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章 > 八卦 > 赴乌克兰等五国访问的中国政府特别代表,是他

赴乌克兰等五国访问的中国政府特别代表,是他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上传 时间:06-10 手机版

撰文 | 董鑫

乌克兰危机仍在延宕升级,国际社会对停火止战缓和局势呼声越来越高。

5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发布消息,5月15日起,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大使将赴乌克兰、波兰、法国、德国和俄罗斯五国访问,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同各方进行沟通。

汪文斌表示,此次中方代表赴有关国家访问,是中方致力于劝和促谈的又一体现,充分表明中方坚定站在和平一边。


李辉(图源:外交部网站)

资深外交官‍‍‍‍‍‍‍‍

公开简历显示,李辉出生于1953年2月,黑龙江人,今年70岁。

他在外交工作战线已有近50年的工作经验,经历了中苏关系复苏,苏联解体、中俄关系发展及上海合作组织创立发展以及中俄两国关系多次提升的过程。

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外交部之后,李辉长期在原苏联东欧司、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使馆工作,李辉曾先后在中国驻苏联使馆、外交部苏欧司、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馆、外交部欧亚司工作过,担任过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外交部欧亚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等职。

2008年,李辉升任外交部副部长,次年8月,他出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

此后,李辉担任了10年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是历任中国驻前苏联及俄罗斯联邦大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

驻俄10年,李辉分别在2012年2月、2013年、2018年10月获得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俄罗斯外交学院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卸任前夕,他还获得了俄罗斯总统普京颁授友谊勋章。


俄罗斯总统普京向李辉授予“友谊勋章”(图源:新京报)

“友谊勋章”是俄罗斯联邦国家级勋章,专门授予为加强各民族友谊与合作、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2019年9月,李辉被正式免去驻俄大使的职务,3个月之后,他以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的身份出席了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成立仪式暨新时代中俄战略协作高峰论坛。


2019年7月15日,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与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辞行(图源:外交部网站)

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

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

今年4月26日,中方领导人应约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

中方领导人表示,中方将坚持劝和促谈,为尽快止战停火、恢复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中方将派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赴乌克兰等国访问,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同各方进行深入沟通。

根据中方发布的行程,5月15日起,李辉将赴乌克兰、波兰、法国、德国和俄罗斯五国访问。

汪文斌表示,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中方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此次中方代表赴有关国家访问,是中方致力于劝和促谈的又一体现,充分表明中方坚定站在和平一边。

当前乌克兰危机仍在延宕升级,外溢效应持续显现,国际社会对停火止战缓和局势的呼声越来越高。

中方愿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停火止战、开启和谈,避免局势升级等方面凝聚更多国际共识,为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作出中国贡献。

特使

无论特使还是特别代表,都是中国“特使外交”的组成人员。

补充一下背景。

中国特使外交首次走入公众视野是在2002年9月,在当时巴以冲突升级之际,中国政府引人瞩目地首次派出了中东问题特使——时年66岁的退休外交官王世杰,积极推动中东和谈进程。

被任命为常任特使的外交官一般都对相关地区和事务较为熟悉,具有相对丰富的地区外交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通当地语言和风俗文化,其长期以来建立的地区和国际社会人脉关系更是优势。

首任非洲问题事务特别代表的刘贵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特使的立场代表中国官方,但是语言和方式可以是自己的,这样便于沟通,不仅仅传达外交口径,还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外语”,让他们了解中国的立场。

据《南华早报》计算,自2002年首次派特使赴中东以来,中国至少任命了18名特使。

包括但不限于:

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红波、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刘晓明、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豫锡、中国政府太平洋岛国事务特使钱波、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邱小琪、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外交部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姜瑜、外交部阿富汗事务特使岳晓勇、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邓锡军、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务特使薛冰、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李笑梅等。

新华社此前报道指出,外界普遍认为,专职特使制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积极主动参与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机会逐渐增多。

