范围,只会增加欧企在绿色投资上对美国依赖,不符合“欧洲自主”的长远目标。
【“欧洲自主”,如何反击?】
究其根本,“欧洲自主”,就是欧洲脱离对美国的依赖。这是马克龙执政以来的努力目标,也是欧洲多国越来越强烈的共同意识。
此前,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用行动表达不满。他认为美国“不够重视”欧洲所提问题,拒绝访美出席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峰会。
欧洲议会最大党团欧洲人民党财务发言人费伯,主张对美国采取强硬方针。他指出,如美国在贸易保护主义道路上一意孤行,欧盟将不得不“将所有酷刑工具摆上台面”,“这肯定是‘核选项’,当下没人想看到这样的局面”。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敦促欧盟当局,就美国的行为尽快向世贸组织提起申诉。朗格假定在欧美谈判期间或可就《通胀削减法》实施达成“一些小的变化”,但他不认为在本质上会有太大改变。
12月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声,直指美方政策“扭曲市场”、分裂全球供应链,认为欧盟须采取行动,重新评估全欧资金供给,平衡美国《通胀削减法》实施带来的竞争。
由于《通胀削减法》只有不到四周时间就将生效,欧盟能对美国打的“牌”,选项有限。这其中可能包括马克龙提到的“购买欧洲产品法案”,以及如未来贸易摩擦升级,欧洲不排除向美国货品加征关税以报复。
美国“政治”网站欧洲版透露,通过“欧洲主权基金”向欧洲企业提供大量补贴,也是欧盟考虑的应急手段之一。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国家意识到,如要防止欧洲大陆变成“工业荒地”,必须赶在企业改变生产布局前,迅速行动。
美国“政治”网站、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新闻、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主流媒体均得出类似结论,即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美国制造”、“美国优先”等举措,正在破坏跨大西洋贸易,让欧洲沦为受害者,加剧欧美间的紧张关系。
《欧洲时报》社论指出,对美国来说,美欧可以并肩作战的领域仅限于意识形态共同体,对俄、中等国强硬,一旦触及美国利益,对不起,武器、天然气还得买美国的,投资只能流向美国,企业竞争力也必须美国第一。
经济学家给美国补贴政策算了一笔账,即使欧盟最大限度以牙还牙补贴自己的企业,竞争力最多只是美国的1/4。也就是说,买一辆在美生产电动汽车可获8000美元减价,而在欧洲买最多只有2000欧元补贴。
毋论同甘共苦,只有一再被“坑”,欧美盟友秀团结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要等到何时,欧洲才能从“噩梦”中醒来?
急!甲午战争前后,美国或朝鲜对华政策及其启示?
一)利用日本崛起向西冲击中国和俄国 第一个时期是在19世纪后半叶,美国从侵略日本到承认并支持日本西太平洋崛起,抵制日本向东太平洋扩张,鼓励和支持将日本扩张力量向西北俄国和南洋释放,以达到借日本冲击西太平洋俄国和英国力量的同时,也牵制英国在东太平洋形成对美国的海上压力的目的。这时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矛盾并不是与日本的矛盾,而是美国与包括俄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矛盾。美日矛盾是附属性矛盾。 19世纪下半叶的东亚政治呈现如下基本特征:1. 中华大清帝国、俄罗斯沙皇帝国在内乱中衰落;2. 俄国与英国在欧洲争霸而导致英日结盟,日本崛起;3. 美国为与英国、荷兰等争霸太平洋,支持日本在东亚崛起并向南冲击英荷势力范围;4. 美国为减少日本崛起对太平洋东岸的冲击,怂恿并限制日本向太平洋西岸扩张。 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世界政治已是风雨飘摇,世界运势正在西半球上升。在欧洲是俾斯麦统一德国、俄国农奴制改革,在北美洲是美国林肯统一美国;亚洲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刺激下,印度被英国全面占领,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大规模造反并被镇压,日本则在西方炮舰冲击下出现明治维新。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及中国战败,对东亚政治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它一方面将西方对东方的主要压力吸引到中国,这相对减轻了其他像日本这样的国家通过改革实现国家转型 的压力。另一方面,它又燃起东亚国家,尤其是一直视中国为至尊的日本看到挑战中国东亚中心地位的可能性,以及欧洲列强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殖民瓜分完毕后,进一步向东亚扩张的冲动。这同时又导致欧洲列强与日本、美国、俄国在东亚地区的冲突。其间,美国东亚外交政策的总目标是承认日本崛起并尽可能将日本扩张势头向西北大陆和南方台湾牵引,以冲击英国、俄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有避免日本东进与美国冲突的策略考虑。 