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栏
海外网3月2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3月2日报道,芬兰政府正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边境地区修建围栏。俄媒称,此举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钱,而且将进一步损害双方关系。
据悉,该围栏预计高达3米。其中,重点区域的围栏将于2025年前建成。围栏及配套设施斥资约4.04亿美元,是芬兰政府本年度耗资最多的项目之一。
早在2022年,芬兰边防卫队已提议在本国与俄罗斯交界处建造围栏,以此防范“未经授权的过境”。但科学界警告称,此举将妨碍野生动物在边境地区的迁徙等活动。
报道称,芬兰的围栏修筑工程实为一种“象征性举动”,将导致与俄开展交易活动的芬兰边境居民利益受损,从而进一步破坏两国的互惠互利关系。
延伸阅读:
长200公里耗资约4亿美元 波兰之后又有国家修"隔离墙"
继波兰之后,北欧国家芬兰近日宣布计划总共在1300公里的芬俄边界上修筑200公里围墙,耗资约3.8亿欧元(约合4亿美元)。
芬兰在芬俄边境修建隔离墙
据参考消息网援引法新社报道,由于赫尔辛基担心莫斯科可能利用越境移民潮达到政治目的,芬兰边防军2月28日称,该国已开始在芬俄边境修建计划中的200公里长围墙。
2月2日,芬兰总理马林(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与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出席新闻发布会。图源:新华社
报道称,芬兰边防军发布声明表示,将于28日开始地面工作,“清理林地”,“以便于3月开始道路建设和围墙安装”。
芬兰边防军还说,位于东南边境口岸伊马特拉的3公里长试点项目预计将在6月底完成。
报道称,芬兰将于2023年至2025年间再建设70公里围墙,主要是在该国东南部地区。芬兰计划总共在1300公里的芬俄边界上修筑200公里围墙,耗资约3.8亿欧元(约合4亿美元)。
报道称,去年9月,在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动员预备役军人到乌克兰作战后,大批俄罗斯人进入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波兰也已加强本国与俄罗斯边境的安全,或正计划这样做。
普京,资料图
据环球网,《卫报》还在报道中提及,这一声明发表之际,芬兰议会正在推进加入北约的努力,目前的进展增加了芬兰抢在邻国瑞典之前迅速加入北约的可能性。
而据新华社消息,芬兰总理马林2月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表示,芬兰决定坚持与瑞典共同加入北约。
除了芬兰,波兰此前也表示在俄罗斯边境修建屏障。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媒体去年12月报道称,波兰边防部门官方网站当月发布消息称,他们将在波兰与俄罗斯的边境修建长达199公里的配有电子系统的屏障。报道介绍,屏障将覆盖(波兰)与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的陆地区域,但在波兰维斯图拉沙咀除外,那里已安装有电子系统。波兰边防部门还表示,屏障建成后,将有助于识别边境的犯罪事件,包括非法移民和走私货物。
芬兰总统预计芬兰和瑞典7月前正式加入北约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2月28日,据芬兰广播公司报道,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北约与匈牙利和土耳其就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的谈判取得了进展。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28日到访芬兰。同日,芬兰议会投票表决该国加入北约所需的立法。如果有代表提议拒绝该法案,芬兰将在3月1日举行新的投票。
芬兰、瑞典和土耳其将于3月在布鲁塞尔继续讨论加入北约的问题。
另据新华社北京2月12日报道,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11日预计,芬兰和瑞典将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7月召开峰会以前被正式接纳为成员。
2022年5月17日,瑞典首相安德松(右)和到访的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参加新闻发布会。图源:新华社
尼尼斯托告诉芬兰通讯社,北约曾承诺让芬兰和瑞典快速加入,但这一进程因土耳其方面的阻碍而意外停滞。按照他的说法,两国能否正式加入北约,关键得看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的最终决定。
尼尼斯托说,他不认为埃尔多安会屈服于外界压力,不过土耳其与美国之间的谈判“可能会(对埃尔多安)产生影响”。
芬兰和瑞典去年5月申请加入北约,但遭土耳其反对。按照规程,北约必须在30个成员国“一致同意”前提下才能吸纳新成员。三国为此举行多轮谈判,去年6月签署备忘录。然而,多场针对土耳其的示威活动近来在瑞典举行,土耳其提出强烈抗议,原定于2月举行的三方会谈“无限期推迟”。
美国国会参议院数十名议员本月2日威胁,除非土耳其批准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否则国会不会支持向土耳其出售一批价值200亿美元的F-16型战斗机。
北约峰会将于7月11日至12日召开。尼尼斯托说,如果芬兰和瑞典没能在今年夏天加入北约,两国入约进程将出现更多不确定性。
谈不拢就抢!芬兰10%的领土是如何被俄罗斯吞并的?