资料| 新华社、北京青年报等

延伸阅读

基辛格:因中国加入 俄乌和平谈判年底前或进入关键期

【环球网报道】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7日在接受该媒体采访时谈及俄乌冲突、中美关系、人工智能等话题。在谈到俄乌冲突时,他提到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称因为中国的加入,双方的和平谈判可能在今年年底前进入关键阶段。

报道称,基辛格在当天播出的CBS “周日早间”节目中发表了上述言论。基辛格称,乌克兰危机可能即将迎来转折点。“既然中国已经加入了谈判,我认为,到今年年底,谈判将进入关键阶段,”他说,“我们将讨论谈判进程,甚至是真正的谈判。”



基辛格 资料图

此外,据CBS报道,采访中还谈到上世纪70年代基辛格秘密访华、从而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历史性访华铺平道路一事。主持人对此询问称,“当你现在回头看时,世界因为那次开放变得更好了吗?还是说变得更危险了?”

“不,中国终究会重返国际体系,”基辛格回答称,“你不能将它排除在国际体系之外。”

CBS接着渲染提到“大陆可能武统台湾”一事,对此,基辛格回应称,这是个问题,并表示“这可能演变成两个高科技国家之间的全面战争。这是需要紧急关注的问题。”

基辛格采访中关于俄乌冲突的表态也受到“今日俄罗斯”(RT)电视台、俄卫星通讯社等俄媒关注。RT在7日报道中称,这是基辛格对俄乌冲突的和平前景进行了预测。

对于乌克兰危机,中方此前已多次表达劝和促谈的立场。在中国外交部3月14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称,“中国能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什么作用?”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在看待和处理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上,中方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坚持致力于推动通过外交谈判等方式和平解决冲突,在乌克兰问题上也一样。他还表示,前不久,中方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停止单边制裁等12条主张,核心就是劝和促谈。中方愿以此为基础,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致力于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战时,希特勒为什么没有攻打中国?

上世纪20—30年代初,中国与德国曾度过了一段“蜜月”时期,双方的军火交易、经济贸易不断扩大,中德官方、民间均有较为频繁的交往。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国内致力于“铸造刀剑”准备发动战争,其对外政策,旨在“保护铸造刀剑的工作并寻求战友”,就是说以外交活动掩饰备战。为了扩大德国在远东的势力与影响,并为其战备经济的需要,德国利用了之前与中国建立的良好关系,加强与中国在各方面的合作,同时企图对中国施加影响,尽量不使它靠拢苏联。

当时,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而实力弱小的大国。希特勒正是看到这一点,认为中国既有利可图又容易驾驭,特别是中国当权者对德国屡表亲善,在军事上、工业上于德国有所依赖,所以德国政府把中国当成其远东棋盘上一个值得重视也易于调动的棋子。


在远东,希特勒对日本和中国各有打算:对日政策旨在摆脱德国外交上的孤立,寻求盟友;对华政策则为德国的扩军备战谋求实利(这里主要是指获得军备原料)。所以,在远东冲突中,德国保持中立,有时对中国抱同情态度。在维持同南京政府关系的同时,德国力图不直接卷入中国内争的漩涡。

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仍对同中国进行军事、经济合作抱有较大兴趣,除因为急需中国的战略原料和农产品外,还由于德国政府一些人认为《反共产国际协定》表明德国偏向日本,使中国对德国产生了疑虑,为在中日之间保持平衡外交,必须对中国进行“补偿”,而且德国始终愿意同中国做生意。

希特勒虽然决意结盟日本,但在中日争端尚未白热化,还有回旋余地的情况下,也不愿放弃德国在华的经济利益。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德关系的发展。但德国基于经济利益和战略上的考虑,继续在中日之间采取中立政策,中德关系暂时得以维持。

德国对七七事变采取中立态度,主要因为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德国不赞成中日冲突升级,担心日本陷入侵华泥潭,减少日本牵制苏联的战略作用。