19世纪40、50年代,大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成了吸引西方列强的东方“磁场”,就在欧洲列强将目光集中在轰然倒地的东方巨龙——中国时,美国则开始将目光停在次一级的猎物——日本。除了美国力量不足以与西方列强争食的原因外,美国关注日本更有地缘政治的原因。关于此,刘世龙同志在《美日关系(1791-2001)》中说得比较深刻: 进入1848年后,日本在美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已升至这种程度,开国只是时间问题。美国的扩张欲望不及英、俄等国,却要抢先迫使日本开国,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的战略地位对美国最重要。此时,太平洋两岸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化。在太平洋东岸,加利福尼亚于1848年发现金矿,加速了美洲西海岸的开发。加利福尼亚于1850年成为美国的第31个州,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大岛,从单纯的大陆国家变为兼具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双重性质的国家。这不可避免地使美国更加重视太平洋和海外扩张。在太平洋西岸,上海于1843年开埠,使日本成为中美航线上的必经之地。随着上海逐渐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的外贸中心,日本之于美国的重要性逐步上升。1850年加利福尼亚的飞剪快船开辟一条新航线,把纽约、旧金山、上海(或广州)、伦敦联系起来,使日本的地理位置更形重要。1849年,美国太平洋邮船开辟纽约至旧金山的轮船航线,使建立横跨太平洋的轮船航线成为指日可待的事。轮船时代的来临,使横亘在中美航线上的日本列岛成为美国的必经之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横渡太平洋,加煤站必不可少,日本于是与夏威夷一起成为美国觊觎的对象。不仅如此,当时还认为日本可大量供应煤炭,这为不产煤的夏威夷所不可企及。 当然,这里还需要补充的是,这时美国之所以关注日本,是由于太平洋,尤其是现在被美国视为生命线的通往印度洋必经的马六甲海峡的中太平洋洋区当时已被西班牙、英国、德国等欧洲列强瓜分完毕。由于中国的吸引,日本连同东北亚地区,仍是这些欧洲列强没顾得上的“羔羊”,这样日本便成了当时只有资格吃“剩食”的美国扩张的最佳方向。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不求独占,只求分羹;而对待日本,一旦时机成熟,美国则会独吞。正因此,美国后来采取“黄雀在后”的政策,在鼓励日本向中国、俄国、英国发难完毕后,再联合这些国家击败并独占了日本。当然这只是后话。 19世纪中叶,与中国锁不住国才被迫开放的经历一样,1633年至1639年,幕府五次发布“锁国令”,只允许同中国、荷兰、朝鲜三国有限制地贸易。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4艘舰船驶抵江户湾浦贺附近,强求日本开港通商。1854年2月佩里又率7艘舰船重抵江户湾,3月胁迫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规定对美国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佩里叩关迫使日本从锁国到开国。1858年又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开放神奈川(今横滨)、长崎、新潟、兵库等港及江户、大板两市,美国享有治外法权。此后,日本同荷兰、俄国、英国、法国也签订了类似条约。日本逐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与中国太平天国革命出现的原因大体相同,日本开放后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此起彼伏,但社会危机却导致日本走了与中国不同的维新道路。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1869年宣布版籍奉还,1873年改革地税,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帝国会议。这些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通过维新运动废除了封建幕藩体制,建立了民族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继而为争霸走上帝国主义扩张道路。 面对日本的崛起,美国开始考虑与日本的关系。当时日本与美国在东太平洋夏威夷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矛盾,美国要想化解并利用这种矛盾,就要考虑用其他利益与日本进行交换。为此,美国采取鼓励日本向南和向西扩张的政策,试图以牺牲英国和中国、俄国的利益来减轻日本在夏威夷问题上对美国的压力。1871年7月6日,美国驻日公使德朗写道:“一旦我们和中国发生纠纷,或是和朝鲜的纠纷增加扩大,则(日本)乃是一个为友固可欢迎,为敌深可惧怕的国家。” 