说起 芬兰 ,其周边的几方豪强不容忽视:北欧的 瑞典、挪 威,以及东边的 俄罗斯 。
随着 俄乌冲突 的日益加剧,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矛盾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境况下,芬兰忽然 放弃了自二战以来“永不结盟”的中立立场 ,忽然宣布 加入北约 ,让国际 社会 震惊不已。要知道,作为一个中立国,却忽然加入一个 军事集团组织 ,这在世界 历史 上几乎是 史无前例 的事情。
芬兰此举也意味着俄罗斯北方 第二大城市以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 圣彼得堡 将完全暴露在北约的威胁之下,使得俄罗斯面临 两面夹击 的战略困境。不过,芬兰忽然背刺俄罗斯并非没有原因。要知道,芬兰人对于俄罗斯的恨意抵触刻入骨髓,两国之间的 恩怨 可谓是源远流长。所以,芬兰会选择在俄乌冲突的关键时刻忽然与俄罗斯撕破脸,似乎一点也不意外。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芬兰为何患上 “恐俄症 ”?俄罗斯是如何与芬兰结下恩怨的?
芬兰,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可能就是 北欧国家里存在感不太强的一个国家 ,它的名气比起同为北欧国家的 瑞典、挪威 要小很多。也许很多中国人知道芬兰还是从 诺基亚手机 开始的,也许还有很多人到现在都以为诺基亚是来自英法美日等电子 科技 知名大国。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 被许多人遗忘的国家 ,在连续三年蝉联世界上 最幸福的国家 之时,忽然选择 走出舒适圈 ,加入对外冲突日益剧烈的 北约 阵营。显然,这一举动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芬兰感受到了来自 东边俄罗斯的扩张威胁。
芬兰虽然富足发达,却是一个 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 。它的国土面积仅有33.8万平方公里,差不多 两个河南省这么大 。在这本就小得可怜的领土之中,还有 三分之一的土地常年被北极冰封 ,全部人口更是不到600万,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再纵观芬兰的地缘政治环境,被夹在 北欧老大瑞典 和 超级大国俄罗斯 的夹缝中间,两面老大都对芬兰这个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国虎视眈眈,让芬兰着实感觉身不由己。
单从 民族发源 来看,芬兰虽然地处北欧,同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但是芬兰人的人种却 并非北欧本土的维京人 ,而是发源于现如今 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流域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和扩张,才来到如今波罗的海的芬兰地区。所以,单从血缘上来说,芬兰人与北欧维京人根本就毫无关系,反而 与斯拉夫人的血统最近。
在11世纪, 瑞典 实现统一,随即旋风般地入侵芬兰,对芬兰展开了 长达600多年的统治 。在这个过程中,瑞典不仅强迫芬兰人信仰 基督教 ,还让芬兰人将 瑞典语 列为芬兰第一语言,要求所有的公务员和老师都必须说瑞典语, 不许说芬兰语 。即便是在瑞典接连不断地扩张战争里,芬兰也要被迫帮忙打仗,搞得自己不堪重负,十分狼狈。
在这样的境况下,芬兰的日子过得自然是非常憋屈。直到16世纪,受 欧洲宗教改革思潮 的影响,芬兰开始奠定 芬兰语 的书写体系,他们的民族意识才逐渐觉醒,自此开启了 反抗瑞典 的独立思潮。
与此同时,东欧平原也诞生出一个正在 急速扩张 的斯拉夫民族- 俄罗斯帝国 。直到18世纪,俄罗斯的扩张爪牙逐渐触碰到瑞典的势力范围,一场恶战在所难免。此时,夹在俄罗斯与瑞典中间的芬兰,便成为了两个大国交锋的主战场。
最终, 瑞典落败 ,芬兰地区的统治权划归俄罗斯帝国所有,芬兰由此成为了沙俄麾下的一个藩属国- 芬兰大公国 ,开启了 被俄罗斯统治 的时代。接手芬兰后,沙俄为了进一步瓦解瑞典在芬兰的影响力,给予了芬兰 高度自治的权力 ,不但让芬兰恢复了 芬兰语的官方语言地位 ,还让芬兰各级官员都由芬兰人出任,芬兰议会还可以决定除外交与军事以外的大部分事务。
在这一期间,芬兰也充分利用自治权, 大力发展国内经济 ,为如今的繁荣奠定基础,日子过得欣欣向荣。所以,经历600多年限制初尝自由的芬兰,对于芬兰大公国的体制和俄罗斯帝国的统治都十分满意,局面一度和谐异常。
直到19世纪末,随着沙俄的 由盛转衰 ,人民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境内 民族情绪和分裂势力开始滋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帝国也开始转变政策,对少数民族采取强硬的 “俄罗斯化” 进行高压管理。
对于 芬兰 这个少数民族,俄罗斯显然也不例外。他们开始在芬兰推广俄语,缩小芬兰语的适用范围,还限制了芬兰议会的立法权,并强行要求芬兰人在俄军服役,而不是向过去那样维持一个相对独立的芬兰军队。
俄罗斯此举,显然与当年统治芬兰时的瑞典别无二致,从而彻底激怒了芬兰人。于是,趁着沙俄国内政局不稳,芬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 反俄运动 , 要求独立 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直到1917年 沙俄倒台 、苏俄政权建立,芬兰便 趁势宣布独立 。
苏俄建立初期,由于列宁曾承诺 交还所有沙俄时期被侵占的别国领土 ,所以苏俄起初对芬兰十分宽容,不但交还了部分芬兰领土,还第一个承认芬兰是独立国家。直到苏俄转变为 苏联 ,列宁逝世、野心勃勃的 斯大林 上位,苏联对于芬兰这个夹缝中的小国再度开启虎视眈眈的模式。
二战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签订之后,苏联加紧建立“东方战线”,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 苏芬战争, 最终如愿以偿地占领了芬兰包括卡累利阿地区的大片领土。那么,苏联为何要侵占芬兰呢?
这是因为苏芬边境距离苏联北方第二大城市以及经济中心-列宁格勒仅有32公里,一旦发生战事,列宁格勒将 无险可守 。所以,芬兰的政治倒向,几乎就决定着苏联经济重镇的生死存亡。为了保障列宁格勒的地缘安全,斯大林便对芬兰提出“换地计划”,企图 用5523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来换取列宁格勒北部芬兰的2761平方公里领土。