第二,德日在政治上结盟,德国不会得罪日本,但它不愿放弃中国,丧失在华的经济和军事利益;也不愿因支持日本,过早地同英美国家发生冲实。

第三,德国认为“七七事变”只是地方性事件,7月13日,狄克逊在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中认为日本的策略是“把事件局限在华北”。

既然中日冲突是地方性事件,德国还没有到在中日之间二者必择其一的时候,没有必要立即同日本绑在同一辆战车上。

第四,德日在势力范围的划分上存在着矛盾。希特勒担心,如果日本独占中国,将会为日后日本乘德国在欧洲与英法鏖战之机,夺取这些国家在亚洲的殖民地创造条件。

八一三事变后,德国认识到中日冲突已不再是“地方性事件”,因而对中国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德国政府内分成两派,一派以戈林和宣传部长戈培尔为首,主张拉拢日、意,对抗美、英、法、苏;另一派以布隆白、牛赖特和沙赫特为首,认为德国对抗英、美、法、苏,挑起世界大战的时机还未成熟,亲日、意是危险的,主张在中日战争中仍需保持中立。后者暂居优势,德国因此继续维持中立原则。

但德国的远东政策遭到日本的反对。日本对德国在七七事变后仍向中国输送军火大为不满,多次同德国政府交涉,并以退出《反共产国际协定》相要挟。德国也担心中日战争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实力,会削弱对抗苏联的力量,如果中国倒向苏联,将增加德国称霸世界的阻力。

更为重要的是,德国担心中日战争升级会破坏德国的世界战略。日本鲸吞中国,必然触及英国在华利益,日、英冲突不可避免。而德国同日本在政治上已结盟,日、英冲突必然会导致德、英关系的恶化。这些因素构成了德国调停中日冲突的内在动因。在中日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德国希望促成中日双方停战,以实现它在远东的战略意图。“陶德曼调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在调停过程中,德国在中日之间仍坚持传统的中立政策,向双方施加压力,要求停战谈判。同时,德国仍暗地里同中国做军火生意,德国军事顾问也仍在中国抗日前线。这种政策直到1938年初才发生根本变化。

1938年初,希特勒准备立即进攻中欧,吞并奥、捷,提前实施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希特勒对德国政府进行大改组,改组后的德国政府迅速调整对华政策,2月承认伪满洲国,3月停止招收中国军事学员,5月停运军火,7月召回驻华军事顾问。中国向德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中德关系急骤恶化。

德国改变对华政策,急欲结成新的德日联盟以对抗英、法,却未能如愿。日本统治集团在侵华战略指导思想上存在严重分歧,直接进行侵华战争的陆军将领为摆脱日本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对同德国合作持积极态度;而外务省和海军将领则担心同德国结盟,会使日本过早地公开与西方国家为敌。

1938年8月,日本外务省和陆海军部各自向驻德大使和陆海军武官下达了不同的指令,致使日方在谈判时没有一致的方案,日德谈判无法顺利进行,结盟问题也就搁置起来。

德国在同日本谈判受挫的情况下,鉴于侵略奥地利、捷克导致欧洲上空战云密布,为应付即将到来的大战,加紧储藏战略原料,又把目光转向中国。中国经过一年时间的对日作战,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急待补充,也愿意就军火交易同德国接触。

1938年10月4日,孔祥熙同德国代表佛德博士、普莱上校在重庆签订货物互换及贷款合同,期限一年,系“贸易”性质。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贷款;中国每月供给德国价值800万马克的原料,在德国的中国海军军官可以继续受训。

但此后,情况急转直下。在日本的再三要求下,德国从中国召回了军事顾问团,德国的对华贸易也在日本的催促下迅速中止。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希望日本进攻苏联,7月1日宣布承认汪伪政权。2日,中国宣布同德国断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对德宣战。此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已陷入泥潭,更别说调兵进攻中国了。