因此,与其与日本发生冲突,不如让日本与美国的主要对手相争,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对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先生在其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讲得更加明白: 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这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华盛顿未来的远东政策),美国官员抛开其欧洲同伴,单独向日本提供帮助,后者自1868年开始政治转型并取得惊人成就,它决心仿造西方的工业化模式实现本国的现代化。70年代中期的美国驻日公使约翰·A.宾厄姆对日本要求关税自治表示同情,他还意识到,美日合作可以削弱英国在日本市场的强大地位。这便是美国政策转变的开端。 1854年7月11日,美国在日本开国仅3个多月后便迫使琉球王国与之缔结不平等条约,在琉球取得通商权和治外法权。琉球接近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在南中国海的势力范围,并与中国有更近的藩属关系。美国知道自己无力与欧洲列强抗衡,就鼓励并为日本向南方扩张铺路。1872年10月15日,日本对琉球采取单方面行动:以设琉球藩的方式开始吞并琉球。美国在日本承诺保证美国在琉球的利益的条件下,对日本的行为“未提出异议” 。 如果说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琉球问题上先放任后偏袒日本,那么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问题上,它更是乐观其成。 1871年11月发生琉球居民因船只遇难而漂流到台湾东部后船上人员被杀事件。1872年2月,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为此乘美国船到台湾问罪。10月12日,李仙得返美途经日本横滨。美国驻日公使德朗将参加过美国1867年侵台活动的李仙得介绍给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 10月24日德朗会见副岛种臣,在谈及台湾问题时,表示日本如拟扩张疆域,占领他国控制不到的地方,美国当乐观其成。10月25日李仙得在横滨会见副岛种臣,在美国公使德朗及其秘书在场的情况下,就日本侵台事宜为日本出谋划策。10月27日,李仙得向副岛种臣表示愿为日本占领台湾效力,称只需2000兵力即可攻台。美国国务卿菲什得知德朗把李仙得得到的关于台湾情报提供给日本后并未表示反对。 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决定侵略台湾并于4月4日命令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出兵。5月8日,在美军舰“蒙那肯”号的声援下,日本侵略军在台湾登陆,中国随后出兵,日本因准备不足,在10月31日与中国签订《中日北京专约》后退回。日本对美国人参与侵略台湾特别表示“感谢”,李仙得于1875年7月在日本退职,作为外国人首次被授予旭日大绶章。 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又马不停蹄地于1875年侵略朝鲜,此前,美国驻日公使宾厄姆特意将佩里1853-1854年如何叩开日本的《美国舰队远征中国诸海和日本实录》一书赠给井上馨副全权大臣,以壮其行。在日本的胁迫下,1876年日朝缔结《日朝修好条规》。1882年7月,朝鲜爆发反日壬午事变。朝鲜士兵民众联合烧毁日本在京城(汉城)的公使馆。中国和日本派军,就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美国驻华公使杨约翰(John Russell Young)却会同海军上将,出动军舰对日本进行表面为“礼节性”实则为日本助威的“访问”。 迫使朝鲜政府于同年8月30日再次缔结不平等《济物条约》,日本获得保护使馆的“驻兵权”。1884年12月4日,日本利用朝鲜亲日势力策划宫廷政变,由于中国清府出兵,日本侵略意图没有完全实现,但还是迫使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对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先生在其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讲得明白: 1876得,日本与朝鲜直接签署了一项条约,这进一步证实了宾厄姆的判断,即日本正在崛起。 这项条约首次改变朝鲜与中国的纳贡关系,预示着该地区的权力关系将出现显著的重新调整,而日本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1878年的一项条约中,美国允许东京享有很大程度的关税自主权,这引起了欧洲人的不满。……华盛顿的态度表明,美国在亚洲看好的是日本的未来,而不是中国或朝鲜的前途。 为了彻底拿下台湾与朝鲜,日本认识到必须向中国作最终摊牌,并将占领台湾与解决“中国问题”总体考虑。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草拟《征划清国策》,把战争时间定在5年后,即在中国实现军队改革和欧洲各国获得远征东方实力之前。 1893年山县有朋提出为期十年的战略设想,山县在1893年提出的军备意见书中认为,西方列强计划侵略东方,但侵略成为现实问题的时候“是今后10年内开通西伯利亚大铁路”之日。