然而,这一看似十分划算的要求却遭到了芬兰的果断拒绝。因为苏联要求换取的2761平方土地里,包含着芬兰耗费12年时间修筑起的长达135平方公里、纵深95公里的“曼纳海姆防线”。一旦换地,这一防线将落入苏联手中,芬兰对于苏联就将无险可守,极有可能被苏联再度吞并。
1939年11月13日,苏芬谈判破裂,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正式发出最后通牒:“ 外交官无能为力,接下来该军队发言。 ”便急速开启了苏芬战争。但苏联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成立了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平级的 “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 企图借此吞并芬兰全境,实在是 “谈不拢就抢”。
苏联此举也让芬兰感受到莫大的威胁,为了对抗苏联,芬兰竟然站在 纳粹德国的阵营 。而德国自然也乐于利用芬兰完成自己的侵苏大业,鼓动芬兰收复失地。就这样,芬兰从本就不多的人口之中勉勉强强地凑出了10万军队,与德军一同参加侵苏战争,其结果可想而知。最终,芬兰节节败退,不得不 被迫割让领土向苏联求和。
直至1945年,芬兰共计有 10%的领土丧失于苏联手中, 它们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地收回失地,连最重要的 北冰洋出海口不冻港 都赔了进去,可谓是得不偿失。在吃了大亏之后,芬兰从此“收心不爱”,宣布自己成为中立国,既不加入北约也不加入华约。
谁料随着美苏争霸的日益激烈,芬兰的 中立地位 反倒变得十分吃香,西方国家和苏联都在想方设法地拉拢芬兰,对芬兰施以援手。而芬兰也在 两面通吃 的滋养下成功成为一个工业国,国力迅速崛起,成为了发达国家之一。
苏联解体后,即便是面对依旧庞大的俄罗斯,芬兰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依旧保持着中立地位。如今, “恐俄症” 频发的芬兰选择毅然失去这个中立地位, 结局究竟是好是坏,就只能交给时间去检验了。
介绍一下芬兰
国名:芬兰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Finland,Suomen tasavalta)
独立日: 12月6日(1917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8∶11。旗地为白色。稍偏左侧的十字形蓝色宽条将旗面分为四个白色长方形。芬兰以“千湖之国”著称,西南临波罗的海,旗上的蓝色象征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说象征蓝天。芬兰有三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征白雪覆盖着的国土。旗面上的十字表示芬兰历史上与北欧其他国家的密切关系。该国旗是1860年前后根据芬兰诗人托查里斯·托佩利乌斯的建议制作的。
国徽: 为红色盾徽。盾面上为一只头戴王冠的金色狮子,前爪握着一把剑,后爪踩着一把弯刀。九朵白色的玫瑰花点缀在狮子周围。狮子象征芬兰人民的勇敢和力量,九朵玫瑰花代表芬兰历史上的九个省。
国歌:《祖国》
国家政要: 总统塔里娅·哈洛宁 (Tarja Halonen) ,2000年3月就职;总理马蒂·万哈宁 (Matti Vanhanen ),2003年6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33.8145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东面是俄罗斯,南临芬兰湾,西濒没有潮汐的波的尼亚湾。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曼塞耳基亚丘陵海拔200—700米,中部为200—300米的冰碛丘陵,沿海地区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芬兰境内拥有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国森林面积达2600万公顷,人均林地5公顷,居世界人均林地的第二位。全国有69%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其覆盖率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树种以云杉林、松树林和白桦林居多,茂密的丛林中到处是鲜花和浆果。南部的塞马湖面积达4400平方公里,是芬兰第一大湖。芬兰的湖泊与狭窄的水道、短河、急流相连,从而形成互相沟通的水路。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素以“千湖之国”著称,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芬兰的海岸线曲折,长达1100公里。鱼类资源丰富。芬兰有三分之一地区位于北极圈内,北部气候寒冷、多积雪。在最北部,冬季有40—50天看不到太阳,夏季5月底至7月底昼夜都可见到太阳。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冬季-14 ℃至3℃,夏季13℃至17℃,年平均降雨600毫米。
人口:有人口约522万(2006年)。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气侯比较温和的南部。其中芬兰族占92.4%,瑞典族占5.6%,还有少量萨米人(又称拉普人)。官方语言为芬兰语和瑞典语。84.9%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1%信奉东正教。 芬兰国际桑拿浴比赛>>
首都:赫尔辛基 (Helsinki) ,有人口约为120万(2006年) ,占芬兰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强。夏季平均气温16℃,冬季平均气温-5℃。
驰名世界的芬兰木屋 >>>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五个省和一个自治区:南芬兰省、东芬兰省、西芬兰省、奥鲁省、拉毕省和奥兰岛自治区。
简史:约9000年前冰河末期,芬兰人的祖先从南方和东南方迁居至此。12世纪前,芬兰为原始公社社会时期。12世纪后半叶开始隶属于瑞典,1581年起成为瑞典的一个公国。1809年俄国、瑞典战争后,被俄国占领并成为沙俄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沙皇兼任芬兰大公。1917年10月革命后,芬兰于同年12月6日宣布独立,1919年成立共和国。1939年至1940年芬苏战争(芬称“冬战”)之后,芬被迫同前苏联签订了向苏联割让领土的芬苏和约。1941年至1944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芬参与了对苏战争(芬称“续战”)。1944年2月,芬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等国签订了巴黎和约。1948年4月,又与苏联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冷战后,芬兰于1995年加入欧盟。