乌克兰难民到中国现状

乌克兰难民到中国的现状如下:
1. 乌克兰难民申请来中国:自2022年6月以来,已有数千名乌克兰难民申请来中国。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难民事务组组长杨爱东表示,在乌克兰中资企业工作的难民也向使馆递交了来华工作申请。
2. 乌克兰难民到中国的入境流程:乌克兰难民需提前准备好护照、相关证明文件以及申请表等材料,然后向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提交申请。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将对其进行背景调查,并要求乌克兰难民提前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此外,乌克兰难民还需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总之,中国政府对乌克兰难民持欢迎态度,并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九百天。九百天的试管,还可以怎样表述?请写出一种有关九百天的表述形式。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 鲁晓夫,1894—1971”。
赫鲁晓夫年表
(1894—1971)
1894 年 4 月17 日,赫鲁晓夫生于库尔斯克省(今库尔斯克州)
卡利诺夫卡村。
1908 年 赫鲁晓夫的父亲携其全家迁居到乌克兰顿巴斯矿区的
尤索夫卡(后改名斯大林诺,现名为顿涅茨克),其
父在那里当矿工。
1909—1912 年 赫鲁晓夫为养家开始在尤索夫卡鲍谢工厂学习金属装
配工手艺。
1912—1918 年 在法国资本的鲁钦科夫和帕斯图霍夫矿场的发电厂中
当金属装配工。
1917 年 代表矿工参加政治集会和群众集会,第一次与拉扎
尔·卡冈诺维奇会面。
1918 年 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1919 年 参加红军。
1919—1921 年 成为第九步兵师的士兵和俄共(布)党的工作者,那
时第九步兵师属于布琼尼第一骑兵军。
1921 年 赫鲁晓夫的第一个妻子死于饥饿和伤寒。
1922 年 国内战争结束,从前线回到尤索夫卡。在尤索夫卡党
组织的安排下,担任鲁钦科夫煤矿副经理。被提名为
帕斯图霍夫煤矿经理,但申请去尤索夫卡工人学校学
习。
1924 年 开始在尤索夫卡党组织中担任各种职务。与尼娜·彼
得罗夫娜结婚。
1925 年 任斯大林诺(前尤索夫卡)省彼得罗夫斯科—马林斯
克区委书记。
出席卡冈诺维奇王特的第9 次乌克兰党代表大会。
以列席代表身份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第14 次全苏
党代表大会。
1926 年 在哈尔科夫乌克兰党的会议上作第一次有记录的公
开演说。
1927 年 作为代表出席第15 次全苏党代表大会。从斯大林诺
的区级机关提升到省一级党的机关工作。
1928 年 被卡冈诺维奇提拨到哈尔科夫任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组
织部副部长,继而又被其提升为基辅党组织的组织部
长。
1929 年 申请赴莫斯科斯大林工业学院学习,时年35 岁。
1929—1930 年 在莫斯科斯大林工业学院学习,同斯大林的妻子、党
的工作人员娜杰日达·阿里卢那娃相识。
1931 年 当选为鲍曼区第一书记;六个月后被提升为红色普列
斯尼亚区第一书记。
1932 年 学业中断,担任由卡冈诺维奇领导的莫斯科市党委第
二书记。
1933 年 任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
1934 年 在第17 次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1935 年 接替卡冈诺维奇的职务,任莫斯科市委和莫斯科州委
第一书记。
1938 年 任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39 年 出席二月中央全会。
3 月,任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
以乌克兰第一书记和基辅军事委员会文职成员的身
份进入西乌克兰。
1940 年 主持西乌克兰的苏维埃化。
1941—1943 年 以军事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局代表的身份,先后在
前线的几个方面军中担任战时中将军衔的政治委
员。从事恢复乌克兰经济和重建乌克兰党组织的工
作。
1944 年 任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同时留任乌克兰党委第一书
记。
1945 年 在莫斯科与艾森豪威尔会面。率领专家团去波兰帮助
重建华沙。
1946—1947 年 被降职,卡冈诺维奇接替了他的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
记的职务。
1948 年 官复原职;重新在乌克兰执掌全部大权。
1949 年 赴莫斯科任莫斯科党组织领导人。
1952 年 在第19 次党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953 年 排名在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贝利亚和卡冈诺维奇之
后。
9 月,取代马林科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1954 年 偕同布尔加宁访问北京。
垦荒运动开始。
1955 年 访问南斯拉夫,与铁托和解。赴日内瓦参加最高级会
议。
1956 年 2 月,在苏共第20 次代表大会上作《反对个人迷信
及其后果》的报告,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4 月,访问伦敦。
10 月,发生匈牙利事件。
1957 年 与反对派的第一次较量。
7 月,将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打成
“反党集团”。
10 月,撤销朱可夫元帅国防部长的职务。成功地发
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1 月,莫斯科召开了“世界各国共产党及二人党会
议”,毛泽东主席出席了会议。
1958 年 3 月,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59 年 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能技术。
9 月,生平第一次访问美国,与艾森豪威尔在戴维
营会谈。
1960 年 击落美国U-2 侦察飞机并俘获了美国飞行员。
5 月,参加巴黎最高级会议。
11 月,在世界各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上“关起门来”
攻击中国。
1961 年 在维也纳与肯尼迪会晤。
10 月,将斯大林遗体迁出陵墓。
1962 年 古巴导弹危机,战争一触即发。
1964 年 10 月14 日,被解除所有职务。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
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柯西金升任部长会议主席。
1971 年 9 月11 日,病逝,葬于莫斯科新圣母公墓