为了应付这种局势,“应是今后八九年内充分准备兵力,以便一朝有事免遭祸害,并在有机可乘之时进而准备获取权益……到那个时候,可以成为我国敌手的国家不是中国,不是朝鲜,而是英法俄等国”。他认为“如今后不出10年关系破裂”而发生对俄战争,则为了事前确保战略要地朝鲜,就必须早点寻找机会对清战争。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大藏大臣松方正义产提出“我邦必须长期占领台湾”主张,认为:“台湾之于我邦,犹如南门之锁钥,无需申论,欲向南方扩张大日本帝国之版图,必须先经此门户”;“由此而达海峡诸半岛及南洋群岛”,“我邦占领该地之利益既然如此之大,则如被他国占领,必对我邦损害极大”,“其他各国今后决不会袖手旁观”,故 “今日若不能占领,则终将永无占领之时机”。占领台湾的第四任“总督”玉源太郎主张:“若在厦门……占据优势,则我帝国恰如彼英国之于苏伊士地峡,在东洋独有同等权力,变决非难事。” 1899年美国占领菲律宾之前,美国在亚洲还没有夺得一个像样的基地。它需要日本为其东亚政策前趟“雷区”。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的基本政策就是纵容日本“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 。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纵容和利用日本为美国充当东亚战略“清道夫”是美国对日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因此,在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之前,美国不仅拒绝干涉日本,还有意向日本派出军事顾问。甚至利用驻华使馆的外交特权,窝藏包庇日本间谋,提供军事情报等。1894年6月,日本借口朝鲜内乱出兵朝鲜。同月初,美国将停在长崎的军舰“巴尔的摩”号派往朝鲜。7月23日,即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两天,近5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日本军人的带领下开赴汉城。 9月,日本驻美公使建野乡三与美国国务卿格雷沙姆会谈,双方针对中国达成默契。格雷沙姆问日本是否将尊重朝鲜独立主权,建野答日本在朝鲜没有领土野心。格雷沙姆问日本是否关注中国甚于朝鲜,日本是否更希望与中国而非与朝鲜作战?建野回答:此言极是。日本国内形势危急,与中国交战将……使此得到改善。 1894年7月8日和10月6日,英国两次要求美国与欧洲列强联合干涉中日战争时,美国予以拒绝。美国驻华公使查尔斯·田贝于10月23日向国务院的报告中说“中国失败,在达到其王朝受到威胁之前,都是有益的经历。这种事情来临之日,就是外国干涉之时。” 田贝之子美国公使馆一等参赞田夏礼在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推测日本打败中国并将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改革”,这对西方列强是有利的;他在报告中写道“日本宣称,这次战争是一次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如果它坚持这种说法,超脱其一已的私利,成为文明的战士,它自己的面前将有一个广阔的行动领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虽然鼓励日本向中国发难,但其对华政策还是与日本有区别的。从日本方面说,中国的解体对日本是绝对有利,这会使它在一劳永逸地解除西面中国所独有的洲际主体地缘政治板块压力的同时,还使自己处于英国一样的利用大陆分裂形势推行均势外交的有利地位。但美国只希望中国主体地位削弱而不希望中国大面积解体。19世纪末中国面临即将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思想库中国问题权威柔克义(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看出中国的解体会成为一场灾难。当时还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某些世界知名的政治家对大清帝国的瓦解即使不兴高采烈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柔克义却认为一个有能力在其国境内维持秩序的独立自主的中国对亚洲力量的均势是十分必需的”。 在八国联军开进中国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仍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中国,美国在谈判中反对一切可能削弱中国的建议”。他认为“一旦中国崩溃并被瓜分,美国就要面临一个不愉快的任务:在中国各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它的对手则远比中国人难对付。此外,这场角逐的不可知的后果很可能就从毁灭中国所造成的真空中开始,这将比现存的不稳定具有更大的威胁性。” 1900年罗西奥多·罗斯福给德国驻美大使施特恩贝格的信中说:“我愿意看到日本占有朝鲜。它将对牵制俄国起作用,而俄国由于它的作为应该接受这种报应。但是我真诚地希望不要分割中国。这样做将对任何人都不好。” 