芬 兰 大 学 生 戴 帽 节
政治:宪法规定,国家立法权由议会和共和国总统共同行使;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统帅三军等实权,每6年选举一次。1999年芬议会通过新宪法,名称由《政府组织法》改为《宪法》。新宪法加强了议会和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减了总统部分权力。议会为一院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的200名议员组成,任期4年。主要职能是立法、监督政府、监督财政。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长和19名法官组成,负责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长和20名法官组成,负责审理政府机构和省、市(县)机构的行政案件。起诉机关是各级检察院。另设有国家法律监察官,有权出席内阁会议,监督总统、内阁和政府各部门的决定是否符合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的院长、法官以及最高检察长均由总统任命。
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
木制教堂——建于1847年的凯里迈基教堂>>
经济:芬兰森林资源极其丰富,66.7%的国土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使芬兰的森林覆盖率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人均森林占有量达3.89公顷。丰富的森林资源使芬兰拥有 “绿色金库”的美称。芬兰的木材加工、造纸和林业机械等行业成为其经济支柱,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芬兰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芬兰国家虽小,却很有特色。二战以后,芬兰依靠森林工业和金属工业走上强国之路。为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芬兰及时调整本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使其在能源、电信、生物和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及设备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芬兰信息产业发达,不仅以最发达信息社会闻名于世,而且在全球国际竞争力排名榜上名列前茅。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97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8万欧元。2004年芬兰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4/2005年度“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芬兰儿童在微型活动桑拿浴车中洗桑拿。芬兰人酷爱桑拿浴,在这个只有520万人口的国家共有近200万个大大小小的桑拿浴室,每个芬兰人几乎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接受桑拿浴的熏蒸和洗礼。
军事: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咨询机构。总理负责领导民政方面的国防活动。国防军总司令负责军事方面的国防活动。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8至11个月。
新闻出版:2001年全国共有报纸208种,各种杂志、期刊5158种。主要报刊有《赫尔辛基新闻》、《晚间新闻》、《晨报》、《晚报》、《图尔库新闻》和《首都日报》。有5家通讯社,其中最大的是芬兰通讯社,简称芬通社,1915年成立,属半官方性质,同世界主要通讯社均有业务联系。芬兰广播公司(Finn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YLE)于1926年成立,1934年改为国营。对外用芬兰语、瑞典语、英语、德语和法语广播。1958年正式开播电视,现有电视1台、电视2台、电视3台。此外还有私营广告电视台。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有线电视(赫尔辛基有线电视台)。
芬 兰 人 迎 接 圣 诞 节
外交:二战后长期奉行同苏联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不介入大国冲突、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芬兰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1995年1月1日起成为欧盟正式成员。芬仍坚持奉行军事不结盟和独立可靠的防务政策,密切与北约的合作,同时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睦邻关系,支持俄融入国际社会。
与中国关系:1950年10月28日,苏兰与中国建交。1951年互设公使馆,1954年升格为大使馆。1995年7月,江泽民主席作为中国第一位国家元首访问芬兰,阿赫蒂萨里总统1996年4月对中国进行回访。2002年11月,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4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芬兰总理万哈宁在越南出席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举行会晤。2005年9月和2006年4月,芬兰总理万哈宁先后两次访华。近年来,中芬两国经贸发展迅速。2005年,中芬贸易额达到62.5亿美元。中国现已成为芬兰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芬兰则是中国在北欧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一战\二战详解