1894年4月17日,赫鲁晓夫出生在库尔斯克省卡利诺夫卡村。父亲谢尔盖-尼卡诺罗维奇和母亲克萨尼姬-伊凡诺夫娜都是纯朴的农民。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放牛放羊,帮助父母作些力所能及的农活。1908年,父亲带领全家搬到尤索夫卡(1924年改名为斯大林诺,1961年又改名为顿涅茨克),15岁起,便先后进入机械制造厂、煤矿和焦化厂作学徒和钳工。在这期间,他参与并领导了工人的罢工斗争,并正式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直至后来成为苏联国家首脑后,他仍然十分喜欢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他说:“如果说高尔基是在人民的大学里学习过的,那么,我就是在矿井大学里受的教育,这对工人来说也是某种‘剑桥’是受压迫的俄国人的大学。”

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后,赫鲁晓夫参加了红军,担任第九步兵师第七十四团第二营政治委员。战争结束后,他与100余名党员一起被派往家乡尤索夫卡,担负恢复这个地区的生产任务,在那里被任命为鲁钦科夫矿井的副矿长,并被送到顿涅茨矿业技术学校学习。由于他具有一定的政治经历,又总是精力充沛,被选为学校的政治领导人。毕业以后,在顿巴斯担任了彼得罗夫斯克--马林斯克区委书记。在任区委书记期间,这个区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赫鲁晓夫本人也被认为是乌克兰地区出类拔萃的党的官员之一。1929年,在莫斯科开办了一所旨在培养从事国民经济工作的党的高级干部的工业学院,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和道地的工人出身,赫鲁晓夫成了这所学院第一批学生之一。在学校里,由于他在政治上忠心耿耿,是反对“右倾分子”斗争的重要支持者,因此,被任命为院党委书记。1931年,由卡冈诺维奇推荐,他先后担任了莫斯科市鲍曼区和红色普列斯尼亚区第一区委书记。第二年,又当选为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1934年,刚刚39岁的赫鲁晓夫在第十七次党代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很快又被提升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二书记,之后,又由于卡冈诺维奇的大力推荐,并经过斯大林的同意,被选为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不久,又连续当选为联共(布)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政治局委员。

