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相信大家对赤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并不十分了解。赤茯苓具有行水、利湿热的功效,赤茯苓具有主治小编不利、淋浊的功效。以下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赤茯苓的功效和作用,以及赤茯苓的攻击和禁忌。
功效和作用
1.《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肉筋,旁治眩晕烦躁。
2.《伤寒明理论》记载:茯苓渗水缓脾。
3.《本经》记载:茯苓主胸胁逆气,忧心忡忡,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尿。
4.茯苓治疗子宫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无药各60克共研细末,炼蜜及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连续服药1年,可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
5.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为枣仁汤。适用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状。
6.《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尿多,滑数不禁: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矾水中湛过,慢火烘干)。上两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
7.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有健脾作用,对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有治疗作用。可与半夏、陈皮同用,也可与桂枝、白术同用。治疗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与半夏、枳壳同用。
8.《德生堂经验方》记载:茯苓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竭,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最后,熬天花粉糊,丸梧桐子大。每个温汤下50丸。
.9.《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茯苓、仲景利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不为宜。
10.《局方》威喜丸记载:茯苓治丈夫元阳虚疲,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尿浊,梦幻频泄,以及妇女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孕):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做块,用猪苓一分,与瓷器内煮二十多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面是茯苓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中空细嚼,满口生津,缓缓咽服,以尿清为度。
11.茯苓治疗食道癌:茯苓45克,鳗鱼。清半夏,竹根30克,苏梗,橄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9克,硼砂3克水煎2次,早晚服用,每日1剂,继续服用,可缓解症状,进食顺畅,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12.《抗癌植物及其验方》记载:茯苓治疗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水煎液。
13.《仁斋直指方》记载: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
14.《补缺肘后方》记载:茯苓治疗:白蜜、茯苓涂抹,满七天。
15.《用药心法》记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16.《不知医必要》茯苓汤记载:茯苓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五分。用姜汁煎。
17.茯苓治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所生,可治痰饮之眩心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味呕吐者,多与半夏、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18.《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记载:茯苓治皮水,四肢肿胀,皮肤水分充足,四肢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两升,分温三服。
19.《汤液本草》记载:茯苓,伐肾邪,尿多可止之,尿涩可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尿但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可秘真。
21.茯苓可治脾虚泄泻;茯苓可健脾渗湿止泻,尤其适用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
22.茯苓治脾虚: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每日2服,温开水送。
23.茯苓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水煎2次。可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脏收缩至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24.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是利水渗湿的要药。任何尿液不利、水湿停滞的症状,无论偏寒湿,或偏湿热,或属脾虚湿聚,均可配合使用。如果偏寒湿,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湿热的,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脾气虚的,可与党参、黄芪、白术等配伍;属虚寒的,也可与附子、白术等配伍。
25.《金匮要略》桂术甘汤记载:茯苓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眩晕: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水六升,煮三升,分温三服,便于排尿。
26.茯苓治水肿;茯苓味甘淡,甘则补,淡则渗,药性平和,既能祛邪,又能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是利水消肿的重要药物。可用于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对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排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27.《证治要诀》记载:茯苓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想多了汗也多了,病在用心,宜养心血:用艾汤调茯苓末服之。
28.茯苓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29.茯苓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可健脾,又可渗湿,对脾虚运化异常引起的泄泻,带下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可用作补肺脾、治气虚的辅助药物。
30.《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记载:茯苓治胃反吐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三升,纳泽泻再煮两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31.茯苓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等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32.《药性论》记载:茯苓开胃,止呕,善安神。主要肺痿痰积。治疗儿童惊厥,心腹胀满,妇女热淋。
陶弘景记载:茯苓,白者补,红者利。
33.茯苓治胃癌: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丁香、灼甘草各3克,每日1剂。可使面部浮肿、腹胀便稀等症状逐步改善,饮食改善。
34.《日华子本草》记载:茯苓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快乐益智,止健忘。
35.《百一选方》记载:茯苓治泄洞利不止:白茯苓-两,南木香半两(纸包炮)。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两钱匕。
36.《别录》记载:茯苓止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肿淋结。开胸,调脏,伐肾,长阴,益气,保神。
37.茯苓治治癌积毒、肺癌:茯苓、麦冬、川贝各15克,紫河车、熟地、生地、泽泻、猪苓、紫贝齿、首乌、龙骨各12克,当归、白芍、女贞子、白术、丁香、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阿胶(烊兑)、龟甲末、芦荟各9克,砂仁、人参各6克,朱砂、琥珀、甘草各3克,牡蛎、禹余粮各30克,每日1剂。服药1周后,服药下方:半枝莲、忽木各30克,每日1剂。服药1周后,再服药上方。这样交换,直到痰。
38.茯苓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水煎服。可使症状得到彻底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适合急性各类。
39.《本草衍义》记载:茯苓、茯神,行水功多,益心脾也不可阙。
40.茯苓治疗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宁心安神。常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失眠、健忘,多于黄芪、当归、远志,如归脾汤(《济生方》);如果心气不足,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41.《纲目》茯苓酒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
42.《医学启源》记载:茯苓除湿,利腰脐间血,以中益气为主。治疗溺黄或赤红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裂,生津。
43.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常配人参、白术、甘草,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稀,如四君子汤(《和剂局》)。
44.王好古记载:茯苓泻膀胱,益脾胃。治疗肾积奔豚
45.茯苓抗癌:常用于临床治疗食道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
46.《伤寒论》五苓散记载:茯苓治太阳病,出汗后,出汗,胃干,烦躁不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碎。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47.《原病式》茯苓汤记载:茯苓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部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用。
48.茯苓治、茯苓治宫颈癌: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片煎服。可使白带减少,尿频,腰部完好,局部病变消失。
49.《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记载:茯苓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温后服。
50.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可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枣仁等配伍。
51.茯苓治疗淋巴肉瘤: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芍药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以缓解症状,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
赤茯苓的禁忌
阴虚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茯苓。
《本草经集注》记载:马蔺为之使,茯苓恶白敛,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黄、秦、龟甲。
《药性论》记载:茯苓忌米醋。
《本草经疏》记载:患者肾虚,小水自利或禁不住或虚寒精光滑,均不得服茯苓。
《得配本草》记载:气虚下陷,水枯口干,禁用茯苓。
张元素记载:如小便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果汗水多入服,损元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