世界大战(1)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交战双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 1898年到 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
①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②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 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 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1.1亿人,军民伤亡l亿余人,其中亡 5000万人,财产损失 4万亿美元。
③战争引起了革命。世界战争奴役性、掠夺性强,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导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④战争中联盟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和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战争进程中,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日、意轴心国组成的法西斯集团,为了进行以称霸全球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胁迫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加入其集团作战。为了战胜法西斯集团,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从 1936年到1941年,屡次呼吁、倡议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率先在延安组织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在中国共产党推动和中国政府的倡议下, 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协调。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到 1945年 5月,先后又有 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统一战线。这对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世界大战”的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美军《统帅纲要》和1962年版《作战纲要》都把世界大战称为“全面战争”,并明确“全面战争”与“全面核战争”、“总体核战争”同义,是敌对核强国或联盟使用一切手段所进行的“不受限制”的“双方都使用核武器袭击对方的本土”的战争。前苏联领导人和官方著作都说:新的世界大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火箭核战争”,是“全球性的对抗”,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思想斗争,以达到“重大政治和经济目的”。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以来,都准备打一场“按电钮”式的世界核大战。苏联、“华约”解体后,苏美两极体系崩溃,世界正向着政治、经济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强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推迟或被制止的。只有消灭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世界战争的根源和危险性才能彻底消除。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 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 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为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携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俄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大战开始后,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由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军对德、奥作战;另外有巴尔干战线,由塞尔维亚军对奥军作战。战争在陆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时进行,战场遍及欧、亚、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
战争第一年(1914年),速决战计划即遭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同英法联军进行了“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9、10月间,为相互迂回对方的翼侧,进入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河英法联军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这一年,由于土耳其的参战,近开辟了新战场;8月23 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出现了远东战场。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海战(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兰岛海战(12 月)。