这就是说,美国支持日本在东北亚的行动只是为了牵制俄国,同时,罗斯福心中还需要中国牵制日本和俄国,而要达此目的,中国就不能解体。事实上,美国对日本的支持是有限的:其极限是日本要强至能牵制中、俄,但不能破坏中国和俄国对日本的牵制并由此造成日本与美国的直接对峙;其底线是日本弱不至无力牵制中国而使中、美直接对峙。这时“美国所在扮演的正是柔克义为之设计的角色——远东权力均势操纵者” 的角色。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英国和俄国对日本南向扩张的态度则与美国有相当的不同。19世纪下半叶英国对日政策是希望日本在东北亚扩张牵制俄国以减轻俄国同期在中亚波斯和阿富汗与英国强劲争霸的压力。 为此英国反对日本对台湾的扩张,而沙俄则怂恿日本割占台湾以冲击英国的利益。1874年日本侵台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日本使节大久保利通表示:如果日本不把矛头指向台湾而去侵略朝鲜,将会得到英国的援助。1894年5月正值朝鲜局势告急,日英双方进行谈判,6月中旬英国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武装侵略。7月16日,两国正式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取消在日租界及其行政权,废除在日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率,这对日本战时外交是一重大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雷在签字仪式上承认,“这样的条约对于日本来说,其效果确实不少。说其效力比在击败中国的大军更为远大也不为过”。7月23日英国政府又对日本表示,若中日开战,不以上海为战场,英国将采取“中立”。两天后,日本便向中国开战,8月1日中国与日本先后宣战。次年4月17日,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均抱着“渔翁得利”的准备。当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当天,俄国正式向德法提出对日干涉的请求,德法随即同意并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作为回报,除“赔款”外,中国还复照日本答应“不将福建省内三地让与或租借给别国”。这个复照便成为日本以福建省为其势力范围的依据。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东亚地区影响是结构性的。首先,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岛并将福建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这使日本实现后来“大东亚”战略的关键一步,同时这也使日本接触到了英国对日本扩张可以容忍的极限。与此同时,俄、德、法三国对日本干涉成功,又使俄国在东北亚的力量大增,加上1891年5月俄国建设横跨西伯利亚铁路工程开工。1896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俄国开始建设符拉迪沃斯克军港,这便加深了太平洋地区美国、英国,尤其日本对俄国的担忧。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俄国在东北亚的崛起,这刺激了美国加速抢滩太平洋的行动。1898年4月美国向西班牙开战,7月7日,美国趁英国忙于英布战争的空隙,在日本政府抗议中兼并为日本人视为东部安全重要战略屏障的夏威夷。同年,西班牙战败,美国夺取了西班牙的属地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和日本进入东太平洋的战略要塞关岛。这也从东南两向切断日本向东、南太平洋扩张的进路。1899年,美国实现对萨摩亚群岛的瓜分,从而拉起了东径180度从阿留申群岛经夏威夷到萨摩亚群岛的东太平洋的防御链条。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南下与美争夺的冲动。 1900年8月20日,山县有朋提出《关于北清事变善后》意见书,主张调头再次南下,提出“经营南方”的看法, 认为“中国……虽可暂免瓜分,但因国家生气久已衰耗,自身已无恢复之力”,所以,将来被瓜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日本“自当谋求将来遇有瓜分之机,不至误算”,“其方案宜扩张势力范围,并要求在该范围内取得驻屯军队、铺设铁路、采掘矿山等特权”。“于福建之外,应更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将来可与台湾相对,成犄角之势,平时可为我在中国内地工业贸易之根据地,一旦有事则可扼东亚之咽喉,以制敌方之侵犯”。 1900年8月,日本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中国厦门,因遭到美国在内的列强而被迫中止。12月,美国又向日本非正式地提出美国海军在中国福建三沙湾获得加煤站的建议, 这引起日本的极大警觉。这种从东南两向对日本形成合围包抄的压力又反过来刺激日本加快先解决俄国,再总体与美国摊牌的军事行动。1898年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对康有为首次使用“亚洲门罗主义”一语。 在打击俄国问题上,美国与日本的目的是一样。