斯大林逝世后,有两件事情颇能表现赫鲁晓夫的无畏和勇气。第一是清除贝利亚。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出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部长,他利用独揽的国家保安大权,随意加害于人,构成对其他领导人的威胁,为最高领导层中多数人所不能容忍。但是,却没有人敢动他。斯大林刚刚去世,赫鲁晓夫就决心除掉这个罪恶昭著的特务头子。他在暗中说服其他主席团成员,准备共同清除这一祸患。在处理贝利亚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第一个站出来要求把贝利亚开除出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并交军事法庭。

第二件令世人震惊的事是在第二十次党代会上,以坚定的决心和行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925年,赫鲁晓夫作为乌克兰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斯大林。直至他担任了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才有机会经常与斯大林接触。他曾回忆,那时“我确实被斯大林,被斯大林的关心和爱护迷住了--我与他在一起的时候所见到的和听到的一切都迷住了我,我完全被他的魔力所征服。”这种崇拜的动摇大概始于卫国战争期间。战争中,他对斯大林反复无常的性情,粗暴的指责十分反感,认为斯大林应当对苏联军队遭受的失败和干部队伍的损失负责。此后,他对斯大林的认识逐渐由盲目崇拜变得理智、清醒起来。在贝利亚被捕到第二十次党代会召开期间,赫鲁晓夫虽已取得了党的第一书记职位,但是,斯大林晚年的严重错误导致国内外矛盾重重,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仍在执行。赫鲁晓夫以为对斯大林作出重新评价势在必行。于是,他提出在中央委员会向第二十次党的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写进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专门部分。 1956年2月1 4日,第二十次党代会降重开幕。赫鲁晓夫不仅坚持了他的意见,并将其进一步发展,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这个报告长达两万多字,揭露了斯大林晚年的错误,特别是首次揭露了斯大林在30年代搞肃反扩大化、践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内幕,以及搞个人崇拜、在卫国战争初期由于丧失警惕造成巨大损失的有关材料,报告最后指出,今天“我们彻底地提出了同与马列主义毫无共同之处的个人崇拜这一根本问题,并提出要消灭其恶劣后果。这一事实,乃是我党伟大的精神和政治力量的证明。”他告诉人们:“我们必须坚决肃清个人崇拜,我们还必须在思想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作出正确的结论。”1956年6月30日,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特别决议。

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展开的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是苏联共产党及其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扫清思想障碍的一场伟大的斗争,对苏联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大会以后,大批政治犯被释放,在斯大林的集中营和监狱里死去的人的案件得以复查,恢复名誉。文化生活逐渐活跃起来,学术界也摆脱了旧的束缚,社会科学战线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和研究。伊丽亚· 爱伦堡小说的题目《解冻》成了人们形容苏联政治、社会、文化生活新局面的一句俗语。但是,尽管赫鲁晓夫在报告结束时说:“我们必须极其认真地考虑个人崇拜问题,请不要把这个问题泄露到党外,尤其不要泄露给报纸,我们之所以在大会的秘密会议上讨论,其理由正在于此,我们应当知道限度,不要给敌人制造武器,不要把家丑外扬到敌人面前。” 但在事实上,报告对全世界,尤其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为苏联共产党领导者始料未及的重大影响,它给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投下了一道阴影。在西方,许多人纷纷脱党,更多的人疑惑、迷惘。一些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报刊借机报道布尔什维克党的“罪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各方面的苏联问题专家则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测,讨论促使赫鲁晓夫决定克服这个在党和国家已经根深蒂固的个人崇拜问题的动机。

1957年,苏共党内矛盾加剧,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等人在党的许多内外政策上产生分歧,且矛盾日趋尖锐。莫洛托夫等人准备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在这紧要关头,赫鲁晓夫利用当时人心思改,莫洛托夫等人反冒进的意见不为人们重视和接受的形势,在中央全会上,争取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把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等人打成“反党集团”,排除出领导集团。为巩固政治地位,推行他的改革措施扫清了道路。