1915年,各参战国由于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问题,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重心由西线转到东线。俄军同德军之间先后进行了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2月)、咯尔巴阡冬季战役(1~3月)、果尔利策进攻战役(5月),俄军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入到协约国,在奥匈东南开辟了新战区。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1916年,战争重新再次转入西线。德局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2~12月),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松姆河战役”(6~11月)。东线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从这一年开始,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在海上开展“无限制的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对德实施“尼维尔攻势”(4~5 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连续发动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动“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实施了“卡波雷托战役”(10~11月),迫使意军全线后撤。同年4月,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美国伺机加入协约国一方。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推动下对德奥宣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7至9月,西线的英法军接连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三个突出部。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至11月,同盟国中的土、保、奥、匈先后投降。11月11日,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达850多万人,负伤的有2000多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大战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1920年举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 ——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伟大的“五四”运动。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战争中,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首次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比利时
* 英国
o 澳大利亚
o 加拿大
o 印度:
o 新西兰
o 南非
o 联合王国
* 法国
o 法国殖民地
* 希腊
* 意大利
* 日本
* 黑山
* 罗马尼亚
* 俄罗斯帝国
* 塞尔维亚
* 美国
同盟国
* 奥匈帝国
* 德意志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 奥匈帝国
* 比利时
* 英国
* 保加利亚
* 法国
* 德意志帝国
* 希腊
* 罗马尼亚
* 俄罗斯
* 塞尔维亚
* 奥斯曼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取自 KeyinWiki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编辑] 轴心国集团
国家宣战时间
德国1939年9月1日
意大利1940年6月11日
匈牙利1941年4月10日
保加利亚1941年6月22日
芬兰1941年6月25日
日本1941年12月8日
中国伪满洲国1941年12月8日
斯洛文尼亚1941年12月12日
克罗地亚1941年12月14日
泰国1942年1月25日
中国汪伪政府1943年1月9日
[编辑] 反法西斯同盟国
国家宣战时间
波兰1939年9月1日
英国1939年9月3日
法国1939年9月3日
印度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亚1939年9月3日
新西兰1939年9月3日
南非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1939年9月10日
挪威1940年4月8~9日
比利时1940年5月10日
卢森堡1940年5月10日
荷兰1940年5月10日
希腊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1941年4月6日
苏联1941年6月22日
美国1941年12月7日
菲律宾1941年12月7日
巴拿马1941年12月7日
哥斯达黎加1941年12月8日
多米尼加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1941年12月8日
萨尔瓦多1941年12月8日
海地1941年12月8日
洪都拉斯1941年12月8日
危地马拉1941年12月9日
古巴1941年12月9日
中国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1941年12月9日
巴西1942年5月2日
墨西哥1942年5月22日
埃塞俄比亚1942年12月1日
伊拉克1943年1月16日
玻利维亚1943年4月7日
伊朗1943年9月9日
哥伦比亚1943年11月26日
利比里亚1944年1月27日
厄瓜多尔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1945年2月8日
秘鲁1945年2月11日
智利1945年2月12日
委内瑞拉1945年2月14日
乌拉圭1945年2月22日
埃及1945年2月26日
叙利亚1945年2月26日
沙特阿拉伯1945年3月1日
阿根廷1945年3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9日
芬兰历史上与俄罗斯的关系是怎样的?