美国人认识到“西伯利亚大铁路及其支线不仅可以开发俄国辽阔的东部地区,而且还会改变世界贸易的方向,取代伦敦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作为通住中国的关键路线,并主宰中国——如果说不是环太平洋地区——的事务” ;时任海军助理部长西奥多·罗斯福向麦金莱总统汇报时警告“俄国对美国的亚洲利益的威胁日甚一日” 。美国这时对日外交的基本政策是遏制日本向东太平洋扩张,作为补偿支持日本战胜中国后再从俄国那里获取利益。美国对日外交政策的要义,是将日本改造为美国在亚洲的打手,同时又是美国阻挡亚洲强国力量进入东太平洋的“防波堤”。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袭击俄国驻中国旅顺的舰队,日俄战争拉开序幕。1905年1月,日军攻陷旅顺口,3月又在沈阳附近击溃了俄国陆军主力,5月俄国从波罗的海调来的增援舰队也在对马海峡被日军击败。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在中国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口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与日本,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对于日本的胜利, 1904年2月10日即在开战的第二天,罗斯福在的日记中写道“对日本人的胜利,我高兴透了。因为日本在做有利于我们的事。”同时他又对德国驻美大使施特恩堡表示:“从我们的利益说,我们希望日俄战争延长下去,希望它们两败俱伤,尽可能地耗尽元气,即使在战后两国的边界也还未得到解决,两国在利益范围的界限上也一如战前那样对峙。这样就可使它们保持战争状态,而且抑制它们在别的方面的野心,日本就无法在胶州威胁德国,也无法在菲律宾威胁我国了。”1905年6月16日,罗斯福表示:在亚洲大陆与中国有关的事情解决之前,日本的矛头将不会指向菲律宾。 另一方面,西奥多·罗斯福也意识到日俄战争意味着美日矛盾将提上日程,认为:“俄国作为一个东亚大国之被推翻,对我们的安全来说是……不幸的”,“最好还是让俄国和日本对峙,使一方对另一方发挥抑制作用”。 因此他主张要“防止俄国从整个东亚被赶走”。 1904年3月19日,他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表示“如果日本获胜不仅斯拉夫人,而且我们大家都不得不考虑东亚的一个巨大的新势力。胜利将使日本自动地成为东方的一个难以对付的强国” 事实上,日本对俄战争胜利后,日本与俄国的矛盾开始转向与美国的矛盾。而美国解决这一矛盾的外交政策基本是以西换东,即将日本的扩张需求向中国和苏联推进以减轻日本对东太平洋美国的战略压力。而这正是1894甲午战争、1905日俄战争前,美国将日本扩张需求引向西北面以减轻南面菲律宾压力的政策的翻版。 (二)“可怜的塔夫脱”,美国不知深浅首次触礁东北亚 1909年,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1857-1930)就任美国总统。他认为罗斯福姑息日本,情愿把美国在华利益置于次要地位以换取日本的好感的政策“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他一反罗斯福的东亚政策,提出可以利用经济手段,通过“金元外交”来与日本和俄国争夺东北亚的利益。塔夫脱的对华政策得到中国清政府的积极响应,清政府试图在中国东北引入美国以抵消日俄的力量。 1909年,美国开始大力向中国的投资市场渗透。最初塔夫脱想从满清政府修建粤汉铁路而发行债券中为美国银行家争取到份额,但迫于俄日压力,未能成功。后塔夫脱又以个人名义致电醇亲王,敦促他同意给美国资本家同等的一份债券,还是迫于列强的压力,为清政府婉拒。6月美国银行团的代表司戴德先到伦敦拜会欧洲银行界后,才到奉天见到主张引入美国资助开发铁路的任锡良。任锡良筹划了一个方案由美国银行出资修筑一条从锦洲横贯满洲的铁路。10月中美终于签署一项由美国银行团出资兴建锦瑗铁路的协定。同时,为了减轻来自俄日的压力,塔夫脱还提出一项诺克斯“中立化”计划,建议把满洲的铁路全部中立化或国际化。塔夫脱天真地认为,俄国人为减轻在中东铁路的亏损,可能乐于同意美国的这项计划。假如再能获得英、法、德的支持,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控制也就随之告终,美国在中国东北的商业利益就会扩大。 “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但是它像许多美梦一样,在旭日升起的时候消失了。” 塔夫脱并不知道经济只是政治的继续的道理。他怀着威尔逊或戈尔巴乔夫式的伟大报复,以为他所面临的已经是一个经济扩张可以代替军事扩张的“文明”时代。他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来到了一个要与俄日虎口夺食并且是俄国人和日本人为此地交过手,流过血才划清势力范围的地方。尽管俄日之间有矛盾,但面临第三者介入,尤其是当时力量并不是很强的美国人介入的时候,他们捍卫其势力范围的决心就不是仅凭几堆“金元”就能撼动的。事实上尽管“美国是当时唯一能够在远东同日本抗衡的力量,但它的海军实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跨过太平洋同日本较量的程度”。 而没有海军为后盾的经济扩张,无异于八面威风却不能奔走的泥足巨人。给英国当间谍,伊朗前国防部副部长被绞刑处决!英首相:深感震惊......