斯大林时代后期,苏联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矛盾眉益突出。到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政治体制方面,他主张反对个人迷信,实行集体领导原则,改革内务机构,建立和健全法制。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他针对苏联早已形成的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叔,提出了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的原则,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他还大胆探索了发展经济、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和途径。

在科技研究方面,他积极鼓励和支持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提出赶超美国的计划。苏联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1号” ,开辟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这颗卫星重83.5公斤,轨道远地点为940公里,近地点为230公里,每96分钟绕地球1周,进行了一系列的太空科研项目,于翌年初完成任务而殒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证明苏联在同美国的高科技竞赛中走在了前面,这使美国举国上下为之震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加速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国于1958年 1月也把它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了轨道。此后,10多个国家相继发射了500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用于科研、气象、导航、通讯和军事等目的。在人民生活方面,他十分关心公民住房间题,把建造民用住宅作为当时建筑业的主要任务,等等。赫鲁晓夫执政的时间不长,但他使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史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带有转折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赫鲁晓夫和苏共领导所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措施亦非尽善尽美,但却冲击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始终存在着的僵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使人们有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对苏联经济的发展起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日后苏联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就赫鲁晓夫个人来说,立志改革则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实践家的气魄和胆略。

在外交政策方面,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不仅十分关心苏联与他国的外交关系,而且实行了较为开明的外交政策,打破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外交僵局。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复了同南斯拉夫党和国家的联系。为了弥合自1948年以来苏联和南斯拉夫问题出现的裂痕,赫鲁晓夫决定“采取主动地结束分裂”的行动。1955年夏天,他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身分,率领由布尔加宁、米高扬、谢皮诺夫等人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南斯拉夫。这次访问,不仅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苏南两国两党问的关系,也在实际上承认了社会主义可以有不同道路和模式的事实。尽管赫鲁晓夫在其外交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承袭了大国主义的做法,如在对待中国的一些问题上所采取的行动,但是,与南斯拉夫关系的恢复,是对苏联自斯大林时期起长期采取的大国主义做法的初步否定。

在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努力中,赫鲁晓夫积极主张同资本主义世界开展和平竞赛,特别是十分关注苏联与美国的关系。他抓紧一切时机,努力采取各种办法缓和双方的关系。1959年9月15日,他率领代表团访问了美国,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戴维营会晤,这次美国之行,他的直率、富有活力、勤奋、简朴给美国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苏美关系的改善,使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缓和局势。

自1958年苏联与他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斯大林时期苏联那种僵硬、紧张的外交关系开始“解冻”,对外关系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而赫鲁晓夫在其执政的10年内,几乎访问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的勇气为世人所瞩目。

1963年,苏联的农业出现了大倒退,工业也同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触发并加剧了工人、农民、党政干部、士兵等早已有的、因不同政治和经济原因引起的不满情绪。而赫鲁晓夫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地位的加强,也越来越习惯于诸如“伟大的列宁主义者”、“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和平的伟大战士”一类的吹捧。无限的权力使他变得越来越急躁,易怒、粗暴,对一些由他提出的、关系重大的改革措施和决议的讨论,越来越流于形式,几乎没有人愿意和能够同他进行争论。

1964年10月,正在黑海之滨疗养的赫鲁晓夫被召回莫斯科,参加中央委员会12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会议。到会的人指出他处事草率、搞个人崇拜、自吹自擂、用人不当,以及在国内国际关系等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错误。会议决定撤销他的一切职务,并一致通过了“鉴于赫鲁晓夫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解除他的职务”的决议。1957年6月,赫鲁晓夫曾以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把莫洛托夫等人打成“反党集团”,清除出领导集团。数年之后,他自己也遭到了这种被不正常的手段和方式赶下台的后果,从此开始了每月领取400卢布特别养老金的退休生活,直至1971年9月悄然逝世。
1971年9月11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逝世,终年78岁。直至9月13日上午,苏联人民才得知这一消息。这天的《真理报》上刊载了一条短讯:“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特别养老金领取者赫鲁晓夫逝世,终年78岁。”没有讣告,也没有提葬礼的时间和地点。