芬兰,这个圣诞老人的故乡,从十二世纪建立芬兰大公国以后,长期被瑞典统治,后来被俄罗斯夺走,俄罗斯沙皇的头衔里就有?芬兰沙皇?这一项。直到1917年12月芬兰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一个永久中立国。再后来苏芬战争,芬兰不得不向苏联割让领土,二战期间芬兰亲近纳粹德国,但在紧要关头又投靠了盟国。
在战后,芬兰和苏联保持了良好关系,同时芬兰与西方国家保持了很好的外交关系,一直小心翼翼的在西方和苏联之间保持平衡。俄罗斯和瑞典曾经打了几个世纪的仗,那时俄罗斯只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第一次战争爆发的时间已经太久远了,最后一次俄罗斯瑞典战争史称芬兰战争。1808-1809年,亚历山大入侵瑞典统治下的芬兰,占领了奥兰群岛。
?
1807年,拿破仑皇帝和亚历山大一世签订了《 提尔希特和约》。尽管俄法两国都对此联盟感到不安,但这一和约使他们结成了暂时的同盟。然而,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一世两种不相容的野心最终使他们分道扬镳。俄罗斯成为法国的盟友,英国的敌人。瑞典是英国的盟友,毫不奇怪,1808年,俄罗斯帝国和瑞典王国之间爆发了战争,而且没有正式宣战。
俄罗斯军队的总司令是布克斯盖夫登将军,军队总共有26000人,117门大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俄罗斯军队攻占了奥兰群岛和戈特兰群岛和其他关键节点。这时候俄罗斯-瑞典才正式宣战,但俄罗斯军队的情况不容乐观。瑞典两次进攻俄罗斯军队,虽然程度轻微,但是俄罗斯军队后方的游击战非常激烈,使得进一步的行动更加困难。
此外,瑞典人还得到了英国海军的支援,瑞典人和英国人共同努力,成功地收复了奥兰群岛和戈特兰群岛。英国派来1.4万人的远征军,但由于与瑞典司令部的分歧,从未参加过战斗,后来被派往西班牙了。
?
在此期间,俄罗斯军队集结了新的军队,成立了两个新的师。俄罗斯军队发动了进攻,经过几次战斗,他们占领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瑞典想要休战,但亚历山大一世皇帝拒绝了。此时,俄罗斯采用了新的作战计划,芬兰地形复杂,大量的沼泽、湖泊、森林,阻碍了军事行动,给游击队带来了巨大的优势,进攻很困难。当时,所有的部队都决定在波斯尼亚湾冰上行动,向瑞典海岸进发,摧毁瑞典舰队,迫使瑞典投降。战争伊始,俄罗斯军队就占领了奥兰群岛。
就在这段时间里,瑞典发生了一场政变,而瑞典并不是一个军事情绪高涨的国家。瑞典国王下台,当权者要求立即休战,俄罗斯军队的攻势暂停,瑞典海岸的军队撤回。但亚历山大一世对休战不满,下令重新对瑞典采取军事行动。但那是三月底,冰融化了,军队无法用冰上穿过海湾。战争辗转在芬兰北方。5月,俄罗斯军队击败瑞典,并采取了一项极其大胆的军事行动:一俄罗斯部队沿着海湾进入瑞典军队的后方,俄罗斯军队在距离海岸几十公里的大海湾中冰上作战,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
?战争结束后,瑞典将整个芬兰和奥兰群岛拱手相让。亚历山大坚信对法一战势在必行,面临着在新领地可能会遭遇的一连串游击战的处境,亚历山大承诺保留芬兰的土地和人们的自由权利,并亲自召开选举产生的议会。由此,芬兰成为沙皇控制下的一个大公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