据环球网援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英国广播公司等多家外媒14日援引伊朗司法机构下属“平衡”通讯社消息称,伊朗前国防部副部长阿里·礼萨·阿克巴里已被处决。报道称,阿克巴里有英国-伊朗双重国籍,他被控“从事反对这个国家的间谍活动”。
BBC称,“平衡”通讯社表示,阿克巴里已经被执行绞刑,但没有写明确切的处决日期。报道称,伊朗方面11日通知阿克巴里的家人去监狱进行“最后的探望”。
英首相:深感震惊
据参考消息援引英国PA媒体集团报道,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在得知此事后表示,伊朗处决阿克巴里的决定让他“深感震惊”。
苏纳克在推特上写道:“这是一个丝毫不尊重本国人民人权的野蛮政权的冷血和懦弱之举。”
苏纳克图片来源:新华社
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也在推特上发声。他说,应该用“最强烈的措辞谴责”这种“野蛮行为”,并表示英国“不会对此置之不理”。
另据法新社13日报道,在此人被处决前,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韦丹特·帕特尔表示:“对阿克巴里的指控和死刑判决是出于政治动机,对他的死刑判决是不可接受的。”帕特尔还谴责“阿克巴里在拘留期间被下药、遭受酷刑并被迫招供”。
军情六处在伊朗“最重要”的特工之一
据新华社,伊朗司法机构11日说,前国防部副部长阿里-礼萨·阿克巴里被判处死刑,罪名是为英国从事间谍活动。
阿克巴里1997年至2005年任副防长,辅助时任防长阿里·沙姆哈尼,后者现任伊朗国家最高安全委员会秘书。
阿克巴里2019年被捕。伊朗司法机构下属“平衡”通讯社说,阿克巴里“为英国从事间谍活动通过向国外传递信息危害国家安全”,依据“可信的证据和文件”判处死刑。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图片来源:新华社
伊朗情报部网站11日发表声明说,阿克巴里的职位给予他访问敏感数据的权限,让他成为英国秘密情报局、即军情六处在伊朗“最重要”的特工之一,曾渗透伊朗一些敏感的战略机构,收集重要数据,并以特定方式把数据发给英国秘密情报局。
英国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当天在社交媒体上说,阿克巴里拥有英国和伊朗双重国籍,伊朗判处阿克巴里死刑“出于政治动机”。他要求伊朗方面取消行刑,立即放人。
伊朗不承认双重国籍。
参考消息援引美联社称,几年来,伊朗一直在与美国和以色列进行暗战,这种斗争主要围绕其存在争议的核计划。伊朗的首席核科学家2020年被杀,伊朗指责这次暗杀是以色列所为。
据央视新闻,伊朗情报部当地时间1月10日发表声明称,在近期的系列行动中,伊朗情报部在该国德黑兰、伊斯法罕、亚兹德、西阿塞拜疆等地逮捕了6个隶属于以色列摩萨德的行动小组,共13名成员。这些成员使用的设备已经被没收,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延伸阅读:
中国一邻国对北约军队敞开大门多家外媒警告:危险
岸田文雄和苏纳克
120年前为对付同一个国家宣布结盟的两国,近日又历史性地走到了一起。其中一个是英国,另一个,是中国的邻国日本。
这一回,两国又有大动作,英日首相签了一项据媒体形容是“世纪协议”的军事协议,允许彼此在对方领土驻军。而促成协议签署背后,另一个西方大国的身影,悄然浮现
英日两国这一动作,究竟意味着什么?至少,不少国际媒体读出了两个字:危险!