据说,赫鲁晓夫在晚年越来越对自己和他执政期间所作的决策感到不满。的确,作为一个政治家,赫鲁晓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其工作中,有许多过错,而且这个来自卡利诺夫卡的农民,粗鲁,跋扈,暴戾,好自夸,愿意别人为他唱颂歌,缺乏必备的学识和文化修养,这种素质使他在主持政事过程中,往往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可能,常凭热情和一时冲动采取重大决策,这不能不成为他结束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斯大林逝世后,面对苏联存在着的许多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他适应了苏联当时需要改革的客观趋势,采取了适合苏联多数人需要的政治经济措施(尽管这些措施被事实证明不能完全解决苏联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他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在政治上表现出的敏锐、无畏,使得苏联党和国家在他执政的10年间,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他本人也以一个勇敢的政治家的姿态成为一个突出的世界性人物。

如今,距赫鲁晓夫逝世已有二十多年,但人们没有忘记他那张有特点的面孔,并不时地提起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对其执政的苏联历史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也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态度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

因走路碰撞发生争执,重庆一男子持随身水果刀捅伤他人

赴乌克兰等五国访问的中国政府特别代表,是他

2023年5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女歌手惨死婚床上,未婚夫掐人中为时已晚,起因竟是一个快递

常州职业技能合格证培训补贴目录+标准(最新)

常州长江森林音乐节购票后可以转赠吗?

常州长江森林音乐节正价票购票时间

常州长江森林音乐节正价票多少钱?

声明:《赴乌克兰等五国访问的中国政府特别代表,是他》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台州华顶国家森林公园景点介绍

    台州华顶国家森林公园景点介绍浙江华顶国家森林公园是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中心,面积约5.8万亩,峰峦叠嶂,如千叶莲花,有七十二峰之胜。主峰高...

    景点 日期:2023-06-10

  • 农村建房河沙用量是多少

    河沙通常是按体积来算的,你使用河沙的体积是2.58立方米,1立方沙子按1.7吨来计算比较接近,如果按照1:2的重是比来算,水泥差不多就需要2吨左右,如果...

    百科 日期:2023-06-10

  • 因走路碰撞发生争执,重庆一男子持随身水果刀捅伤他人

    来源: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5月11日,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分局发出警情通报,一名18岁男子在11日晚间因与路人发生身体碰撞用水果刀将其刺伤,伤人男子...

    八卦 日期:2023-06-10

  • 腾达无线路上网怎么设置

    上述品牌路由器,按照正规接线要求接线后,进行如下设置即可:1、长按路由器“重启”按钮至少5秒,恢复至“出厂设置”状态;2、打开电脑,连接对应WiFi...

    百科 日期:2023-06-10

  • 化妆品有哪些分类

    1、按使用目的分类:清洁化妆品、基础化妆品、疗效化妆品;2、按使用部位分类:肤用化妆品、发用化妆品、美容化妆品、特殊功能化妆品;3、按剂型分...

    百科 日期:2023-06-10

  • 双栏图是什么意思

    双栏图是一种图表类型,通常用于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由两个水平的条形图组成,每个条形图分别表示一个变量的值,两个变量的值之间的关系可...

    百科 日期:2023-06-10

  • 什么是吊销驾驶证

    什么是吊销驾驶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九条第一款: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人处以罚款或者暂扣驾驶证的,由县级...

    汽车 日期:2023-06-10

  • 农村建房河沙多少钱

    时间,地点,运距,色泽,含水量,粒度,是沙子定价的六要素,一般讲每立方米的河沙应该在100~160¥,每立方米的比重大概在2.62吨上下。我们具体要看它的干湿...

    百科 日期:2023-06-10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