“120年来最重要防务协议”
当地时间1月11日,英国伦敦,到访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英国首相苏纳克举行会谈,双方签署防务协议《互惠准入协定》。
外媒注意到,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与欧洲国家签署的首个也是最重要的防务协议。两国上次签这类协议,可要追溯到1902年。
这项协议主要为“推进日本自卫队和英军部队的联合训练,让部队顺畅往来”,其中提到双方允许彼此驻军,英军可驻扎在日本领土,日军也可驻扎英国,双方还允许“在任何一国受到任何攻击时,进行联合防御”。外媒指出,这类似于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签署的协议。
日本、英国签署“意义重大的”防务协议。图片来源: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截图
英国政府认为,这项协议能有助于巩固对“印太地区”的承诺,让英日军队能“计划和展开规模更大、更复杂的军演及军事部署”。
为加强防务合作,两国之前已缔结可交换机密信息的《情报保护协定》、融通物资和劳务的《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等。
两国签协议,好处都有啥?
2023年开始不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展开任内首次欧美行,马不停蹄访问了法国、意大利、英国。这三国中,也只有英国首相苏纳克,与岸田签了这么一份防务协议。
千里迢迢到欧洲,岸田必定精心筹划,要有“成果”,那么为什么日本要与英国签协议?
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被要求将军事力量仅限于防御,军事方面完全依赖于美国。目前,超5万美军驻在日本,美军士兵时常惹祸触犯众怒,然而日本政府不仅接受驻军,还根据驻日美军费用分摊协定交巨额“保护费”。据报道,从2022年开始的5年内,日本共将承担约10550亿日元费用,年均比上年增100亿日元左右。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日本军方领导人越来越意识到,对华盛顿的长期依赖使日本在发展军事技术方面处于弱势。于是,该国决定与美国“最亲密盟友”英国加强武器和军事技术合作,这种合作不会遭到美国反对。
日本的确不是一般的国家,近年来在军事上的动向愈发值得警惕,一个北约国家军队还不够,还再来一个北约国家
英国能捞到的好处就更多了,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文章给出了英国的三个目标:
一,英日签署防御协议,符合英国退出欧盟后“全球英国”愿景所表达的新英国军事学说。
在这个愿景中,英国找到了一张名为“太平洋转移战略”的防御牌。与日本在太平洋开展军事合作之前,英、美、澳大利亚达成“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旨在建造核潜艇以监视太平洋,“并形成对中国在该地区行动的威慑武器”。
AUKUS协议将允许英国在太平洋获得军事基地,并将其海军和核舰队调往日本港口。
二,日本决定在未来五年内将其军事预算提高到3150亿美元,增长57%,这是一项“令英国着迷的预算”。因此,英国急于与日本军队达成巨额交易。
三,未来四年内,英国著名的“台风”战机将退役,英国为此拨款超20亿英镑预算,与日本、意大利共同研发全球最新型飞机,需借助日本制造技术。
英国军方称,该项目将能够制造出世界上已知最新、最快、最强大战机,分析指出,也许这就是英、日寻求“确保制空权的原因”。因为“面对中国,空军对日本而言非常重要”。至于伦敦,是为了维持“战机在俄罗斯面前的优势地位”。
英国广播公司也点明,英、日、意联袂研发第六代战机,瞄准“印太地区”意味十足。
瞄准“印太”,能力却被质疑
实际上提到“印太地区”就知道,日英签协议幕后,少不了一个国家的推动——持续主导“印太战略”的美国。
别忘了,岸田到访的这些G7国家还有“双重身份”,它们同时都是北约成员国。
“让世界上排名第五的英军和世界上排名第八的日本军队联手,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这项协议就不可能签署”,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如是分析。
美国引着G7国家和北约成员国共同到“印太地区”搅浑水,日本进入角色主动配合上演“团结”戏码,又是互相驻军,又是协防合作,对更多北约军队敞开大门,这剧情不要太好猜。
日本共同社更直白地指出,日英这一动作,旨在着眼于“中国的崛起”,深化安保合作。
不过,对于英日防务合作,英国《泰晤士报》质疑起了自己的国家,认为鉴于“美国是威慑中国的担保人”,数十或数百名英国士兵和军事装备的存在,是否有能力改变日本“对抗中国”的局面?
“有关国家开展防务合作,应当有利于增进各国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不应制造假想敌,更不应将集团对抗的旧思维引入到亚太地区。”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表示。
“亚太是和平发展的高地,不是地缘博弈的竞技场。中国是各国合作的伙伴,不是任何国家的挑战。”汪文斌强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